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长沙7喜 2017-04-13



一书关键:父母的自我修行



讲一个小故事:一个男孩很喜欢打篮球,每次运动之后都非常开心,身体畅快淋漓,心情也特别好,他回家后就把这种感受分享给爸爸,爸爸听了之后鼓励他说,打篮球这个爱好很好啊!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你要好好坚持下去,打好篮球!结果呢,他听完爸爸的这些话,感觉身体里流动的那股能量一下子堵在心口,愤怒却无从发泄,因为爸爸没有说错任何话。



1



这个故事在生活中其实是很常见的,他的本质问题就在于:父母看不到孩子本身,他们看到的只是孩子的功能价值。


就拿打篮球这件事说,当一个人全身心投入运动后,那种流汗后身心的舒畅感,那种满足和快乐,都在彰显一个生命的存在感,这是运动这件事给人带来的最本质的,最真实的体验。而锻炼身体,增强意志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它带来的功能价值。如果父母只能看到这些附带的好处,就不会注意到孩子快乐而急促的呼吸,看不到他留着汗水的笑容。



如果孩子的情感不能和父母产生共振,那么父母和孩子在本质上就是分离的,即使朝夕相处,也总觉得“貌合神离”。


或许父母会说,在很多时候,我并没有要求孩子必须功成名就,我只是想给他鼓励,怎么反倒有错了?其实鼓励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父母脱离了孩子本身的存在,去用外在的价值,附加的好处,甚至是他人的评价标准去鼓励孩子努力,那么即使父母为孩子倾注一切 ,孩子的内心也很难感受到爱。也许孩子的头脑中会承认父母为自己付出了很多,承认父母很不容易,很爱自己,但孩子的心里体会到的却是一份恒久的孤独。


这种孤独感会化为恐惧感伴随孩子一路,虽然潜意识中,孩子想做自己,想去体验去尝试,但是意识告诉孩子,我不能不听父母的话,我不敢让父母失望难过。



孩子一路恐惧,幼儿园的时候怕不听话被父母骂,上学之后怕没考好被骂,工作之后怕表现不好没前途被骂,结婚恋爱的时候怕对象父母不满意被骂。但我们思考一下,这些是孩子真正想要的,还是被恐惧驱使而追求的?如果有天孩子站在父母的面前说:爸爸妈妈,其实我就是个学习不好的孩子,我的工作可能也不如意,我的伴侣也并不门当户对,我可能没办法像你们期望的那样生活,你们还会爱我吗?


我相信父母不会放弃一个重病重伤的孩子,因为那是天灾人祸,不是孩子的原因,但是我不知道会有多少父母能接受一个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的孩子。而之所以父母觉得和想象不一样,是因为父母一直没有看到孩子真实的存在。看见,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2



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看见孩子?在看见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还会看到什么?


哲学家说,当一个人放下所有的预期和目的,以自己的本真与另一个人建立关系时,就会与另一个人的本真相遇。或许这种相遇的境界太高,但是作为普通人,父母至少可以学习做到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而不是父母的延续,更不是实现父母想象中那个“美好的孩子”。父母抛开附加在孩子身上的那些要求、期许和目的的过程中,也会重新认识自己,看见潜意识中真实的自己。



原因其实不难理解,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无意识地复制父母对童年的自己的影响,其实孩子,就是童年时候的父母。孩子的种种反应帮助父母清晰地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样子。


因此作者总结出本书的第一个观点: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父母必须要意识到,自己的成长经历会无意识地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的种种问题都能在与父母相处的模式中找到答案。孩子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与父母关系的投影,亲子关系中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模式,将决定孩子未来与他人的关系模式。



3



现实社会是温暖还是残酷,不取决于社会本身,而是取决于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亲子关系的真相创造了世界的真相。具体地说,孩子的外在人际关系,是由内童年时期与父母等重要抚养者的关系决定的。父母在孩子心中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孩子长大就会发展出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如果家长担心孩子将来难以适应社会,其实用不着社会改变什么,只要改变和孩子的关系即可。


而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其实就是父母内心“为人父母的成熟形象”和“童年曾经稚嫩的自己”之间的关系。诚实地面对自己内心的这两种形象,不要和自己较劲,那么自然就会对孩子充满信任和善意,那么孩子就会更自信地面对这个社会。



就像相信好运的人总会好运,唉声叹气的人总觉得自己倒霉一样。让孩子自信勇敢的面对这个社会,就要建立亲密温暖的亲子关系。但是这里我们要强调,让还自己的内心强大富足,并不一定需要父母经济富足,关键是父母能否不评判孩子的欲求。这也是本书又一个重要的观点:父母无须完美,但需诚实。


当父母因为经济不宽裕,无法满足孩子的某些物质渴望时,可以诚实的告诉孩子:“你的要求很好,那件玩具真的很漂亮,但是爸爸妈妈暂时钱不够,没法买它。然而有的父母不能诚实地面对自己,转而去评判孩子:”你的要求太过分了,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你觉得你还应该要这个玩具吗?“这种事情如果经常发生,孩子就会深信自己的欲求是可耻的,是应该隐藏压抑的。



他或许会成为“老好人”“乖乖女”,但是也很容易失去自己。比如有的女性在结婚后,对丈夫百依百顺,舍不得为自己添新衣,买名牌,全心全意为老公孩子,最后却经常是被嫌弃冷落。


当父母因为孩子的某些行为责骂他,甚至动手打了他时,可以诚实地对孩子说:我是怕你学坏,怕你不再听我的坏,我是因为太担心,所以情绪失控,打你其实我更难过。但是有的家长哪怕已经觉得自己的行为过分了,情绪过激了,还是对孩子说:你就是该打,你就得我管着你,我怎么不去管别人,好心当成驴肝肺。


没有孩子是理应该打的,没有这一打一骂,难道孩子就真的会一事无成,甚至变成坏人吗?但是当自我价值被扭曲的时候,孩子不会觉得是父母在撒谎,而是觉得自己就是个无用的人,就是个该让别人管教的人。这样的孩子,要么最后自暴自弃,要么叛逆反抗。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诚实地面对自己,自我觉察的父母更能理解和接纳孩子,即使无法避免会让孩子难过失望,但不会伤害孩子。面对诚实的父母,或许会让孩子经历喜怒哀乐,但这些都是孩子可以自己消化的情绪,但评判孩子的价值,扭曲孩子的感受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这种阴影是很难抹去的。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看见孩子本身,在孩子的身上看到最真实的自己,城市地面对自己,这就是父母自我修行的第一步。






科学家长观 扫码回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