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因心理学找到了情绪的生产机制——阐述了抑郁、焦虑、恐惧和强迫等负性情绪是如何生产出来的,以及如何生产功用感、贯通感、效能感和通畅感去替代、覆盖或克制它们,这就是生克疗法。它们会让心理咨询和治疗更简单、快速、高效,一个疗程即两个半月标本兼治神经症和抑郁症。 生克疗法是生情克情心理疗法的简称,生情克情的意思是生产良性社会情感攻克负性社会情感,即生产快乐和幸福覆盖烦恼和障碍,其本质是用良性循环取代恶性循环,或者说培养能力置换症状。具体地讲,生产纳容感克制敌意,生产功用感克制抑郁,生产流畅感克制强迫,生产贯通感克制焦虑,生产效能感克制恐惧,减少上述负性情绪或情感的比例来从而消除躯体化症状。 生克疗法是内因心理学的应用,它根据内因心理学有关情绪和认知生产于行为及其不同的功用后行为的原理,假定同一类的社会情感包括负性社会情感和良性社会情感,两者总量为100%,负性社会情感的比例多了,良性社会情感的比例就少了,反之亦然,多生产良性社会情感,少生产负性社会情感,当良性社会情感的比例超过51%时,整个系统的主宰力量就是正性的,参历者就会进入良性循环。 社会的各种各样的势作用于参历者的内心表现为好恶观,得失观,秩乱观,利害观和真假观,根据上述势在参历者内心的存在形式,内因心理学创始人管奎令将这些复合社会情感分为好恶类社会情感——纳容感与敌意;得失类社会情感——功用与抑郁;秩乱类社会情感——流畅感与强迫;利害类社会情感——贯通感与焦虑;真假类社会情感——效能感与恐惧。同一类社会情感的问题是恒定的,正性的多了,负性的就不了,反之亦然。例如功用感多了,抑郁就少了。 情感通过选择即意志和做人不断地进行着变量的积累,最终通过控制即做事的成与败发生了质变,量变和质变合力生产出来不同的社会情感体验,做了有用功就生产良性社会情感,做了无用功则生产负性社会情感。如何多生产良性社会情感,少生产负性社会情感是生克疗法的基本原理,其深层原理则是多合、少散,把事情协合起来,少使之耗散,也就是说让选择和控制多起建设性的正作用,少起破坏性的负作用是生克疗法的关键。 面对社会的所有存在,既有参历喜欢的,也有其不喜欢的,前者为所好,后者为所恶,面对所恶,是否定和排斥,还是肯定和亲近,是两种不同的选择,前者将自己与其对立并对峙起来,带来并形成敌意,后者则与其并存并合并起来,带来并形成纳容感,前者是小人即嗔者的做法,后者是君子即仁者的修为。如何将所恶转化为所好,增加参历者与所遇的兼容性是生克疗法的出发点和基础。 面对失(损失),贪者的选择是拒抗(拒绝和对抗),而义者的选择是受用(接受并使用),拒抗则生产抑郁,受用则生产功用感,如何从全局考量,将损失转化成财富,实现价值腾挪,就能够多生产功用感来克制抑郁,因为损失变成了得(得利);面对乱(无序),慢者的选择是违忤(违背和忤逆),礼者的选择是遵适(尊重并适配),违忤生产强迫,遵适生产流畅感,参历者改变违忤社会法则的做法为遵适实势就由慢者变成了礼者,犹如遵守了交通规则,道路通畅起来一样,放弃参历者自己内心秩(有序)的标准,去适配社会乱是发展的硬道理之一;面对利与害,痴者的选择是期避(期待与回避),智者的选择是融放(融入并放手),期避带来焦虑,融放就会生产贯通感,如何融放在事情和行动之中,少想多做,不在乎结果地参与是将害转化为利的路径;面对真的短板和假的威胁,疑者的选择是捂逃(掩饰和逃跑),信者的选择是坦面(坦诚和面对),捂逃会带来恐惧,坦面则生产效能,坦诚自己真实存在的短板,面对可能出现的假威胁,效能感就会覆盖恐惧;降低负性社会情感——敌意、抑郁、焦虑和恐惧的比例,躯体化障碍方能消退或消失,这是生克疗法的具体应用和实现通道。 肯许(肯定并承认)、受用、遵适、融放和坦面等选择方式分别对应好恶、得失、法则、利害和真假起着合即建设性的正作用——协合作用;否斥(否定并排斥)、拒抗、违忤、期避和捂逃等选择方式分别对应所恶、损失、法则、利害和真假起着散即破坏性的负作用——耗散作用。协合作用和耗散作用是择控出发后,对势所起的正性和负性的不同作用,它们是后行为,和行为(择控)合力生产了不同的情绪,行为和后行为是情感生产的内因,学会作使用这些内因就可以进行生情克情心理治疗。 由于内因心理学找到了情绪或情感的生产机制和原理,所以生克疗法能够在大约两个半月左右标本兼治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和躯体化障碍。它不仅发展和完善了西方的外因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为更好地造福寻常百姓提供了非常实用、好用且管用的实操工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