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振兴腾飞的根脉与智慧之源。文化振兴是中华民族真正复兴的精神标志。中华民族的复兴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富裕与军事的强大,一个民族的伟大,最深厚的根源在于文化。中华文化只有能够给人类的发展提供启迪和指导的时候,中华民族才真正屹立于民族之林。没有文化的自信不会有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

中国文化的自信,不是自娱自乐,闭门造车,更不是自我欣赏,而是基于对人类思想史的考察,基于中外文化的比较而做的理性判断。
中国:
1.思维方式上,注重缘起,讲求圆融,从当下出发,同时不忘追求超越。
2.人类终极救赎问题上,中华文化认为世界道法自然,没有造物主,人人都有觉悟能力,依靠努力完成自我救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3.和世间万物关系上,万物并育而不想害,道并行不想悖。主张不同文化互相学习,尊重和宽容。
西方:
1.在思维方式上,二元对立,兼具批判精神。
2.人类终极救赎问题上,否定自我救赎,寻求造物主庇护。
3.和世间万物关系上,有“选民意识”和冲突、对抗的内在基因。
西方文艺复兴揭开了人类现代文明的序幕。人性解放,追求人的自由和觉悟,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和主旨。人性解放之下,西方社会主导下的社会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突飞猛进的进步,同时也面临不可回避的内在矛盾。如人性欲望的膨胀带来的各种冲突,包括人际冲突,国与国冲突,人与自然的冲突等,陷入人类中心主义的困境。

中华文化理解人性的欲望,但不主张走欲望膨胀的道路。针对人性欲望膨胀的问题,中华文化认为善恶可以引导。针对当今人类社会的各种冲突,中华文化所体认的万物一体,并育不相害的智慧,是消弭人类社会各种冲突的必由之路。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是基于对自身大智慧的发现和肯定,
是基于人类不同文化比较之后的理性认知,
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逻辑考察之后的自然结论。

中国泰山·天地广场
2016中华民族敬天祈福大典
中华文化为什么走向了满清的保守和僵化?中国文化如何永葆生机?这是研究中华文化的人必须思考的大问题。批判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个文化的生命力,要有自我不断升华和扬弃的内在机制。
越是海纳百川,善于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点,越是生机勃勃。僵化、保守、排外,是生命力萎缩的表现。我们要自觉地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点,为我所用,不断升华,与时俱进。

中国泰山·天地广场
2016中华民族敬天祈福大典
活动结束后,郭继承教授在自己的微信和微博上与我们分享了他自己的感受。
这次参加在山东泰安举办的海峡两岸敬天祈福大会,非常有收获,也有若干思考。
我们为什么敬天?这里的天,不仅是大自然,也包括了历代滋养和护佑中华民族的圣贤、大德、英雄等志士仁人,正是他们的智慧和德行养育了中华儿女,正是他们曾经的壮举护佑了中华民族的修养生息,我必须且应该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恩。夫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通过这样庄严的活动,远追续和学习民族优秀文化,近以感恩和学习先贤以教化社会,是很有意义的。反之,一个割裂历史不懂感恩的民族,必不会有辉煌未来。

在论坛期间,有山东省政协的原副主席参会,并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中华文化既然很博大,为何近代落一个落后挨打的命运?我想这不只是这位先生的疑问,也是很多人的疑问。其实,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并不是什么中国文化落后等谬见,而是我们在近代背离中华文化真正的大智慧之后出现的必然结局。
在中华文化的内核中,有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有日新又新、三省吾身的反思和创新精神,可是满清入关以后,大搞文字狱,推行闭关锁国,结果严重背弃中华文化的大智慧,最终导致落后挨打,进退失据。因此,我们要从近代落后的教训里面痛定思痛,真正恢复和学习中华文化的生机勃勃的大智慧,在这个基础上,海纳百川,以我为主,不断反省,勇于创新。
结语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华民族的未来,全在于中华儿女的奋斗和努力!珍惜当前和平稳定的局面,发愤图强,众志成城,为振兴中华、推进人类的福祉,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