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4年某一天,历史注定会铭记这一天;在洛阳,李白和杜甫,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猝然相遇。 时年李白44岁,春风得意,刚从朝廷赐金放还,手上还有杨贵妃斟酒的余温;杜甫33岁,尚未取得功名,也无诗名,但并不影响二人同游。同年秋,李白、杜甫又在梁园相会,并同游孟诸等地。第二年夏,李杜又在东鲁会面,秋,两人分手,杜甫西去长安,从此再未见面。 闻一多说:“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 但这火星撞地球的会面,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李杜冰火两重天,剃头挑子一头热,杜甫对李白极其崇拜,喜欢得不要不要的。离别后,杜甫一口气写了十几首思念李白的诗,首首都是披肝裂胆,字字见血。 李白则冷淡得多,仅有的两首诗,也是应景潦草。甚至让后人怀疑为伪作。 陈叔渠在《唐代两大诗人的风义感及其他》中也论及李杜之交谊。认为,'杜甫对于李白,一片怜才之忱,在他的诗中,时时可见';'最奇怪的是,李白对于杜甫,却是很为冷淡。'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大致原因有三方面。
第一,江湖地位不匹配。
李白是江湖盟主,宝刀屠龙。一介布衣,却被皇帝征召,何等恩宠!但朝廷两年,纵然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磨墨,李隆基谱曲,但每天粉饰太平,歌颂美女,“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实际上过得并不愉快。 玄宗想来也是,本来召李白进宫,无非点缀文采,但李白常喝得酩酊大醉,口无遮拦,这就有可能泄露禁中秘密。而且锋芒毕露,自尊心强:“天子呼我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如此放浪形骸,天子岂能容你?最后李白请归,玄宗赐金放还。 李白相当于被玄宗炒了鱿鱼,但炒鱿鱼的是皇帝老儿。这个面子也大了去,而且还赐金放还。这更是了不起。相当于本来就诗名满天下,又到皇帝那里镀了一层金,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早年,李白诗名威震诗坛,包括被举荐给皇帝,与贺知章的提携不无关系。《本事诗》记载:“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声益光赫。” 很多年后,李白回忆起这一切,还忍不住吹嘘: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杜甫则是一个白衣,没有功名,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小日子苦得要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尝尽人情冷暖和艰辛。 而且当时杜甫诗名不大,终其一生都没有改观。现存唐人选唐诗有十种,杜甫竟无一首诗入选,虽然韩愈、元稹、李商隐、杜牧等人都对杜甫推崇备至,但杜诗真正被广泛接受,还是在北宋。 所以在李白眼里,杜甫不过是一个小迷弟,小粉丝而已。那么李白为何和杜甫同游几次呢? 这并不难理解。李白狂放的性格,只要有酒喝,就是好兄弟。譬如李白在山中遇见一个老农,两人一言相合,就喝起酒来了。而且一杯一杯,还留下一首经典诗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正因为两人的江湖地位极不匹配。故尽管杜甫深受李白影响,李白受到杜甫的影响却很寥寥。 林庚在《诗人李白》说:“杜甫在遇见李白之前,现存约十首的诗中几乎都是五律,可见杜甫早期的作品原是以五律为主的。”但在杜甫遇见李白之后,受到李白七古的影响,后来又“从七古中获得全新的解放,因而又创造了他自己所独有的五古”。由此可见一斑。
其二,写作风格有差异。
这种风格差异,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时代因素,李杜差异主要是由于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时代所造成的。 以安史之乱为界,整个唐代诗歌史可划分成“李白时代”和“杜甫时代”。开元天宝是盛世,是太平世,整个社会蓬勃发展,清新刚健,故这个时代的文学极度浪漫,哪怕战争也是浪漫主义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功名只向马上去,真是英雄一丈夫。其代表诗人就是李白。是盛唐强音浇灌了李白,李白又反哺了盛唐。他老人家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啊。 安史之乱后,社会是乱世,文学是呼号愁苦的,痛定思痛的,疮痍满目的,这是一个写实主义时代,其代表诗人自然是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杜甫的诗歌底色。 李白与杜甫,风骚并举,一个结束了浪漫主义文学,一个开始了写实文学的时代。 其次是个人追求迥然有别。李白固然也热衷功名,渴望官场,但骨子里却是道家情怀。他“十五游神仙,神游未曾歇”,“云卧三十年,好闲复爱仙”。公务员那一套李白根本干不了,也不愿意干,哪怕天天陪着杨贵妃,李白也不耐烦。 在大自然怀抱中一路求仙、一路访道、一路拜师、一路狎妓、一路吟诗、一路弹琴,这才是李白的快意人生。其“独异于他人”的自豪,“功成身退”的理想,以及对大自然疯狂的热爱,还有对自由神仙生活的向往,使得李白愤世疾俗、遗世高蹈、特立独行。 正因为如此,李白对儒家向来不大感冒。“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而对愤然辞官,云游天下的谢灵运和孟浩然却又极为赏识。他还专门写下《嘲鲁儒》,揭示儒家死读书,不关心生活的傻样子。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但杜甫任何时候都是儒家,年轻时,“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长安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晚年成都,“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生命的任何阶段,杜甫都是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典范,杜甫生来就是爱国控和劳碌命。 尤其是老杜的《蜀相》,借助叹蜀相,叹古往今来的英雄,更是叹息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遂的深切痛苦。诸葛亮构成了杜甫的理想人格,绝世才华,圣君贤臣,成为千古绝配。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明知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更是让杜甫感叹不已。 杜甫对自己的才华非常自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曾宣告:“写诗是吾家事。”就是说写诗从爷爷杜审言开始,就是我们的家事,和别人基本没多大关系。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自信。他自己也认为:“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可以大干一番事业了。结果却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风格差异,导致两人爱的天平产生倾斜。浪漫主义的人,总是对循规蹈矩的现实主义者不来电。道家思想的人,也总喜欢对儒家指指点点,反复嘲讽;但却很少见到儒家反驳。 历史上就可见端倪。屈原《涉江》:“接舆髡首兮,桑扈裸行。”孔子去劝说桑扈不要赤裸,结果遭到桑扈嘲弄,接舆更是作凤歌笑孔子:“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荷蓧丈人也火力全开批评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要命的是,每一次孔子都被弄得灰溜溜的。 至于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尽管屈原的话听上去高大上,但最后渔父不复一言,放歌一曲,飘然远去,反而更让我们产生追慕之情。
第三,气质类型不一样。 李白是豪放型,属于多血质,杜甫是沉郁型,属于抑郁质。 李白总是要笑,得意时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失意时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杜甫则是哭,失意时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人。”得意时哭,“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这些性格都与两人身世有关。李白是富二代,不差钱,少年时游历,花费达三十万金之多;杜甫则是一个穷鬼,跟在富人屁股后面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怎么好比。 李白是一个帅哥,颜值非常高,尽管比杜甫大11岁,但李白骨骼清奇,丰神俊朗;杜甫却很挫,整个一黑瘦的小老头,老气横秋,唉声叹气。 李白最喜欢说的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话,老子有钱不在乎。杜甫则不然,“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穷得连亲戚都不肯来往,只有一条破船,最后就老死在这条破船之上。 李白豪放,“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去换美酒。”主人实在招架不住,李白就不开心了,说怕什么花钱,拿我的宝马金裘换酒去……这个画面,杜甫哪里跟得上。人家杜甫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整个一个穷屌丝,喝酒还要拿按揭。 所以我猜想,李白当年赐金放还,杜甫与李白同游,一定是李白花费,又蒙李白指教,杜甫怎么可能不对李白感恩戴德? 从创作上来说,李白是天才,大醉之后,分分钟,人影散乱,红尘颠倒,一组诗就写出来了。当年李白醉酒,被唐玄宗找过去,一怒之下,一口气写了十二首诗,至今存八首,都是好诗。 李诗豪放,这不仅是个人性格,也是盛唐性格。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杜诗沉郁顿挫。这不仅是个人性格,也是时代因素。杜甫慢工出细活,他曾自己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杜甫是瘦出来的,苦出来的诗人。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甫和贾岛是一个类型。李白则与李贺是一个类型。只不过李贺是鬼才,李白是天才,是仙才。 正因为李白写诗不打草稿,一挥而就,所以也就不大瞧得上杜甫的呕心沥血,苦大仇深。他曾专门为此《戏赠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但杜甫则不然。与李白分别后,竟然相思成灾。一共为老李写了十五首。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喝醉了同盖一床花被子,白天还拉着小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正因为有同床共枕之好,所以杜甫对李白的思念,那真实浊浪涛天,日星隐耀,整整贯穿四个季节,春也思,夏也梦,秋也想,冬也念,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春流到冬,秋流到夏?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夏梦李白》: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冬日有怀李白》: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 甚至在赞美李白的诗歌中,杜甫一改现实主义的笔调,隐隐然有李太白的豪放飘逸之风。这才是最高的赞赏。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何其壮也! 《赠李白》: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何其狂也! 为了李白,杜甫也是拼了,与全世界为敌! 当李白参与了宫斗,失败后李白入狱。当时很多人喊打喊杀,只有杜甫颤巍巍的站出来,高喊: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最后李白被唐肃宗流放到夜郎。唐肃宗是一个行为主义者,谁让你自大狂。老子把你流放到夜郎去,让你夜郎自大。后来李白在流放途中,遇上大赦。于是高唱:“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胡汉山又回来了。李白马上与夏十二等人喝酒取乐,“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一路喝酒喝过来,醉得目迷五色,早就把杜甫忘得九霄云外。 也不怪李白,他的朋友实在太多了,天下谁人不识君。而杜甫只有李白这几个仅有的朋友,当然无比珍惜。这里也不排除杜甫借李白炒作自己。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正如李白,他是孟浩然的超级大粉丝。李白一共为孟浩然写了五首诗:《赠孟浩然》、《春日归山寄孟浩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淮南对雪赠孟浩然》、《游溧阳北湖亭瓦屋山怀古赠孟浩然》,篇篇都是神来之作。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所以然者何?“风流天下闻”,名声大,家庭条件好,又兼器宇轩昂,风流倜傥,更重要的是气味相投,年轻孟浩然就放弃做官的念头,临水写云,挥毫赋雪,寄情山水,醉卧松云,这让李白怦然心动,顿生追慕之心。 李白还喜欢谢灵运,“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谢家是最大的贵族,但谢灵运最后也辞官不做,带着几百人整日游山玩水,自由消遣,放浪形骸。这真是李白梦寐以求的人生。所以他才会多次追随谢灵运的脚步,“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这都是追星的节奏。 但可怜的是,孟浩然忙着游玩,一首诗也没有给李白写,李白比杜甫还要惨。但李白估计也不会在乎。他在乎的是自己的感觉。比如汪伦,一个农民,为了骗李白去,给李白写信,说泾县桃花潭,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李白一听,高兴坏了,屁颠屁颠就去了。但是,仅仅是一个地方名叫十里,有两棵树,一棵是小桃树,另一棵还是小桃树。酒店也不过就是一个姓万的人家,所开的一个小酒馆。但李白被感动了,眼泪吧嗒吧嗒,于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一直呆了很多天才离开。最后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绝唱。 杜甫则不同,总是怀念李白,李白视而不见,杜甫心里想来不好受,后来渐渐也有了一点名气,也无需借助李白扬名了。所以李白去世,捉月落水而死,如此千古奇闻,万古风流,杜甫竟然不置一词,这不是很奇怪吗? 李白来自天上,杜甫永远只能在人间。在天上,就不食人间烟云,在人间,自然承受人世的苦难。所有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 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就说,“李白虽然‘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然而我们凡夫俗子总不免自惭形秽,终觉他歌唱的不是我们的歌唱,他在云雾里嘲笑那瘦诗人杜甫,然而我们终觉得杜甫能了解我们,我们也能了解杜甫。杜甫是我们的诗人,而李白终于是‘天上谪仙人’而已。” 我尊敬胡适之先生,却不赞成他抑李扬杜。 大江东去,美在雄浑,小桥流水,美在婉约,何以分优劣?何必分高下?他们代表了两个极致,是两个集大成者。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只为苍生说人话,不为君王唱赞歌 但书人间善与恶,哪管湮没与流传 情怀|热血|能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