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瑜伽介绍

 qwchunxi 2017-04-13
哈达瑜伽(Hatha Yoga)之原理篇
 
-------要修练就从当下修起,先求身心的健康。看看自己的身体吧。 根据吠陀经的第叁部剖释,有几项重点至为重要:
1. 身体从最粗浮(Gross)至精微(Subtle)的层面来看,由外至里,次序是:皮毛、肌肉(包括内脏)、骨骼、骨髓、血液、淋巴液、精液(包括种种内分泌),再进一步就是气(Prana)了,更精微的,便到达思想内心了。
2. 食物吸收后,粗浮的养份(能量)滋养粗浮的部位,精微的滋养精微的部份,因此,食物不但影响身体,更可影响内心。正是What you eat, so you become。
3. 思想也与身体息息相关,思想足以影响身体情况。
4. 从较形而上的角度来看,身体也正如宇宙万物,都是五大元素(Pancha Bhutas)的聚合,顺序是:地(Prithvi:如骨肉)、水(Apa:体液)、火(Tejas:如体温、消化力)、风(Vayu:如呼吸)、空(Akash:不是空性之空,而是空间之意思,如体形)。
5. 五大互相组合,便成了人身的叁质(Tri Dosha) :Vata(风:风元素与物质接触,使体内物质运动) , Pitta(胆液:是水火元素的结合,化物质为能量)与Kapha(津涎:地水元素的结合,以营卫身体)。此叁质互相平衡,则身体运作无碍;此叁质不平衡,则身心有病。
6. 狭义的健康是无病,广义的健康是整个人都散发出光彩、喜乐、活力。
7. 要叁质平衡,必须运动、思想、食物叁者结合。
8. 瑜伽所讲的运动为瑜伽式子(Asana)、身印(Mudra)、身锁(Bandha)。然后进一步就是直接调整气脉的呼吸法(Pranayama)。
9. 瑜伽的持戒观就是思想素质、心理健康的问题。
10. 瑜伽的食物观就是选择有助修行的食物。
-------环顾今日瑜伽体位等虽成为世界时尚,但单有运动而欠缺思想素质与食物选择,则仍欠完整,修习者很易沦为街头杂耍,导师为迎合市场需要,迳自创新式子,以困难扭曲为尚,全无灵修意味,盲人导盲。
 
哈达瑜伽与心理健康──持诫
 -------哈达瑜伽(Hatha Yoga)最重要的古经书是Yoga Pradipika (瑜伽之光),经中记载Siva神首先把这种智慧传出来,也就是说这门科学是神性的。
 
------哈达瑜伽(Hatha Yoga)的名称中,Ha是月亮之意,Tha是太阳之意,yoga是合一,也就是说,种种前文所说的瑜伽运动的最终目标是要日月合一。何谓日月,一指左右气脉(Nadi)的谐协,一指上行气(Prana)与下行气(Apana)的结合,中脉的打开,拙火的上升。
 
-------这些瑜伽运动,一举数得:可舒展筋肉,使关节柔软(与现代伸展运动同理),可锻练耐力(与现代重量运动及带氧运动同理),可按摩内脏,可刺激腺体分泌,更是提生拙火潜能的预备功夫。
------所有这些体位呼吸法绝非究竟之法(不能直接成道),它只是冥想瑜伽的前行部份。这些运动必须与适当的心理修养、适当的食物配合,始能充份发挥功效。
 
-------心理健康的基础:持诫
瑜伽五戒在瑜伽经中有说明:Ahimsa(不伤害)、Satya(诚信)、贞洁(Brahmacharya:旧译梵行)、Aparigraha(不贪)、Asteya(不盗)。吾师祖Swami Sivananda更把它简化成前叁者,作为一切瑜伽修行的诫条。
 
-------一般人见到诫命都很感觉很讨厌,因为要付出舍弃享乐的代价,有谁愿意?但是,灵性成就之代价就是舍弃。何况,这叁诫正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功夫呢:
1. Ahimsa(不伤害):不从思想、言语、行为去伤害任何众生。能如是者,内外均达至和谐,心里常怀平安,对外常遇福乐。
2. Satya(诚信):思想、言语、行为完全一致。宁愿沉默,也不胡言。能如是者,言语有力,思想能有力实现。不少圣哲都能以言语有力地祝福人,也是此诫的功德。
3. Brahmacharya(贞洁):性行为对身体能量的耗损极大。若能节制,甚或舍弃而保贞洁,这份能量就能保持下来,初则现于强力光彩的气场,继而成为强劲的念力,这正是日后冥想的原动力。
 
-------今日所见心理不健康者,皆因心神外驰过度,精气不稳。愿各位能细心体味此叁诫,并于日常生活中实践出来,当即可感内在的平安与外在之活力,再配合食物的因素,在修习体位法与呼吸法时,定能事半功倍。缺了这个因素,瑜伽根基不稳,难有大成就。
 
哈达瑜伽的饮食智慧
------食物除了会影响我们的体质外,更会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印度瑜伽圣哲很能观察入微,明白这个原理,于是把食物分成叁类:
1.      堕性的(Tamasic):这类食物主要会令人头脑昏沉,容易入睡,身体欠缺活力,性情偏向忧伤抑郁,不利于各种瑜伽修行。这类食物例如:腐败的、煮多次的、腌制的、不洁的食物,大量的肉食,酒类,洋葱、蒜头, 烟草等。
2.      动性的(Rajasic):这类食物会令人精神亢奋,情绪波动,思想难以集中,身体也过份活跃,整个人无论坐着站着都总是摇摆不定,浪费体力。这类食物例如:鱼、肉、盐、过量的奶类、辣椒、辣味的香料、酸味食物、白糖、茶、咖啡等。
3.      纯净性(Sattivic):这类食物令人有足够体能,但同时让人情绪平静,头脑冷静清晰,能有效进行思维与冥想。例如:适量的奶类、奶酪、甜味水果、青菜、马玲薯、红米、麦、果仁等。
------各位可观察不同性情朋友的食物喜好,当可证实食物与性情之关系。
-------瑜伽士在可能范围内,应尽量以纯净食物为主。肉食本身令动物受大痛苦,有违不伤害众生之诫命,且有害于己,此瑜伽士所弃也。然而,我们又见不少隐居山岭(如喜玛拉雅山区)的瑜伽修士,生活清苦,两餐不继,但仍精神矍然,他们倚靠精神力量多于食物营养了。
-------食物的量也很重要。不饥不食,每餐的份量以整个胃部来看,固体食物占胃部容量一半,四份一为液态食物(如水),四份一留空,以便胃部蠕动。此比率称为Mitahara。
-------修士间中会断食,既排出体内毒素,又培养控制内心之意志力。通常瑜伽士都在某些宗教节日进行断食。
 
瑜伽式子(Asana)的通则
-----Om. Om. Om
------列出修练瑜伽式子的一些通则,修习式子前宜先看看:
1. 时间最好是清晨(上午六时前更佳),这个时间称为Brahma Muhurta,最宜一切修行;黄昏也是好的时间。如果时间未能配合,随缘就可以,有修总比无修好。2. 地点可在室内进行,地面平坦,有足够空间完成式子,不易碰到东西。此外,空气流通,不勐风,光线不刺眼,没有外物吸引分心便可。
3. 宜于餐前进行,不可饱肚进行修习。
4. 衣服以棉质不紧身者为佳,让毛孔呼吸容易,血气流畅无碍.
5. 不戴眼镜、手表与饰物。
6. 地面宜铺上垫子,时下一些专为瑜伽式子而设的垫子最好。不然,在地上铺上薄地毯也可。
7. 式子数量可以是很多很多,随便改改某肢体的动作又可以自创一个新的式子。其实,我们时间有限,最重要是踏实点,修好一些较为经典的、平实的、精选的式子,也就足够。
8. 选择一套均衡的式子,持之以恒去修。经常变换只能对身体关节层面有益处,对气脉层面没有作用。
9. 不要以为只有年青的、关节灵活的人才宜修习式子,其实大部份人都可以。有心脏病的、或是某些慢性病的,应先与医生及导师商讨,才开始修习。
10. 修式子的人也可参与其它运动,不过时间要隔开些。因为式子是存气的,其它运动是耗气的,分开点较好。
11. 修习每一式子时,注意呼吸配合,精神集中在某些受压点或轮位是绝对重要的。否则,式子会变成杂耍训练而失去气与灵的锻练要素。
12. 慢慢做,自己与自己的进度去比较,不要与别人相比。瑜伽正如其它灵修,一变成竞争,就易偏差,不可不慎。
13. 节制性生活,保存能量。
14. 与上文诫命同时修持,您可见到自己整个的改变。
15. 修持式子时可同时在心中默默持咒,一举数得。
16. 持之以恒,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修行只有要诀,但没有捷径。
 
哈达瑜伽修法
-------在哈达瑜伽的经书Yoga Pradika中,开宗明义,指出重要的瑜伽式子有八十四式,而全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出发:提升拙火。现代人拒绝修行的最佳借口往往只有两字:没空。我的上师慈达难陀大师(Swami Chidananda)便又再精选一套式子与呼吸法,整套修习时间只需一小时左右,并把这套修习法写成为Practical guide to Yoga一书。
------这一套看似平凡,但却是全面锻练肌肉、关节、气脉的一套式子,为未来更深入的修行打好基础,其中修习的次序是很重要的,请不要掉以轻心:
----开始: 深长地唱OM声叁次。
----式子:1.山岳式 (Tadasana)
         2.叁角式 (Trikonasana)
         3.拜日式 (Suryanamaskara)
         4.摊尸式 (Savananda)
         5.肩立式 (Sarvangasana)
         6.鱼式 (Matsyasana)
         7.犁锄式 (Halasana)
         8.攀足式 (Paschimottanasana)
         9.眼镜蛇式 (Bhujangasana)
         10.蝗虫式 (salabhasana)
         11.弓式 (Duanurasana)
         12.轮式 (Chakrasana)
         13.后顾式 (Ardha Matsyendrasana)
         14.瑜伽身印 (Yoga Mudra)
         15.坐姿 (莲化坐或舒适坐)
----呼吸法
   1.深呼吸法
   2.小风箱 (Kapalabhati)
   3.大风箱 (Bhastrika)
   4.卷舌呼吸法 (Sitali)
   5.翘舌呼吸法 (Sitkari)
   6.喉头呼吸法 (Ujjayi)
   7.交替呼吸法 (Sukha Purvaka)
 ----入定冥想

 
气(Prana)与呼吸法(Pranayama)
------我们一存于母胎,心脏就跳动了;生下来便开始呼吸,直至死亡唯止。数十年的心跳、呼吸,是靠甚么力量维持的呢?原来背后的动力是气(Prana)。气使呼吸终生持续,倒过来,调整呼吸亦可使这种气得以保存、活用。或许呼吸法这个名称译得太粗浅,调节呼吸是末,控制气(即生命能)才是本,不要本末倒置。
-------气(Prana)是指宇宙间的能量。这种能量来自宇宙本体(道、神、梵、自性都是同义词),而这种能量其实亦只有一种。光、热、电、磁全都是同一种能量的不同显现。能量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既有粗浮的,亦有精微的。宇宙本体是能量潜藏之处,能量在隐性状态时,有如电潜藏于电线之中,我们只能凭理性得知,而不能直接经验。当能量呈为显性,五大元素便活动其来,这时便可透过感官来经验。有如同一电流,透过灯泡便出现光热,透过冷气机便变成冷风,表面经验现象万殊,而来源始终为一。自然界的风雷雨电,气也;人体内的呼吸血流,亦气也。有气则生、动、聚,无气则死、停、散。
------瑜伽士明白此道理,并且发现这个气并非宇宙究竟真理,它只是宇宙本体与万有,精神与物质的中介体。能有强大之气则有大能,既可对外立功业,亦可对内克情欲。善用之则行善业,不善用之则积恶业。
-------人身就是一个小宇宙,肉身层面为五大元素聚合而成,精神层面则由念(思想)、识(潜意识)所组成。精神层面与肉身层面就是靠气来连系。因此,肉身层面的活动可影响气,思想的层面也可影响气。一般瑜伽士以式子呼吸法来练气,亦有瑜伽士以持咒冥想来养气,智能瑜伽士(吠檀多修习者)也会以念力来控制气。倒过来说,以呼吸来练气,既可强化肉身机能,也可使思想清析,念力增强。
 
-------所以,调身、调息、调心便成了一般瑜伽的修行次第。气更强者,甚而可以己之气影响他人之气,影响外物的状况,这就是气疗与神通现象出现的原理。
-------人按过往业报,在出生时领受的气强弱不一。据经书所载,我们出生前已注定一生的呼吸次数,每天平均呼吸21,600次。呼吸深长而慢者可延年,呼吸短浅而急促者早夭。因此,若能明白呼吸的道理,也可以后天修持,改先天不足。
 
梵行(贞洁)与气
--------我们生下来就有气。气既使五官四肢运作,亦使思想意志得以进行。一般人不懂气的存在,都会在工作或欲望上把气乱花。气不足时,体力固然不好,思想亦会不清晰,意志亦会不坚定,在世与出世事情都难以有成。瑜伽士明白这个道理,必定讲求开源节流,既借着呼吸法稳定强化气场(气足),亦会善加节制,只会把气用于有用的事上,不会把气白白浪费。
-------节流方面。我们之前已经谈过,气是宇宙的能量,于人体中介于身与心之间,成为两者的桥梁。气既是来自宇宙本体,理论上是源源不绝的。可是,我执把我们孤立了、局限了成为一个小我,我执生私心私欲,私心私欲无穷,我们若不顾一切追求感官享乐,这样便上则与气源(宇宙本体)断绝,下则散气于情欲享乐之中。因此,古代的瑜伽士便提出了梵行这个观念,使人悬崖勒马,洁身自爱,保存精气,以求更高成就。
-------Brahma是指梵天神,acharya是指操守,古贤在佛经中便把这个字译为梵行,现代或可译为贞洁。天神虽非究竟,但亦已离欲无垢。我们若求解脱,这种离欲之心也是必须的。
 
-------梵行广意来说,是指一切感官的控制。气在日常生活中,透过眼、耳、鼻、舌、身、意大量耗损于不良事情上。这正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逞畋猎令人心发狂。想想:我们整天在看东西,读刊物,听消色,哪些是真正对己有用的?我们整天在说话,哪些是利己利人的?我们整天在进食,是为了口味还是为了营养?我们整天在胡思乱想,所想的都是有用的吗?纵欲必定损气。若能严控五官,心不外驰,精气稳定,心安理得,这便是摄心之法,亦为冥想之前行功夫。
-------梵行狭义来说,是专指性欲望、行为的节制。据瑜伽经书理论,宝贵的营养(食物中的气)最精微的部份构成了精液。妥存之则气场强厚,气色光明,念力强大,体有香气,可成修行济世之大事;浪费之则颜色枯槁,气色暗淡,体臭腥浊,心神恍惚,其人或于世间物质尚有小成,然离修道之机甚远。正是所谓:其肆欲深者,其天机浅之理
-------当今之世,五光十色,无论所受教育为何,世人都以纵情滥欲为理所当然之事;更有邪道行者,巧言惑众,罔立歪理,利用世人贪图快捷方式、自欺欺人之病,混淆视听,滥用顺应自然之理,以修行为名,纵欲为实。然有志修行者,如为出家人、独身修士、专心致志的在家修行人,实应完全守此梵行;一般立志的慕道者,亦应慎加省察,控制五官,循序渐进。如此关不保,精气外漏,何来宝瓶之气?有志者慎之。
 
体内五气与气脉
------气只有一种,然而在人体不同部位,产生不同功能,便有不同名称。据传统哈达瑜伽经书,如按活跃位置与施职功能,人体内最重要的气共有五种:
   1. Prana (上行气):位于心,主呼吸
   2. Apana(下行气):位于肛门,主排泄
   3. Samana(胃气):位于脐,主消化
   4. Udana(吞咽气):位于喉,主吞咽与入
   5. Vyana(运行气):游走全身,主循环
   其中以Prana与Apana最为重要。瑜伽士会透过不同呼吸法,配和身锁(Bandha)与身印(Mudra)等方法强化此五气,以达强身之效。
 
------气是流动的,流经的途径称为气脉(Nadis)。不同经书对气脉的总数记载均有出入,而其中与修行关系最大者为左脉(Ida)、右脉(Pingala)与中脉(Sushumna)。
------左脉位于中脉左方,上通左鼻孔,又称阴脉,功能是冷却。右脉位于中脉右方,上通右鼻孔,又称阳脉,功能是发热。当人处于身体意识状态,包括醒觉、睡觉、梦觉时,左右脉均会活动,一般左右脉是轮流更替,健康的人每一小时改换一次。当人进入超意识状态(三摩地)时,也就是中脉活跃之时。
------左右脉平衡,人就能阴阳平衡,生理与精神都在平衡状态。如果我需要做一些动性的事情,需要多些火,我可把气转到右脉去。如果我过份活跃,需要冷却下来,我必须把气转到左脉去。如果在日间,我把气转于左脉中;于晚间,我把气转于右脉中,这样我就离开时间规律(时轮)而逆转生理。这种自主地把气随意转到其中一脉的学问,称为Swara Yoga。
   想知道在这一刻自己哪条气脉正在活动吗?请把手背贴近鼻孔,然后轻轻喷气。你会发觉,只有一边鼻孔出气的。过一两小时,再试试看,你会发觉会有改变的。一些呼吸法要按左右鼻孔来做,就是与这两条气脉有关。
 
------中脉(Sushumna)与拙火(Kundalini)
------除了左右两条主要气脉外,最重要的一条气脉,当然是中脉(Sushumna)了。中脉既贯穿身体最重要的能量中心( Chakra轮),也是拙火上升时的信道。它从肛门后部脊骨尾部开始,直通头顶梵穴为止,中间经过六个重要的能量中心区,称为六轮(Shat-Chakras),最后达于顶轮,合共七轮。
 
-----所谓轮(Chakara),其实是能量中心。轮存在于我们的灵身(Astral Body)而与肉身(Gross Body)的重要内脏线体相配应。这些轮都在散发震波,形状像一朵花的样子,因此又称莲花(Padma)。每一个轮的震动形式不同,而呈现成不同花瓣形状与瓣数。每一花瓣都以一梵文字母配应,以表达这种振波。这几个轮由下至上顺序是:
   1. Muladhara (海底轮):对应于脊骨尾与肛门处,左右气脉与中脉均会合于此,有四瓣,属地元素,主嗅觉。此轮是拙火(又称灵蛇能量,代表阴)潜伏之处。
   2. Svadhishthana (生殖轮):对应于生殖器官位置,有六瓣,属水元素,主味觉。  
3. Manipura (脐轮):对应于于肚脐位置,有十瓣,属火元素,主视觉。
   4. Anahata (心轮):对应于心脏偏右处,有十二瓣,属风元素,主触觉。
   5. Visudha (喉轮):对应于喉咙位置,有十六瓣,属空(Akasa)元素,主听觉。
   6. Ajna (眉心轮):对应于眉心位置,有两瓣,已超越物质界五大元素,属心理,主思想。
   7. Sahasrara(顶轮):对应于头顶梵穴位置,有千瓣,为SIVA神(代表阳)之居所,拙火(代表阴)将达于此。
 
------人身是一个小宇宙。整个宇宙的能量静静地潜藏于人体之内,称为拙火(Kundalini)。她其实是宇宙能量,是精微的灵性力量,她比电力磁力还要精微,比体内的气还要精微。拙火不是气,但当这份精微力量提升时,气也随之而动。一般情况下,这份精神能量是潜伏不动的,它藏于海底轮之内,有如一条卷曲的蛇(只是比喻),身绕三圈半,蛇口向下,潜伏不动。瑜伽士发现,透过不同的灵修方法,如式子呼吸法、持咒、冥想,这份精微的精神力量是可以唤醒的,一经唤醒,她就像醒了的蛇,转头向上,沿中脉上升,穿透六个轮位,直达顶轮。在这个过程中,瑜伽士逐步超越物质界、精神界而达至灵性之所,至此瑜伽士得以从小我中释放,融入大我意识之中。
------不管你修那种瑜伽,这份灵性力量的提升是早晚会出现的。若果修行者的身体、气能、心理精神都已净化,打好基础,这个提升会是自然的,但若出于好奇,出于我执贪念,故意用种种方法硬把拙火升起,那过程绝非易事,亦有危险性,其间出现的种种神通正是修行者的最大诱惑。因此负责任的上师绝不会轻率地教授提升拙火,更不会大规模地随便传授。修行者应慕实,先求净化自己,其余的,就应顺其自然。
 
气与气场(Aura)
------人从食物饮品中吸取气能,从太阳中吸取气能(如拜日式连同观想持咒),从呼吸法中吸取能。气虚则身体虚弱,工作无持久力,不愿活动;气足则活跃,开朗,散发阳光般的气色。
------据吠檀多(Vedanta,又称智能瑜伽)理论,人身可分五层(Kosha),分别是:
   1. Annamaya Kosha (食物层)
   2. Pranamaya Kosha (生命能层)
   3. Manomaya Kosha (内心层)
   4. Vijnanmaya Kosha (理智层)
   5. Anandamaya Kosha (喜乐层
------此人身的五层都有气在运作,并会各自按照自己的健康情况,散发出不同色彩,称为气场(Aura)。此五层色彩,有时候是重叠的,有时候是各自分离的。古代瑜伽士绝对没有今日的气场机,瑜伽士如果气脉已经畅通,又或有高度的集中精神力量,既可察照自己的气场,也可看到别人的气场。最容易看到的是食物层(肉身)与生命能层发出的气场,例如当人身体健康,营养均衡充足时,我们一般几乎用肉眼都可见到他又红又清又光量的气场,如果是病了,只见那到那又浊又灰绿的颜色。
------其余几层气场如人的思想、理智、灵性层面就较难看见。例如一个身体健康的人,骤看红光满面,气色很好,可是,要是他心术不正的话,只要再小心看,可能红色气场之内又有一些灰绿色,灰黑色的气团,这些不净的气团便是来自内心层的。那些有修养的修士,可能身体瘦弱,可是气魄洪厚,说法时整个黄白色的光环清楚可见,能一言而动万人之心,其气自是来自理智层甚至是灵性的力量。
------人与人交往,气是互换对流的。强者会流向弱者,洁者会流向不净者。我们见到那些不同宗教的大德,祝福信友,加持圣物,而他们的气好象是源源不绝的,其实,那气可能是来自心灵的深处,那是最精微的,最深入的,最大力量的。又如一些义工,他们本着无私的爱心去照顾病人,病人也感到一股暖流直流心中,此也是心理层的气在活动。
 往往在与人交往后,有实时虚弱之感,其实,是气流出去的原因。我们只须勤加修炼,注重营养或运动,气场强健,很快就能回气,不应多计较。
 
呼吸法之完全呼吸法
-----在修习呼吸法时,请注意以下事项:
   1. 坐姿:关节柔软的可选用莲花坐(右脚背叠先在左大腿上,左脚背拉上来,叠在右大腿上)或半莲花坐(右脚叠左腿),普通的也可选用盘腿坐,再不行的话,可选用金刚坐姿(跪在垫子上,臀部坐下,坐在一双脚踵之上。
   2. 垫子:可把一般胶瑜伽垫子对折两次,坐在上面,确保身体不与地面直接接触。用毯子铺在地上也可以。
   3. 方向:最好能面向东方或北方。
   4. 空气:流通而不大风。
   5. 衣服:要足够温暖,不要着凉。
   6. 检视身心状况:如果太累或心情欠佳,请先以摊尸式放松身心,才进行修习。
   7. 次序:整套修习次序已见于前文,呼吸法应在式子之后。
 
------完全呼吸法:  
方法:`  
  1. 坐好坐姿,脊骨挺直,放松肌肉。
   2. 拿出右手,伸直五指。把二、三两指屈曲于掌心不用。用大姆指按着右面鼻翼,第四指与尾指保持伸直。
   3. 左鼻孔呼气,细而长,不发声响。
   4. 呼尽后,仍然单以左鼻孔吸气,左鼻孔呼气。右鼻翼保持压着。,
   5. 左呼左吸共六次。
   6. 然后在最后一次左面吸尽后,即转以第四指与尾指按左鼻翼,以右鼻孔呼气
   7. 右吸右呼六次。
   8. 在最后一次右面吸尽后,即以姆指按右鼻翼,转左鼻孔呼气。
   9. 如是者左吸右呼六次。
   10. 转过来右吸左呼六次。
   11. 垂下双手,深吸,深呼,放松。
 功用:
   畅通左右气脉,增强肺部功能,平静心情,有助感冒、头疼的康复。
 
------洁净头颅的方法:小风箱呼吸法(Kapalabhati)
 Kapala是头颅的意思,Bhati解作光彩,也就是修习这个呼吸法能洁净鼻窦以至于头颅之内,从而令人容颜光彩。
方法:
   1. 坐好一个坐姿,保持脊骨挺直,颈项与身体成一直线。
   2. 必须闭目闭嘴。`
   3. 双手手指交叠互扣,自然放在前方小腿上。
   4. 只须集中精神在鼻尖,不必着意在腹部的活动。
   5. 用力地一下一下连续喷气。
   6. 只集中用力在喷气之上,让吸气自然发生就可。
   7. 做得对时,声音不会太大。
   8. 初时连续喷气10次,作为一套。可修习三套。
   9. 每套最后一下放松,回复自然呼吸,略为休息几秒,再开始第二套。
   10. 慢慢增加次数,每周增加10次,至一套为喷气120次为上限   功用:%
   1. 藉有力的喷气把鼻腔鼻窦清洁,有助改善鼻敏感。
   2. 用力一下一下地喷气,有助清理气管内的痰涎,有助改善气管敏感与气喘情况。
   3. 强化心脏。
   4. 畅通身体上部气脉。
   5. 增加氧气,使人实时感觉精神。
呼吸法之施化难陀呼吸法与步行呼吸法 
   上文所提及之小风箱呼吸法,清理了鼻腔与呼吸道,有助尽一步修习其它呼吸法。 
------施化难陀呼吸法(Sivananda Pranayama)是大师自创的呼吸法,简单易做,效果显着。^
 方法:
   1. 端坐,即使在办公室的一般座椅都可以。
   2. 闭目,双手手指紧扣,放在腿上。
   3. 呼清浊气,慢慢吸气。先是腹部慢慢胀满,然后是肺部。
   4. 闭气。观想全身充满能量。身体如有不适部位,观想该处也充满能量,进行更新。
   5. 闭气时间长短不限,量力而为。
   6. 也可观想全身充满能量,自己气场饱满,一椭圆形之气场,有几呎之阔,呈金黄色,把自己包围。
   7. 此时心中也可默念OM声。
   8. 慢慢呼气,观想浊气、包括心理的不愉快、身体的病气都呼了出来。
   9. 此呼吸法可连续修习多次,并无上限。)
   功用
   1. 全肺呼吸,增加身体含氧量。
   2. 利用念力把气引导到病患之处,从而产生自我治疗。
   3. 持续修习,可建立坚厚的气场,不怕被人摄气,也阻挡负能量之进入。
   4. 工作疲倦时,稍稍休息,静静坐在一旁修习几下,也可迅速充电。
   
------步行呼吸法:宜于散步时修习,这是唯一活动中进行的呼吸法。
   方法:
   1. 在户外散步时,不谈话,把注意力放在脚步上。
   2. 先先两步吸气,两步呼气。
   3. 慢慢两步吸气,四步呼气
   4. 轻松自然去做,时间长短不限。
   功用:
   1. 培养正确的呼吸节奏韵律。
   2. 松驰紧张的心情,令人舒畅。
 
------蜜蜂声呼吸法(Bhramari )
   此呼吸法在修习时发出类似蜜蜂飞过耳边的鸣声,因而称为蜜蜂声呼吸法。此呼吸法能引起身体内部强烈的振波,对畅通气脉,调理心情均有帮助。
   方法:
   1.坐好坐姿。保持脊骨挺直
   2.闭目闭口。
   3.双手手指紧扣,放于腿上。
   4.深深吸气,吸尽。
   5.以鼻呼气,同时唱出OM声。不过,由于口是闭着的,OM声变成内在的振动,声音变成“唔”的声音。
   6.感受着全身都有这个振波,慢慢把注意力由下往上,止于梵穴(头顶)。
   7.呼尽声尽。再深吸气,再重复
   8.此呼吸法可连做10次。
   加强版
   1.在吸气后,闭气,两姆指塞两耳洞,两第二指轻按双眼廉,两中指轻按两边鼻翼,两无名指与两尾指夹着嘴巴。此为瑜伽之胎息手印(Yoni Mudra)。
   2.闭口,稍稍放开两边鼻翼,以鼻呼气,同时唱出OM声。一如上文。
   3.你会感到头部内震动得更厉害,把注意力放在梵穴。
   功用
   把OM声困在体内产生和谐而强大的震波,可以畅通气脉。把感觉由下而上,止于梵穴,有助打开顶轮。
   
 
哈达瑜伽之极限与业力瑜伽(Karma Yoga)之开始
 
------在瑜伽之光(Yoga Pradipika)一经书中,已清楚指出哈达瑜伽是王者瑜伽(即冥想瑜伽)的前行功夫。也就是说,哈达瑜伽的进一步修行就是冥想,哈达瑜伽并非究竟的修行方法。我们所修习的式子、呼吸法等,只可以强化我们的身体与气场,增加了一点集中精神的能力,然而,如果要追求更高的修养,绝不应只停留于此,而应该由调身、调息迈进调心的阶段。
------今天的瑜伽修士,尤其是不少瑜伽导师,往往过尤不及,走进了两个极端:一、停留在式子、呼吸法上;
二、漫无目的地走进了冥想。
---前者的害处是修士越来越留恋和执着这个肉身,以身体的柔软度来等同于瑜伽的进境,追求难度高的式子,追求长时间的闭气,炫耀清春活力得以保持,心里不觉蒙上一种厚厚的虚荣。当心里满以为成了甚么瑜伽大师之时,却早已成了一个执着肉身的守尸鬼。
---后者却急于讲求冥想的方法,然而对内心的本性与运作欠缺认识,往往只得冥想之形而失去冥想之实,方向出现偏差。在瑜伽班上,只见瑜伽学生盘腿而坐,然而不入昏睡,就是妄念丛生。不少导师都欠缺精进,自以为瑜伽止于此矣,盲人导盲,以致学员普遍不能对瑜伽有全面认识。
   
-------我们除了睡眠时间外,大部份时间都是在工作活动,灵修时间是相对较少的。假如我们能明白生活之道,改变我们对一切日常工作的观念,化工作为修练,一言一行一念都转化为修行,藉目前的工作来净化内心,破除我执,该是何等的美事。
 
------业力瑜伽(Karma Yoga),就是这种转俗为圣的修行方法。因此,在修习冥想之前,先要开始这种修行,然后再与冥想配合,才容易有成。忽略这种对生活工作的智能,一下子就去修冥想,有两个问题容易产生:一、误把生活与修行二分对立,造成鄙视现实生活而迷信灵修,渐渐脱离现实;二、内心仍然充满种种源于我执的不净,冥想变成一种吃力的争札,易生偏差。
业力瑜伽
业力瑜伽(Karma Yoga)
 
业力的意思
------《博迦梵歌》第三章 第6第7节:
 6.Karmendriyaani samyamya ya aaste manasaa smaran;
   Indriyaarthaan vimoodhaatmaa mithyaachaarah sa uchyate.
   假装控制感官,心里恋栈物欲,愚昧欠缺明智,纯为虚礼伪善。
 7.Yastwindriyaani manasaa niyamyaarabhate’rjuna;
   Karmendriyaih karmayogam asaktah sa vishishyate.
   以心驾驭感官,投入业力瑜伽,感官虽有作业,无执终能得胜。
文中清楚描述出一位未成熟的修行者,外表装出苦修的样子,内里却充满情欲。主奇诗拿(Krishna)并不是要嘲笑这类修行者的虚伪,而是要我们明白,如果未能在现实生活驾驭好自己的感官,以无执的健康态度来面对这个世界,实践业力瑜伽的精神,内心依然故我,那一切修行都不能达到真正的成果。  
 
------梵文是一种高度浓缩的语言,往往一词包含多义,而且义义相关。看看Karma这个字:
1. Karma一字原见于吠陀经书,解作宗教仪式。宗教仪式狭义是仪轨,例如涉及如何布置檀城、如何使用法器、如何念诵圣咒等,目的是取悦神明,取得祝福。
2. 进一步来看,行仪式就得果报,即是说人的行为有因有果,因此Karma又可解作业力。
3 . 再广义来看这种原理,也就是把自己的行为事功当成献礼,奉献到神(或真理)的面前,无私心,无所求,因果都不在己身
   
------我们生下来就会活动,一切活动并不是作了就算完结,从形而上的角度,就是因果的规律。如作善因,必获善果;如作恶因,必受恶果。这种信念在印度各派思想普遍接受。
   
-------从心理的角度来看,我作一个行为,在心里就留下一个记忆印像。这印像慢慢由意识(心,Vritti)层面沉淀到潜意识(识, Chitta)的层面,表面好象遗忘了,但是其实一直存于业识之中。大量同类的印像聚合一起,便形成了深刻的印像(Samskara)。思想也是能量,这深刻的静态印像活动起来,就成为我们的习气(Vasana)。
 
-------我们的思想、言语、行为很多时都是受着自己习气的影想。习气衍生同类行为,同类行为又积厚习气,因因果果,无了无断,即使是肉身朽坏,习气还存于灵身之中,再取肉身,继续活动,这就是轮回(Samsara)。举例来说,我喜欢看美女,为何这样?习气所然(旧有经验的影响)。那我就去看,理性也压制不住的。看完后,满足了,放得下啦,可是印像也加深了。过了一段时间,在更强的习气推动下,我看美女的欲望就更强啦。这种行为、习气的层层相因,挥之不去,斩之不断,岂不是一种轮回呢。
   
------如此说来,一切作为必得果报,不管是善恶果报,始终都是轮回之根源。要无死,须无生,要无生,须无心(不要弄错,是selfless, 不是mindless)。
   
-------业力瑜伽也就是无执地、无求地去进行活动。这样既可尽习气、断习气,因既断,果也结不成。所以业力瑜伽就是活动行为的技巧,也是净心的重要方法。
 
业力定律
--------我们的今生的生命不是新开始,只是上一生生命的延续。今生的作为既受过往生习气的影响,今生的作为又积厚原有的习气,如此推动着这个小我继续一次又一次再生于世,经历种种追追逐逐的经验。看看同一父母,所生的几个子女各有个性,这原是他们过往生习气的延续。
   
-------怎样能跳出这种习气因果的局囿,从而自主自己的生命?怎样能在世上活动工作,而不为业力所捆绑?这就是业力瑜伽的课题。
   
-------要脱离业力的,先要明白业力的运作,这不离以下几条规律:
1. 因果律:我们所作的行为,对自己与整个宇宙都有一个必然的影响。对自己而言是增厚了习气;对宇宙而言,就是在空间留下一个讯息。无论是内在的习气与外在的宇宙讯息,最终都是反弹回自己身上。我们的作业有善的、恶的、混合的,这就造成我们的生命充满喜的、苦的、苦乐混然的经验。明白此理,我们不应逃避目前所受的苦报,而尝试化痛苦为教训,化诅咒为祝福。我们亦会珍惜目前所享有的福乐,惜福、种福。
2. 作用与反作用定律:既然有因必有果,聪明的修行者一定会明白在成道之前,为求道路顺利,一定不但要诸恶莫作,更要众善奉行。布施的,其实是对自己报施;爱众生,其实是自爱;害人的,实时短时期是胜利者,最终还是败在自己手上。
3. 补偿律:相对之事物互相对转,物极必反。“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黑暗之尽是黎明,罪人将是明天的圣哲。明此理者,不怨天尤人,不绝望灰暗,懂得在困境中自强不息。4. 抗拒律:我们的行为习惯其实即是业力。当我们尝试改变旧有习惯时,旧的习惯(业力)是会抗拒和不合作的。但持之以恒去建立新习惯(新业力),旧的力量也就淡化了,发挥不了作用。一切现状都可改变,一切都有新希望。
   
-------因此,业力思想绝非悲观消极的。明白业力,顺业力的道理行事,既可自求多福,也可自净心意,为冥想打好了基础。
 
业力瑜伽的实修一:尽天职
-------我们一生下来,就在世界有一定位置,一定岗位,一定义务责任。为何我的位置与他人不同?业力。能清楚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明白尽责等于尽业,尽业就等于可以自由上路,回归宇宙真理之中。
   
--------在家庭,我的位置是父母的子女,我对父母就有一份天职;我是别人的父母,我对子女就有一份天职。如此,我对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丈夫妻子均有天职。再推一层,我在学校、办事处、社会团体之中既然有一位置,我自然就有一份天职。更推进一步,我是自然界的一员,我对自然就有天职;我是宇宙的成员,我就对宇宙有一天职;我是神(或真理)的子女,我对神就有一份天职了。圣经不是说:我们要作好管家的职责吗?有人说,人生在世是还债,我觉得修辞不好,太消极了,也容易引起更多的仇怨感。不如说人生在世是为了尽天职(尽业)。
 
-------不尽天职,业力不减,在修行路上容易障碍重重。要闭目冥想?先学会张目冥想吧。以冥想心态、侍奉、仁爱、付出、施予的态度去尽我们的天职吧。只有这样,你的修行才不会与你的生活对立脱节;只有这样,才能踏踏实实化生活为修行。修行是有很多自欺欺人的陷阱的,而尽天职这条路是正大光明,而又绝对安全的。
 
-------博迦梵歌第二章40节解释业力瑜伽的好处:
Nehaabhikramanaasosti pratyavaayo na vidvate
Svalpamapyasya dharmasya trayate mahato bhayat.
 所作无招损,亦复不受害。
 一点爱侍奉,远离大恐惧。
-------据传统印度思想,人生有四阶段,各自有天职:
   1. 梵志期:相等于现代的学生期。这时期最重要的天职是广义的梵行,也就是控制感官,收敛情欲,全情投入学习。这时,他应学习孝爱父母,爱护同学,更重要者:尊师重道。
   2. 在家期:既已学业有成,当然应投入社会,作出贡献。勤奋工作,赚取金钱,不但养活妻儿,更要敬爱配偶,教育子女。此外,他还应贡养出家僧众(慈善布施),在家中举行宗教仪式:感谢神恩,感谢经书之恩,感谢上师之恩(即宗教教育实践),接待朋友。
   3. 隐居期:相等于今天的退休期。儿女成长了,自己又下岗了,忙子女则可,烦扰子女则不必。这时应全身投入修行中,为解脱,为下一生努力。
   4. 出家期(Sanyasa):与前三者不一定是顺序的。出家期是指人在灵性上已很成熟,明白世界无常,生离欲心,舍我而修行:或隐修,或投身世间,以世间为大法场。
   
-------人因性情差异(其实早期经书是从性情分,后来印度社会曲解而产生四种姓,从血统分,实属可悲),有四类之别:
   1. 灵性者:古称婆罗门,凡天性爱好灵性追寻,对世间事物淡然的,都属此类。此类人应明白能有此倾向,于世间本来稀有。应好好洁身自爱,认真寻道,祝福世人,爱神爱人。
   2. 行政者:不一定是指国君,这类人也可出现在任何机构、团体的行政人员。这类人天性好决策,有强大心愿要实贱出来。他们的天职是掌权,是为维护正义,利益民众。有此性情倾向者,应不为权力物欲所惑,成为内圣外王的行政者。
   3. 经商者:这类人天生好利,着重交易,积存财富。有此性情者,应把持公平营利的原则,利商惠民,聚积财富,乐行布施,皆大欢喜。
   4. 劳动者:绝不应称为贱民(翻译失实,令人不能正确认识印度文化,又一例子)。这类人天性被动,喜欢听指示工作。这类人不一定是低教育者,也不一定是劳力者,大公司高层也有这种性情的人。劳动者应刻服堕性,勤力执行职责。
 
------- 我们应抱一更宽广的态度来执行天职。你职业的天职是甚么?你对自然界、神、佛菩萨的天职又是甚么?在路上见一石头,拾起来,是天职。见到图书馆的书页脱了,用胶纸贴回,是天职。有失明人过路,参扶他,是天职。一般人当成善事的,谦虚点想想,这都是天职。
 
业力瑜伽:实修法二:工具观
-------尽天职原于发现自己在世的责任。在实行时是冷静想想,我在世的责任是甚么,我的使命(mission)是甚么。在进行时,应抱着自愿的,不求回报,予人为善的心态。难道照顾父母,要求回报的吗?难道养育孩子,要求回报的吗?若以此来求福报,从私利私心出发,心术不正,即堕落因果之中,把善良的事功污染。因此,前文已说明,无私心,不求报,才是业力瑜伽的大原则。
   
-------为求转化业力为修行,除了不避天职外,还要抱着宗教情操,把所作的都当成是神(佛、菩萨、天主……)的事功,自己只不过是真理的工具。如此,发愿者是神,行事者是神,受惠者是神,受报者也是神。我虽有为,亦实无为。这样,我的心愿,渐渐与神佛的心愿合一,我的心慢慢变成了天心,修行的目的也接近了。这种修法,在爱心瑜伽中称为自我降伏,把小我降服于大我之下。原本充满我执、不净、不定的内心便慢慢净化。当心能定、静、扩张,心变成了冥想的好工具,这时再去冥想,那经验就会顺畅得多。
   能这样,我去做任何事时,心中应想:这个工作是神的,我只是他的工具,是祂的仆人,我把祂的爱、善、光带给人,事情做好,管他的因果怎样,主自会处理吧。去处事时,应系念自己的神,是基督徒的,系念着天父,圣神、圣子耶稣或圣母;是佛教徒,系念自己的本尊佛菩萨;印度教的,系念自己的本尊神;修上师瑜伽的,系念自己的上师,并作如是观想:我是您的,一切都是您的,愿您的旨意奉行。这样,把一切交托到这位大能者手中。
   能如此,修行者虽在工作,而心亦在冥想。本来把人绑着的业力,早已化成宇宙真理的宏愿。抱工作态度去做事就是工作,抱侍奉态度去工作就是修行。看看照顾病人医生护士,一些怀着爱心去做事的,心灵也净化了;另一些看薪金份上的,做了一生,还是原来的模样。
   
-------我们既是工具,还有讨价还价,求福报的资格吗?看看德兰修女、慈济证严法师等等大德,他们眼中只有服务两字:服务众生就是服务神佛。
   
-------看看Krishna神的造形,祂整天拿着一枝笛子在吹奏。要是笛子全塞了,神也吹吹不响。半塞的,更差,把音调都歪曲了。好的笛子必是空心的,只有空心的笛子才能吹出美妙的音韵。宇宙的真理是美善的,要是我们空出私心与我执,把交寄托于这个真理的手中,一切都会圣化,一切都成为一份祝福,工作就是修行,世界就是法场,家庭、办事处也是一个檀城。
 
业力瑜伽实修法三:奉献与回向观
-------工具观是在工作时把自我舍弃,看成为神的工具,工作的愿力是来自神,真正的工作者也是神,那份果报?奉献给神吧,让神去安排吧。
   
-------在工作时认清工作是责任,无所执着,既无爱恨,亦无私心,以崇高理想(如爱、义等真理素质)为动机,这工作心态便是纯净的。在工作时怀着私心,贪求果报,受荣辱成败所影响,以个人得失为动机者,这工作心态便是动性的。在工作时无自知之明,自己也弄不清自己为何这样做,身不由己,苦痛万分,边做边怨,这心态是堕性的。那种是成功者的心态,世间以第二种为尚,但修行者却应以第一种心态来处事。
   
-------修行者既以崇高理想为动机,那理想就成为我动力来源。在工作中无论遇到甚么,管他成败得失,我都甘之如饴。真正修行人会明白工作便是与神同在,工作便是把神佛的宏愿理想实现于人间。成功了,修士会感谢神佛的祝福;失败了,修士会加倍发慈悲心,加倍向神祷告,再接再励,永不言倦。修士以仆人心态,尽力把事情做好,至于成败得失的果报,都有如农人把收成奉献到神佛面前。这种心态称为奉献观。
   
-------看看天主教会小德兰圣女(Therese of Lisieux)的神修法吧。她常言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修女,没有大智能去解经讲道,没有大能力去作大善功,但自知神是慈爱的,祂对所有世上子女都是一视同仁的。在神的眼中,只要子女是真心的,奉上一大个花篮或只是一朵小野花,又有何分别呢?于是她改变了处事的态度,由自我出发改成为从神出发,把自己的思言行都转化成为对神奉献的神花。不是偶一为之,也不是外在的守规,而是发自真心,终生不渝,每一分每一秒都如此,短短在世的二十多年都如此。她的自我与耶稣一同死掉,她的灵魂却与耶稣一同复活而不朽。她成为神的好工具,虽不曾作过丰功大业,连传教的心愿都因身体不好而做不成,但她在细微小事上一丝不茍,每件事都成为小花,奉献到天父面前。今天我们在某些天主教堂中,还会见到圣女的圣像,她抱着一束鲜花,怀着微笑,她要实现她的宏愿,就是要在天上,把祝福降至人间,有如花瓣散下一般。病弱的、年青早丧的修女,就是凭这奉献之道,成为万世圣者。我们不是也有这份机会吗?
   
-------神佛(或真理)存在于万有之内。要是我们不喜欢把事功奉献到那高高在上的宇宙真理神佛处,不要紧,祂还又在你之内,在身边一切众生之内。把事功回向给他们吧。耶稣在众生内,佛菩萨在众生内,无形无相的道,也在众生之内。怀着绝对虔敬的态度,化工作为服务,化服务为奉献仪式吧。
 
业力瑜伽的花束
---1. 业力瑜伽就是抱着与人为善的工作态度,把原来由自我出发的工作态度转化为一种奉献.的心态。
   2. 瑜伽士只视自己为工具,仆人。一切果报,无论是苦是乐,都奉献到主前。
   3. 能如此,瑜伽士慢慢以大我的宏愿取代小我的计较,我执慢慢磨损,私心慢慢减退。此扩阔胸襟之效也。久之,你我间之对立隔膜消除,万物齐一的经验自生。此破无明之我执也。
   4. 能如此,一切缘于我执而生之不净心念,亦因因灭而果灭。此净心也。
   5. 如此,瑜伽士虽生活于世上,从事总总俗务,但心与主时刻相连,心有所属,外间境遇变幻,不能动榣修士之目标理想,此定力之建立也。
   6. 当修士之心能容,能净,能定,此心已由魔转为护法,此心才有足够成熟去修习冥想。
   7. 大小事业均可作为奉献,思、言、行为同可作为回向。如是俗世即为法场,俗圣之对立得到融和。
   8. 由家庭、瓣事处开始,实践这种瑜伽。.
   9. 在所属的灵性团体,实践这种瑜伽。
   10. 在慈善义工活动,实践这种瑜伽。
   11. 实践这种瑜伽,不要自以为高,反应谦卑;不要视受侍奉者为低,反应生大尊敬心,视如神佛。你侍奉的,正是那对象内在的主呢。
   12. 成与败,得与失,暖与冷,这一切相对的经验都会冲过来。能如如不动,才不倒退。这是张眼的冥想,行动中的冥想。.
   13. 功成不居,才能不去。
   14. 为无为,而无不为。反过来说:无不为,但实无为。这正是业力瑜伽的智能。
   15. 修哈达瑜伽、行种种养生法是好的,但不能停于此。把强壮的身心化作利益众生的事功,有如艳丽芳香的花朵,上献于神佛,下回向众生。
   16. 如此,生命的光彩活现。我虽然轻轻的来,也轻轻的去,但因我挥一挥衣袖,世间也多了一片云彩。
-------仅把以上花束,奉给我的上师,并回向一切众生,祝吉祥圆满。
 
业力瑜伽的难
---1. 业力瑜伽是人人可修,时时可修的修行法。可是如果掉以轻心,一样可以出现偏差。
   2. 我们每人都有习气,这习气是一种性格上的倾向。在计划修习业力瑜伽前,应好好暸解自己。
   3. 有人宜以财布施,有人宜以法布施,有人宜以行动来布施。
   4. 在行布施时、服务时,心里应上连于主,发愿成为主的工具,把他的仁爱、温暖带给众生。
   5. 在行布施时、服务时,心里应怀平等观,不可高高在上。有同情心不易,有同理心更难。你愿意当一个与众生同欣、与众生同哭,一个有热血的修道人么。
   6. 没有上列4、5两项心态,修道者就易有障碍啦。心不连于主,自我就成了行事者、作业者,我执一生,习气与业力不减反增。不抱平等心、同理心,自我心总会作怪,自我傲慢日增,一切功业都会污染。
   7. 行业力瑜伽最难是持久而不放弃。业力瑜伽是终身的修行,谁人可以一天没有天职?
   8. 能战胜习气,打退一再出现的私心,维持这个火热的爱心历久不退,就是苦行(Tapas),这比那些不食不眠的苦行更高。
   9. 持咒、研经、亲近善知识等爱心瑜伽(Bhakti Yoga)的修行方法,正好可使这份火光维持不灭。
   10. 一面踏足尘世,一面维持理想宏愿清淳而不变质是很难的。要当一朵莲花也不易呢!修行人本身的警觉性,对感官的节制、人际的健康关系等,都不能掉以轻心。
   11. 大家喜爱的天铁也不是一天就完全生锈。人的堕落也是慢慢的,不自觉的。有志者,慎之。
甚么是智能瑜伽
------传统上,这门学问称为吠檀多(Vedanta),智能瑜伽(Jnana Yoga)只是突显这门学问的特性,是一个方便的称呼而已。
Vedanta 原意是 Veda(吠陀经)之最后部分,也就是奥义书里所载的学问。要了解奥义书,须先看看吠陀经是甚么。
-----吠陀经是印度最早期的宗教与思想根本。由于语言与文化的隔阂,外国一直对吠陀经都没有太多的认识。加上宗教的门槛所囿,在过往佛经翻译时也不会多提,一说更指以吠字来取音译,意有所贬。直至近世,外国与日本不少学者对梵文有兴趣,把原典翻译,我们才容易了解。
------Veda本来不是书面文字,而是宇宙间的声波,自存于宇宙之间。上古的仙人(Rishi)于甚深定境中,直接得到启示,把这些声音记忆起来,代代口传,不见文字,从而把这些宇宙间的智能,流传下来。吠陀经传至广博仙人(Vyasa),按性质不同把吠陀经分成四部:
Rig Veda(对自然界诸神以至于一神的歌颂),
Sama Veda(宗教声律的学问),
Yajur Veda(生命健康的学问)
Athava Veda(种种方术)。
 
------每部吠陀经,又分成四部分:
1.Samhita:对诸神的祷文诗歌
2.Brahmana:种种的宗教仪轨
上述两者合起来就成为仪轨部(Karma-Kanda) (祭祀诸神以达成物质界的心愿,类似入世法):
3.Arayanka:又称森林书,乃与修行者探讨祭祀与哲理的部分
4.Upanishad: 奥义书,不再讨论祭祀仪轨,而直接探讨绝对真理。
上述两者合成为智能部(Jnanakanda) (离弃祭祀对世间所求,反而探讨绝对真理,类似出世法)
 
------仪轨的精神与功用
每部吠陀经都包含入世法与出世法,入世在前,出世在后,这种编排不无意思。
 
------入世法中,包括了种种向诸神祈求物质与达成欲望的仪轨,就哲理而言,此包含几个观念:
1.Satya:真实的意思,指有一个绝对真理存于宇宙,一切神明(自然力量)与此绝对者并无分别。
2.Rita:是守道的意思,也就是说不管物质与灵性的成就,必须一不离真,二不违道。
3.祭献的精神在于牺牲,整个世界本来就是一场大祭献。
4.祭献者、牺牲者、祭献过程,全属一绝对者的显现。
5.绝对者与显现的现象界并非二元对立,唯一也。
透过广义的牺牲(业力瑜伽),调整自我生命取向,净化内心,才可进入出世法部份:奥义书(Upanishad)。
 
甚么是奥义书
------外在的仪式必须与内在的牺牲精神配合,才能达到净化的效果。如果进行仪轨时而心存私欲,不但不能除去我执,更把我执加厚,那就距离直接的开悟、大梵的智能日远已。
------当行者在仪轨中得到净化,他就可以坐近上师(奥义书Upanishad 原义解为坐近),从上师口中接受自性的知识,这有关自性的知识,就是奥义书。古代这知识与修法只是由开悟了的上师口传给近道的门生,其它未成熟的学生,根本没有机会领受。
------传统来讲,奥义书从四部吠陀经中抽取出来,共有108本,而重要的,存粹讨论自性的,有11本。而所有奥义书最重要的教义,可以用以下四句金句(Mahavyaka)总结出来:
1. 从Rig Veda 而来的金句:Pragnanam Brahma ,解作意识就是大梵
2. 从Yajur Veda而来的金句:Aham Brahmasmi,解作我就是梵wM
3. 从Sama Veda而来的金句:Tat-tvam-asi,解作你就是梵
4. 从Atharva Veda而来的金句:Ayamatma Brahma,解作此内在的自性就是大梵
 
自性开悟
------奥义书的精神,早已超越了一切的名相,一切的相对,一切的法规。传出这些金句的圣者,本于个人开悟的经验,直接劝告我们:你不用受生死轮回之苦,因为你根本无生无灭;你不用受苦,因为你的本性是极乐。那么苦从何来?从迷执而来。例如黑暗中见一毒蛇,我心生畏惧。走近点看,原来实相是一条绳子。有蛇吗,根本没有。
Know Thy Self and be Free!
------吠檀多是在吠陀经之最后部份,它是吠陀经的总结。学生必须先净化自己,才能实际得益。
------学生的四大条件是:
 Vivekaw (分辨智)
 Vairagya (离欲心)
 Shad-Sampat 六圣德是指:
 Sama (平静心)
 DamaJ (以理性克制感官)
 Uparati (自愿舍弃感官享乐)
 Titiksha (忍耐)
 Sraddha (信心)
 Samadhana (心住于梵或自性中)
 Mumukshutva (求解脱心)
 
智能瑜伽的修行次第
------自性是抽象的,经典所说的是难明的。要了解到底经书的意义,自性的意思,必须向真正开悟的上师求教。燃亮的蜡烛,才可把其它蜡烛燃起,开悟的上师,才能引导学生迈向自性开悟之道。毕竟开悟是经验,而非单纯理性思辨。
------智能瑜伽的三个次第:
1. Sravanam 聆听开示:从上师口中接受经典的正确意义。这个听字要好好思量,我们通常都是听而不闻。学生没有调整好自己,听只是物理过程;学生若是一个好的容器,听是一个神交的过程。
2. Mananam 反复思维:学生运用理性,反复思维上师口传的内容,直至理性上已完全通达那甚深义理。
3. Nididhyasana 常住于那真理中:心无杂念,止定于一,以此理念为冥想目标,整个生命融入此理念之中。由思想变成超思想,由有限而达此无限。
 
吾非此身
------吠檀多经义中有两种描述真理的方法,一是用肯定句来直接说明,一是用否定句来间接说明。
行者用理性思维反求于己,我是谁? 未知我是谁,先要知我不是甚么。
 
------第一种思路就是吾非此三身:
1、肉身(Sthula Sarira):
此肉身乃五大元素组成,经历有、生、长、老、变、死六种形态。肉身的毁灭在于五大元素的分解。
此肉身只是轮回(Samsara)的产品,而轮回是由七个因素所形成:
Ajnana(无明) --> Ahamkara(我执) --> Raga-devasha(爱与恶) --> Karma (业)-->  Deha (身)
2、灵身(Suksuma Sarira):`
灵身由十九个成份组成:五个认知感官+五个行为器官+五种生命能+内心(Manas)+理智(Buddhi)+心识(Chitta)+我执(Ahamkara)
灵身的毁灭才是在不再投生的解脱。
3、种子身(Karana Saira):源自无明(Avidya)
这个由三身组成的自我(Jiva)经历种种相对经验,没有尽头。
 
------在吠檀多另一剖析方法,是把整个全人分为五个层次: 五层身的剖析
1. Annamaya Kosha (食物层)  
  也就是:肉身
  特征: Priya(见物而爱恋)、Moda(得物而喜悦)、Paramoda(享受物欲后之喜乐)
2. Pranamaya Kosha (生命能层) --->  Kriya Shakti (作业力)
  特征:饥渴、冷暖
3. Manomaya Kosha (内心层)
  以上两层构成 灵身------> Iccha Shakti (意志力)
  特征:思想,怀疑、愤怒、情欲、兴奋、沮丧、受惑
4. Vijnanmaya Kosha (理智层) --------->  Jnana Shakti(理智力)
  特征:分辨、判断、决定
5. Anandamaya Kosha (喜乐层):也就是种子身熟睡或良心赐予的喜乐
  特征:   熟睡时的快乐感  
错把以上五层身体任何一层为真我,就是痛苦的根源。此五层本为自性的幻化,自性不受五层身之染着
 
智能瑜伽的研经用书
------当行者能真正从五身中脱离开来,那自性自然显露。凡是对象化的真理,必为虚空。真理本就是真我,而那真理就是绝对真实(SAT),绝对知识(CHID),绝对极乐(ANADA)。自性也就是大梵。
------要能以智能瑜伽成道,谈何容易。学生的素质一定要培训好,才容易有成。然每一种修行自有每一种修行的障碍,修业力瑜伽者易执着于功德;修爱心瑜伽者易迷于有形象之偶像;修哈达瑜伽、军荼利尼瑜伽者,则易执着于肉身或气感;修智能瑜伽者,则易为经书知识所囿。行者当紧慎反省自己修行动机,凡精神内转者,对。凡精神外驰者,差矣。
   王者瑜伽
王者瑜伽(Raja Yoga):简介
------王者瑜伽宗于瑜伽经(Yoga Sutra)一书,不藉外境来讲修行,反而直接透过明暸内心为何物,内心如何运作,继而探讨超越此心,直接经验自性的方法,故又曰冥想瑜伽(Dyana Yoga)。
   Raja是帝王的意思,这种瑜伽之所以是瑜伽之王,因它直接对治成开悟成道的最大敌人:心。能明白心理的运作与本质,人可驾驭内心,进行冥想,直接进入真理的意识之中。
   
------此瑜伽以心理运作来看心,而非用哲理来观心。方法错误,便难正确掌握。
 
------此瑜伽以Patanjali所着瑜伽经(Yoga Sutra)为宗。此经书条理分明,共分四部份:
(一)、三摩地品(Samadhi-Pada):讲明修心与开悟之关系,
(二)、修行品(Sadhana-Pada):详讲修行次第、
(三)、光荣品(Vibhuti-Pada):论神通,
(四)、解脱品(Kaivalya-pada):论开悟。
   
------此瑜伽详列冥想修行之八步功夫,故又名为八支瑜伽Ashtanga Yoga,成为印度六派哲学之一。
 
王者瑜伽:修心乃开悟之法门
------瑜伽经第一部:三摩地品第2,3节曾说:
   2. yogas citta-vrtti-nirodhah(FxlST
瑜伽要探讨识(Chitta)与念(Vrtti)的各种形态,以及其控制方法。
   3. tada drastuh sva rupe'vasthanam7hm:f
然后能安住于自性之中o
   
------当我们细心看看上文,已知成道关健在于控制内心(Manas),修心与开悟关系如下:
   1.真理早已经存于自己之内,这就是我们的自性。
   2.不能自觉真理只因这个”心”不断显现各种形态的关系,我们错误地把此心当成为真我。
   能超越此心之种种形态,此冥想之途径也,原有真我将会自现。
   
------人的内心有五种状态:
   1.Kshipta (外驰散逸):透过感官往外跑,眼耳鼻舌身不段往外寻求色声香味触,谁在外驰?心意也,非本我。
   2.Mudha (愚昧):心其实不是我,只是我的其中一个工具。可是我们生下来就错误地以为此心即我,心感到快乐就当成为我感到快乐,心感到悲痛就以为是我感到悲痛。心误当成为我,假我生我执,心主导着这场愚昧之梦。
   3.Vikshipta (分心受惑):我们的专注力是有限的,心的特性就是分心。东跑跑,西看看。心神散涣,难以成事。
   4.Ekagra(专心一致):可是,若透过训练,心又可高度集中,形成强大念力。
   5.Niruddha(原全控制):当心能定、净、智时,就如明镜,让我们得以自见本来面目。
                                                           祝吉祥圆满。
 
王者瑜伽:心为何物?
------既然能驾驭内心,超越内心的种种形态,自性将会呈现,我们都会急于修习种种的冥想方法,以求达到目标。可是,在瑜伽经中,却先花了不少言语来探讨这个心。若先明白心的功能,心的运作,我们才容易驾驭它,修习冥想时才会容易有成。这情况有如我们明知深海底中有一明珠,若连表面的风浪都不懂得避,海底深处的洋流路线又不清楚,海底有没有凶猛的生物又不知,一下子跳下去,就能找到宝藏吗?这又算得聪明吗?
   
------印度思想一接触内心问题,便会用心理剖释的角度出发,详细剖白心理的不同层面与其间的运作,也因此产生一大批的术语。这批术语再经过不同翻译,往往都会出现歧义现象。此外,凡心理者都会从经验来求证,不宜用哲理思辨的方法来推理求证
   
------心(Mana)为何物?试以海洋为比喻:
   心的表层:称为念(Vritti)。此层为意识层,人只要倒反观照内心,即可见到思想一个个念头,此起彼落。其特征如海浪之一起一伏,永不平静。正是一波起,一波平。
   心的底层:称为识(Chitta)。此层为潜意识层,一般不易观照察知。此层为多生多世的经验沉淀层(Samskara),此层要在极深度之冥想才可经验。此层虽好象是海底的岩层结构,表面是静态,但却支配着海洋中层的洋流路向。
   心的中层:称为习气(Vasana)。此层介乎意识层与潜意识层之间,能静观心念的人都可察照经验。人经验外间世界而生印象(Samskara),此印象表面很快就淡忘,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这印象会沉淀于潜意识中,有如冬眠之种子。同类种子结合,就成了一个人的性情思想趋向,称为习气。可是,此静态种子因缘配合,就成为暗涌,有如洋流,力大非常,最终成为可感知的念头,甚至发而为行为。
   自性:就是奥义书所指的神我,祂在心之外,整个心理却由祂而来,由祂来承托。
   
------正因此,冥想就如潜水,我们要逆流而游,经历种种念头的波涛,经历习气的暗涌,经历自己心灵深处的崎岖岩层,最后超出心念、理性思考之外,自我认回自我,这种非对象化之经验,就是三摩地(Samadhi),也是冥想的终站。
 
瑜伽:冥想八支
 ------瑜伽经中,列出了修习冥想的八支功夫,详列如下:
 一、 五诫 (Yama)
 Ahimsa (不伤害)
 Satya  (诚信)
 Asteya (不偷)
 Brahmacharya (贞洁)
 Aparigraha (不贪)
 二、五律 (Niyama)
 Saucha (内外洁净)
 Santosha (知足)
 Tapas (苦行)
 Svadhyaya (研经)_
 Atmanivedana (信靠上主)
 三、式子 (Asana)
 四、呼吸法 (Pranayama)
 五、摄心 (Pratyahara)
 六、凝神 (Dharana)
 七、冥想 (Dhyana)
 八、三摩地 (Samadhi)
------ 八支者,有如八步阶梯,凡人都可拾级而上。而八支者,又如人的各个肢体,牵其一肢而各肢必同步趋往。
   
------冥想中心是修练的对象。八支由外而内,由易至难,由堕性至纯净性。上智者,直接以离欲心与冥想,融入自性;中智者,以苦行磨灭此心,才入冥想;下智者,循序按此八支而修。你是那类学生呢?
                                                           祝吉祥圆满.
 
王者瑜伽:心念的过滤网:五诫
------王者瑜伽是冥想之道。冥想的工具是心,所以在实践冥想前应先把心调较,使之成为一个适用的工具。
   
------思想是一切行为的源动力。任由思想牵引,任由思想不经过滤便发而为行为,称为放纵。放纵的结果是加强了潜在的业识与习气,将在下一次产生更大的欲念,心只会动荡,不会沉淀静止下来。修心的第一步,就是要在思想与行为上加了一层过滤网,使思想行为有所规范,使思想行为都带来平安而非不安,所以瑜伽经便把五诫作为冥想的第一步功夫。
 
------王者瑜伽所言之冥想是从心理出发,而非哲理出发。从心理出发的冥想是制心的方法(Mind the Mind),从哲理思辨而出发的冥想是否定内心的方法(Never Mind)。因此,路线一混淆,又有很多不必的误解了。
   
------五诫 (Yama)是甚么?Yama这个字另一解释就是阎魔(死神),死神是不认情的,不妥协的,因此,诫有不妥协,不退让的意思。要步进这条冥想途径,就要先制心,为心思与行为设下过滤网,凡生一念,与此五诫不符者,不是要以心打心,而是采取“不合作态度”,有如甘地一样。
 
------据瑜伽经所言,此五诫的含义与功果如下:
   1.Ahimsa (不伤害)
不在思想、言语、行为上对外产生伤害。也就是说:从正面处去思想,对众生不生恶念,不说伤害人的话,不作伤害众生之事。万有本为一体,我们对外发出的不和谐,最终只会让自己的心灵不和谐。当持守此戒达至圆满(Siddhi,同一字又可解作神通)时,出现之圆满境界是一切众生都不伤害你。试看有道的大德,众生(包括凶猛的众生)都会主动亲近,彼此有如朋友。
   2.Satya  (诚信)
思想与言语,言语与行为达成一致,不虚伪,不口事心非。当持守此戒达至圆满时,出现之圆满境界是你所说的话必会实现。想想那些大德,为何祝福别人时会实现?当知来处不易。
   3.Asteya (不盗)
人心是喜欢比较的,见自己好过别人就傲,见己不如人便妒。如此,心如波涛拍岸,表面装作如何理性,心里从无平静。因此,此诫就是要我们不比较,不把一些不属于自己的放进自己的生命里。出门旅行,行李越少越轻松;修习冥想,心理负担越少越容易。Mind Your Own Business,不要把“生外物”偷进自己的心里。不盗达至圆满就是富足,修行者将一无所缺。
   4..Brahmacharya (贞洁)
前文已多次提及。我们多生多世都要维持肉身的生存,延续肉身的后代,因此食与色向来就是人最大的欲念。冥想先要把一切的散逸心念收摄,因此感官享乐都须有所节制,不把精神浪费于短暂之享乐上。试想想,假如我生一欲念,不满足心也不会安宁,好了,我去满足这个欲念,满足后心就安静下来,感到喜悦。愚蠢者以为喜乐是因满足欲望而来,只有智者发现,喜乐是因前一欲念平息、后一欲念未起的无欲状态而来。梵行贞洁达到圆满,即生大念力。
   5.Aparigraha (不贪)
背后的思想是知足。常思维:我有的已是最好的,对我这个人来讲已经是恩赐了。人轮回于世,乃因心愿未了。当再不起罔念,安于所有,心就容易平静,解脱之心也就容易生起。持守此诫之圆满境界即有宿命通
 
王者瑜伽:精进律:心念的炼火
------如果五诫是冥想瑜伽的必修课,五条精进律就是选修课。五律杜绝心念动荡、业识增厚、自我心强的问题,五律是心识的洗洁剂,目的是把心里的恶念坏念转化为善念,把短暂的感官欲望转化为追求崇高的灵性欲望,因此这五律,独立起来都是净化心念之法,又称为净化瑜伽(Kriya Yoga)。
------五律 (Niyama)是指:
1. Saucha (内外洁净):外在环境与内心状态都有互动关系。外貌不整洁不卫生、处事无条理,凡事都杂乱无章,如此也很难有一个平静的内心。因此,外在的生理卫生,内在的心理卫生,同等重要。冥想者在现实生活上宜暂稳脚,不要自大轻视生理与心理卫生。很多人冥想了十多年,习气全无改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忽略了这一点。
2. Santosha (知足):不自大,应把自己所有的看成为一种祝福。企图心太强的,尤其应有所收敛。
3. Tapas (苦行):此字本作火的意思。火由钻木而生,钻木时不持续,不能生火,即使生火,如不持续钻取,火也不能增大。所以苦行者,无间断之修行也。持续自制感官,苦行也;持续持咒不断,苦行也;持续守持贞洁,苦行也。有苦行就有光和热。
4. Svadhyaya (研经):有系统,有步骤地研读自己信仰的经书,加深自己的信仰渴求。不辩论,不空谈。
5. Atmanivedana (信靠自性):冥想者虽未开悟,但必须对自己所求的目标:自性有信心,始能克服日后一切困难与幻境。
 
王者瑜伽:坐姿:静心的开始
------五诫与五精进律并非一些信仰或道德上的规条,而是从实际心理需要出发:五诫主动断绝使心绪动荡不安的外因,五精进律主动洁凈充满秽念的心识,心既有初定与初净,便可开始修习冥想
------瑜伽八支的第三支是式子(Asana)。这里所指的式子已非哈达瑜伽中所指的种种体位法,而是专指坐姿。王者瑜伽的冥想是以坐姿进行的。站立来修不容易,因当心神进入较深定境,我们会失去对外在环境与身体的意识,容易失平衡而跌醒。卧姿对一般人而言也不适合,因容易入睡。
------坐姿有几个原则:
一、身体舒适放松,
二、脊骨梃直,
三、能坐得较久而不防碍血液循环,
四、坐姿稳定,全身不动。
每个人的体质体能不同,要达到此等条件所需的坐姿便会因人而异。或用舒适坐姿(盘腿而坐),或用莲花坐姿(双脚交叠于大腿上),或用圆满坐(左脚跟顶着会阴,右脚踝放在左脚踝上),或用金刚坐(跪在地面,臀部坐在小腿内侧。)如身体不好,以上坐姿都不合适,也可坐在椅上,双脚自然垂下,一脚跟与令一脚踝叠着。此外,使用坐垫也可使人坐得较为舒适,有助身体放松。
------身体、气场、内心是互相影响的。坐姿稳定有助气场稳定,从而令心情稳定,最终有助进入定境。瑜伽经对坐姿的要求颇高,能同一坐姿一坐三小时而身体没有晃动,是为战胜了坐姿一关(Asana Jaya)。当中的困难除了是身体血气流通外,心念的抗拒不安才是最大的敌人,一切负面思想都会起来与你对抗。所以,为了更有效地让心绪平静,瑜伽经再建议以调息来助冥想。'
                                                          祝吉祥圆满。
 
王者瑜伽:调息
------正如上文提及,身体活动、气息与内心是可以互相影响的。当我们坐下来准备冥想时,先要求能够坐得端正,放松肌肉,以意志暗示内心,保持此身躯不动。瑜伽经跟着提出的,不是直接冥想,而是调息,利用调节呼吸来平静内心,增强收摄心神的能力。
------瑜伽经不像哈达瑜伽,详细讲解各种呼吸法的修法,它在第二章第五十节开始,只集中提到闭气的问题。瑜伽经强调闭气与心神集中的重要关系。冥想者先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或吸气后闭气、或呼尽后闭气。而闭气长度,实际修法,应向老师请教
当闭气时,人的精神就会集中,反之亦然。所以,不少修行者都喜欢在闭气时同时持咒。有人利用持咒来调整呼吸,数息法也;有人不直接理会呼吸,因专心持咒而令呼吸自然变得细慢,甚至自然出现闭气情况
如此修行,心念不但更为平静,且能高度集中,为后来的冥想打好基础
祝吉祥圆满。
 
王者瑜伽:摄心;
------当我们坐下来尝试冥想,我们便会开始自察心内思绪的活动,基本上,这些思绪都有几个特征:
不净(思想围绕着某种感官欲念)、
不定(一念退,一念起,不一定有逻辑关系)、
愚昧(念头都从这个小我出发,以小我假我为核心)。
 
------守持五诫让我们的思想有所规范,修持五精进律是我们日常再教育内心的功夫,稳定的坐姿使心境得以平静,调息增强了集中精神的能力。再进一步,就进入摄心阶段。
------摄心是指心识脱离开感官,有如龟把四肢头尾收进壳内,我们的心识也从外在环境收摄过来,以内心面对内心。这时,我们忘记自己是谁,自己在哪,自己在甚么地方。我们只是一个抽离的认知主体,自我观照着思绪的活动。这时,同一内心的一部份抽离出来,观照着种种念头的起伏
------内心已进入了较深层的心识,思想此起彼落。在摄心的这个阶段我们会用理性分辨念头,而不是一下子把心空了出来。我们会自我肯定:“我不等同这种念头,我有更崇高的价值。我要回到我的本我自性中,这些念头就像海洋中的暗流,会把我卷到其它地方去。”这时,是自我面对自己的时候,是自我向自己负责的时候
------如此,内心虽然仍未进入深层的禅定状态,但通过收摄内心,自我认知自己的认知过程,我开始与思念保持距离,我开始培养出观心的能力,我自知“我的情绪”是开心,而不再是 “我” 开心;我自知“我的思维” 在计算金钱,而不是“我” 在计算金钱。我与内心分离了,内心只是我的工具,我有权认同我心里的念头,也有权否定我心里的念头。念头不容易影响我,我就有了定力,有了定力,我就可以自主我心的去向。把整个心神集中起来,流向我选定的目的地,这就是凝神,又称为集中精神。
                                                         祝吉祥圆满。
 
王者瑜伽:凝神
------当心神从感官外境收摄回来,我们已经可以察觉到那些思绪念头的活动情况,由自觉而生自主,这时,我们有一定的自主力,可以导向念头的方向。
------念头是动态的能量,我们的脑会疲倦,但念头永不会言倦,我们大量的能量就随着念头外逸而耗废。在摄心后,能量稳定下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把这些能量集中起来,引导此能量流向我们的冥想目标上,这阶段称为凝神(Dharana),或称一心,或称集中精神
------在瑜伽经中,作者并没有提出要我们把心神集中在哪,经中只说:把心神集中在 “一点”。这个“一点”到底是甚么?其实, “一点 ”可有几个意思:
1. 全面集中:如凸透境把阳光聚焦,可燃着纸张;心神高度集中,可把心识流回本性方向。
2. 冥想独一对象:心念有如猴子,惯性不安住于同一件事物之上。此时,我们就是要把此猴子锁定在单一个冥想目标上。
3. 这个冥想目标可有多个可能性:有人以声音(如神佛名号、圣咒)作为心神集中的目标,以持咒(Japa)达到一心集中。有人以色相(如神佛的法像、光)为集中目标,以观想(Visualization) 达到一心集中。有人以意义深远的经书金句作为心神集中的目标,以默想(Contemplatation) 达到一心集中。各种方法表面虽有不同,但原理则一:以声音、色相、思维锁定这个如猴的内心。不过,有形相有声音的凝神训练总比抽象的意理默想容易。
4. 这个“一点”可以是外在的(如神佛在我前),也可以是内在的(如轮位)。
------凝神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在凝神的初期(可持续十年以上),此心会反叛,会与你搅对抗。此心会以昏睡来反抗,会以游离不定的妄念来反抗,会以假智能来骗你放过它。这段时期修行者若愿境不清,对上师的教导没信心,多会半途,或在修行路上迷途。
------如何才知自己能进入凝神阶段?瑜伽经提了一个指针:12秒。12秒内念头专注于冥想对象,没有离开,那就是进入了凝神阶段。
祝吉祥圆满.
 
王者瑜伽:冥想:凝神的延续
------在印度,心经常比喻为牛为猴。为牛者,固执,拖也托不动,踢也不肯动,心之堕性也。为猴者,东跑西跳,总是不受控制,就算是用炼把牠锁着,牠也是不静下来,心之动性也。在凝神时,我们用一念为工具,把自己的心神固定在一个目标上。这就有如用香蕉吸引猴子,尝试把牠引过来,把牠安抚下来。可是,牠如果猴性未纯,不消一刻,牠又跳到老远了。
------我们在日常生活时,甚少自我察照心念的活动,不少时间我们都是被心所牵动,但尝试凝神时,我们便会经验到此心之七上八落,它也不会愿意受你的支配,总之,你要它持咒,它就要你感到松弛,好象进入定境,结果?睡了!你要它观想四臂观音,它就带你回想佛殿的庄严,上师的法相,那次的天气……,随着这个联想过程,我们的心早就被卷得远远了。所以,要把一念代多念,看来容易,实则很难。如何是好?重复尝试,不断尝试,持续尝试。要骑着这条魔龙,再以牠为自己的代步工具,返回自己的灵山,谈何容易。
------能专注于一念,不分心,不昏沉,持续一段较长时间,瑜伽经说成为12秒,是谓凝神,凝神的12倍时间,是谓冥想(Dynana);冥想的12倍时间,是谓三摩地(Samadhi)。我的身体要坐着12秒而不动,不难;但要心中无间地只有一念,难。我的身体坐着144秒(12 X 12)而不动,不难;但要心中无间地只有一念,更难。我的身体坐着1,728秒(12 X 12 X 12)而不动,难;但要心中无间地只有一念,很难。
------凝神是有作为的,有方法可循的。冥想是凝神长度的延续,是无为的。天主教的大德兰圣女,在念主祷文的第一句:“我们的天父”,就念不下去,整个人都进入了深度的默想中,有时整整多小时都动也不动,进入了禅定状态。看!要我们坐着来睡一小时,多容易(自以为入了定);要定于一念而把自我溶化了,多难。
                                                          祝吉祥圆满.
 
王者瑜伽:冥想的种种境遇
------凝神、冥想、三摩地是一个连贯的过程,我们能够部署的只有凝神,能否进入冥想与三摩地,除了凝神方法是否恰当外,要看的,还有修行者的心理素质。因此,以往所讨论过的修行法都是要净化这个心,做妥预备功夫,让冥想与三摩地状态能较顺畅地出现。
------由修习凝神开始,修行者或许有种种的经验出现。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经验:
1. 见到不同颜色的光而心生欢喜。其实,这些光都只是风火水地等元素,或是不同轮位的光而已。这些都不是我们的冥想目标。
2. 气感与大乐:冥想者由于越来越离开物质的束缚,心灵有时会感到一浪一浪的喜乐,而全身都会感到很强的气感。这是好现象,但不要因此而分心于此,这不是你的目的地,把心带回冥想的目标去。
3. 离开身体:自己好象离开了肉身,自己看到自己的身体,甚至看到四周情况。修行者或会因此而生恐惧。其实,冥想就是不断迈向更高意识状态的过程。这时,仍是把心带回圣咒或冥想的目标上。
4. 见到灵体:他们或会很丑陋、或会很貌美、或会看似得道之士,我们先不应好奇,也不要以为自己修得很高。淡然处之吧。我们乘公车时,还不是在车上见到各色人等吗。你会随便看人吗?会随便搭讪吗?走自己的路罢。
5. 层层深入:整过冥想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时感觉很好,有时会沉闷得要死。有时神魂超升,有时停在身体的感觉。但当持之以恒去冥想,你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6. 昏睡、分心、回忆往事、半睡半醒的假乐、发梦:这都是冥想的障碍,努力罢。
祝吉祥圆满。
 
王者瑜伽:修行者的最大障碍:神通
------由专心持一念以息万念,由凝神进入冥想,最终达三摩地定境,此时思想返回思想的起源处,一念不起,物我两亡,那本有的自性自现。这是冥想的正途。
可是,当我们心念高度集中,越回到心灵深处,我们的念力也越大;越接近自性而又未真开悟时,深深暗藏着的欲念,加上那强大的念力,往往都会造成很大的危险,令修行者误入岐途
------神通(Siddhi)本义是圆满的意思,它本来是一种副产品,是冥想修心的一种深层经验。对于心正的修行者来说,这也只是一种境遇,只会以平常心视之,更不会特意以此示人。可是,当修行者之贪执犹在,这些所谓神通,所谓能人所不能之力量,便成为小我堕落的因由。
------所以瑜伽经先讲解神通与念力的关系,最后却又清楚申明:神通是修行的最大障碍。达至神通可有不同方法,有靠外灵帮助,有靠服药练气。但瑜伽经所讨论者,乃念力的运用。当我以神佛为冥想目标,我最终融入于神佛的自性之中;但当我以有限之事物为冥想目标,我会融入到有限事物的内部,因而明白这些事物的隐藏秘密。以此为原理,瑜伽经列出了一大堆念力使用的方法,指出不少所谓神通的秘密。例如小则得知一些秘密知识(如众生语言、别人前生),大则改变感官结果(如隐身),甚而作出异常行为,如大气力、离地升起等。明白者,都知道是念力的运作结果;不明白者,易堕入迷信之中,受人欺骗。因此一般大德,对神通都极反感。
                                                          祝吉祥圆满.
 
王者瑜伽:三摩地
------当修行者持续冥想一段长时间,而不被心识的种种变相所惑骗,不因境遇而动摇,直至心已洁净,又复稳定,冥想者会长时间专注一念,最后连冥想者(小我)、冥想过程、冥想对象三者的差异完全消失,时空没有了,小我的种种性相没有了,连冥想时的喜乐都没有了,一念不起,大我独存,明明白白,此称为三摩地定境。
------然而,三摩地定境亦有假境、初境、与究竟之分。假境者,修行者主观会有空无一念之感觉,感觉是空空洞洞,但修行者在出定后全无改变,原来的习气并无清除,甚至表里不一,情绪极端。初境者,修行者留恋那种禅定的喜乐,停留于此极乐层而未能进达自性之中。究竟者,自性开悟,悟此身心区因无明而来,性为空虚,而自性则不生不灭,本有而不知。由是冥想者虽所谓出定,然于此身心、对此世界只是一旁观者、静观者。他不为外因或内因所动,他有如一盏定定的油灯,如如不动,在他那里,散发出来自本性的真实、智能与喜悦,他的言行一如经典中所描述的圣者,但已不是学出来、扮出来,而是出于自然。生死只发生在身心之上,他就是这真理,生死苦乐等相对经验已在他之外,他达成了瑜伽之目标:安住于自性之中
瑜伽短讯,不觉已写了六十四篇。我尝试用显浅的语言,把浅见与各位分享结缘,望我们都能珍惜此生,力争上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