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访单簧管名家安德烈斯·奥登萨默,畅谈新专辑「New Era」

 xdcd 2017-04-13

专辑名称:崭新年代 / New Era

专辑演奏:奥登萨默(单簧管),阿尔布雷希·梅耶(英国管),帕胡德(长笛)

协奏乐团:波兹坦室内乐学会管弦乐团

发行唱片:DECCA

发行时间:2017-02-03

本专辑是从18世纪曼海姆乐派众多的单簧管曲目里,挑选出其中精华之作,包括约翰?史塔米兹、卡尔?史塔米兹与丹济的作品,以及由柏林爱乐音乐家孔兹改编自莫扎特歌剧二重唱与咏叹调的新作。

“曼海姆学派”掘起于十八世纪中叶,由于音乐家都在曼海姆选帝侯的宫廷乐团工作而得名。它就像是个革命性的实验熔炉,来自欧洲各地的优秀演奏家聚在这里一起演奏、创作、教学,发展出新颖而且丰富多彩的声音,启发后来许多音乐家的创作灵感。更重要的是,曼海姆宫廷乐团是第一个采用单簧管的乐团,莫札特就是在曼海姆首度接触到这个乐器。

奥登萨默在表现不同风格之余,仍然维持着高度的个人特色。比起其他独奏家,他更长于灵活运用单簧管音色中的深沉与温暖面,演奏千变万化而且不断扩展其表现力。

专辑曲目

约翰?史塔米兹:降B大调单簧管协奏曲

1.第一乐章:比快板略慢

2.第二乐章:慢板

3.第三乐章:稍急,但不及急板


丹济:降B大调单簧管与低音管协奏曲(低音管部分改编为英国管),作品47

4.第一乐章:快板

5.第二乐章:有节制的行板

6.第三乐章:小快板

7.莫扎特:如果我不在,而你也死了(孔兹改编自歌剧《提托王的仁慈》,巴塞单簧管、长笛与乐团版)

8.丹济:莫扎特歌剧《唐乔望尼》「让我们手牵手」幻想曲

9.莫扎特:打我吧,我的马塞托(孔兹改编自歌剧《唐乔望尼》,巴塞单簧管、长笛与乐团版)


卡尔?史塔米兹:降E大调第七号单簧管协奏曲

10.第一乐章:很快的快板 

11.第二乐章:慢板

12.第三乐章:轮旋曲

《New Era》是柏林爱乐单簧管首席Andreas Ottensamer第四张个人作品。为此专辑笔者这次来到环球唱片采访Andreas。关于Andreas的背景,笔者在前一次采访中已有提及,当时为的是第二张《Brahms-The Hungarian Connection》而来。第三张则是Andreas去年还有和父兄合作发表的《The Clarinett》单簧管三重奏专辑。

▲Carl Stamitz降E大调第七号单簧管协奏曲 第三乐章:回旋曲


眼尖的粉丝应该会发现到一件事:Andreas今年的新专辑是由Decca发行,而不是DG。为此Andreas解释说,由于过去熟悉的专辑制作人Dr. Alexander Buhr已从DG转到Decca。因为彼此有良好的合作默契,于是新专辑也指定找他合作,厂牌自然就换过去啦。毕竟Decca、DG两家都隶属环球唱片。

▲莫扎特:如果我不在,而你也死了(孔兹改编自歌剧《提托王的仁慈》,巴塞单簧管、长笛与乐团版)


为什么专辑要取名叫「New Era」(崭新年代)呢?简单来说,Andreas期盼单簧管可以像钢琴、小提琴一样,可以被更多爱乐者认识,更广泛出现在音乐作品中,开创属于单簧管的年代。那深入点说呢?这就要提到专辑中出现的四位作曲家:Johann Stamitz(1717-1757)、Carl Stamitz(1745-1801,Johann Stamitz之子)、Franz Ignaz Danzi(1763-1826)、Mozart(1756-1791)。而串起这四位音乐家的关键字,叫做曼海姆学派(Mannheim School )。

▲莫扎特在1778年写给父亲的信中,提到他到曼海姆时,第一次听到单簧管时所获得的感动。(摘自「New Era」专辑内页)


“曼海姆学派”泛指住在德国南部曼海姆(Mannheim)城的音乐家,1720年Charles III Philip选帝侯从海德堡移居曼海姆,招聘当地的优秀演奏家来到宫廷演奏,其规模比周遭国家都大。在乐长Carlo Luigi Grua的鼓励下,这些音乐家在一起演奏、创作,彼此激荡出丰富多采的声音,其中又以小提琴演奏家Johann Stamitz与其子Carl影响最大。

曼海姆乐派宛若管弦乐的实验熔炉,最终将许多新颖的演奏、作曲观念与管弦乐曲式,随着名声传遍欧洲各国,其中一项最值得纪念的,就是首度被安排在交响乐当中的单簧管了。曼海姆学派的存在不仅深深影响了古典乐,也深深影响莫札特,促使他从德国回到维也纳之后,进而为单簧管作曲,经由演奏家Anton Stadler发扬光大后。属于单簧管的年代,就此开枝散叶。

大致了解“曼海姆学派”的历史后,相信您就可以明白它对一位单簧管演奏家的启蒙意义,事实上Andreas Ottensamer位在瑞士的音乐基地(Bürgenstock Festival),也继承了某种程度的曼海姆精神,Andreas Ottensamer想像中的曼海姆音乐家,绝对不是抱着工作心态,签好合约、谈好筹码就到宫廷演出,他们重视实验开创的精神,需要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合作。Andreas也是,他找来三位在柏林爱乐的好伙伴,Stephan Koncz负责编曲(莫札特两段歌剧作品)、Emmanuel Pahud负责长笛、Albrecht Mayer负责英国管。再加上专业的波兹坦室内乐学会管弦乐团,「New Era」计划如期启动。

透过这个影片您可以观察到两点。第一点:Andreas在整个录音中不仅负责单簧管,还同时担任乐团指挥,他的表情与肢体语言和单簧管一样表情丰富,非常有精神。对此笔者特别询问,Andreas是否会着重表现出曼海姆学派式的音乐特色,如Mannheim Crescendo、Mannheim Rocket等等。Andreas认为这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毕竟这些曲风早已广泛运用在现今的交响乐,不足为奇),重点是要在音乐中感受到曼海姆精神,而音乐性永远是先于乐谱。

第二点是Andreas罕见地选在录音室录音,而不是教堂或演奏厅。对此Andreas也提到他确实不喜欢进录音棚录音,因为声音效果会变得Artificial(人工),他很重视录音的空间感,可是,一般教堂的残响又不见得适用管弦乐,因此他才找到位在柏林的Teldex Studio。

笔者进一步询问Andreas预期的录音效果,他希望录音听起来给人能量、动态、活泼、充满朝气的感受,若选在教堂录音,残响往往会太长,拖慢了声音的速度。Teldex Studio相对来说就取在很好的平衡点,不仅能容纳管弦乐团,也能够控制空间残响,达到Andreas预期的音乐性。

那么Andreas有实际参与整个监听听、混音、平衡的过程吗?由于录音时间只有三天,Andreas要注意的事项实在太多,因此只有在一开始排练的时候,进到控制室鑑听录音成果,当然,他也需要跟录音室沟通,表达自己在音乐性上的要求,反覆和录音师确认,直到自己觉得没问题,在那之后,Andreas就放手让录音师处理,然后专注在演出当中。

总而言之,发烧友聆听这张「New Era」有一个重点,就是要感受所谓的曼海姆精神(Mannheim Spirit),用音响语彙来描述,可说是音色鲜活外放,音乐形体扎实、结像突出,尤其时常搭配装饰音的单簧管表现(套一句专业术语就是「Ad libitum」),必须给人圆滑、灵敏、俐落的感受。Andreas在此辑中不仅吹奏单簧管,还有低音单簧管Basset Clarinet、巴塞特单簧管Basset Horn,再加上友人吹奏的长笛、英国管。在莫扎特歌剧作品中,这些吹管乐器会如何取代人声,彼此对话呢?笔者在此希望这张《New Era》,可以让您体验十八世纪曼海姆学派的实验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