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造金牌月嫂(一)

 深_谷_幽_兰 2017-04-13


新生儿常见问题解答:黄疸、奶癣、吐奶、鼻塞、打嗝等

一、黄疸

1、什么是黄疸?

黄疸有2种,一种是生理性黄疸,一种是病理性黄疸。大部分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3天开始在皮肤、口腔黏膜和眼白部分出现轻度的黄染,而手心和脚心一般不出现黄染,在生后一周到十天会自行消退,在此期间吃奶、睡眠以及生长情况均好,大小便颜色正常,也无其它不适表现,如果查血表明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正常,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黄疸”。如果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了黄染现象,血清胆红素不正常,四肢及或手足心均出现黄染,进展迅速,并且迟迟不退,或稍退后又重现,嗜睡、不肯吃奶、烦躁,甚至出现抽搐等症状,就是病理性黄疸,一定要去医院救治。

2、为什么宝宝会发生黄疸?

因为胎儿氧气比较缺乏,需要有很多的红细胞来补偿每个红细胞带氧量的不足。宝宝出生后,可以直接吸氧,氧气的供给就充分了,不再需要过多的红细胞来带氧,于是这些多余的红细胞就被机体破坏,产生了过量的胆红素。胆红素要靠肝脏转化才能排出体外,而新生儿的肝脏功能还不健全,过量的呈黄色的胆红素就积聚在血中,当超过一定量时,就把皮肤、黏膜和眼白染成黄色了。生理性黄疸对小儿健康一般无影响,不需特殊处理。

3、如何解决宝宝黄疸?

①早产儿消退慢:如果宝宝是早产儿,黄疸的消退一般会慢一些,可能持续3周甚至更长一些,但黄疸应呈逐渐减轻倾向,一般情况好。否则应及时就诊。

②如果宝宝完全采用配方奶粉喂养,生后2周黄疸仍然明显,应立即就诊。

③母乳喂养黄疸不用担心:母乳喂养的宝宝,如果出生1周后黄疸仍然明显或继续加深,但精神好,胃口好,大便黄,体重增长良好,通过检查没有异常,一般可以认为是母乳性黄疸。一般停母乳3天后黄疸减退,停5~7天后黄疸明显消退。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除非黄疸程度太深)。由于暂停母乳喂养可能给孩子或母亲带来不适,在黄疸不严重的前提下,可以继续母乳喂养下观察。母乳性黄疸通常在生后2-3个月内完全消退。

二、奶癣


1、什么是奶癣?

奶癣即婴儿湿疹,是婴儿期的常见问题,多在生后1~2月开始,1~2年内消失。表现为皮肤的小米粒大小红色丘疹、表面可有小白点,婴儿可无自觉不适。严重者可出现渗出、结痂,甚至继发感染,婴儿可能有烦躁不安症状,甚至影响睡眠和进食。

2、宝宝奶癣部位生长:

①最先出现部位——面颊(小红疹),再是额、颈、胸部。

②小红疹转变为小水泡,破溃后流水,之后可结成黄色痂皮。反反复复。

案例BOX:我家宝宝出生16天,脸上长出了许多奶癣,长辈们都说没有关系,到时候自然就会好的!可是大人身上有了癣都痒得很,真担心宝宝不舒服。

3、为什么会有奶癣?

奶癣是一种皮肤过敏现象,确切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奶癣现象一般提示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①食物中存在过敏原。配方奶以牛奶为原料,所以人工喂养更容易发生湿疹。母乳喂养在妈妈食用海鲜、牛奶后容易发生。

②婴儿存在过敏体质。这类婴儿更容易发生鼻炎、哮喘等。

4、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对轻度湿疹一般无需处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爽,避免搔抓、日晒等刺激,衣服应柔软、清洁、宽松。如果湿疹明显,就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含皮质激素的软膏,必要时内服扑尔敏、葡萄糖酸钙等抗过敏药。

5、如何护理有奶癣的宝宝

①用温清水洗脸、洗澡,保持皮肤清洁。

②选择纯棉制品内衣。

③勤给宝宝修剪指甲,避免宝宝抓搔患处。

④室内温度不宜过高,否则会使奶癣痒感加重。

三、吐奶


1、吐奶是什么?

吐奶是新生儿的常见现象,吐奶可因喂养不当所致,也可能由各种疾病引起。

2、吐奶和溢奶的区别

呕吐是由神经肌肉参与的一系列复杂的兴奋反射过程,而溢奶是单纯通过物理原理使胃内奶液经食道反流入口腔及口角边(婴儿喷门松弛,在体位不当、胃部受压情况下,胃内奶液被动溢出),不属于真正的呕吐。

3、宝宝为什么会吐奶?

对于外观健康的新生儿,喂乳次数过频繁、喂乳量过多、奶方变化或浓度不当、吃奶过急过快、奶液温度不当、咽下过多空气等都有可能导致吐奶。如果婴儿吐奶严重,或同时有其他异常,应考虑疾病可能,及时找医生诊治。较大婴儿的呕吐可能与感染、肠道疾病等有关。

4、解决吐奶的最好办法就是帮助宝宝拍嗝

①尽量抱起宝宝喂奶,让宝宝的身体处于45度左右的倾斜状态。

②喂完奶后不要立刻改变抱姿,并让宝宝打个嗝,这样不容易引起吐奶。

③使用奶嘴的宝宝:一定要选择最合适的奶嘴孔,太小容易吸入空气;太大容易被呛着而引起剧烈的咳嗽,两者都有可能引发吐奶。

④如果是躺喂,喂完后不要马上让宝宝仰卧,而是侧卧一会儿,再改为仰卧。

四、鼻塞


1、宝宝为什么会鼻塞?

鼻塞不一定就是感冒了,这一条规则特别针对新生儿。新生儿的鼻腔狭小,在鼻黏膜水肿或有分泌物阻塞时特别容易发生鼻塞。如果房间的温度太低,宝宝鼻塞的症状会更明显。不用担心,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这些鼻塞的情况是由于生理结构引起的,不是病。有的宝宝还常流出少量的鼻涕,干燥后成了鼻屎,颜色呈淡黄色,这也是属于正常情况。

2、应对新生宝宝的鼻痂

看到宝宝鼻子里有鼻痂了,可先用手指轻轻揉挤两侧鼻翼,等到鼻痂稍为松脱后再用干净的棉签卷出来。如果鼻痂不容易松脱,可先向鼻腔里滴一滴生理盐水或凉开水,润湿后的鼻痂比较容易松脱。

3、妈妈在日常照看宝宝时应该注意什么?

①鼻子呼吸不畅,如果不影响吸吮的话,您可以试着垫高枕头,观察一下行不行。

②当宝宝鼻塞严重时试着转变宝宝睡眠的体位,症状会减轻一些。

③当宝宝吃几口奶就停一会儿用嘴呼吸一下,或者边吃奶边哭,很可能鼻子被鼻涕或鼻痂堵住了,要注意清理。

4、区别鼻塞的异常情况

①如果鼻涕很多、颜色澄清,或干结后鼻屎堵住鼻孔,宝宝只能不停地用嘴呼吸,这时需要考虑可能是伤风感冒了,应该及时去就诊。

②如果流出的鼻涕有臭味、带血丝,鼻子肿胀,有可能是鼻子内有异物。

③新生儿鼻塞时间长,用过一些办法无效,这时要排外新生儿腺样体肥大。可以请耳鼻喉科医师会诊。

五、打嗝



1、新生儿打嗝

新生儿打嗝是极为常见的现象,不是病。新生儿为什么容易打嗝的原因还不是很清楚,目前认为是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导致膈肌痉挛,所以打嗝的次数会比成年人多。打嗝会造成家长的不安,但对新生儿不会有不良影响,不少地方介绍各种处理方法,家长可以作尝试,但从医学角度看,新生儿打嗝是一种无须任何处理的生理现象。

2、引起新生儿打嗝的原因?

①宝宝喝了冷风,受了风寒而诱发打嗝

②有时后吃了生冷的奶水或者食物消化不好,容易诱发打嗝

③宝宝在惊哭之后进食一时哽噎也可诱发打嗝

3、如何缓减宝宝打嗝?

①家中的宝宝持续地打嗝一段时间,可以喂宝宝喝一些温开水,以止住打嗝

②天冷的时候可以在衣服外边放一个暖水袋,消除体内的冷气

③用少量的桔子皮泡开水,有疏畅气机,化胃浊,理脾气的作用。

4、应对宝宝打嗝,妈妈在日常生活照看中要注意什么?

①在宝宝哭的时候不要进食,这样很容易打嗝。

②吃奶时要讲究正确的姿势,要注意头比身子高。

③母乳喂养时注意避免乳汁流得过快,人工喂奶也要避免太急,奶瓶倾斜45度角,可以让气泡跑到奶瓶底端,不会让宝宝吃进气泡而打嗝

④每次吃完奶,竖着抱起来轻轻地拍着后背,直到打出嗝以后再放下,宝宝的肠胃会比较舒服。

六、新生儿睡眠问题


1、新生宝宝的睡眠特征

新生儿多数时间处于睡眠状态。一般新生儿一昼夜的睡眠时间为18~20个小时。但由于新生儿浅睡眠时间较长,浅睡时可出现面部表情如微笑、皱眉、噘嘴或做怪相,有时四肢伸展一下,发出哼哼声、呼吸快慢不均等,这些都是新生儿正常的生理特点。

2、新妈妈注意:不要打扰宝宝的睡眠

三个月内的宝宝存在生理性惊跳现象,这是由大脑发育未成熟所致的正常现象,不需处理。夜间宝宝睡眠时,不要因为有一点动静,就怕宝宝饿了、口渴或尿湿了,给宝宝过多的护理或关照,这样反而会打扰宝宝的正常睡眠,不利于大脑发育。

3、爱心贴士:

新生宝宝每天睡眠18~20小时,2~3个月为16~18小时,5~9个月为15~16小时,到1岁时接近成人的生活规律。


宝宝放屁竟是求救信号?4种屁揭秘宝宝健康状况!

  1、很多妈咪可能都曾有过这样的疑问:宝宝放屁时会带出一点粑粑,肚子里面还经常咕噜咕噜响。是怎么一回事呢?还有很多家长都在问“宝宝的屁特别多,正常吗?”还有说“这么小的宝宝放屁怎么会那么臭?是有什么问题吗?”

  2、由于婴儿时期的小宝宝胃肠发育不成熟,肠道蠕动不协调,所以出现肠道胀气,肚子发出咕噜噜地声响,屁多,偶尔出现不明原因的哭闹,都属于这个阶段的正常现象!

  3、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屁都是正常的,例如出现以下这四种情况,家长需谨慎应对

  宝宝放屁又多又响,需警惕婴儿肠绞痛

  宝宝放屁恶臭,小心宝宝消化不良;

  宝宝放屁带便便,查看孩子是否患有肠道疾病;

  宝宝老是放空屁,需避免过多空气的吸入。


首先,搞清楚屁是如何产生的?


  屁的产生,是因为人吃下去的食物,有些未被分解。未被分解的部分,包含纤维和糖类,就成为大肠菌的食物。大肠菌“饱餐”后就会排气,这些气体在体内累积,造成一股气压,当压力太大时,自然就会放屁了。

  相较于成人而言,宝宝更容易放屁。因为宝宝还小的缘故,身体的各个器官发育还不完全,所以肠胃的发育也不够成熟。同样肠道蠕动也不如成年人那样强劲,肠道胀气很容易找上我们的宝宝。


其次,这几种“怪屁”揭示健康问题

1、屁多


  宝宝在吸奶过程中可能吃入了过多空气是造成宝宝屁多的重要原因。同时因为婴儿胃肠发育不成熟,造成婴儿各阶段肠道蠕动不协调,引起肠道胀气,就会有肚子咕噜咕噜响的情况发生。排气多,放屁自然就多。

  如果频繁出现不明原因的哭闹,并且屁很多,那在医学上就称这种现象为婴儿肠绞痛。

  婴儿肠绞痛是小儿急性腹痛中最常见的一种,常常发生在夜间,多半发生在3个月以内的婴儿,并多见于易激动、兴奋烦躁不安的婴儿。家长需密切观察婴儿,如有发热、脸色苍白、反复呕吐、便血等则应立即到医院检查。


2、放屁带粑粑


  这种情况多见于母乳喂养的宝宝,人工喂养的宝宝此情况较少见。这主要是母乳喂养引起腹泻(即母乳性腹泻),因为母乳中的前列腺素含量较高,促进小肠平滑肌运动,增加水和电解质的分泌而产生稀便。所以母乳喂养的宝宝便多且稀薄,屁一多就会带出大便,对此妈妈们不用大惊小怪。


  而大一点的宝宝放屁带粪便,大都是因为宝宝多吃了淀粉含量高的食物引起。这时应减少淀粉含量高的食物的食用,适当增加蛋白质、脂肪类食物的摄入。

  除此之外,也不排除其他胃肠道疾病因素,比如:宝宝进食过多,食物消化不完全;肠道病毒、细菌感染;肠道内菌群失调等等,使宝宝的大便次数增多,与臭屁混合在一起,大便稀薄或带黏液和血液。



3、屁臭


  这很可能是大便的前兆,有一句顺口溜说的好:风在雨头,屁在屎头。当宝宝的大便难于解出时,肠蠕动增加,就会将肠道内的气体排出,通常为臭屁,大便排出后,宝宝就不会再放臭屁了。

  如果有段时间宝宝经常放屁,闻起来一股酸臭味,还不停打嗝,可能是最近脂肪和蛋白质摄入量过多,引起消化不良。

此时家长应减少奶量,加喂开水减少脂肪和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将喂养的食物调的稀一些,适当添加含双歧因子的奶伴葡萄糖,双歧因子在胃肠道内可转换为双歧杆菌有抑制大肠杆菌和促进食物消化吸收的作用。


4、空屁


  宝宝断断续续地放屁,但无臭味,伴有阵阵肠鸣音,这多是胃肠排空后因饥饿引起的肠蠕动增强造成的。这个时候就应及时喂食了。所以,放屁也可能跟肚子饿了有关呦~



  此外,宝宝吃母乳时哺喂姿势不正确,可能吸入较多空气;人工喂养宝宝,如果奶瓶不能完全倒置,奶液没有填满奶嘴,也会使宝宝在吸奶的同时将空气一并吸入;还有,宝宝进食时哭闹,边吃边哭,空气也会随乳汁进入胃里。

  加之蛋白质及乳糖经胃进入肠道,肠道内的细菌将未完全消化的蛋白质及乳糖分解就会产生过多的气体,以上这些常见情况都会导致宝宝放空屁。


最后,如何调节饮食,让宝宝肠胃更健康?


  1、少吃多餐

  无论是新生儿,还是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都不可暴饮暴食!

  宝宝1岁半以前三餐以外可加两次“点心”,时间为下午和晚上;1岁半以后将三餐两点改为三餐一点,“点心”时间为下午。妈妈需注意的是,给宝宝添加辅食需适量,不可过多。时间不能离正餐时间太近,否则影响正餐的食欲。

  2、多吃蔬菜水果

  蔬菜是宝宝身体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如果宝宝不爱吃菜,妈妈可把蔬菜加工磨成菜沫给宝宝拌在饭里喂食。另外,水果也要多吃。

  3、适量摄入动植物蛋白

  在肉类、鱼类、豆类和蛋类中含有大量优质蛋白,妈妈可以用这些食物来炖汤,或用肉末、鱼丸、豆腐、鸡蛋羹等容易消化的食物喂宝宝。

  4、粗粮细粮都要吃

  不管是粗粮还是细粮,宝宝都要吃,可保证胃肠道正常工作。主食可以吃软米饭、粥、小馒头、小馄饨等,每日保证150克左右的摄入量即可。

这5种水果一岁内宝宝不能吃!

如果你家宝宝恰好不到1岁,

那么以下五种水果可要注意了,

请避免宝宝误食!


菠萝

菠萝中含有一种叫蛋白酶的物质,对人的皮肤、血管等有一定的副作用。过敏体质的人食之会引起菠萝中毒,称为“菠萝病”。尤其不适宜一岁宝宝及过敏体质宝宝们食用。

不满一周岁的宝宝如果常吃菠萝,就可能导致孩子发育迟缓,光长胖不长个儿,而且走路也迟,说话反应迟钝因此,家长们若是想要给宝宝吃菠萝,还是等宝宝再大一些吧!



鲜橙

我们知道,橙子很有营养。可您是否了解它含有叶红素。成人吃太多橙子,还有可能会诱发'叶红素皮肤病'、腹痛腹泻、甚至骨头疾病。

所以,一周岁前的宝宝尽量不要食用,小孩子每天吃橙子的上限是4只中等体积的橙子。


西瓜

西瓜是夏季解暑的水果良品,香甜美味。然而西瓜性寒,属于非常生冷的食物,如果婴儿在短时间内进食过多的西瓜,可能会导致胃液稀释。

再加上宝宝不满一周岁肠胃消化功能发育不完全,就会出现严重的肠胃功能紊乱的现象加之西瓜本身利尿作用明显,很容易引起呕吐、腹泻,甚至是脱水。


芒果

芒果也是一种很有营养的水果。我们知道,芒果属于过于温热的水果。因此,宝宝常吃芒果很容易上火,导致口舌生疮等问题,而且不满一周岁的宝宝食用芒果,过敏率还非常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