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地图上的中国史

 长弓有心 2017-04-13

[转载]地图上的中国史——安史之乱(1)

[转载]地图上的中国史——安史之乱(1)

大唐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旧历十一月甲子日(九日)晚——按照新历来说是十二月的十六日——一个寒冬刺骨的夜晚,在现在北京附近的范阳(幽州)驻守的十五万大军急匆匆的开出了营房。大军的骨干是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一手培养起来的“曳落河”(健儿壮士)士兵,这些士兵战斗力极强,其中除了汉族士兵以外,主要是同罗契丹室韦等北方通古斯系少数民族出身的士兵。第二天清晨,安禄山检阅了集结于城南的军队,宣布大军要即刻开往长安,并声称此次出兵的目的是为了“清君侧”,即讨伐在皇帝身边把持朝政的奸臣杨国忠——有胆敢反对扰乱军心的,诛杀三族!他把留守范阳老巢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心腹范阳节副度使贾循,留平卢节度副使吕知诲守平卢,别将高岩秀守大同,随即下令全军立即出发南下——于是,一场极大地撼动了唐朝也撼动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大叛乱就此拉开了帷幕。 

在范阳的叛军马不停蹄兼程南下的时候,远在长安西郊华清宫的唐玄宗李隆基正在与爱妃杨玉环泡温泉,沉浸在歌舞升平之中。这位开创了“开天盛世”把唐朝推向巅峰的皇帝已经七十一岁了,做皇帝也已经做了四十三年。虽然在安禄山起兵后不久,太原和东受降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南,在黄河东北岸)就送来了安禄山已反的情报,但玄宗却不肯相信——因为有人举报安禄山谋反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可每次都“不实”,所以玄宗认为这不过又是一次“诬告”而已。可随着报告安禄山已反的情报越来越多,李隆基才开始半信半疑起来,直到安禄山举兵叛乱后的第七天,即十一月十五日,他才得到确切消息:安禄山确实反了!

 [转载]地图上的中国史——安史之乱(1)


安禄山起兵后,采取“声西击东”之计,先是派遣将军何干年高邈率轻骑二十名,声称要往长安向皇帝呈献神箭手,乘驿赴太原,乘北京(太原)副留守杨光(岁羽)出城迎接之际,将其劫持而去。造成要攻占太原,沿唐高祖李渊当年起兵的路线,西进夺取关中长安的假象。而实际上,安禄山号称二十万的主力大军则一路南下,直扑洛阳。安禄山乘坐防箭的铁轿,步骑精锐滚滚而来,以致烟尘千里,战鼓声车马声号令声,震动天地。河北诸地原为安禄山统辖,叛军所过州县都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迎降,或弃城而逃,或为叛军擒戮,无敢抗拒者。仅仅二十三天,叛军就由范阳打到了黄河岸边。

十二月初二,叛军自灵昌(今河南滑县东)渡过了黄河,当时正是寒潮滚滚,朔风逼人。叛军用粗绳索把破船连接起来,横绝黄河。一夜之间,“冰合如浮桥”,叛军步骑蜂拥而过,攻陷灵昌郡,逼近陈留(今河南开封县)。在安禄山叛军的突击下,唐军在河南三道防线——陈留洛阳与陕郡——顷刻瓦解,临汝弘农济阴濮阳等郡都投降叛军,朝野大骇。高仙芝与封常清退保潼关。从天宝十四载(755)十二月下旬到次年五月底,唐军依靠潼关天险,坚守不出,令叛军无法前进一步。安禄山进又进不得,退又退不得,双方形成僵峙之局。而这时候又传来了一个坏消息:他们的后路被切断了!

 

 

[转载]地图上的中国史——安史之乱(1)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九原太守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就率先起兵讨贼,大同叛将高岩秀进攻振武军(单于都护府城内,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被郭子仪击败。唐军乘胜攻克静边军(今山西右玉县)和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并打开了战略要地东陉关(今山西代县东),将叛将高岩秀围困在云中郡。而在河北,最先起来反抗的是平原郡的颜真卿和常山郡的颜杲卿两兄弟,在他们的号召下,河北各郡纷纷响应,有十七郡重新归附朝廷,这给安禄山带来了后顾之忧,使其无法亲自督军西进潼关,并切断了从洛阳至范阳的驿路。只有范阳北平密云渔阳汲郡邺郡等六郡尚为叛军占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