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诗醇赏析

 昵称82154 2017-04-13
陈抟〈归隐〉诗赏析
陈抟〈归隐〉
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
紫绶纵荣争及睡,朱门虽富不如贫。
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
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
【注释】
①紫绶:借指高官厚禄。②争:通假字,同“怎”。
③剑戟:借指武将。④危主:危亡时的帝王。
⑤聒:ɡuō,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译文】
十年来为了功名在红尘间游走,
回首往事惟有游历过的青山频频入梦。
当官纵然荣耀,怎比得上安稳的酣睡,
住在红漆大门里虽然富贵,不如安贫乐道的生活。
听到打打杀杀扶救君主的事我就发愁,
听到醉生梦死的笙歌我就心烦。
带着我的旧书归隐旧地,
去享受鸟语花香的春天吧。
【浅析】
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民间尊称他为陈抟老祖,唐末宋初之际著名道士。曾隐居于武当山九室岩,后又隐居于华山云台观修道。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著有《指元篇》、《无极图》等。
陈抟生逢晚唐五代

岳飞〈南京上高宗书略〉赏析

【原文】岳飞〈南京上高宗书略〉

陛下已登大宝,黎元有归,社稷有主,已足以伐虏人之谋。而勤王御营之师日集,兵势渐盛。彼方谓我素弱,未必能敌,正宜乘其怠,而击之。

而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陛下之意,恢复故疆,迎还二圣;奉车驾日益南,又令临安、维扬、襄阳,准备巡幸。有苟安之渐,无远大之略,恐不足以系中原之望。虽使将帅之臣,戮力于外,终亡成功。

为今之计,莫若请车驾还京,罢三州巡幸之诏,乘二圣蒙尘未久,虏穴未固之际,亲帅六军,迤逦北渡。则天威所临,将帅一心,士卒作气,中原之地,指期可复!

【作者简介】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人。家贫力学,好《春秋左氏传》及孙武、吴起兵书。绍兴十年(1140),金人再度南侵。岳飞任少保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大败敌兵,进军朱仙镇(在今开封市南)。秦桧恐岳飞阻梗和议,一日内,降十二道金字牌,召还。次年以“莫须有”之罪杀害。作品多见于岳珂《金陀粹编》。

【赏析】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兵虏宋徽宗、钦宗和皇族多人,北去。

五月,宋高宗赵构,即位于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县),改元建炎。当时主战的大臣李纲、宗泽等人,极力主张依靠诸路勤王之师及各地兵民,恢复中原,“回銮”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但宋高宗畏惧金兵,听信宠臣黄潜善、汪伯彦“幸东南”之言,打算继续南逃。这时,岳飞在东京留守宗泽部下为秉义郎,是一个年仅二十四岁的下级军官。他“上书数千言”指斥黄、汪,力请高宗乘“虏穴未固之际,亲帅六军,迤逦北渡”,收复故土。上书之后,朝廷非但不予采纳,反以越职言事为罪名,把岳飞的官职革掉了。(见《续资治通鉴·宋纪》及《宋史·岳飞传》)今天我们能够读到的这篇上书,短至二百来字,当是原文的节略。这段文字,表现了一位民族英雄的忠肝义胆和壮声英概,言词恳切,气势劲健。

文章可分三个段落。“陛下已登大宝……”为第一段,是分析敌我形势,指出于我有利。作者分三层加以论述:一是“黎元有归,社稷有主。”大宝:指帝位。认为国事有人主持,百姓有依归,是挫败敌人计谋的首要前提。“伐”:指击败。二是兵势日盛。据《续通鉴》载,高宗即位之初,“禁卫寡弱。诸将杨维忠、王渊、韩世忠以河北兵,刘光世以陕西兵,张俊、苗傅等以帅府及降盗兵,皆在行朝,不相统一。乃置御营司,总齐军政,因所部为五军。”“时诸道勤王兵皆至行在。”兵强人众,士气高昂。这是一股了不起的力量。三是敌人此刻的骄怠。金人由于接连获胜,便会认为我们一向软弱,不能抵抗,就必然懈怠起来。这自然是出击的最好时机。以上为第一段,指陈形势,分析透彻。

接下来,第二段笔锋一转,直指黄、汪之流。黄、汪二人,同居相位,猥持国柄,嫉害忠良,是建炎初年主和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南逃扬州。宋高宗也是决意南逃的。这里故意说“不能承陛下之意”是为了使高宗不致难堪,而采取的委婉说法。在指出黄、汪的行径,背离“恢复故疆,迎还二圣”之大计以后,便一语道破其本质,说他们“有苟安之渐,无远大之略,恐不足以系中原之望。”只要有此二人当道,中原便一日不可克复。结末设以“将帅之臣,戮力于外,终亡(亡通无)成功”一句,补足此意,亦含再劝主上当机立断的意思。

在上面两段陈说形势,批驳错误之后,末段以“为今之计”四字提顿,一下子转回到目前的具体作法;第一,车驾还京,罢南巡诏;第二,亲帅六军,恢复故疆。结尾以展望和期待之语作结:“天威所临,将帅一心,士卒作气,中原之地,指期可复。”用笔十分遒劲。

全文紧扣住“恢复故疆,迎还二圣”之旨展开,这八个字,是作者终生奋斗的目标,是未酬的壮志。

文章中,时用对句来加强语势,比如“有苟安之渐,无远大之略”等等。在简洁的行文中,始终奔涌著一股激情,这是爱国热血的奔流。至今读来,犹能令人感奋,钦叹不已!@*#


岳飞〈遗札〉赏析

军务倥偬,未遑修候。恭惟台履康吉,伏冀为国自珍!

近得谍报,知逆豫既废,虏仓卒未能镇备,河洛之民,纷纷扰扰。若乘此兴吊伐之师,则克复中原,指日可期。真千载一期也!乃庙议迄无定算,倘迟数月,事势将不可知矣!窃惟阁下素切不共之愤,熟筹恢复之才,乞于上前力赞俞旨,则他日廓清华夏,当推首庸矣。轻渎清严,不胜惶汗!

飞再顿首

【赏析】

南宋绍兴七年(1137),伪大齐皇帝刘豫被金人废黜。当时在抗金前线的岳飞,于军务倥偬中,立即致书南宋当权者,建议乘此良机,兴师北伐,一举收复中原。言词恳切,报国激情,溢于辞表。

起首是问候语。“军务倥偬,未遑修候。恭惟台履康吉,伏冀为国自珍!”大意是说:无奈军务繁冗急迫,来不及致书回候,惟愿您饮食起居,一切康平,请为国家保重身体。这封信大约是写给朝廷的一位要员的。故而有“为国自珍”之语,含有推许对方“身系社稷重任”的意味,当然只是表示谦敬的态度而已。

文章的中段,陈说事由,层层剖析,条理极明晰。“近得谍报,知逆豫既废,虏仓卒未能镇备,河洛之民,纷纷扰扰。”刘豫被废,敌伪遑遑,民心扰扰。不需再著一字,已把形势说透。刘豫,原任济南知府,后来降金,金人册为皇帝,国号大齐,都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地),僭位八年,配合金兵攻宋,屡遭失利,为金人废黜而死。河洛:黄河和洛水;这里指中原地区。以上为一层。

“若乘此兴吊伐之师,则克复中原,指日可期。真千载一期也!”是又一层,提出建议:乘敌之敝,吊民伐罪,克复中原:这是非常有胆识的见解。“指日可期”:语气间充满自信。“千载一期(遇)”:感叹机会难得,不可坐失。为强调抓住时机,对于取胜的重要性,敦促执政者早作决策,作者又反面作一假设:“乃庙议迄无定算,倘迟数月,事势将不可知矣!”真是刻不容缓。庙议:指朝廷商议决策。建议的主要内容已经写出,为了争取对方的支持以不误国事,下面又作一番鼓励:“素切不共之愤,熟筹恢复之才,”谓对方亦痛恨不共戴天的敌人(金人),而且是谋划恢复故国大计的贤才。“乞于上前力赞俞(御)旨,则他日廓清华夏,当推首庸矣。”请求对方在皇帝面前,悉力支持兴师北进的主张。说如果此议为朝廷采纳,那么中原收复日,阁下当推为首功。“力赞俞旨”,把恢复故土说成皇帝的意志,是表敬的婉辞。事实上,宋高宗赵构贪生怕死,又为佞臣迷惑,只图苟且一日,便满足了,哪里有心谈什么恢复故疆?果然,此书写出后,朝廷并没有采纳岳飞的意见。而作者在信中言“迄无定算”等等,似意识到进言之难了。结尾以谦敬之语作结。

这篇短文不过百十字,却写得言辞恳切,充满昂扬健武的气概。直截了当,屡用感叹之语,尤其是文字之洗练而畅达,当是得益于作者少年喜读的《春秋左氏传》。其少年时代的苦读、博学,可知也!@*#

张可久〈越调凭阑人.江夜〉赏析
江水澄澄江月明,
江上何人掐玉筝?
隔江和泪听,
满江长叹声!

【注解】

澄澄(音呈):明净清澈。
掐玉筝:用手指弹拨筝乐。有以筝诉苦之意。

【赏析】

这是用小令诗的语言所描绘出的一幅《江夜闻筝图》。一轮明月当空,千里澄江似练。忽然传来乐音,竟是筝弦拔颤。其声如哀,如怨;如诉,如叹!

这是哪一位玉人在弹奏玉筝啊?只能听到她弹的乐音,却无法见到她的玉颜!隔着漫漫的江水,听她弹奏的人们,都被她暗暗感染,不禁珠泪涟涟。就连整个的江水,都发出了深长的哀叹!————这种意境是多么扣人心弦、令人深思回味啊!

中国的古诗,是最讲究表现技巧的,元人小令正是继承了这一优秀的艺术传统。本篇运用“同文多复法”(把一个字或几个字,反复地多次使用,以增强表达效果)十分出色。

诗歌在有限的字数里,一般须要避免字面上的重复。这样才能使语言精炼优美,辞采繁华。但是,如果诗人“艺高人胆大”,偏偏要在一首诗中,重复某一个字词,重复得恰到好处,“重复得比不重复还美”,这就形成一种“险奇”的艺术境界。此种技巧就是“同文多复法”。本篇题为〈江夜〉,总共只有二十二个字,但是一个“江”字,便重复了五次之多。诗人越是重复使用这个“江”字,人们读起来,越觉得诗味浓郁。

为了论证这种技巧,我们且来“旁征博引”一番。先看唐代元稹的五言绝句〈行宫〉: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这首诗,在短短二十字中,“宫”字便重复了三次。但是,我们读来并不觉其多,不厌其复。相反,突出了诗歌的意境,把“宫中”的今昔之变、盛衰之迹,十分显豁地烘托了出来。

宋代词人蒋捷,在〈虞美人.听雨〉中写道: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诗人通过“听雨”一词的三次重复,写出了生活历程中的三个时期,把少年、壮年和老年的漫长生活,都集中在“听雨”中写出。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写林黛玉在秋天“心有所感”,“发为章句”,作〈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
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
哪堪风雨助秋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
惊破秋窗秋梦续;
抱得秋情不忍眠,
自向秋屏移泪烛……

这首诗总共二十句,一百四十字,其中竟将“秋”字重复了十五次之多。由于运用了“同文多复”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林黛玉秋日凄苦的心情。

运用“同文多复”的艺术技巧,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多次重复的字词,都应与所写题旨有关。不能随心所欲去任意重复那些无关紧要的字词。如〈秋窗风雨夕〉,独独选出一个“秋”来重复,张可久的这首〈江夜〉单单选出一个“江”字来重复,均与作品的题旨有重大关联。

二、多次重复的字词,必须安排在恰当位置,读起来才会琅琅爽口,铿锵悦耳,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否则,诗篇会被弄得佶屈聱牙,满口钉饾。

最后,让我们再读一遍这首小令:

江水澄澄江月明,(好水好月好环境!)
江上何人掐玉筝?(世上还有不幸人。掐玉筝:以筝诉苦!)
隔江和泪听,满江长叹声!
(世上苦人多,大家都有同情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