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之崛起,成功地毁了一个人,那就是在秦国任丞相达12年的范雎。范雎在《大秦帝国》中被描绘成了个十足的小人,和历史记述中的范雎极不相同。范雎显然并非儒家弟子,当然不能将他归为君子,但真实的范雎也决不是小人,睚眦必报、快意恩仇、用人为亲,很难说是君子所为,但这只是范雎性格使然而已。 纵观历史上范雎所作所为,其更像一个纵横家。口才好,是个优秀的外交人才,懂谋略,以远交近攻破山东诸侯的合纵之策。范雎首次在政治舞台上亮相就很出彩,虽然他只是个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客,其实就是个打杂的,领点米粮过活,穷困潦倒。因为,当年齐闵王贪婪暴虐,攻伐宋国最后遭致五国攻齐,齐国只剩下二座城还在坚守,差点就灭亡了。后来田单以火牛阵破燕军,恢复了齐国的疆土。 出使齐国的须贾,齐王向其质问当年魏国攻打齐国的恩怨,须贾却不知如何应对,原本只个随从的范雎应对得当。将齐闵王与现任齐王区分开来,大大地赞美了其雄才伟略,不仅化解了尴尬的气氛,成功地将当年的两国仇怨消于无形。这让齐王对范雎大有好感,会见后,齐王向范雎赠送金十斤、酒肉若干。范雎将金退回,酒肉留下。须贾感觉太没面子,无才无能反而嫉妒门客抢了自己的风头,回国后向丞相魏齐举报,说范雎通敌。 范雎在齐国朝堂仗义执言、辨明是非、化解恩怨,捍卫了国家尊严,原本是有功之人,反遭诬陷成了罪人。魏齐也是个庸碌之人,位居丞相却不辨是非,命人将范雎鞭笞。受刑后的范雎奄奄一息,命悬一线,装死才得以逃过此劫,后在友人郑安平的协助下出逃秦国。 范雎为何不去齐国?之前在随须贾出使齐国时,齐王对范雎已经很有好感,去投奔齐国似乎更有把握。范雎选择了去一个没有人缘基础的秦国,之所以会如此选择,其实和他历经生死后方才参透人生有关。人生成败得失,取决于自身是否有价值。范雎不缺学识和才华,却寄生于一个魏国中大夫的门下,一直碌碌无为。他缺少的是一个能发挥自己才华的平台,只有与拥有最高权力的君王接近才能实现人生抱负。齐王虽然稍为熟悉,可齐国在复国后早已不见当年之勇,明哲保身才是齐国的国策。 锐意进取、收揽天下英才的秦国才是实现抱负的理想舞台。范雎能成功地游说秦王,正是采用鬼谷绝学,权谋篇中所言,“对智者游说,要以知识渊博为原则。”范雎见秦王也并非像《大秦帝国》中那样奴颜卑其,表现的却是持才倨傲,对秦王三番请赐教,却只是报之以“唯唯”,不急于献计于秦王。见秦昭襄王表现十足之诚意后,才鞭辟入里地分析秦国的内政、外交成败得失。以恢复秦昭襄王的权威为主线,进驱逐“四贵”之谏言,消除秦国在崛起路上潜在的政治风险。 秦昭襄王41年,公元前266年,化名为张禄的范雎被任命为秦相国,施展其远交近攻的策略,不断地压迫近邻事秦。以向魏齐复仇为名,搅得山东各国不得安生,从而成功地离间诸侯国合纵的策略。因自己举荐的郑安平和王稽先后获罪,范雎按秦国的法律也要被治罪,因有大功于秦国,秦王一直没有法办范雎,可见范雎在秦昭襄王心目中的地位。燕人蔡泽向范雎进言,指其目前已经处于危险之中,得急流勇退以保全自身。范雎勇于知进,更勇于知退,向秦王举荐了蔡泽,自己退相位回封地,一年后病死,也算得到善终。 从庸碌无为,寄人篱下的一介门客,到成为战国时期叱咤风云的大秦相国,位居人臣之首,实现人生逆袭。归其因,全在于经历生死大难后,开悟明道、参透人生。人生成败,取决于是否能体现自身的价值,而这就得找对那个能赏识自己才华的明主。否则,纵然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只能是才美而不外现,成为平庸之辈而被世人遗忘。 古人言:良禽择木而栖。若上司为须贾这流,在这样嫉贤妒能之辈的手下,如何能发挥自己的才智?恐怕终其一生也难以有所成就,只能是碌碌无为,平淡平庸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