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晓明:扩散峰度成像在颈髓的应用及与年龄相关性研究

 红星影像 2017-04-14



来源:磁共振成像传媒


李道伟,王晓明.扩散峰度成像在颈髓的应用及与年龄相关性研究.磁共振成像,2016,7(8):587-592.


王晓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放射科副主任,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编辑部主任,沈阳盛京医学杂志社办公室副主任,辽宁省医学影像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教育及科学研究背景:

1989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放射科工作。1996年获医学科学硕士学位;1997年公派赴日本金泽医科大学留学,从事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及肺癌的糖代谢分子影像学研究;2004年获医学科学博士学位;2005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06年被聘为教授、主任医师。现培养硕、博士40余人。目前已培养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硕、博士50余人。

2005年至2014年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4项,获资助180余万元;获辽宁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项目2项,获资助30万元;2008年始入盛京自由研究者计划,成为首批“盛京自由研究者”,获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盛京自由研究者基金”资助5年,获资助80万元;2010年获辽宁省医学高峰建设工程项目资助1项,获资助100万元。2014年再次获得“盛京自由研究者基金”资助2年,获资助40万元。获辽宁省卫生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横向课题2项。2007年获得中国医科大学科学研究与开发特殊奖励津贴。2010年获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目前参编教材及专著8部,副主编2部,发表论文90余篇,SCI论文13篇。

专业特长:主要从事儿科神经影像诊断。尤其是对围产期脑损伤的临床及发病基础研究历时20余年,通过对围产期中较常见的脑损伤形式(如:早产儿及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低血糖脑病、胆红素脑病等)进行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价研究,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在小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并对脑白质损伤的微出血进行磁敏感新技术研究,加深对病变性质的探讨,进一步明确了围产期脑损伤的性质及发病机制。通过对围产期脑损伤的基础研究,在国内率先提出:围产期脑损伤后早期受损的细胞为胶质细胞,而神经元细胞受到保护,谷氨酸在疾病早期发挥作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干预措施可能对疾病的预后有一定帮助。此外,进行多巴胺转运蛋白及多巴胺D2受体显像等分子影像学方法研究围产期脑损伤机制及神经退行性疾病(AD等)、多模态技术评估脑肿瘤等。

获得奖励或荣誉称号:《多模态影像技术在新生儿脑病中的应用》获辽宁省科技进步的三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及辽宁省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2016年;《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机制及防治研究》获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2等奖,2005-092;《儿童病毒性脑炎的磁共振成像诊断与临床应用研究》获2005年度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J-3-130-0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影像学研究》获2003年度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J-2-53-02;《实验性急性心肌梗塞的磁共振与病理相关性研究》获1997年度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970060;《0.35T国人肝癌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获1995年度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960032;《应用MR扩散加权成像评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初步研究》获第四届刘玉清优秀论文奖(2006年);《新生儿、婴儿正常脑发育的MRI研究》获1996年度中华放射学杂志优秀论文一等奖。

研究方向:神经放射学及分子影像学。神经放射学:以MR为中心的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及比较影像学研究。分子影像学:以PET-CT为中心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儿科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影像学基础及发病机制研究。

社会兼职: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12、13届神经学组副组长(2008-2014);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2015-);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神经专业委员会委员(2015-);中国医师协会住培放射专业委员会委员(2015-);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放射学分会理事(2014-);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放射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2011-);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国医促会)放射学分会委员(2016-);中国卒中学会影像学分会常务委员(2016-);中国神经变性病专委会磁共振学组委员 (2016-);辽宁省医学会分子影像学分会主任委员(2016-);辽宁省医学信息与健康工程学会副理事长(2013-);沈阳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2011-);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磁共振成像杂志编委;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副总编辑;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编委;临床肝胆病杂志编委;辽宁医学杂志编委;中国医科大学学报审稿专家;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审稿专家;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审稿专家等。




脊髓由大量神经元、胶质细胞及血管等组织构成,其结构在发育过程中会随年龄增长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1-2]。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虽然可以从微观上评估组织结构特性[3],但对神经纤维较多且结构复杂的区域反映不够准确(如灰质)[4]。所以需要一种既能显示纤维束空间方向性又能反映其结构复杂性的影像学手段,来如实反映脊髓微观结构改变。

近年来出现的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 DKI)技术是以研究水分子受限状态下扩散的特性为基础的成像方法[5],比DTI更真实地反映组织结构中水分子扩散受限的不均质性[6-7]。从而能更准确地评估脊髓灰质神经元、白质纤维素等微观结构及其损伤和再生修复的动态过程[8]。DKI在脊髓的应用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正常人颈髓DKI序列参数值变化规律及其与年龄相关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36例成年志愿者(≥18岁),对其进行常规颈髓磁共振检查和DKI序列检查。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18~65岁,平均46岁。按年龄分为3组:30岁及以下为青年组(12例),31~50岁为中年组(12例), 51岁及以上为老年组(12例)。入选标准:以往无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和其他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全身性疾患病史。常规MRI扫描图像质量满意,且颈髓形态和信号无异常者。检查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仪器设备及参数

使用GE 3.0 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GEMedical System, Healthcare Discovery MR750 MRI, USA),选用头颈联合线圈进行磁共振扫描。采取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fast spoiled gradient echo, FSPGR)进行定位扫描,最上层面达中脑水平,最下达胸1椎体水平。使用快速自旋回波技术序列(fast spin echo, FSE)行矢状面及横轴面T2WI扫描,反转恢复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recovery, FLAIR)行矢状面T1WI扫描,平面回波序列(echo-planar imaging, EPI)进行DKI扫描。

常规扫描:矢状位T1WI:TR=2100ms, TE=2.8 ms;T2WI:TR=2500 ms,TE=124.8 ms;层厚6 mm,层间距0 ,FOV 240mm,矩阵为256×256。横轴位T2WI:TR=3861 ms,TE=127.7 ms;层厚3 mm,FOV 200 mm,矩阵512×512。DKI扫描:扩散加权系数(b值)分别为0、1000、2000 s/mm2,扩散敏感梯度取25个不同方向。TR=3600 ms,TE=108ms,层厚3 mm,层间距0,FOV 200 mm,矩阵为512×512,共6个间盘层;采集时间约7 min。

 

1.3 数据处理及图像分析

数据全部存储在GE工作站内,ADW 4.6(Advantage Workstation;Sun Microsystems, Santa Clara,Calif),使用软件(Functool 9.4.05a software, GE Healthcare)进行DKI数据处理。依据常规正中矢状位T2WI来定位颈髓轴位C1~间盘层面,每一个层面分别获得弥散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anisotropy, FA)、平均弥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 MD)、平均弥散峰度(mean kurtosis, MK)参数图,并测量各参数值,同时生成伪彩图。图像评价由两位高年资的影像专家分别完成,并达成一致意见。采用设置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法进行DKI参数值测定,分别将4个相同大小的ROI(面积3.4 mm2,约3个像素大小),放置于脊髓的双侧前角灰质(graymatter, GW)和侧索白质(white matter, WM),每个ROI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0软件包,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选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选志愿者均获得满意的常规颈髓MRI图像及DKI图像。颈髓各间盘层面FA、MD及MK参数图及伪彩图见图1。伪彩图显示:FA为均匀的红色信号,MD为较均匀的淡绿色信号,MK为较均匀的淡红色信号。颈髓各层面DKI不同参数测量值见表1,不同层面参数值变化趋势见图2。从C1~2至C6~7间盘水平,GM和WM的DKI总体趋势为:MD逐渐增高,FA和MK逐渐减低。C2~3层面FA-GM和MD-WM与其他层面存在显著性差异(F=10.01,P<0.05;F=16.94,P<0.05),C6~7层面MK-GM和MD-GM亦与其他层面存在显著性差异(F=10.11,P<0.05;F=10.01,P<0.05),其他各参数在各节段层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颈髓FA、MD及MK各年龄组参数值与年龄相关性见图3、表2,FA-WM年龄呈负相关(r=-0.507,P<0.05),MK-GM和MK-WM年龄呈正相关(r=0.436,P<0.01;r=0.249,P<0.05)。

FA-WM和MK-GM在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表2,P<0.05),MK-WM在青年组与老年组、青年组与中年组间有统计学意义(表2,P<0.05),而在中年组与老年组间无统计学意义。FA-GM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有随年龄增长而减少的趋势;MD-GW及MD-WM值与年龄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



 

3 讨论

3.1DKI脊髓应用基本原理及技术

Jensen[8]于2005年首次提出DKI技术理论,该技术在非高斯模式(non-Gaussian diffusion model)测定水分子扩散运动的程度,比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和DTI更能准确反映水分子扩散的受限程度[6-8],同时还能得到DTI相关参数,如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FA等[8-9]。而脊髓DKI技术能更好地反映更丰富的组织内水分子非正态分布特征,尤其是在灰质比DTI成像能显示更多的微观改变[7-8]。有研究显示[9],使用3.0 T MR进行脊髓DKI扫描时,至少需要3个不同的b值和15个梯度方向(motion probing gradient, MPG)(30个MPG最佳)。本研究DKI序列采用了3个b值25个方向,得到了满意的颈髓DKI图像,与Hori等人[6]研究结构相一致。本研究扫描时间约7 min,低于Wheeler-Kingshott等[9]30 min的扫描时间,更易在临床得到推广。

 

3.2 DKI在正常人颈髓的应用

脊髓白质主要结构为纵行的神经纤维,其粗细差异很大,多数是有髓神经纤维,主要起传导作用。灰质主要由神经元的胞体构成,前角内大多是躯体运动神经元,胞体大小不等,其轴突较粗细不均,且走行方向比较复杂[1, 10]。Raz等[11]认为DKI比DTI能够更全面地描述脊髓内正常结构及病变特征。因为DKI能敏感地反映脊髓轴突退变和脱髓鞘以及再髓鞘化过程中水分子扩散各向异性的改变,尤其是对灰质不均质性方面有明显优势[5, 12]。

本研究结果显示C2~3层面FA-GM和MD-WM与其他层面存在显著性差异(F=10.01,P<0.05;F=16.94,P<0.05),C6-7层面MK-GM和MD-GM亦与其他层面存在显著性差异(F=10. 11,P<0.05;F=10.01,P<0.05),FA最大值在C2~3,MK最大值在C6~7,其他灰白质各参数在不同层面未见显著差异性。Wheeler-Kingshott 等[9]提出FA值随着脊髓位置而变化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在C2~3水平达到最大值(图1,表1)且越向尾侧FA值越低(图1A、B)。由于灰质密度在不同部位下降速率也不尽相同,有研究显示白质和灰质的MK峰值会逐步减少[13]。本研究结果MK最大值在C1~2(MK-GM)、C2~3(MK-WM),且不同层面变化趋势性不明显,可能是受测量误差及年龄因素的影响[11]。

对于脊髓微观结构的改变与年龄的相关性,有研究[11]认为FA值与年龄负相关,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可能与脊髓轴突、髓鞘变性退化时含水量减少,纤维方向性发生改变和结构复杂程度也随之减低有关。另有文献表明[7],脊髓不同间盘水平的扩散值不完全一致,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但并未把脊髓白质和灰质分开评估。而本研究将脊髓灰质和白质分别进行测量,结果显示FA-GM和FA-WM年龄呈负相关(r=-0.507,P<0.05),MK-GM和MK-WM年龄呈正相关(r=0.436,P<0.01;r=0.249,P<0.05);虽然FA-GM也有随年龄增长而减少的趋势,但没有统计学意义。除原来可能的测量误差外,还可能是由于脊髓灰质本身结构相对复杂,纤维交叉成分较多造成。

MK是目前DKI技术最常用的参数,代表组织沿空间各方向弥散峰度的平均值,值越大表明弥散受限越严重[8]。Falangola等[10]认为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的MK值也不同,MK值与年龄之间有着明显的关联。可能是神经组织发育过程中,不同层面的白质和灰质比例与数量变化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MK-GM和MK-WM年龄呈正相关(r=0.436,P<0.01;r=0.249,P<0.05),可能是由于随年龄增长,脊髓内水分子弥散受限程度会逐渐增加。MK-WM在青年组与老年组、青年组与中年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中年组与老年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可能由于中年组变化幅度小于老年组,或样本量较少及测量误差所致,下一步将深入研究。

MK-GM年龄呈正相关强于MK-WM(图3),可能是由于MK对灰质复杂结构的敏感性高于纵行纤维的白质,但尚需加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所以在对于脊髓白质和灰质的分析,需充分考虑年龄因素和脊髓不同节段DKI参数差异。虽然DKI在脊髓灰质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但至少说明对于脊髓灰质损伤后的改变,其参数值会发生变化。




 

4 局限性

DKI技术虽然是在非高斯基础上研究水分子的扩散情况[3-6],但还并没达到理想状态下测量水分子所有方向扩散的程度,描述水分子的扩散还不够全面[8]。

本研究所选取的样本量相对较少,均为成年人,且年龄跨度相对较窄,需增加样本量进一步研究。ROI选取方法也可能存在误差,拟进一步优化。

年龄及性别因素:随着社会发展,现在人们生活习惯发生改变,颈椎病的发生趋向年轻化,DKI参数与年龄相关趋势变化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有研究显示[14],性别和扩散指标之间显著相关性,但有文献报道,DKI参数值与性别未见明显相关性。下一步研究将充分考虑性别因素[7],并期待衡量DKI的客观标准出现[7,11]。

综上所述,DKI技术能反映出健康成人脊髓灰、白质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11],其参数值变化与年龄存在相关性,MK可能是反映神经系统复杂微观结构和损伤改变的高度敏感的指标,将为判断脊髓损伤程度及评估预后方面提供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HollyLT, Matz PG, Anderson PA, et al. Clinical prognostic indicators of surgicaloutcome in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J Neurosurg Spine, 2009, 11(2):112-118.

[2]ZhuJY, Wang XM. The study of correlation between ageandanatomical segment inhealthy lumbarinterverbraldiscs by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Chin J Magn ResonImaging, 2015, 6(7): 518-523.

祝静雅, 王晓明. 扩散张量成像对健康成人腰椎间盘与年龄及解剖部位的相关性研究. 磁共振成像, 2015, 6(7): 518-523.

[3]HuiES, Cheung MM, Chan KC, et al. B-value dependence of DTI quantitation andsensitivity in detecting neural tissue changes. Neuroimage, 2010, 49(3):2366-2374.

[4]HuiES, Cheung MM, Qi L, et al. Towards better MR characterization of neural tissuesusing directional diffusion kurtosis analysis. Neuroimage, 2008, 42(1):122-134.

[5]HoriM, Fukunaga I, Masutani Y, et al. Visualizing non-Gaussian diffusion: clinicalapplication of q-space imaging and diffusional kurtosis imaging of the brainand spine. Magn Reson Med Sci, 2012, 11(4): 221-233.

[6]HoriM, Tsutsumi S, Yasumoto Y, et al. Cervical spondylosis: evaluation ofmicrostructural changes in spinal cord white matter and gray matter bydiffusional kurtosis imag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2014, 32(5): 428-432.

[7]JensenJH, Helpern JA, Ramani A, et al. Diffusional kurtosis imaging: thequantification of non-gaussian water diffusion by means of 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 Magn Reson Med, 2005, 53(6): 1432-1440.

[8]DeSantis S, Gabrielli A, Palombo M, et al. Non-Gaussian diffusion imaging: abrief practical. Magn Reson Imaging, 2011, 29(10): 1410-1416.

[9]Wheeler-KingshottCA, Stroman PW, Schwab JM, et al. The current state-of-the-art of spinal cordimaging: applications. Neuroimage, 2014, 84(1): 1082-1093.

[10]FalangolaMF, Jensen JH, Babb JS, et al. Age-related non-Gaussian diffusion patterns inthe prefrontal brain. J Magn Reson Imaging, 2008, 28(6): 1345-1350.

[11]RazE, Bester M, Sigmund EE, et al. A better characterization of spinal cord damagein multiple sclerosis: a diffusional kurtosis imaging study. AJNR Am JNeuroradiol, 2013, 34(9): 1846-1852.

[12]NakanishiA, Fukunaga I, Hori M, et al. Microstructural changes of the corticospinaltract in idiopathic 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 a comparison of diffusiontensor and diffusional kurtosis imaging. Neuroradiology, 2013, 55(8): 971-976.

[13]LuoYX, Wang JJ, Zeng C, et al.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and MRI characteristics inpatient with acute transverse myelitis. Chin J Magn Reson Imaging, 2015, 6(2):108-114.

罗亚西, 王静杰, 曾春, 等.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的临床及MRI特征分析. 磁共振成像, 2015, 6(2): 108-114.

[14]ShanY, Lu J, Li KC. Progresses in diffusional kurtosis imaging of ischemic stroke.Chin J Med Imaging Technol, 2013, 29(12): 2046-2048.

单艺, 卢洁, 李坤成. 扩散峰度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3, 29(12): 2046-204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