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渐行渐远的老物件(四)

 泉山听雪 2017-04-13

那些渐行渐远的老物件(四)

尹庆新 晨报融媒体首席记者 杜山

很多老物件,曾经在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暮然回首,却发现已经遥远且模糊不清了。近几期,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些渐行渐远的老物件,以回味悠长时光中的旧日景象。

蝇甩子与拂尘

蝇甩子又叫拂尘。但在很多人的眼里,蝇甩子和拂尘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拿在普通百姓手里,就是蝇甩子,放在得道高人手里,就是通晓周易、明理八卦、洞穿阴阳、飘逸挥展的拂尘了。而且,就是在“高人”手里,名称也是不同的,比如在太上老君手里叫子母尘,在南海观世音手里,就变成了观音尘。

不过叫蝇甩子也好,叫拂尘也好,一个基本功用是相同的,就是挥动起来,可以驱赶蚊蝇。想来神仙府邸也不全是清静之地,苍蝇、蚊子也是有的。

蝇甩子大多由一缕马尾捆在木棍上做成的,马尾约二尺长,有黑色,也有白色或红色的,像扎辫子一样扎在木棍上。儿时的蝇甩子,基本上就是一个玩具,泼洒起来便如《西游记》里的太上老君一般,挥来挥去很有神仙感,挺过瘾的。

当然,蝇甩子也是长辈惩罚我们的工具,犯了错用蝇甩子抽,会有丝丝缕缕的疼,对那个时候的孩子来说,却算是最轻的惩罚了。

记忆里东七条路煤场附近住着一个老人,身上的衣服很脏,长什么面貌忘记了,只是有胡子。夏天时候,他手里总会拿一把蝇甩子,白天拿,晚上也拿。也不见他使劲甩,都是那么轻轻地一挥,很是仙风道骨。心里想他是不是太上老君下凡混迹人间呢?就总是偷偷地看他,可是从没见他拿出宝葫芦倒出金丹来,这让我很失望。如今东七条路煤场早已经不再运煤,成为一家鱼馆,附近的住宅也成为楼房。

现在人们驱蚊有很多办法,但觉得都不如用蝇甩子环保。在参观过的民俗展览馆里,陈列蝇甩子的也不多,据搞收藏的朋友说,这物件如今价格还是不低的,一件普通木柄的,也要几百元。

那些渐行渐远的老物件(四)狗皮帽子头上戴

狗皮帽子,是上世纪中叶之前东北人最普遍的防寒帽子。东北八大怪之一——狗皮帽子头上戴,说的就是这件事儿。

过去东北野兽很多,但大多数人们选择狗皮来做帽子,是因为几乎家家养狗,狗皮非常容易获取。而且狗皮的皮毛细长柔软,也不容易掉毛。相对来说兔毛也容易获取,且非常轻巧,但非常爱掉毛,不但弄得满身兔毛,保暖性也大打折扣。

当然,东北人还用貂皮、狐狸皮、袍子皮、狼皮、水獭皮甚至猫皮做帽子。狐狸皮帽子戴起来确实比较好看,比狗皮帽子更松软美观,但据说产生的热能太高,所以小孩子是不能带的,很容易上火闹眼病。狼皮太厚,戴上之后有压头感,而且获取狼皮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所以狼皮帽子也没有流行起来。

尹庆新老师说,现在仍然有很多人以为,狗皮帽子是东北人首先做出来的,其实不然。狗皮帽子是在东北这“嘎达”首先做出来的,却不是土生土长的东北土著做的。因为大部分东北土著是满族人,满族人是不能杀狗、吃狗肉的。

这和那条救了满族祖先努尔哈赤的黄狗有关。努尔哈赤当了皇帝后,感念义犬湿草救命之恩,从此,满族人不但不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别的民族戴了狗皮帽子到满族人家去,也不准到西炕上坐。因为西墙供着祖先,怕祖先怪罪后人忘恩负义。

狗皮帽子的制作并不简单,狗要选择在冬季的三九天宰杀,因为这时狗的皮毛御寒效果最好,而且这时的狗皮也不掉毛。取下狗皮后,熟皮子是其中最主要的环节。一张狗皮好坏与否,全靠熟皮子的功夫。如果熟不好,皮子就发硬,而且做好帽子后,还会散发出一股腥味儿。如果皮子熟得好,狗皮就柔软得像锦缎一样,毛色光亮,一点腥味儿也没有。

狗皮帽子的里子,是用布做的。方形的帽圈外面,附设帽耳和小耳,不太冷的时候,就把小耳撩起来或者把帽耳上翻,或者任其随便支楞,或者把它系在帽子的顶上。天气非常寒冷的时候,必须把帽耳放下来,系牢帽耳下面的扣子或带子,这样就可以护住下巴和脸,只露出一双眼睛。

铁人王进喜当年就是戴着狗皮帽子开发大庆油田的,那个手握刹把的形象,曾经沸腾了很多国人的热血。电影《大决战》中,第四野战军的官兵,人人都戴狗皮帽子,打完“辽沈”之后,又马不停蹄地投入了平津战役。当时,国民党军队的情报部门获悉,在他们的东北方向,出现了一支戴着狗皮帽子的军队,立刻就慌了神儿,因为他们知道,这支戴着狗皮帽子的军队,就是刚刚打赢辽沈战役的那支部队。可见“狗皮帽子”在当时几乎成了东北的人民解放军剽悍和勇猛的代名词,一提起“狗皮帽子”国民党军队就胆战心惊。

回想上小学时戴的帽子与狗皮帽子形制相同,却不是狗皮帽子,只能叫做棉帽子了。如今狗皮帽子少有人戴了,即使有人戴,怕是装饰功能也大于保暖功能了。

那些渐行渐远的老物件(四)

顶针与生活

“慈母手中钱,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可以说,在旧时光里,顶针,常常和母爱联系在一起。在昏黄的灯光下,母亲戴着顶针,在细细密密缝补着衣服——孩子要上学了;孩子要参军了;孩子要远行了。

顶针的形状像极了戒指,身价却天壤之别。戒指表达的是一种契约和装饰,而顶针却反射了琐碎到更加琐碎的生活。旧日妇女或者有没戴过戒指的,却很少有没戴过顶针的。

顶针多用金属材料制成,上面有许多小窝儿,用来抵住针鼻儿,使针易于穿过活计而不至于弄伤手指。

那时妇女做针线活一般都离不开顶针,尤其是在缝制棉衣棉裤时,因有棉絮,面活较厚就愈发离不开顶针。

现在的妇女一般不做针线活,所以也就很少用顶针了。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