很多人认为《中庸》,是骑着毛驴占中游,避免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讲究所谓涵养和城府,伪装和虚饰,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以求生活的平安,圆满。中庸处世是当缩头乌龟,明哲保身、遇事就躲的怯懦者的代名词。 这类人,是连《中庸》这篇经典是什么也没有看过的,想当然而已,一般看到这类人,笑笑而对就好了。 不与争辩,这倒不是虚伪和明哲保身,读了《中庸》的人,都知道《中庸》讲什么,就不会如此的认为了。没有读过的人,轻易批判,是蛮横自满的,与他说不得正道。搞不好,惹得自己的心情也不大好了。 心情不好,没有合乎节度的发作,对身体健康也不好,《中庸》第一章就有讲到了。借《中庸》一节联系中医讲性情与身体健康的联系。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中庸》讲人的性情“喜怒哀乐”,是本性自有的,没有表现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要遵循的原则。做到了“中和”(有本性和表现合乎节度),才是正位健康发展的。 中医上讲养生先养情绪,须防“五伤”:大喜伤心,大怒伤肝,大悲伤肺,忧愁伤神,过虑伤脾,惊恐伤肾。就是有“中”而失“和”了,性情不符合节度,太“过”了。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范进中举》,范进看到自己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时,两手一拍,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救醒过来后,失心疯了。这就是大喜伤心,痰迷心窍。喜极太过失“和”,不符合节度冲迷了心志。 生活中,很多情绪引发疾病的例子,其实是比较明显易见的。也有一些不能明显易见的情况,只怕觉得太玄乎。 在单位上,对领导抗上逆反(不是推荐奴性服从,处好领导的关系既是自己的能力也是自己的福报);家庭上,对父母忤逆;社会上,对种种多不满太过的人,多数是要有经常头疼的。这可不是鬼神玄乎之道的。自有原因和道理在里面的。 头疼得比较有名气的,当属曹操。曹操头疼病怎么来的?他雄才大略,位极人臣,权倾朝野。汉献帝不过是一个摆设而已(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既然摆设了,就得做个样,对领导(汉献帝)还得要表面尊敬的。内心本来是看不起,外表却还要做到毕恭毕敬。性情发乎不合节度了,憋坏了吧!性情发乎不合节度(中和),久之久之成头疼病。 别以为这是牵强附会,看看经常会生气又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人是不是容易头疼。与领导处合不来,发作不得忍隐在内,久之久之多是要憋得头疼的。只是有时候自己不知道这头疼是怎来的罢了。 忤逆父母的人,有经常头疼很正常。忤逆父母的人,他眼中的父母是不好的不对的。多是见父母做什么都厌恶、生气(见父母心生欢喜的不会忤逆)。但是,为人子女,生气的态度又不能随便发作。憋坏了吧!怒气得不到合乎节度的发作,久之肝气横逆,肝风燥动,偏头疼是逃避不了的。 越忤逆父母大,忤逆父母的时间越长,经常头疼就越明显越强烈。 忤逆父母,不用天来惩罚,也不用别人来惩罚,自己的恶业造就自己来受。孝顺父母,有孝了才有得到顺。 世间之事,不如意十有八九。不满的事多的是,但是谁给你出气?看开点,对自己有好处,“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不满太多,得不到合乎节度的发泄。就得不到“和”,得不到正位,得不“育焉”。“育”者生也,不要自绝生路。 人的“喜怒哀乐”,做到“中和”,是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不观照自己,不知道性情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 但人的心识、眼睛,多是看外的,有时,得向内看看自己,检阅下自己,不断修正自己的心识、性情和行为,调整到合乎节度,就是调整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修心,调整到“致中和”,关乎到自己的身体健康。 |
|
来自: 儒学家风 > 《儒学家风 公众平台(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