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根腐病发生普遍,危害严重,因病死亡植株每年在3%-5%,给枸杞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枸杞根腐病为一种土传的真菌性病害,根部变黄褐色,发根少,发病初期叶片小而且黄瘦、果稀而瘦小,严重时根部腐烂坏死,树体逐渐枯死。 病原菌随存活病株越冬,也可随表土和土中的病株残体及病果种子越冬和传播。病菌从伤口或穿过组织皮层直接入侵到植物组织内部,引起发病。不同的病原菌和不同的浸染方式,其病害的潜育期也各不相同。在20℃条件下,尖孢镰刀菌在寄主伤口的条件下致病潜育期3天,而未受伤时为19天,茄类镰刀菌依次为5天和19天;同色镰刀菌在寄主创伤条件下致病潜育期5天。田间积水是增加发病率的重要原因。通气性差的土壤比通气性好的沙壤土增加9%-22.5%;中耕作业造成根损伤有利于病原菌的入侵。 主要为害根茎部和根部。发病初期病部呈褐色至黑褐色,逐渐腐烂,后期外皮脱落,只剩下木质部,剖开病茎可见维管束褐变。湿度大时病部长出一层白色至粉红色菌丝状物。地上部叶片发黄或枝条萎缩,严重的枝条或全株枯死。 发生规律: 病菌留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随时均可侵入根部或根茎部引起发病,一般4-6月中、下旬开始发生,7-8月扩展。地势低洼积水、土壤粘重、耕作粗放的杞园易发病。多雨年份、光照不足、种植过密、修剪不当发病重。 (1)根朽型。根或根颈部发生不同程度腐朽、剥落现象,茎秆维管束变褐色,潮湿时在病部长出白色或粉红色霉层。它又可分小叶型和黄化型两种。 防治方法: (1)新建杞园要选择在地势高燥的沙壤上,严禁栽植有病种苗。 (2)发现病株及时挖除,补栽健株,并在病穴施入石灰消毒,必要时可换入新土。 (3)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和腐熟有机肥。 (4)发病初期喷淋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浇灌45%代森铵水剂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经1个半月可康复。此外,浇灌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2个月后也可康复。 (5)立枯丝核菌引起根腐病的地区或田块,可试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移栽灵混剂。 (6) 3月树液开始流动,树皮返青时,结合冬季修剪整枝,清除病虫枝,园中杂草,带出园外,集中烧毁;全园喷施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降低越冬菌原量。 (7)4月上旬进行春季浅耕翻,疏松土壤,促进枸杞根系生长。耕翻深度一般为l0-15厘米,树冠下还可以再浅一些。对发病严重的杞园,结合浅耕,每平米施五氯硝基苯与代森锌(敌克松)1:3的混合药剂4-6克,进行土壤消毒。 (8) 5月15日后每半月进行一次叶面喷肥,增强树势,增加抗病性。可喷施0.5—1.0%的二铵、尿素、磷酸二氢钾混液、叶面宝、喷施宝等。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结合夏季修剪,清除田间、地梗边上的杂草,降低发病率。 (9) 6-8月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生物复合肥,合理控氮,增施磷钾肥,补充微量元素肥料,增强树体的抗病能力。根据枸杞的需水规律,改进灌水方法、灌水次数、灌水量,尽可能少量多次,降低枸杞园湿度,降低病害的大发生。加强中耕除草,一般应在5月、6月、7月份灌水后各进行一次,中耕深度8-10厘米,增加土壤透气性。 (10) 4-8月,结合栽培管理措施,检查根腐病的发生情况,一旦发现病株,根据发病程度及时进行灌根防治或挖除病株。 灌根防治技术: 1、常用灌根药剂及施药量: ①炭枯净800倍,生根粉(小包)1000倍,高钾钙宝500—600倍1:1:1混合,每株灌6斤混合液; ②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每株灌20-30斤; 灌根方法:在树冠下或外围挖环状沟,用配好的农药灌根,灌根后第二天早晨,用混有草木灰或钾肥的土进行根基覆土回填; 灌根次数:第一次施药后间隔7-10天施第二次,第二次施药后间隔20天后施第三次,视病害的发生情况而定,整个生长季施2-3次;
严重的病株要及时挖除,挖除时应用塑料袋包裹根部及根部土壤一并带出,防止根部带菌土壤洒落田地传播病害。挖除病株后在病穴内施入0.5%高锰酸钾或2-3%硫酸亚铁消毒,必要时可换入新土(最好不用石灰消毒),病穴当年不得栽植新株。 (11)在 8-10月份,夏果结束后,剪除冠下、树膛内的病虫残枝,摘除病果,清理枸杞园田边、沟渠、路旁杂草及萌蘖苗。9月后,深翻晒园,增施有机肥,深化土层,翻晒深度一般为20-25厘米,但在树冠下要浅些,以防伤根。肥力差的果园,可多施绿肥,增施钾肥,施肥量一般以每50千克果施用纯氮350克、磷150克,钾350克为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