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夷 一场关于诗的谋杀 “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代悲白头翁》 上了年岁的人,往往歆羡年轻人的朝气: 曾几何时,我也是这般的青春年少…… 唉,老啦!头发都白啦! 草木零落,美人迟暮, 这是很正常的自然规律。 但若一个年轻人,对时间的细微变化格外敏感,伤春悲秋,时时想象自己老去后的模样,那对健康是十分不利的。 我们最熟悉的林妹妹,便是这样, 一边葬花,一边葬己。 人们说,黛玉葬花的那一缕绵绵哀思, 也许来自千年之前的一个男子。 是的,男子—— 刘希夷,一名庭芝,二十四岁得中进士, 会弹玉盘珠落的琵琶曲, 会写华丽哀婉的歌行体长诗。 按当时的标准,是个才子, 放在现代,叫文艺青年。 文艺青年刘希夷,在一个春色将阑的日子里,把花开花落的情绪,红颜白发的哀伤,写进一首长长的歌行。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写到这里,他暗自吃惊,觉得不吉祥。 可是文思如泉,哪容他抽刀断水,很快便又写到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浅白仿若口语的句子,有些悲切,有些玄妙,好像触碰到了某种深奥的哲理。 于是刘希夷开始辗转反侧,一会儿觉得这首诗实在精彩,一会儿又觉得能写出这种诗的自己,可能已经靠近了死亡的门槛。 不久后他真的去世了,还没到而立之年。 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说法—— 他其实是被杀死的,凶手是他的舅舅宋之问,不为谋财而为“谋诗”,正是看中了“年年岁岁”那两句。 真相究竟如何,至今尚无定论, 年去岁来,花常开,而人不常在, 好在,还有诗篇,可供追思…… 崔曙 一句诗=两人命运 “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 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 遥知太平代,国宝在名都。 ——《奉试明堂火珠》 我们谈唐代诗人,常常会说,杜甫在唐代诗坛其实是不受重视的,因为唐朝人自己编选的唐诗集子,都不选杜诗。 那么有没有人正好与杜甫相反,在现代不怎么知名,但是唐人选唐诗时总是绕不开的人呢? 自然是有的,比如崔曙。 这位诗人所遗留下来的诗篇和信息其实非常少,我们只知道 他似乎有过一段隐居生活, 考中过状元,但登科后第二年就过世了。 那年省试的题目是《明堂火珠》——其实就是殿堂上装饰用的璀璨珠子,看着不难写,但是想写好却也不太容易。 崔曙却写得气场孤高,不落俗套,特别是 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一句,连皇上都很赞赏。 到了晚上,这颗火珠像满月一样明亮,天亮之后,又像是一颗孤零零的星星在那里闪烁。 诗句中有个“曙”字,本来没什么特别,崔曙另一首名作《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中也有“此日登临曙色开”这样的句子。 可是偏偏,崔曙的女儿小名叫“星星”。 后人说,曙后星孤啊,崔曙死后,可不是留下这个孤女,无依无靠么! 钱惟演 《王子赋愁记》 “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钱惟演《木兰花》 西方童话里,王子总是和公主幸福美满地生活在一起;中国的话本里,王子却当起了诗人。 钱惟演这个名字比较面生, 但是大多数人都知道他的父亲钱俶—— 五代吴越末代国王, 杭州“雷峰塔”“保俶塔”的建造者。 细论起来,钱惟演可算个王子,只不过他的“国家”灭亡时,他还在襁褓之中。所以他在后世的定义,只能是“北宋官员、文学家”。 也许是仕途中太过钻营,钱惟演的人品评价并不很好,但这并不妨碍他对文坛所做的贡献。 他是欧阳修、梅尧臣的提携者,自己也是才华横溢。 据说,他写下这首词后, 内院一名老妇人为之落泪。 她名惊鸿,当年是钱俶的舞姬。 作为故国的见证者,她像是 钱家对那段尊贵荣耀时光的最后回忆。 她想起,钱俶过世之前也写过一首《木兰花》,内有 帝乡烟雨锁春愁,故国山川空泪眼 之句,不久之后便薨逝了。如今钱惟演的“绿杨芳草几时休”,与他父亲多么相似啊! 不久之后,钱惟演果然逝世,父子两代“亡于诗谶”的奇妙巧合,让《木兰花》这个词牌多了一段隽永的传奇。 而国王、王子的名号,反倒逐渐沉没在忘川中,不如“诗人”的身份耀眼了。 ![]() 秦观 他说,死是好事儿 “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千秋岁》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舞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好事近》 ![]() 文学的传承非常奇妙。 钱惟演提携了欧阳修,欧阳修提携了苏轼,而苏门有“四学士”“六君子”。 秦观是苏门佼佼者,苏轼对他的评价极高,民间传说中,他更是娶了苏轼的妹妹,从“学生”晋级为“妹夫”,平白涨了一辈。 豪放、婉约两派的掌门人竟是师徒,这是只有宋朝文坛才会有的佳话。 秦观与苏轼的性格截然不同, 因此同样是左迁时候的春天, 苏轼能“一蓑烟雨任平生”, 秦观却“飞红万点愁如海”。 愁如海,比李后主愁似一江春水还要深沉,据说人死之前相貌上会有些特殊的变化,“镜里朱颜改”正是应了景的。 就像当年李煜的“只是朱颜改”和钱惟演的“鸾镜朱颜惊暗换”。 冥冥之中,仿佛真有些说不清的因缘。 ![]() 而真正让世人惊奇的,是秦观另一首《好事近》中的“醉卧古藤阴下”,因为秦观最后正是病逝于藤州。 那年五月,藤州光华亭,秦观抱恙出游, 游玩的过程中有些口渴,便要水喝。 但是水碗端来的时候, 他只是看着那晶莹澄澈的液体, 笑了笑,便这样溘然长逝了。 生时坎坷牵绊,死时却安然静默, 无怪,要用《好事近》这个词牌。 死亡对于他来说,也许是种解脱吧! 图文转载:诗词中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