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满清格格出嫁前,宫女要替格格先侍寝?(用户59006704090的回答,927赞)

 闲情漫步123 2017-04-13

很多人认为古代女子十二三岁就出嫁了,甚至七八岁就有出嫁的,这个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可能是影视作品里皇室的婚嫁,特别是清朝的皇室,早婚现象很普遍。皇室有时为了巩固或延续政权而早婚,清代皇室满人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可能早婚早育是游牧民族的习俗之一。而中国古代女子正常的婚龄一般是在十五岁左右。
古代女人出嫁前的一些知识。
古时女子出嫁一般在13~20岁之间,且主要集中于其中的14~18岁间这一年龄段。汉时,古时候女孩出嫁很多是14~15岁。汉桓帝的皇后梁莹,入宫的时候就只有14岁,被曹操杀死的伏后,嫁给汉献帝时只有12岁。
对于女子的出嫁汉有严格的规定。西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汉代人口税中有一种算赋,是15岁至56岁的男女成年人交纳的,每人一算,120钱。说是女子到17岁必须出嫁,否则就要加收人头税,每拖延三年就加收一个人头税,到了三十岁还不结婚,就要加五个人头税,而且对于一些不肯嫁的人,在汉朝立国初期,除了罚币之外,还要强制遣嫁,但是这种习惯到了景帝时因为国家逐渐富强,人口增多已经逐渐放松。
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明媒正娶的妻子只能有一个。正妻的地位远高于妾,正妻的儿子是嫡子,是要继承家业的。纳妾则比较自由,法律不怎么管。
娶正妻,必须“六礼”齐全,否则婚姻效力会受到怀疑。“六礼”创制于西周时候,是缔结婚姻必经的六个步骤:第一步,“纳采”。就是男方家请媒人到女方家去提亲,如果女方同意婚事,那么,男方家就得带上礼物去女方家,女方家收下,称之为“纳”。第二步,“问名”。女方家收下礼物意味着女方家接受了男方家的求婚。那么,男方家要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然后到祖庙占卜吉凶,只有卜到吉兆,才能将婚姻进行到底。第三步,“纳吉”。卜得吉兆后,男方家会请媒人通知女方家,同时送上礼物,正式缔结婚姻。第四步,“纳征”,也叫纳币。就是男方家送聘礼到女方家。第五步,“请期”。就是男方和女方挑个良辰吉日进行作为婚期,第六步,“亲迎”。即是在结婚的日子新郎亲自到女方家接新娘子完婚。至此婚姻才算完成有效。
在古时男女婚龄一般说来,习尚男比女大,但也忌讳双方年龄相差太大。如果相差十岁以上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俗谚云,“年老不娶少妻”,“年老不要娶少妻,要娶少妻生闲气”。这可能是有似异辈之嫌,也好像是出于一种近乎禁忌**的心理。但是在一些贵族中,续娶的妻子比不得结发,年龄相差不在此例。古时给男子娶一个年龄比男子大的女子为妻,多是贫困家庭所为,多是出于把媳妇当劳动力,早娶进门早使媳妇的思想,富足的家庭不需要劳力做工,所以对于女比男大,一般是忌讳的。
试婚制度,出现在清朝,当然,清朝也是有前车之鉴的。
明朝万历年间,有这么一位公主,人称永宁公主,皇帝想要为这个公主物色驸马,于是就交给手下太监去做,能成为驸马,和皇帝攀上亲戚,自然是有大大的好处,于是很多官员纷纷贿赂办这件事的太监,最后闹了个大笑话,公主出嫁以后,发现丈夫竟是个肺痨鬼,拜堂行礼时驸马就当场吐血,婚后不到一月便死翘翘了,公主寡居数年也郁郁而死。
明朝以后,理的观念就已经非常重要了,要是换在唐代,公主可能就夜夜换新郎了,但是毕竟是明朝,公主还是坚守妇道,最后郁郁而终。
清朝吸取了这个教训,制定了试婚制度,当然,这里的试婚并非两人婚前同居,而是另有策略。
太后会先找一个宫女,美其名曰“试婚格格”,他的目的就是做考官,试试驸马的床上功夫,试过以后,就将驸马床上水平,是不是有什么疾病、健不健康、性格怎么样等等传到太后耳朵里,太后再决定是不是把公主嫁过去,倘若没什么问题,公主嫁过去以后,这名宫女就做驸马的小妾或侍女。
倘若有问题,这婚事自然是吹了,准驸马自然之道此事,于是在考试的时候十分卖力。
清朝的皇室就是如此霸道,为防止公主嫁过去不性福,谁左幅吗也不能免俗,当然政治联姻的公主就没这样的待遇了。
尽管如此,还没结婚先送别的女人,那个公主心里也不会太痛快,但是无奈,古代男人是没有贞洁两个字的束缚的,即便是公主也不能,试婚虽然荒唐,但是却能保住公主性福,又让驸马尝到买一赠一的甜头。放在现在即便可笑,但在那个女性贞洁观念很重要的古代,已经是比较好的办法了。
在清朝,公主下嫁,一般都是由皇上老爷子或者皇后挑选乘龙快婿。最起码的门当户对是少不了的,皇家只此一家,你那边至少也得是个王公大臣之类。一表人才,文武兼备是基本条件,但是这些基本还是面上的,大家都看得着的。可是皇家小姐下嫁,岂能如此草率,就看表面文章?他们还得为女儿日后的幸福生活着想,于是就诞生了一套试婚制度。
话说试婚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现象吗?怎么那个时候就有了?但是不管你信不信,那个时候他还真就有了。
在格格正是出嫁之前,皇家女性的老大,皇太后,皇后就会挑选一名精明的宫女,在送嫁妆到驸马的那天就作为试婚格格留下来,当晚和准驸马过夜试婚。第二天,这位试婚格格就得一五一十把准驸马当晚的各种表现做一份报告PPT,详细汇报给主子。
那边皇后等人开个后宫会议,根据资料仔细讨论之后觉得没啥问题,这才放手,允许公主出嫁。作为试婚的报酬,这位试婚格格就会成为驸马的侧室,也就是小妾。当然,她要不愿意也可以留在公主身边当侍女端茶倒水。
看这个情况,这点和春秋战国的媵妾婚很像。媵妾婚,是先秦时期古代贵族实行的一种以媵妾随嫁的多妻制婚姻。
那个时候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夫人,女方须以侄(兄弟之女)娣(妹妹)随嫁,同时还须从另两个与女方同姓之国各请一位女子陪嫁,亦各以侄、娣相从,一共九人,只有夫人处于正妻地位,其余都属于贵妾。
媵,相送,引申指陪嫁。诸侯和正妻如亡故或被休径,不可再娶,应由众妾中依次递补,此种制度称为媵妾或媵婚制度。
天子媵嫁,与诸侯相似,唯媵嫁数目更多,连正妻共十二人。后来随着周王室权威的下降,战国时代有的诸侯行天子之制,一娶十二女,表示对周天子的蔑视,但仍被视作“僭越”的行为。至后来,有的甚至娶得更多,或一娶再娶,至此,媵妾制即走向没落。
虽然相似,但是清朝的这套试婚制度有严格的适用对象,只限于皇室公主,一般王府贵族是不能按这个套路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