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o.175创新:认知升级与摆脱窘境 文字版

 昵称14396848 2017-04-13

No.175创新:认知升级与摆脱窘境

——整理:大柔至刚

我理解最主要的问题就是  以前我们理解创新  必须是一个巨大的公司

它才有钱设个研究院  然后一帮专家在里面鼓捣N多年 

然后这个产品再出来  但是现在美国主导创新  是一帮小公司做的 

按北大薛兆丰老师的观点就是  谁也想不到路边的一个2层小楼里边

可能这个公司就几十个人  他过5年可能就是下一个世界500强 

为什么只有这种现象呢  就是因为大公司的效率转化是极低的 

大公司看是好像雇了很多人花了很多钱 

但实际上往往很多的科研成果是好多年才能搞出来 

我们说过去就是顺势的这种推动式的方式  高校科研出来找一帮人 

慢慢去研发  慢慢去转化  最后推向市场  效率极低  现在变成反过来了

变成说谁来选择哪些科研应该被推到市场  企业家  所以美国有一大批人

这些人他就干一件事  他们是非常优秀的企业家  就干一件事 

从高校里去找哪个专利最好  最好的专利  我就跟他谈 

我拿你的专利做成产品推向市场  那这些人呢 

其实他谈的时候他基本上是光杆司令  他成立公司就干这一件事 

就是把高校的成果花很长时间孵化出来  甚至我们评估了一下 

差不多要5到8年的时间  要上千万美元的投入 

才能孵化出一个产品出来  这个你就可想它的难度有多大 

而且它的风险有多大  因为这样的公司基本在这5到8年里没有任何收入

它都是在研发  都是在付出嘛  但是第一呢 

就是说这些公司往往是由中选优的  因为他要靠持续的融资

整个要融一千万美金以上  才能把产品做出来  但凡它的科技不够好

但凡研究中间发现没有前途  它经费就断了  这公司就死了 

所以必然这个产品  包括这个科技是最强的  另外一个呢 

就是5到8年我发现  这个规律其实是跑不掉的  不可能比5年更少

也就是说它拿了5年前最好的科技 

真正做上市的时候它一定是世界最优的  所以往往能够焕发出巨大的活力

这些公司一旦上市  往往在很短的时间之内 

迅速就上升成所谓真正的跨国企业  国外也有很多数据来显示这点

老外有一个长一点的榜单叫财富1000强 

财富1000强显示从1973年到1983年 

这10年里有350家财富1000强企业换了位置  就是有350家下去了

350家上来了  但是到了2003年到2013年  最近这10年换了712家

就是说这个变化的速度在大大加快  那这加快变化因为什么 

不是因为老企业的更迭  而是更多的新企业上上来了  上榜了 

很多新企业就是凭着高科技  就是凭着自己在某一项用的是

全球最先进的科研成果  把它研发出来转化成产品 

这种时候它和别人竞争的时候  它的优势极其显著 

那它就可以迅速获得领导地位  所以我们说这个是现在其实

大家可能在关注全球热点的时候容易忽略的 

因为这些它往往是各个领域里的一些先进科技 

别人可能未必会了解  除非你是业内人士  它不像我们讲互联网一样

大家都很关注  一说facebook好像所有人都知道 

但是这些公司往往你不在行业里不知道 

但是实际上就是各个行业里的颠覆者组织到一起

我认为才真正地改变了整个全球的科技  包括各个产业的格局 

而互联网其实相对而言它有它的价值  但是它并不是全部 

甚至说其实是比较小的一部分  其实大企业不是说 

因为小企业的竞争立刻就会消亡  这倒不会  为什么呢 

因为往往是当一个企业做大了以后 

它可以有了一个持续提供服务和持续提供产品的能力 

相当于就它平台化了  比如说这个腾讯  他原来只提供一个QQ服务

或者是一个微信服务  但是它一旦平台化  它一旦有众多数量的用户以后

它可以搭载别人的业务  比如说它现在成了最大的游戏渠道 

它甚至也可以说是最大的内容分发渠道  就是说它承担了别的东西了

当它平台化以后  如果它再承担更多的别的服务 

它的这个到达都能够保障的话  它就有生命的延续 

但是毕竟你很难期待  这些人再去自我革命了  不是完全没有机会

但是自我革命的几率是非常低的  这个时候他要想完成革命呢 

往往要靠并购的办法  就是说所以大公司  这个公司一大人员必然臃肿

哈佛大学的那个教授克里斯坦森  叫《创新者的窘境》 

那本书他试图找到解  但是我认为他没找到  为什么呢 

当你人数众多了以后  你就是没法避免人员臃肿的问题 

这个是一个不可解的问题  当然话说回来呢  是不是我们非得要解 

我有一个观点  就是说人类进化到今天  成了地球上统治物种 

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祖先  追求长生不老  而是因为我们的祖先 

追求他们的后代更优秀  坦白讲我们的知识水平  我们的能力 

肯定比我们1000年以前的祖先要强  对吧  这个企业其实也是一样

因为商学院的教授们  他拿的钱是从大公司拿的 

所以他要帮大公司去研究  这个企业如何不朽 

但实际上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  是无数个小公司不断地去冲击大公司

这种时候当然大公司说  我可以用一个收购的办法来解决  我大嘛

我财大气粗嘛  我看你谁长起来了我就收购你 

但是实际上这些年小公司成长的速度  大大加快了 

就像刚才讲到说财富1000强的替换速度都加快了  快到什么程度

快到很多优秀的小公司  大公司都没机会收它  就已经长大到他收不了了

你要再收呢  恨不得就得咱俩一样大了  或者我比你大了  你收不掉我了

就这个现在是一个很明显的现象  那这现象为什么出现  有很多原因

第一个就是风险投资  就是我小公司要慢慢慢慢靠收入利润滚动来积累

来发展  那肯定很慢  但是呢  这个公司一旦看到有非常强大的未来

很多人就会砸大钱进去  我帮你长得很快 

风险投资其实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在抵御大公司并购的  因为你给我钱

那边还有人给我钱  甚至给的更好  另外一个呢  就是积木式创新

就是我们认为为过去一个企业  它是内生式的发展  所以你搞完研发

你还要去搞产品设计  你搞完产品设计还要去搞产品生产 

搞完生产还要全球铺渠道  全球铺完渠道还要全球做营销 

你基本上是线性的  一件事一件事地做完的  才能把这个企业做大

所以我们说经常就提百年老店  你一个企业要做到全球化 

你不百年是做不到的  没听说过5年10年就做到国际化的  这是在过去

但是现在呢  有了互联网  全球越来越平了  同时大家的协作越来越密切

因为这种时候国家之间的差异消失了  全球都是通用的商业规则

包括说信用都是统一的了  互相的信用都是可以事先了解到 

所以很容易找到合作伙伴  所以呢  尤其是有一个特别好的产品出现以后

别人很愿意跟他一起拼积木  大家一拼  迅速的大公司需要的所有功能

现在就用一个所谓叫产业生态的办法  一个生态环境协同的办法就做出来了 

这种时候这个公司的成长速度极快  我们就讲  就说造成大公司收购不了了

但同时因为它是产业生态的办法  所以你会看到说和过去的企业经营

有两个不同的地方  第一个不同  企业规模比过去小多了 

这个我原来做过对比  facebook在它2012年上市的时候 

它的这个用户数是接近十个亿  当时我比较呢 

中国移动在中国用户数也是接近十个亿  但是中国移动有10万员工

而facebook当时上市之前是3400员工  所以它的数量极小 

但是数量极小它怎么做业务呢  大量的协同  这是一个  第二个呢

就是它自己的员工数很小  它靠协同做事的时候呢 

它就不能用过去的管理  常说的叫做Management  叫做管理 

管理的核心是控制  我们都知道泰勒制 

最早的时候工厂就是把人像机器一样去使用  那时强调的是控制 

但是现在呢  国外的一个新词  开始兴起叫Leadership  它叫领导力 

就是说有点像部落首领去打仗一样  你靠的不是说我像皇帝一样在后面

让你们在前面去效力吧  而是我要身先士卒  我要英勇善战 

我要带动大家  我要让大家感受到这个个人魅力  个人的号召力 

领导力  别人才会跟你一起协同  因为毕竟大家跟你没有从属关系 

我之所以跟你协同是因为共同的愿景  所以国外现在在讲很多 

都是因为这个整个协同生态造成的  确实是 

我自己经常碰到这种难堪的局面  就是我跟别人说我在美国做投资

一年有一半的时间在那边  下一句话对方一定会说  啊  你在硅谷啊

或者说硅谷怎么样  我说不是硅谷  是在美国  我没有说我在硅谷 

为什么这么说呢  就硅谷曾经辉煌过 

而且硅谷确实是很多创新公司的源头  甚至说是风险投资的 

一个主要的一个源头  但是在今天创新已经扩散到了全美 

现在的创新企业一个显著特点  我叫双长制  一定是有一个特别棒的CEO

加上一个特别棒的教授  基本上我们看这两个条件具备 

这个公司应该就差不了  而且这两个他是互相在衡量的 

就是说如果这个教授特别牛  他一般轻易他的专利不会随便给人的

他会给一个特别牛的CEO  反过来讲一个CEO  他已经连续创过两次业

把两个公司带上市了  他又要重新出来创业 

那肯定没有好科技是说不动他的  所以基本上来说牛CEO就能找着牛教授

两个都牛  这公司基本上差不了  所以这种情况之下你会发现说 

创业并不是和硅谷相关了  创业是和高校相关 

所以今天的美国创业是一个扩散事态  但是扩散背后又有它的深层次的原理

这个原理是什么呢  就是都在高校周边  所以这个硅谷依然还有它的优势

但是这个优势已经发生了转化  那么这个变化就变成什么呢 

就是过去这些年里因为IT公司发了财 

所以互联网已经丢掉了过去的叛逆和传统  变成了一个赚钱工具了

这是第二代的硅谷  这个第二代在今天还存在  为什么呢 

因为它其实没有什么壁垒  互联网公司就是一个所谓叫业务模式创新

没什么壁垒  我们过去老指责中国人说  你看叫Copy to China 

我们老抄袭老外  似乎国外道德很高尚  只有我们中国人抄他们

现在你会发现说老美也抄中国的  中国的很多业务模式美国人也抄

其实这个业务模式抄袭  尤其是在你本身业务模式就注不成专利 

或者没有注专利的情况之下  这业务模式抄袭不犯法 

不犯法又能赚钱的事谁都会干的  所以造成什么呢 

就是你要出一个新的业务模式  你要想让人不抄袭 

你要创业成功就必须得加速快跑  你跑得越快越好  最好到什么地步呢

就是当你的用户积累到一定程度  他开始滚雪球了  用户数量足够多

新用户加入一定先选这个应用的时候  你就赢了  对吧 

那么这个前提是什么  就是你的增长要越快越好  那么怎么达到 

基本上就要用最牛的人员  给他最好的薪水  再加上最好的vc  风险投资

投了很多钱估值也很大  未来估值更好  这种时候呢 

他就容易大家就玩命给你干活嘛  加班加点熬夜地给你干嘛 

最后也许就是下一个facebook  但是这个模式有它的局限性 

因为符合这个模式的公司数量不会太多  就是全世界不会因为业务模式

把各个行业都颠覆了的  你真正的搞生产的公司  还是得产品过硬才行

绝大多数领域里面是没有产品模式创新的 

或者这么讲就是说当一个领域的  一个公司启动了产品模式创新以后

其实很多传统领域的人就可以学会了  比如说某个领域 

比如说图书领域  美国出个亚马逊模式创新  我在网上卖图书

那你就可以想象  比如说我是卖运动衣的公司  传统公司 

我看到你网上卖图书我就会受启发  我自己传统公司 

就会开网店去卖运动衣  我就不会再有另一个  在网上卖运动衣的

所谓叫电商公司崛起了  因为传统公司  在借鉴业务模式上也不慢

所以这种时候业务模式的这个机会其实是相当狭窄的 

这个还有点儿硅谷特色  第三块其实就是硅谷和大家是没有区别的了 

就是说  因为硅谷里面  有斯坦福这样的好高校 

包括硅谷里有这个斯坦福  旧金山城里有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然后北边有这个伯克利  这些都是特别一流的大学  那所以很多创业

也是围绕这些大学来的  但是坦白讲这种创业就已经不是硅谷特色了 

而是我们讲的新的  这一轮开放创新的一个明显特色  就是围绕高校

利用知识产权来做创业  那带来一个结果是什么呢  就是说至少 

比如在我们的投资上会显示出来  我们投了很多东岸的这个项目 

为什么呢  因为斯坦福确实是机械工程  电子工程都很好  计算机都很好

但是MIT也不差,为什么呢  这个大趋势上来讲  就是从高校创业来讲

包括这一轮的像人工智能  虚拟现实很多这样的时髦领域里面 

确实斯坦福还有优势  但是总的来说是硬件  偏硬的高校都有优势

就不光是斯坦福  所以你看东岸能看的出来  就过去哈佛创业比MIT多

但是这几年的MIT创业要比哈佛多了  而且MIT出来的这个好的项目

要比哈佛这个亮眼  所以它的要求是  任何一个创业者  一个创新者

只要你能够做出一个产品来  我的机器人照你模仿一遍 

我就能把它做出100个  1000个  1万个来  所以不需要你懂我

不需要创业者会编程  我的机器人会学你  而日本 

德国的机器人都没有这种学习能力的  也没有这个柔性的 

所以那可想这个高下  会出现什么变化  对吧 

因为前面其实我们已经讲过  就是未来的趋势是这些小公司 

创新者带动的  而不是大公司持续地去创新创业 

那这种时候要求的就是所有的  都应该以小公司的创新者  为核心来配套

你能为他配套的  他要做大你就能赚钱  你不为他配套 

你自己自称的制造能力  多么多么强  多么多么先进 

核心的问题是没得可造了  因为东西不在你这  新产品在人家那儿 

可以说开放式创新是个大帽子  积木式创新是开放式创新的一种 

那另一个类型是什么呢  就是现在的很多时髦技术  比如说人工智能

比如虚拟现实  你会发现有一个特点  他也有研发者 

但研发者往往研发出来的是一个算法  所以叫algorithm这个算法 

它往往是开源的  是公开的  那么他就直接告诉别人了 

那么这种和刚才说的专利就有天壤之别 

因为专利那个你能掌握你还是做不了  因为昨你是我的 

算法这事你能掌握你拿去做就好了  所以比如说最近很轰动的

就是谷歌那AlphaGo战胜了李世石  AlphaGo背后那个公司叫DeepMind

DeepMind是谷歌收购的一家公司  那家公司它之所以有进步 

其实也是因为  有一个加拿大的教授叫Hinton  他发明了一个新的算法

这个算法基本上被业内普遍接受了  造成整个现在人工智能的水平 

有一个质的提升  那这家公司也是会议者之一  但它并不会给这教授钱的

就是您这教授这一学术成果公布了  全社会共享  包括这个无人机 

无人机做到今天各种的飞控  各种的甚至协同 

这个算法其实它都是开源的  以至于说个小插曲  就是说克里斯·安德森

原来讲长尾的那个作者  后来去加入了一个公司  叫3D Robotics

叫3D机器人公司  这个公司实际上是个无人机公司 

这个无人机公司最近刚宣布倒闭了  为什么呢  本来他是雄心勃勃加入的 

因为他认为开源的无人机  会改变无人机的整个产业 

它会造成一种竞争的加速  包括科技突破的加速 

因为大家可以知识可以叠加嘛  甚至于另一个克里斯·安德森 

就是美国那个t e d的负责人  也叫克里斯·安德森 

他提一个理论叫做群体加速的创新 

就讲说如果每一个人的创新都可以分享  而且可以辅用 

那到最后这个创新一定会越来越快  因为每个人都会跟别人比嘛

我在你创新技术上我再走一步嘛  但是很不幸  这个理论有一个问题

就是你没壁垒的  你发展得快  我可以比你更快  所以今天你看似领先

明天可能就会被我超越  因为你领先的所有东西我都可以学走 

我们都知道说有一本书叫异类  叫Utliers  他这个核心理论就是说 

他叫1万小时理论  就是任何一个人要成为专家  要花1万小时的时间

比如说比尔·盖茨  乔布斯都是1955年生的  因为到了70年代

这个计算机崛起的时候  他们正好积累了1万小时经验 

所以他们是最专业的人  他本来就很辉煌  很成功  但是我们说这个

现在1万小时理论有点失灵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比如说我们在海外投资项目会请律师  你请律师我只是做企业的案子

我只是做投资的案子  那个律师懂投资就行了  但是没有一个律师是

我做投资案子就只懂投资的  他一定学过民法  刑法  什么都学过

包括其他很多项目都是这样  我们出来以后工作往往 

是用到我们学习的知识的1/10  甚至都不到 

那其他东西是不是白学了呢  现在看起来了  不是  为什么呢 

其他东西等于是个积累  就相当于说这个1万小时 

你已经积累了9000小时了  等到一个新的突破出来  你不是从零学

学1万小时  你只需要补这最后1000小时  甚至100小时的功课就行了

1000小时有多久呢  一天如果学8小时的话  也就不过是125天 

4个月  所以我说像现在这种开放式创新  就是现在虚拟现实 

人工智能这些领域  一个企业做出突破来  比别人能领先多久 

其实就是4个月  所以别看说DeepMind的

这个AlphaGo战胜李世石多么拽  他可能比中国人就领先4个月

那么这样带来的问题呢  就是说它的竞争上来讲过于残酷了 

所以基本上我们就会预期说  这几个开放领域都会特别热 

这个热度都会造成  这几个领域专家数量的极度膨胀 

比如说在谷歌战胜李世石之前  人工智能其实是一个很窄的领域

这个领域我认为全球称得上专家的人应该不过1000人 

但是由于有了这种轰动效应  理论上讲我认为三五年之内 

这个领域也会扩大到百万级的人数  那你可以想象竞争增加了上千倍

那人  企业都是很难生存的  当然一定也有胜出者

因为越困难的环境越锻炼人  到最后这胜出者可能更厉害 

所以我们说这也是一类  尤其是这类适用于 

现在的这些就是软件及开源  包括现在这些时髦的项目  那这两个合起来

就是一个是有专利壁垒  一个是没专利壁垒的 

但是它的总的这个格局都是开放式的  都不像以前一样全部在公司内部搞 

所以我们整个叫开放式创新  所以我们讲说一个社会 

进入一个指数级增长期  其实这个指数级增长期  不是今天才进入的

其实从工业革命开始就进入了  只不过这个指数级增长的特点是什么呢

就在任何一个给定的点上  往前看一定是平的  因为前面一定比你差很多

往后面看一定是抖的了  因为越来越快  所以我们说过去狄更斯有句话嘛

现在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我的说法就是在指数级增长  这个曲线上任何一个点 

都既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坏  未来一定比你现在好  过去一定是坏的

所以你是在中间  所以这个是第一个特点  就是说这个是跑不掉的

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快  第二个特点呢  就是它同时有很多其他的特质

造成未来越来越快  一个特质就是协同越来越强 

而且协同的复杂度越来越高  举个例子来讲 

我们投资了一个航天飞机公司  美国航空航天局最开始的设计

是希望把航天飞机做得像波音7471样  每天起降一次 

后来发现每年起降一次  每隔5年还要摔一辆  后来这事受不了了

结果就开放掉  开放掉以后一批的  所谓民间航空公司就起来了 

现在我们国内都知道的  最出名的就是SpaceX  就是火箭  运载火箭

当然SpaceX有一个弱点  就是它这个运载火箭不适合载人 

因为载人会很不舒服  所以还有另外的很多公司  去研究载人飞行器

直接像小航天飞机一样飞上天  那我们都知道航天飞机NASA都搞不成

但是我们投这家公司今年就会试飞  他有多少人呢  110人 

110人怎么能搞得成这么复杂的东西  道理很简单  大量协同

他给我举一个例子  我们就知道这个协同复杂度到了什么程度 

就是说他讲这个航天飞机的起落架  不能用普通的民航机的起落架设计

为什么呢  因为民航的起落架是侧收  就像里收或者是向前收的

向前收的好处是  一旦你这个起落架下降的时候  一旦起落架打开不完善

我可以通过摩擦力  把这起落架向后给它拉直  所以能够把它打开

但是战斗机不行  因为战斗机速度太快了  向前收收不上去 

所以都是向后收的  那么这个航天飞机和战斗机一样速度快 

也只能向后收  所以你要想设计你的航天飞机的起落架 

得找战斗机起落架设计  但是找谁  理论上讲有专门这样公司吗 

真有  美国有一家公司就干一件事  就叫战斗机起落架设计 

你得有这么细的协同的合作伙伴  你才能把这个航天飞机撺得出来 

要不然你每个领域都要自己摸成专家  估计过100年这个还搞不出来呢

那么就是另一个特点  那当然这个特点带来的要求是什么 

也是一个现在美国  能看的出来的一个创业趋势 

这个创业叫做城市化趋势  就是大城市创业者多起来了  为什么呢

因为协同要复杂  我要多家凑在一起  你如果在旧金山  如果在洛杉矶

如果在纽约  如果在波士顿  这件事很好办  因为人群密度大 

协同办公式的场所越来越普及  协同办公的好处 

其实并不是省了办公费用  而是大量的公司 

直接咱们到这个办公场所会议室  咱几个公司就开会  就碰头

就协同研发了  所以这一点上来讲  就是我们说协作深度大大增加了

尤其是你去看人类历史  其实写作的深度一直是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尺

协作水平越低这个文明程度越差  我们说今天又进入一个 

更深层次的协作  过去协作基本上都以贸易为主  以商业为主 

我开玩笑讲  一把一利索  我给你钱  你交我东西  它长期性不够 

那未来的协作都是研发的协作  甚至大家要一起干好几年 

这种时候才能搞出东西来  这个难度就大了很多 

但是现在看起来这个难度的克服  基本上已经在克服的过程当中了

我觉得其实中国式创新  既有危机  既有挑战也有机会 

挑战上来说就是我们对创新不够理解  我们以为创新就是拍脑门儿

我们以为创新就是多出几个乔布斯  为什么是乔布斯  乔布斯有点子呀

其实不是这样  科学美国人杂志  我记得两年前出过一个长篇文章 

专门讲全球创新的分析  所以我到现在经常都引用他们的话 

我们以为创新只是少数人脑子  当中的灵光一闪 

实际上创新是各个复杂单位的高度协同  所以实际上创新的核心是协同

而不是拍脑门  那协同就要求各个小的单位  细分都有优秀者 

优秀者积木搭起来就出了好多创新  实际上是协作 

实际上是一个网络结构的协作  这是第一  第二个  这个协作主导者是谁

协作的主导者就是完成创新  那个核心部族那家 

是要把科技固化成产品的  就是不管是我们刚才讲的这种 

有专利式的创新和开放式的创新  它核心都要走完这一步 

都要把科研成果转换成  最后用户能够使用的商品 

不管它是硬的还是软的  它最后要成一个产品 

那产品化往往是协同的结果  但是产品化的主导是谁 

就有很多美国大量这样的企业家  他们的核心就是把一个科技转化成产品

甚至我们能推算这样的企业和这样的企业家的数量  为什么呢 

因为我做过  用美国的数据做了一个完整统计  就是美国政府提供出来的

最早最早的企业界研发投入的费用  是从1981年开始的  这之前它没统计

之前数量也不大  顺便说一句  就是企业研发的费用 

在中国几乎没有统计  因为我们以为科研就是高效对接生产 

所以我们去统计每年中国的科研费用  但实际上我们说在美国经验表明

科研和生产是对接不上的  这中间就是一个产品化的过程

产品化需要5到8年和上千万的投入  没有这个步骤是实现不了的 

迄今为止我没见到过例外  那么中国这块是缺失的 

但是美国这块是有明确数据统计的  数据是什么呢 

1981年的时候企业界的研发投入是500亿美金 

到了2013年企业界研发投入  突破了3000亿美金 

而且从这个变化里看得出来谁是主力  我一开始讲过小企业是主力

现在证据来了  1981年的时候  大于25000人的企业

占企业研发成本投入的70%  他们是主力 

但是小于500人的企业是微乎其微的  在这里面占不到5%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个到了2013年变化成什么呢 

变成今天大于25000人的企业在整个产业研发里面

占的费用从原来的70%缩到了35%  缩成一半了 

但是这个增长最快的是底下最下的那部分  就是小于500人的企业

从1981年的不到5%涨到今天20%  20%什么概念 

现在我们总共是3000亿  20%就是600亿美元 

是被小于500人的小企业每年花掉的  用来做研发 

我们说这种小于500人的企业  它花那么多钱做研发  基本上你可以确认

它就是一个研发型企业  这种企业没有别的收入  没有别的利润

它就是五到八年时间  花上千万然后转化成产品  产品成功它才成功

转化不成就死掉  这些企业基本上大多数  都是风险投资支持的 

然后你还可以进一步深入做计算  就我们说五到八年这个一千万投入

所以基本上一家公司每年花费差不多是200万  甚至更高的美元的花费

你用600亿除以200万就得出来数量了  3万家 

就是说3万家公司拿到了最先进的科技  最先进的专利 

它所有的任务就是希望在五到八年里  把它做成最先进的产品推进市场

当然它失败率会很高  它可能是百分之一  十分之一的胜出 

但胜出者无疑都是最优秀的  无疑都有机会成为  下一个世界500强

因为下一个巨大的跨国企业会改变它产业的格局  那么这个人群 

这几万个优秀的CEO有足够好的信用  有足够好的经验 

他干这转化的事  在中国这个人群整体缺失  中国高校的科研出不来 

企业不知道怎么把科研产品化  然后我们政府鼓励高校教授创业 

但是实际上产品化这件事  它是个企业经营  是好的CEO 

CEO和科学家的素质是不同的  所以你要求一个教授创业  又要懂科研

又要懂企业管理  懂研发  理论上讲有可能  但实际上成功率会很低 

因为两个都强的牛人实在太罕见了  不是说完全没有  但是数量会极少

所以美国并不是这么干的  包括我们说乔布斯伟大  很多人跟我开玩笑说

乔布斯伟大在于你看乔布斯还信佛  所以他怎么怎么样  我说你知道吗

乔布斯生前一分善款没捐过  你听说信佛的人一分钱不捐的吗 

所以乔布斯伟大并不是伟大在信不信佛上  而是伟大在他不是一个科学家

但是他最善于把最前沿的科技  整合到自己的产品里然后推向市场 

使得一个科技进入市场的速度  大大加快  造福社会的速度大大加快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  他是这3万名做产品转化的企业家的一个典型代表 

就这些人他懂科技  但他不是自己搞科技  不是专家  不是科学家 

但是他最善于用科技  我们甚至打个比方说  就相当于说二战的时候 

这个坦克不是德国人发明的  坦克是一战后期  英国人发明的 

但是英军当时是因为我们都听说过  “凡尔登绞肉机”的故事 

英军当时是在阵地战的时候  希望某个阵地一个点被突破的时候 

那坦克可以冲上去  把这个被突破的点给堵住  别造成整个阵地崩溃 

它是防御用的  而且数量极少  那是到二战前德国人发现说 

坦克能够抗御住敌人的机枪子弹  以前我的密集正面冲锋 

尤其是你看斯皮尔伯格拍那个《战马》  一战的最前期的战法是 

骑兵正面冲锋  后来有了马克辛机关枪 

基本上骑兵冲锋这战术就终结掉了  但是德国发现说 

我的坦克不怕你机关枪  我又应该回到正面冲锋的这个立场上来

所以实际上我们就说  因为在战争当中是使用科技往往是使用得最好的 

最淋漓尽致的  所以实际上可以用战争来类比商业 

商业就应该是两者的结合  第一个要用好最好的科技 

一定是科技形成坦克  但是另外一个不是纯科技就有用的 

而是要适合科技的所谓叫商业模式  战略战术来调整 

使得科技的能力被放到最大化  那么科技是高校的发明 

但是科技能力如何被最大化  这个就是CEO的贡献 

就是说他们不是研发坦克的人  但是他们是能研究出闪电战的人

但是别忘了中国人  我们鼓吹了半天业务模式 

如果是失掉了这个坦克的前提  我们打闪电战 

无异于拿骑兵面对着马克辛机关枪去冲锋 

这里面我特别爱举的一个例子  就是乔布斯 

其实乔布斯的这个成功  始于他的ipod音乐播放器 

音乐播放器当时乔布斯就有一个构想 

就是说我认为每个人应该把自己的所有音乐曲库就搁在兜里  能随身带

随身想听什么听什么  而不是应该是像当时惯常的做法  一个MP3销下来

MP3装十首歌  我的曲库在我电脑里  我想听什么来倒出来 

他认为这是不对的  但是实际上这是一个想形成闪电战的想法

关键是你要有坦克  所以乔布斯当时就要去找  说我能不能做出一个东西

能够在一个小的东西里  装得进兜里的  一个小玩意里能够放一千首歌

很可惜美国没有  后来他一直找到日本  日本有 

东芝研制出了一个3.5英寸的  高密度硬盘  当时东芝研制出来以后

相当于英国人搞出来坦克一样  反倒很尴尬 

因为它比MP3需要的存储量大很多 

但是它又比一个电脑需要的储存量要小一点  搁在中间了 

所以两头没市场  电脑不能当硬盘用  MP3不用它当硬盘  所以卖不出去

这时候乔布斯看中了  说这个东西正好是我想要的 

所以乔布斯就直接买断货了  说你以后所有的商品全供给我 

然后等到ipod在美国大行其道  在全球大行其道以后 

甚至他就直接花钱  把对方的专利买掉了  我们说这是一个最活生生的例子

就是如果你是一个好的企业家  是一个懂得基于科技做闪电战的一个人的话

甚至你借助你的市场优势  你能反过来对科技实现控制 

就是说白了你能把坦克专利都买了  因为我们都知道《从0到1》的作者

叫彼得·蒂尔  他有句名言  说人们都想要会飞的汽车 

但我们给了他们140个字符  顺便说这也是现在硅谷的问题之一 

硅谷喜欢  因为它这么多年风险投资成功  它喜欢轻模式 

喜欢投完了以后迅速膨胀  能够最起码投涨一千倍 

所以硅谷的VC风险投资分析排名有一个特点 

就是排名靠前的企业不是投赢的企业多  而投中了那几个最大的 

你只要投中了facebook  你其他投资都失败  你在硅谷的VC里会排第一

所以他们追求的并不是知识产业  而是能投中那facebook  就中奖 

那这种时候它会重软轻硬  因为软的它可能成facebook的机会大 

它速度快嘛  但是硬的它就懒得理 

所以实际上美国发的硬件企业日子不好过 

理论上讲在美国的这个风险投资人往往是专注在一个很窄的领域 

比如我投太阳能我就投太阳能  就投新能源  甚至传统能源我都不投

我投医疗我就投医疗  甚至我投医疗器械  我连药品都不看  很窄

因为他要积累这种专业知识  但是对我们来说就是两个方面 

一方面就是说我们的优势是后面的中国  所以我在每个领域 

只要能跟中国对接上  我都可以介入  我都可以受欢迎 

因为别人是看中我们的中国优势  甚至于说有一个公司叫LightSail

那个公司实际上是一个天才华裔  12岁上大学 

17岁读博士的一个天才华裔创建的  它是做压缩空气储能 

给新能源储能的  那我们跟她谈的时候  她就跟我说 

煜全说多少没有关系  能不能尽快投我一点  我说你为什么马上那么急的

非要投一点进来呢  她说因为马上我们要给投资人写季报了 

我希望在季报里说  我们拿到中国人的钱了  你知道她的投资人是谁

比尔盖茨  彼得·蒂尔  还有一个公司叫Khosla

是美国特别著名的风险投资基金  就是这么著名的投资者 

他们其实希望听到的是中国人加入介入了  因为他知道拿了中国人的钱

意味着开了一扇门进中国  素以我们就不会局限在某个领域 

但是问题确实来了  在这么多领域里面虽然有中国优势 

我首先要判断对这个企业到底对不对呀 

这个企业错了中国优势也发挥不出来  所以我们确实要判断 

那这种时候我要对每个领域都精通是不现实的 

当然一方面我们有很多外部顾问  但是另外一方面 

我认为分析师往往是站在外面的局外人 

他往往未必对这个业内有这个亲身感受 

我们还是需要有这种切身感受才行的  我总结起来我们投资 

切身感受的这种原则  我们叫“韦小宝原则” 

看过《鹿鼎记》的人都知道  韦小宝这个人偷奸耍滑  各种坏的本事都有

好的本事不太有  但是他自己有一个场景就是他要 

康熙命令他带兵打仗去  他自己就明白带兵打仗不是溜须拍马 

不能靠忽悠人的本事  得靠真本事  他说这种时候我不能自己去打 

我得有自知之明  我自己打会输  我得找到真的牛人 

但是问题是他说我没有真本事  我又不懂谁有真本事  怎么办 

他说那我总结  说不溜须拍马  不阿谀奉承 

甚至还经常会被上司挤兑的那个  一般是有本事的  所以他专门找那个

被上司挤兑得有点不得志  但是看起来有很耿直那个人  他把他给拉过来

他溜须拍马人家  就发现这些人果然能征惯战 

所以我们说这是一个侧面印证的叫“韦小宝原则” 

我们在国外投资经常这么用  就是我前面其实讲到过 

就是说美国好的企业基本上是一个特别牛的CEO 

因为美国高校这个研发成果  它实际上是归高校的 

那么高校是有一个专门的研发成果转化的部门来负责的

叫技术转让办公室  主要收的费用是靠你  将来把市场做大了以后

我是收专利费的  就是抽成的  你卖100块钱基本上 

我抽一到三块钱不等  这样你卖得多我才能抽得多 

所以这个转让办公室特别有经验  就知道分析谁到底有实力 

但是实际上企业家  这个实力又有一个很大的问题 

就是说如果没有信用  没有以前的历史是没法判断的 

相当于说中国讲创业老去捧90后  甚至恨不得再过两年就该捧00后创业了

但是你不管90后  00后  你可能是下一个马云 

但是我们知道自称会是下一个马云的人 

一定比将来真成下一个马云的要多N多倍  而且这就跟中彩一样 

你是没法判断谁会是下一个马云的  那么只有什么办法 

国外叫credit 叫信用  就是我干过了  我已经干过两个企业了

被高价收购了或者上市了  我有信用了  那你可以交给我 

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创业  是以鼓励90后为主 

但是美国创业基本上都是老头  老太太们  所以我说在美国做投资

除了享受高科技的快乐  还享受的一个快乐就是我们投的企业的CEO

都比我岁数大  因为他有信用他才能拿到好的东西  就这种连续创业者

而且上一次创业非常辉煌的这种创业者极其常见  这是一个大的人群

顺便也说呢,就是在这些人里创新者的窘境  不攻自破 

因为这些人他把一个小公司  做大了以后 

他不是去琢磨这个大公司怎么继续焕发活力  他是净身出户了 

我把大公司卖了  然后我又从头做一个小公司 

我这小公司是从零开始做的  所以没有创新者的窘境  甚至说  举个例子

我们投的一家也是波士顿的公司 

是现在基本上太阳能领域里面的一个革命者 

很可能会改写太阳能整个的这个产业格局 

它做的就是等于太阳能里面核心的一个部分  就是它这个多晶硅的硅片

它利用技术优势把这个多晶硅的硅片成本直接减了一半 

因为太阳能现在核心的这个竞争 

就是你的太阳能发电的成本能不能低于火电 

如果低于火电就不用烧煤了  我们全地球就干净起来了 

就布太阳能就完了嘛  所以这是一个降低成本 

是太阳能产业最核心的命题  这个命题现在看起来有一定的解了 

就是这家公司  因为它降低很多成本  这家公司的CEO就是个连续创业者

他上一轮的这个创业公司  是做无人潜艇的  所以马航370失事完了以后

美军派无人潜艇下去  探海有一个黄色潜艇  国外有大量报道

那就是他原来上一个公司做的  但是他在十年前把上一个公司卖了

卖完以后就是净身出户  所以有一次他跟我说话我特别感动 

他喜欢玩帆船  他说煜全  你放心  你投资我这企业是一定赚的 

为什么呢  我要把这个企业赶紧做大  利润做厚了  我好再买艘帆船 

我早知道他喜欢玩帆船嘛  我说你不是早有帆船了吗  他说没有 

他说我那个帆船是我上一个公司买的  公司做大了用公司的钱买的 

然后把公司卖掉的时候  我就把帆船连着一起卖了  因为我要做这新公司

我不能有任何奢侈  我要有奢侈除非这次再成功 

所以我就知道说人家这个心态  是可以完全清零的 

这种时候没有创新者的窘境  这回事儿了  所以这也是我们觉得就是

所谓创业这个核心  一定是这个企业家  我觉得这个是我们中国坦白讲

是缺失的一部分  那同时尤其是这个大环境变迁 

我们最近海外投的一家公司希望收购另一家很好的一个科技企业

所以专门把另一家科技企业的首席科学家拉到中国来 

我们一起见面在聊天  他是一个大学教授  我当时也特别感慨  他跟我讲

说过去基本上在大学里  就是学术成果是第一位的  你大学教授你牛不牛

看论文啊  发表论文发表在什么杂志上了  发表了多少篇  这些东西

但是说过去十年里一个显著的变化  大学教授牛不牛看你拥有多少家公司

因为如果你牛  你有科技能够改变市场  而且我在各个领域都能够成功

每个领域都可以注册一个公司  因为我的科技转让给了这个公司 

转让给了那个公司  所以就是说在美国东线都有 

就是好的高校里面一个教授拥有十家以上公司都不稀罕 

所以这种时候就反过来  好教授也是一个指标 

尤其是已经拥有了几家成功公司的教授  那更是兵家必争之地 

这些教授一旦有个什么新的公司出来  大家是扑上去的 

包括我们前一阵很得意  就是哈佛有一个特别牛的教授 

也是有N个公司教授  又有一个新的成果出来  是柔性的机器手 

就是等于说现在这个工业机器人  这个硬的东西都解决了 

这个精确的东西都解决了  就是柔性解决不了 

所以你会发现说整个生产线  已经自动化了  最后生产线产品做完了以后

装箱的这需要一个人  那么现在这个柔性机器  就把最后这人都替代掉了

因为它可以很柔性  抓什么都抓得起来  放什么位置都放得了 

就不需要人了嘛  那么这个公司我们为什么得意呢 

就是因为这教授早就被盯上了  所以一般人投不进去  我们就是因为 

第一原来投过一些项目  投那些项目的时候 

跟这些风险投资家有了很好的联系  或者甚至有些风险投资家 

是我们投的有几个项目的董事长  都是董事会的实权人物  跟他们有联系

所以他们会推荐我们进来  另外一个就是靠着中国 

人家就说我们要你进来代表着  我将来进中国就有人来帮我张罗了

所以在那么多美国的VC竞争的时候  我们最后脱颖而出我们投进去

但是这就说另外一个话题就出来了  就是说我们在选好项目的时候 

还看中一个就是看中董事会  就是说除了一个好的CEO 

一个好的科学家  我们叫双长制  这个董事会往往也是

衡量一个企业好坏与否的重要标准 

中国不太重视这个董事会都是形同虚设  但是国外它也是一个双向选择

好公司就有资格去找牛人来进董事会 

反过来讲这个牛人他就愿意进好的董事会  完全不是为了钱 

就是我觉得我帮到了一个特别牛的公司  将来这个公司做大了  上市了

我可以跟人讲  你看当初他们小的时候  我帮它来着 

所以这个双向选择现在很厉害  那么这种时候我们就会经常去选择

就说这个董事会先给我看看  里面有牛人说明这里面靠谱 

比如说我们投1366  太阳能我哪儿懂啊  但是一看这董事会  呦 

我们都知道中国现在网络里面一个词儿  已经熟悉叫麦特卡夫定律 

就是说网络价值和网络节点的平方成正比  那意思是说网络越大 

这价值就越格外的大  麦特卡夫定律的发明人  就是这个麦特卡夫先生

就在人家董事会席位里面待着呢  我一看这个公司可以投 

麦特卡夫不是一般人  实际上是3com公司的创始人  大牛人 

就是类似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基本上我们是3个原则  好CEO

好科学家  好董事会  这个项目看不太懂的  包括财务不太好的照投不误

当然  顺便说  确实在这样的企业里面  财务都好不了 

因为它每年都是研发  都是投入  它没产出嘛  所以千万别看财务 

当然  再多说一句  就是美国人  包括美国的风险投资 

我觉得也还有不科学的地方  为什么呢  他的分期是不对的 

他分期都是按以前的方式分的  我们都知道说天使投资  风险投资

然后叫PE投资  中国人现在对美国风险投资体系  比美国还熟 

但这个体系  不合理在哪儿呢  这个体系在软件业是没有问题的 

到硬件就不是这个时间段  硬件往往是什么  初期研发  后期研发 

研发完了上市  所以你的阶段往往并不是看它是 

属于是天使期还是VC期  还是PE期  而是看他研发是不是 

所谓叫有了原型  没有原型是一个时期  有原型是另一个时期 

原型完了以后  是看有没有产品  有产品是另一个时期 

因为有产品要扩产  这种时候和那个VC  PE期是不对应的 

所以我们说我们认为  我们自己也在不断地吸取这些经验 

包括说总结规律  我们也希望革命  就是微信风险投资如何为这一轮新的

基于高校科技和硬件的这样的  创业者提供更好的资本支持 

包括资源支持  我觉得也是一个中国人  可以出力的地方 

我们其实往往是去贬低制造业  尤其是过去讲的“微笑曲线”   

似乎营销顾客端是好样的  研发端是好样的  制造业最不值钱 

但是前提是什么  我认为一个东西值不值钱是看  他在产业链里面有没有

独一无二的地位和有没有控制力  如果你是唯一的你就值钱 

比如说当初Windows  电脑里的这个操作系统为什么值钱 

因为软件有一堆  硬件有一堆  只有Windows是唯一的 

所以唯一性决定了赚不赚钱  当初这个所谓“微笑曲线”的提出 

是因为PC机刚开始量产的时候  台湾一帮人蜂拥而上搞OEM 

搞这个第三方代工  他们自己互相打  而且谁来找他们都做 

而且代工的时候  这个技术含量又不够高  所以造成他们不值钱了 

并不是制造真的不值钱  所以有唯一性的制造  还是值钱的 

尤其是我们讲现在的唯一性体现在哪儿呢 

就不是体现在过去传统大企业的制造  说我帮东芝代工  那也不值钱

因为东芝自己能设厂  现在是体现在为创新者代工上  比如说就是美国

新搞出一个新产品来  这个产品谁能帮他造  你找大公司 

找西门子没戏  找谁  这帮人都到深圳来  几个例子来讲

Kickstarter我们都知道现在是  时尚产品的发布地 

最牛的产品直接用这种  众筹的方式发布 

Kickstarter现在形成一种模式  就是我先有一个Idea  有个主意

拍成一个视频  上去众筹  众筹完了拿着钱了  立刻卷着钱奔深圳

找人给我生产  说明什么  只有中国  尤其是复杂电子产品 

只有中国能制造  所以本来就是大家共存  这个时候从一个点上去说

我有你没有  是没有说服力的  我要告诉大家是从面上去说 

中国是从整体上讲是有掌控力的  就是我刚才举那个例子 

那么多电子产业的人  在美国他就要跑到深圳来  对吧 

不管是做手环的也好  还是做什么  所谓叫可穿戴设备也好 

只要复杂一点的电子产品  通通都往中国跑  那说明什么 

说明中国能制造  我不认为iPhone的制造需要的精度 

比这个圆珠笔头要差  会高很多的  中国人都能制造 

那为什么做不出来  只是说明一点  可能那个不值得我们制造 

因为一个技术不够高的时候  他一定会流向到相对便宜的地方 

我们留的其实是  技术水平最高的东西  所以我认为我们要去客观地看

不能用一个案例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我们从森林角度来看 

我认为中国相当强大  顺便说一句  就是我们一直有一个误解 

就似乎你不当那个创新的原创者  就不过瘾  好像就不够强了

所以我们中国人老讲自主创新  薛兆丰老师就有一句话 

说创新就是个技能  你听说过自主创新  你听说过这种物理和自主数学吗

我打个比方说  你听说过自主游泳吗  对吧  因为创新是个技能 

就是能不能掌握  能掌握就是好样的  至于从哪儿掌握 

当然从最先进的那学来  我们的制造业到今天有优势也是 

因为我们和500强学的制造业  500强制造业无疑是最好的 

我们学完了以后又加上一个开放性  我们就成世界最好的了 

因为500强当时不够开放  是逼着转让给我们 

所以被逼着教我们怎么开放的  结果没想到我们变成世界最好了 

那么未来我们能不能和世界  最先进的这种科研企业学  研发企业学

我们把研发也通过学习  达到世界最好  我们就变成全球创新最领先的

这种自主不自主我觉得是个过程  但是在商业上 

在社会上永远应该追求结果  结果是掌握没掌握  掌握了就是好样的

掌握了世界最先进的就是好样的  同时  甚至我讲就是 

现在整个创新产业链  它是个复杂结构  它不代表每一部分都要创新

就相当于说一辆车好不好  你不能衡量说我发动机  衡量这个转速

衡量这个输出功率  你不能放向盘也衡量转速  输出功率 

你不能后视镜也衡量速度  对不对  所以它各自指标是不同的 

而绝大多数时候它是配合为主  并不是自己需要多么创新 

所以我说一个创新的产业链里  绝大部分其实不创新 

就相当于说有人承担创新  但有人承担协同  有人承担广告 

有人承担渠道  有人承担生产  不是每部分都创新 

每部分都创新反倒坏了  因为它整个系统就构建不成了  

整个创新就乱了嘛  总要有规则  一部分创新  其他来协同 

我们要衡量的是哪个产业链的哪个环节能够被中国人 

能够实施强大的控制  一旦我能控制  即使我不创新我会反过来控制 

你的那个有创新的那部分  我认为这个时代的石油  工业革命是石油

在科技革命这个时代的石油  就是大规模生产能力 

因为这时候能源现在都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了  就是大规模生产 

复杂产品要量产不容易  这个能力只要只有中国人有 

我们就等于是石油输出国一样  我们就能够享受到超额的利润 

所以这种时候呢  我觉得从结果角度上来看  谈非得自主创新 

不如谈对创新产业链的控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