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 简称“国画”,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画科有: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鱼虫等。技法形式有:工笔、写意、白描、设色、水墨。设色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浅绛等几种。主要是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 以勾、皴、点、染、浓、淡、干、湿、阴、 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为表观手法。 由于书画同源, 因此绘画和书 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绘画材料用具,为我国特有的“文房四宝”。 水墨画家 中国画的一种,用水墨所绘。讲究单纯性、象征性、 自然性。相传始于唐, 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 “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 “墨分五彩”指缤纷的色彩可用 多层次的水墨色度来代替。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长期以来水墨画在 中国绘画史上有重要地位。 四君子画 中国画术语。是指以梅、兰、竹、菊四种花卉为题材作品的总称。这类题 材象征高洁的品格和正直、坚强、坚韧、乐观以及不畏强暴的精神。 小 品 中国画术语。语出佛经,佛家称样本为“大品”,简本为“小品”。中国画小品 盛行于宋代,规格不定,有方有圆,画面虽小也不轻心率意。“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是以小见大的作品。 文 人 画 也称“士大夫画”, 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 画。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木石等,借以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愤懑之情,讲求文字修养、笔墨情趣,强调神韵与画中意境。文人画对中 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主要包括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战国时代,我国就出现了成熟的人物绘画,并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山水画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隋唐时期,我国山水画已成为独立的创作;至五代、北宋时期,山水画日趋成熟。中国山水画依技法和设色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浅绛、淡彩等形式。 花鸟画是以描写花卉、瓜果、竹石、鸟兽、虫鱼等为主体的绘画。花鸟画的肇始很早,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殷周时代的青铜器上,就有许多花草、虫鱼和龙凤之类的图案纹饰。传统花鸟画依题材可分为花卉、瓜果、翎毛(禽鸟)、走兽、虫鱼等类型。 界画 中国绘画很特色的一个门类。指用界笔直尺划线的绘画方法。界画。将一片长度约为一枝笔的三分之二的竹片,一头削成半圆磨光,另一头按笔杆粗细刻一个凹槽,作为辅助工具作画时把界尺放在所需部位,将竹片凹槽抵住笔管,手握画笔与竹片,使竹片紧贴尺沿,按界尺方向运笔,能画出均匀笔直的线条。界画适于画建筑物,其它景物用工笔技法配合。通称为“工笔界画”。 佛画 佛教画的种类,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图和像两大类。所谓像,是指一幅画中单独画一像,或一幅画中虽画有多像,其内容都只是侧重在表现每一像的仪容形貌,别无其他的意义。所谓图,是指一幅画中以一尊像为主体,或多尊像共同构成主体,其中有主有伴,共同体现一项故事。例如:“十八罗汉像”是在一幅画中或多幅画中画十八罗汉,但只是绘出每位罗汉的仪容形貌,或降龙、或伏虎,各各罗汉不相联系。至于“十八罗汉过海图”便是在一幅画中绘出十八罗汉共同渡的不同动作。 佛经画就其内容来分,可以有七类:(一)佛类,(二)菩萨类,(三)明王类,(四)罗汉类(包括缘觉类),(五)天龙八部类,(六)高僧类,(七)曼陀罗类。佛图就其内容来分,也可以有六类:(一)佛传类,(二)本生类,(三)经变类,(四)故事类,(五)山寺类,(六)杂类。此外还有“水陆画”一种,是由像和图混合组成的佛画集。 版画 版画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主要指由艺术家构思创作并且通过制版和印刷程序而产生的艺术作品,具体说是以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麻胶、铜、锌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版画艺术在技术上是一直伴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的。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