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克里米亚战争:俄罗斯军人尸山血海捍卫黑海出海口

 lxhcaac 2017-04-13

拉兰现在失去耐心,他命令英军主力开始前进。英军沿着2英里宽的正面向奥马河推进。第2师在果园中艰难前进,当推进到堤道北岸博里留克村的时候,遭到俄军中央阵地炮火的严重杀伤。该师第2旅损失了1/4士兵。在第2师左侧的轻装师进展要好一些。卡灵顿看到俄军从对岸高地冲过来,下令第1旅上刺刀继续前进。英军发现大多面堡的两侧是俄军喀山步兵团密集的纵队。大多面堡的俄军炮兵在等待己方散兵线退后到安全距离然后向英军射击。英军轻装师展开队形,这时右边的俄军喀山团不知什么原因冲下斜坡向英军进攻,造成俄军炮兵无法射击。英军在远距离向俄军步兵密集队形开火,米尼步枪的精确火力打倒大批俄军,喀山步兵团立刻陷入混乱,又退回原来的阵地。轻装师发起冲锋,俄军炮兵错过时机这时才开火。但为时已晚,英军冲入大多面堡,占领了大多面堡。但是轻装师没有得到立即增援。后面的第1师没有按照计划增援轻装师。第1师在北岸停了下来。师指挥官剑桥公爵缺乏经验并且太小心翼翼。军需官艾利将军赶来催促公爵前进。近卫旅和苏格兰高地旅在近卫旅指挥官本廷克将军的指挥下才开始渡河向大多面堡前进。(剑桥公爵是否是怕死之辈还是被当场撤换?英军最精锐的部队交给这样的人指挥,真是讽刺。)但是这来的太晚。中央阵地的俄军炮兵向大多面堡猛烈射击。3个瓦拉迪米尔步兵团的3000人也向大多面堡压过来。此时英军阵地上不知从哪里传出一个声音,说对面过来的法军,不要开火。其他军官奋力纠正这个错误命令都无济于事。军号手吹号停止射击。不一会,轻装师退出了大多面堡和正在向大多面堡前进的近卫旅汇合。俄军瓦拉迪米尔团又重新控制了大多面堡。此时整条战线都陷入僵局,中央战线的英军被俄军中央阵地的猛烈炮火打的动弹不得。法军在右翼也没有进展。

战斗开始以来,拉兰勋爵带领少数随从从英军第2师和法军第3师之间渡过了奥马河。此时他已经深入到俄军战线800码之后。他现在在一座小山上。这座小山位于护堤和电报高地之间,在小山上拉兰对战场全貌一览无余。在他的左边是俄军正对堤道的中央炮兵阵地。在这之后是俄军在电报高地的部队。卡甘山和大多面堡的情况也非常清楚。俄军隐藏在山后的庞大预备队也历历在目。更令他吃惊和兴奋的是,他的附近没有任何俄军。

拉兰立即派艾利返回第2师召唤亚当斯将军的第2旅向他靠拢。第2旅在先前俄军的炮击中已经伤亡惨重。拉兰评论到:“如果我们现在哪怕只有2门炮该多好啊。”皇家炮兵的迪克森上校听到后策马返回,当他回来的时候带来了2门9磅野炮。与此同时,轻装师被俄军赶出大多面堡,前面已经介绍过。2门炮被架了起来,在它射程范围内有一群俄军重要目标。9磅炮首先向俄军中央炮兵阵地开炮,4次射击后,俄军炮兵开始撤退。英军转移火力向俄军在电报高地下面的部队开火。俄军队列被炸出许多缺口,支持不下去,开始撤退直到消失在英军视线之外。大多面堡的俄军瓦拉迪米尔团在9磅炮的射程之外,但炮击可以阻止俄军继续冲下高地打击撤退中的轻装师。最后,两门炮转向喀山团,俄军密集队列被打的七零八落。

这时,曼希科夫亲王正在派遣8个营部队反击从海岸侧翼包抄过来的法军,法军在俄军反击下陷入一定的混乱。法军请求英军支援,拉兰决定派一个营前去支援。但是卡洛波特的炮兵终于渡过河到达战场,阻止了俄军的进攻。英军的援助已经没有必要了。

9磅炮的准确射击为英军打开了堤道的缺口。战局开始向联军方面倾斜。中央战线埃文斯的第2师和担任预备队的英格兰爵士的第3师沿堤道方向前进。在左面,近卫旅继续向瓦拉迪米尔团施加压力。第1师另外一个旅苏格兰高地旅则斜向移动向卡甘山俄军主阵地前进。近卫旅此时打开阵列以便让撤退下来的轻装师重新集结。瓦拉迪米尔团的俄军依托大多面堡的胸墙向接近中的近卫旅发射密集的子弹,然后与英军展开白刃战。近卫旅不情愿的接受命令暂时后撤。近卫军损失了171人,队形的中央被打开一个大缺口。哥尔查科夫亲王发现了这个缺口,带领2个营投入这个缺口希望继续进行白刃战。这个哥尔查科夫亲王是彼得,1790年出生,多瑙河俄军指挥官米哈依尔哥尔查科夫的哥哥。他长期与土耳其作战,并代表俄国签署1829年俄土《亚得里亚堡条约》。1851年,他从军队退役。战争爆发后,他重新服役,被沙皇任命为第4军军长。现在,他以64岁的高龄冲在战场最前线,的确勇猛异常。在这个关键时刻,又出现一个身份不明的军官传令近卫旅撤退,珀西上校拒绝了命令。他命令近卫军收缩为防守阵形,米尼步枪齐射给予俄军重大杀伤。哥尔查科夫亲王的坐骑也被击毙,俄军迟疑了一下又撤退了。近卫旅乘机重新夺回了大多面堡。苏格兰高地旅在科林坎贝尔爵士的指挥下开始进攻多面堡后方卡甘山另一翼的俄军。俄军在这里还有7个满员的步兵营。高地旅的准确射击导致俄军阵形大乱并撤退。曼希科夫亲王在卡甘山看到这种情况勃然大怒,但同时也失去了信心,下令全军撤退。英军炮兵继续打击落魄的俄军,拉坎爵士的轻骑旅开始追击战,俄军的撤退变为溃退。但是拉兰勋爵却保持了冷静。他认为黄昏将至,俄军还有数千没有参战的骑兵在远方游弋。圣阿诺德告诉拉兰,法军所有背包留在北岸轻装渡河,无法继续追击而且他们的炮兵已经耗尽弹药。

俄军最后得以全身而退。当夜联军在南岸宿营,医生巡视战场救护伤员并将伤员转移后送到君士坦丁堡。奥马之战结束了。英军伤亡2000人,法军伤亡1300人。而俄军伤亡估计在5000人以上。相比于双方投入的80000余人,伤亡率差不多10%,那个时代的正常水平.

奥马之战看起来善乏可呈。联军的计划很大胆,但实施起来完全走样。法军的侧翼运动虽然突然但显然没有发挥决定作用。一个重要原因是无法携带火炮过河,渡河过于艰难。而且英国的资料对于法军的行动言之甚少,好象法军过河之后就无所事事,实际情况怎样我不懂法语无法查阅法国方面相关的资料。无论怎么说,法军的战术设想显然比英军高明,颇有拿破仑当年的影子。英军的表现中规中矩。在战前制订的钳型进攻计划中,英军左翼也身兼重任。然而左翼英军慢慢吞吞过河后只有轻骑旅参加了最后的追击战。预想的钳型攻势最终变成了中央强攻突破。作为英军精华的第1师反应迟钝,其指挥官剑桥公爵非常平庸无能。英军后来的表现也多半来自米尼步枪的巨大技术优势。唯一的亮点是拉兰勋爵。他的移动令人叫绝,一个最高指挥官竟然超越所有英军部队,深入到战线后面。在我的印象中好象没有英国陆军将领具有如此品质,同样是独臂,也许他到海军服役会成为另一个纳尔逊,如果当时还有人敢于挑战英国舰队的话。一个疑问是拉兰怎么跑到俄军后面去的。他的指挥部是随第2师行动的,当第2师在堤道正面被俄军炮火大量杀伤前进受阻的时候,拉兰却带着指挥部过了河,他的目的难道就是深入敌后侦察?这看起来是侦察兵的事。根据时间推算,此时他的右侧可能是法军刚刚投入战场的预备队第4师,目标是电报高地。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拉兰的动机就好解释了,他跟着法军过河,选择一个良好的观测点来亲自协调英法两军的进攻。英军2门9磅炮的加入显然是扭转当天战局的关键。当时的有烟火药使得战场能见度极差,因此俄军被英军2门火炮近距离射击打的晕头转向是完全正常的事情。没有来自上面的命令远处的俄军即使发现也不可能离开阵地向这一小股英军进攻。那个时代没有命令在原地待命的步兵方阵被炮火打的粉碎是常有的事。俄军的表现只能用糟糕透顶来形容。堤道西面的峭壁虽然险峻,但只用一个营警戒显然太轻敌,更何况这个营还是放在后方的。曼希科夫可能也是忌惮联军海军舰队的强大火力而不愿将太多部队放在这里,但无论怎么说,这个失误是致命的。只要21日法军在这里站住脚跟,当天其他地方联军进攻失利也不要紧。21日夜,联军肯定会将炮兵运过河,并重新布置兵力,将优势兵力加强到这里。22日联军将利用优势兵力和加强的炮兵火力从西向东横扫战场,俄军还是要失败。因为奥马河和大多面堡对于东西向的进攻都将失去意义,俄军还要担心联军从更南的地方迂回包围俄军。我敢断言,即使俄军在卡甘山坚持到21日晚,俄军还是会选择连夜有组织的撤退。大多面堡俄军步兵和炮兵根本没有协调,导致大多面堡第一次很快失守,反映出俄军战术素养实在太差。在中央阵地,拉兰勋爵所在的小山如此重要俄军居然无人把守,从这一点看曼希科夫就不是合格的指挥官。有人会归咎于俄军自己都没有克里米亚的军用地图。曼希科夫早已决心在奥马与联军交战,那么不熟悉地形就怎么也说不过去了。英军只有2门9磅炮,如果曼希科夫发现并下令反击,那么俄军不会那样形势急转直下。即便战场硝烟弥漫影响了他的观察,使用骑兵随时对战场实地侦察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俄军无论从技术、战术和指挥都糟糕透顶,尽管联军发挥也很一般,想不赢都难。

联军在奥马的胜利打开了通向塞瓦斯波托尔的道路。拉兰的工兵指挥官博格涅爵士建议联军修筑一条工事防御来自北方俄军增援部队的进攻。尽管在敌国领土修筑工事非常困难,但建成后将成为俄军增援的严重障碍。联军可以从塞瓦斯波托尔的南部发起攻城战。此时已经病重的圣阿诺德元帅支持这个方案。联军的计划很稳妥,但却丧失了从北方直接进攻,快速占领塞瓦斯波托尔的机会。关于俄军是否会从北方联军的后部发动进攻打击联军一直以来都有争论。俄国学者认为会有,但西方学者认为不会有,他们认为快速进攻可以减少日后的流血和代价高昂的围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