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春秋志6敦煌资料与唐朝人的衣食住行

 墨香笙樵 2017-04-14

演讲人:黄正建 

讲师简介: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师从著名唐史专家唐长孺先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隋唐宋元史研究员,主要从事隋唐五代史研究,在研究中使用大量敦煌资料,发表了四十多篇文章;1987年在研究社会生活史的基础上出版了专著《唐代衣食住行研究》,为唐代社会物质生活史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内容简介:敦煌资料主要指的是敦煌地区莫高窟的塑像与壁画和敦煌文书。由于敦煌资料的发现就促成了一个国际性的学问叫敦煌学,敦煌文书对于研究唐五代史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为什么要研究衣食住行,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因此也就是人类历史活动的基础,没有衣食住行就没有人类的生存这是第一。第二社会的观念还有礼俗等等,与衣食住行有着很深的联系,研究衣食住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另外,研究历史上的衣食住行对于我们今天的衣食住行也有一种借鉴意义。专家通过大量的图片和例子来明白敦煌资料对于研究唐代衣食住行的重要性,最后强调的是敦煌资料虽然很重要,但是它也有局限性,一个方面就是敦煌资料,归根到底是为了一种宗教目的保存下来的,所以它里头记载的东西绝大部分是关于宗教的,它虽然反映现实生活,但是有些是很间接的。第二点,敦煌资料总的来说很零散不具有系统性,而且它是偏居在唐朝西北一个地区的史料,我们还不能用它来说明整个唐朝的问题,或者不能用它来说明整个中国各地区的一些事情,这是我们在研究敦煌资料中所要注意的。

全文: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敦煌资料与唐朝人的衣食住行》,我先解释一下这个题目。首先什么是敦煌资料呢?这里主要指的是敦煌地区现存石窟中的塑像和壁画,这是一部分。这主要指的是莫高窟的塑像与壁画,我们知道莫高窟这个石窟,现在有编号的石窟,大概有492个窟,也就是将近500个窟。窟里头的塑像、彩塑大概有两千四百多身。壁画达到了四万五千多平方米,也就是说如果按照等身高的高度来拉开的话,这个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的壁画,可以有30公里长这么多的壁画,这个窟里头的彩塑和壁画是我们所研究的敦煌资料中间很重要的一部分。敦煌石窟的彩塑和壁画,大家应该是比较熟悉的。我们来看一个洞窟,这是盛唐的第217窟,这个画是它西南角的情况。我们看中间这是一个塑像、佛像,两边应该还有其他的菩萨像都给打掉了,这边南壁是一个经变画,是《法华经》的经变画。我们以后要讲到的一幅画就出自这里头。下面这个部位就是供养人的像,所谓供养人,就是出钱建这个窟的人,他把自己的像画在里面。这边是男的,都在这边排队。这边是女的,都在这边排队。这是一个盛唐时候的一个窟,217窟,也是保存比较好的一个窟。我们看它大一点的(像),整个底下都是供养人的像。刚才我讲的这个彩塑、塑像和壁画,是我要讲的敦煌资料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敦煌资料还包括另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敦煌文书。

  在上个世纪初1900年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敦煌石窟中间,现在编号第16窟的窟里头,在它的墙壁上发现了一个洞,这个洞里头是一个藏经洞。我们现在给它编号是17窟。在这个藏经洞里头,出土了大量的纸制的(文书),主要是纸制的,也有一些是绢的文书和画,大概有数万件之多。这些文书都保存得非常精美,这些文书中间大部分是和宗教有关的文书。凡是和宗教有关的文书,抄写也都很整齐。我们来看一件,这件文书是现在藏在英国图书馆的一件文书。它正面抄的是老子《想尔注》,老子《想尔注》,我们在史籍记载中发现有,但是已经遗失了,我们现在找不到。只有敦煌文书出现,我们才看到了老子的《想尔注》。大家看这个字抄写得非常整齐。我们还可以注意到,这个文书的背面抄写的是佛经。因为在当时还没有印刷术发明之前,印刷术发明之前,当时的纸是非常宝贵的。所以寺院的和尚常常拿来其他的文书,包括这个老子《想尔注》。用它的背面来抄写佛经,就是说它的纸张的利用是非常充分的。正面也抄,背面也抄。这样就形成了敦煌文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正反两面都有文字。当然除了佛经之外,敦煌文书刚才我讲到了,它是用大量的废弃的纸来抄佛经,那么就包括了当时政府的档案,还有一些比如说户籍、一些契约,一些当时人的信件,还有一些著作,这些都构成了敦煌文书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这数万件敦煌文书,在它发现之后的六年,大概七年左右,1907年的时候,英国的一个探险家叫斯坦因,到1908年的时候,法国的探险家伯希和,他们先后来到敦煌,用欺骗的手法从看管这些文书的王道士手里买走了大量的文书。也就是敦煌文书的精华都被英国人和法国人买走了,比如斯坦因第一次就买走了29箱文书。所以敦煌文书的精华部分藏在英国和法国。下面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就是法国的探险家伯希和,他当时在藏经洞里头挑选文书的这么一个镜头。伯希和是一个探险家,也是一个汉学家,他非常懂得中国的文化,所以他挑选的文书都是敦煌文书中间最有价值的部分。大家看他蹲在这儿点了一个蜡烛,周围全是满满的敦煌文书,当时敦煌文书都是卷成卷儿的,因为那时没有书,都是纸卷成卷儿的形式保存着。一卷儿一卷儿的,从上到下满满地摞在这里头。那么刚才我讲到了英国的斯坦因和法国的伯希和把文书的绝大部分、精华部分都拿走了,剩下的部分分别被俄国探险家奥登堡(拿走),再剩下的一部分被中国的清政府抢救性地保存下来。所以现在敦煌文书主要有四大收藏地,一个是在英国图书馆,一个是在法国国立图书馆,还有一个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德堡分所。还有就是中国的咱们北京国家图书馆。主要在这四个地方保存,当然还有流散出来的一些散的,比如在日本,在咱们国内的各个图书馆都有保存。敦煌文书的发现是20世纪中国学术四大发现之一,由于它的发现和研究就促成了一个国际性的学问,叫敦煌学。敦煌文书对于研究唐五代史是非常重要的。我今天讲的题目就是要讲敦煌资料对于研究唐五代的衣食住行的作用。那么为什么要研究衣食住行呢?我们知道传统的历史研究,主要是政治史、经济史,从上个世纪20年代左右,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种研究社会史的热潮,在研究社会史的热潮中,社会生活史是社会史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史研究中,衣食住行又是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知道在法国有一个历史学派叫年鉴学派,年鉴学派就主张研究一种叫全体史。就是除了政治和经济之外,它更注重于日常的生活,注重于地理环境,注重于人的心态。那么,年鉴学派有一个很重要的代表人物叫做布罗代尔。他就曾经写过一本书,在这书里头他强调了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这是布罗代尔写的,名字叫做《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大家看它的第一卷,题目就叫做《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和不可能》,也就是说在布罗代尔看来,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最基础的原因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存在于衣食住行之中,这是它最深层的一个原因。所以他首先的第一卷研究的就是日常生活的结构。他研究了饮食、研究了服饰、研究了住宅等等。为什么衣食住行对于(研究)历史重要,我想这个结论是很明显的。就是说第一,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因此也就是人类历史活动的基础。没有衣食住行,就没有人类的生存。这是第一。第二,社会的观念还有礼俗等等与衣食住行有着很深的联系。研究衣食住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个社会的变化,理解社会的发展。比如说我们的近邻日本,日本的社会史研究是很兴盛的,他们也花了很大力气来研究社会生活史。他们就是也认为社会生活的变化、衣食住行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一种进步、一种变革。比如说在日本的高中课本里、历史课本中间,在讲到明治维新近代化的时候,他们就把第一家面包店的出现、第一家牛奶店的出现,甚至第一家牛肉店的出现,都看做是一种近代化的一个标志。大家看,它在讲到社会变革的时候,就把面包的制作和贩卖和牛奶店的开业,都列为它的社会变革的一个标志。特别是这幅图,它专门拍了一个吃牛肉的人,后面做了一个副标题,就是文明开化的象征。也就是说日本人本来不吃牛肉的,从吃牛肉开始,就意味着日本向近代化走近了一步。吃牛肉在这里就不单纯是一个饮食的问题,而是一个反映了社会变革的一个很重要的象征。那么同样在咱们国家也是,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咱们国家基本都是穿中山装,那么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穿西服。当我们的最高领导人,比如说总书记和总理都穿上西服的时候,就表明中国已经向全世界开放了。这个时候穿西服就不仅仅是一种服饰的问题,不仅仅是一种衣服的问题,而它里头反映着社会的变革、反映着社会的变化。其他比如说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这些都可以在衣食住行中反映出来。只有在衣食住行中反映出来,这种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才又更深的、更坚实的基础。

  当然除了这些意义之外,研究历史上的衣食住行对于我们今天的衣食住行,也有一种借鉴意义。特别是比如说服饰,我们今天设计了一些服饰,也可以吸取历史上这些服饰的经验和它的形制,比如说我们看北京春天的时候,有一些女学生她们穿衣服,里面穿的是长袖,外面穿的短袖,有人就说这不是很奇怪吗?我说这一点也不奇怪。在古代就有这么穿的。比如我们看这幅图,这是唐代的阿史那忠墓一个壁画,我们看壁画里头这个妇女,她里面就穿着长袖,外面穿的是一个短袖,而且长袖要盖住手。也是现在女孩子穿衣服比较时髦的。再看这个也是。这幅画是唐代的永泰公主墓线刻图,它是一个棺椁上的线刻图。我们看这个仕女,她也是里边穿的是长袖,外面穿的是短袖,这么一种穿法。所以研究衣食住行还可以对于我们今天的衣食住行有一种借鉴意义。

  那么刚才我讲到了敦煌资料是研究唐五代历史很重要的资料,那么对于研究衣食住行来说当然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知道,研究古代的衣食住行,最大的障碍是史料的不足。这种史料的不足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研究当时的衣食住行,最好使用当时的资料。就是说对资料要求有一种原始性,而且最好这个史料要有一种系统性。第三,它最好有一种形象性。特别是研究服饰或者饮食,有时候说我根据记载往往产生一些歧义,还有模糊,但是我们看到图像以后,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记载。敦煌资料恰恰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这三种性质,比起传统的史籍来说。首先它是一千多年前的人,当事人写的记录,有些就不是为了写历史,就是一种政府的档案、政府的一些文书,后来废弃了。所以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情况,它具有不可辨别的原始性。另外它也具有相对的系统性。特别是敦煌的石窟,拿唐代而言,它从初唐到盛唐到中唐到晚唐,这石窟一直在建。所以它有一个系列。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石窟里的壁画,可以反映比如一种服饰它的演变过程,或者其他的一种演变过程。那么形象性就更不用说了。敦煌的彩塑和壁画都是一种图像,这些图像中反映出来的信息是我们在传统史籍中看不到的。由于有这样一些特点,所以我们说敦煌资料对于研究唐代的衣食住行来说,是不可多得的一笔非常珍贵的资料。

  下面我们就分别举例子来说明一下敦煌资料,对于研究唐代衣食住行它的重要作用。敦煌壁画是研究唐代服饰的一个宝库从纵的方面说,刚才我讲它从初唐到盛唐到中唐到晚唐,各个时期的洞窟都有。所以敦煌的壁画,在服饰方面就反映了从初唐一直到晚唐,甚至到五代、到宋初这么一种服饰的不断变化。这是从纵的方面来说。从横的方面来说,敦煌壁画里头不仅有皇帝、有大臣的、有各级官员的服饰,而且还有士兵、有商人、有僧侣的服饰。还有一些我们在其他壁画里很难见到(的服饰),(比如)有农民的服饰,有强盗的服饰,有拉船纤夫的服饰,还有不仅有汉族人的服饰,还有少数民族的服饰。因为敦煌曾经让吐蕃人,也就是现在的藏族人统治了很长时间。所以不仅有汉族人的服饰,也有少数民族的服饰,可以说是林林总总非常丰富。我们只能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唐朝男子的服饰,我们知道,在唐朝之前,男子服饰主要是褒衣博带,穿的衣服很宽大,袖子很宽,衣服也很宽大,叫做褒衣博带。这是南朝斫琴图的局部,我们看他的服饰就是很宽大,袖子很宽、衣服很宽大,这是唐朝以前。那么到了唐代的时候,经过南北朝的这种演变,特别是受北朝服饰的影响,在唐代的时候,唐朝的男子他的服饰基本上是由这么几样东西组成的,一个叫幞头,就是拿一块布把头包住,叫幞头。然后身上穿的是袍衫,冬天叫袍,夏天叫衫,然后脚上穿着靴,腰上系着带。这样的服饰组成的唐朝男子最一般的服饰,所以这种服饰从唐朝开始定型,以后一直影响到明代,到清朝又变了。所以唐朝的服饰是在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过渡时期。我们看敦煌壁画的这样一幅图。这幅图就是唐代男子典型服饰,他头上戴的是幞头,身上穿的是袍,脚下穿的是靴,腰间束的是带。虽然这个颜色不一样,但它的形制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它和前代的男子服饰就有很大的不同。在这些一套服饰中间,比如说我们研究他头上戴的这个幞头,我们从史书记载上看,只能知道幞头是一块布,把头发包住,后来裁成四角,把拿四角折上去,所以幞头又叫做折上巾。幞头在唐代有一些变化,一开始的时候,它是拿一个布扎在头上,慢慢地发展下去,它开始就向帽子发展。因为整天拿个布来扎怪麻烦的,就向帽子发展。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它幞头后面的脚,向帽子发展就不可能有这种软的垂脚。这个幞头脚就逐渐开始发硬,这个过程我们在史籍上是看不到的,没有办法看到。但是在敦煌壁画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个过程,而且能够把这个过程一直延续下去。这个是盛唐130窟的壁画,我们看它这个幞头脚是垂下来的、是很软的,那么到了晚唐这幅图,唐懿宗的时候,咸通五年的一个绢画,我们看它后头的这个幞头脚就开始变硬。他前头的巾子开始向帽子的方向发展。那么再到五代的时候,这个是144窟五代的壁画,我们看得很清楚。这个时候的幞头脚就完全硬了,完全向两边变成一个翅儿。这个幞头也变成一个帽子形状。所以这个发展过程是很清楚的。

  到了宋代以后,这种发展那就更向帽子的方向发展,后来就变成了帽子。在宋代的时候,我们看这幅图,这个是宋式的展脚幞头,是当时宋代皇帝戴的,这个幞头已经完全变成一个帽子了,两个翅儿也很长,当时还有一种习俗,就是你官越大,权力越大,你这个幞头的展脚越长,当然这个后来发展到极致呢,影响了生活。因为这翅儿很长,走路也不方便,逐渐地还是向短的发展。到了明代就变成了这样一种形式,就是明式的乌纱帽。那么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唐代的妇女,我们知道唐代的妇女是比较开放的,但是在唐初的时候还不完全是这样。唐初的时候,唐代妇女是用全身都用一种类似布的东西把全身遮盖住,这个东西叫??,在唐初的时候,妇女出行要带??。到了后代,??渐渐地不用了,就开始流行帷帽。这个壁画就是刚才我第一开始放的那个图,217窟的南壁的一个图像,它画的是《法华经》的经变,它画的是一个宗教故事。就是讲导游师,前头是一个导游师,就像现在的导游一样,导游师带领一些人到西方去取经,在路上崇山峻岭中,这些人很累了、很困了,他为了怕这些人丧失了继续到西方取经的这些毅力,就幻化出一个城堡来,让大家进去休息。所以这个壁画的名字就叫做《化城喻品》,这个经的名字叫《化城喻品》,这个壁画也是这个意思。但是他实际上画的时候,完全取材于现实生活,就好像一队旅行的人,在崇山峻岭中行进,画了这么一幅图画。我们来看这个妇女,她骑的是一个驴或者一个骡子上面,她戴的这个东西,很多专家认为,这就是唐朝的帷帽。如果这个看不清楚,我们还有专家画的线描图,就是这个画,他认为这个就是帷帽。刚才我讲了,敦煌资料除了壁画之外,还有敦煌文书。

  敦煌文书对研究唐代的衣食住行有没有帮助呢?当然也有。比如我们研究唐代的财政,我们知道当时国家的财政支出,最主要的有三样:一样就是军队的军食、军粮,一样就是军队的军衣,军队军衣的消费,再有当然就是国家官员的这些俸禄。比如研究军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唐朝的军队一年要消费多少布匹呢?如果想弄清这一点,我们首先要知道唐朝一个军人一年他需要几身衣服,就是国家要供给他几身衣服。这一点在唐朝的史籍上是完全没有记载的。这就使我们对唐朝的军衣研究完全没有办法进行。但是很幸运的是我们在敦煌文书中发现了当时唐朝政府发给军人服饰的记录,我们看这件文书。我们知道刚才我讲了,敦煌文书因为它是正反面抄写,它背面抄的是佛经,所以使得正面的字都透出来,看起来很不容易,所以研究敦煌文书是一个很费力气,又费眼睛、又费力气的事情,需要极有耐心才能辨别出这些字。我们看这件文书,它这件文书是藏在英国图书馆的一件文书,我们现在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唐天宝九载十载兵士衣服支给簿》,就是在唐朝唐玄宗的时候、天宝年间,政府发给兵士的衣服记录。这就是我们从敦煌壁画来研究唐代衣食住行所取得的成果,也就是说只有敦煌壁的帮助,我们才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例子就是关于衣生活。

  那么关于食生活也是这样。关于食生活,因为敦煌壁画中,画到的这个食物,我们没有办法去研究。(因为)它太抽象了,面前一盘子,一盘子里头堆了一些东西,我们看不清楚那是什么东西,所以从敦煌壁画中,我们不能得到很确切的研究唐朝食物的这种资料。但是敦煌文书中间有很多对研究敦煌饮食很有帮助的文书。这些文书最重要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帐目,因为当时人,我说了这是当时人留下的一些原始记录。比如说各个寺院吃东西的记录,还有一些僧人,他当时要向寺院交一些东西,这里头也包括很多食品。我们通过这些帐目呢,可以研究当时吃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研究唐朝的胡食,所谓胡食,就是从唐朝以外的地方进入了唐朝这么些食物,就是外来食品吧。当时唐朝的人是很喜欢吃胡食的。胡就是“古”“月”胡,很喜欢吃胡食。就像现在年轻人很喜欢吃麦当劳、肯德基是一样。当时的唐朝人也很喜欢吃这些外来的胡食。这其中有一样(食品),这胡食中间,最著名的一种叫做胡饼。胡饼,当时胡饼在唐代非常流行。那么胡饼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我们知道,从汉朝的时候就有胡饼,当时的记载,胡饼就是一种芝麻烧饼。1969年在吐鲁番的唐墓,唐代的阿斯塔那唐墓中,曾经出土了一件食品。那么这件食品呢,它直径是19.5厘米,也就是说将近20厘米,有这么大个,这还是干了以后,它原样保存下来的唐代的一个实物。我们认为呢,这个东西就是当时唐朝的胡饼实物。所以呢,我们通过敦煌文书提供的线索,再结合考古资料,我们就可以搞清楚一个问题就是唐代的胡饼到底是什么样的。

  那么除了这个之外,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敦煌文书中间与唐代的饮食生活有关的还有一件。比如说敦煌文书中间有一件文书叫做《茶酒论》。就是喝茶的茶《茶酒论》。这件文书在敦煌很流行,有七个写本。它讲了一个什么事情呢?就是讲了一个茶和酒争功,就是谁到底功大、谁最尊贵,是茶尊贵还是酒尊贵,讲了这么一件事。我们来看这些文书,这是保存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一件文书《茶酒论》一卷。酒对茶说:“三文一瓮,何年得富”,就说你那个茶那么便宜,三文钱就能买一碗,靠你那个赚钱,什么时候能当富翁。但我酒就不一样了,“酒通贵人,公卿所慕”,我的酒都是贵人喝的,公卿、大臣都仰慕我。所以它就讽刺你的茶不行,没有我的酒重要。那么当然茶不甘心了,茶就说即见道,就是曾经只听说过,“即见道有酒黄酒病”,只听说过你喝酒喝出病来的,“不见道有茶疯茶颠”,没听说过有喝茶喝成疯疯癫癫。就说你喝酒以后没听说你这样的,“张眉竖眼”喝醉酒了,“张眉竖眼,怒斗揎拳”,掳胳膊挽袖子准备打架,你这个喝酒实在不好,两个人在那儿争吵。当然最后水出来说了,水对茶和酒说了,说你们都别吵了,你们俩人谁也离不开我。如果离开我的话,你的酒曲干吃就伤你的肠胃,茶片干吃就割你的喉咙,所以你们谁也离不开我。当然这个故事,宣扬的是一种调和论,但是这里反映出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这信息是什么呢?就是茶在唐代的时候,在晚唐的时候已经和酒平起平坐。我们知道唐朝之前,中国古代的饮料,除了水、浆之外,最主要的是酒,几乎是酒的一统天下。茶的发现、茶的普及,从唐玄宗以后茶的普及是中国古代饮食史上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所以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著作就是《茶经》就出现于中唐。那么这件《茶酒论》就反映了茶的地位在逐步上升,已经可以和酒论功,已经可以和酒平起平坐了。这是一个敦煌资料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那么茶的普及对于我们国家、对于我们民族的身心健康是有很大好处的。比如我们现在研究出来茶能够治一百多种病,是非常好的一种饮料。所以茶的普及对于我们打破酒的一统天下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再讲关于住。衣食住行关于住生活。我们知道唐代的建筑留存到现在的很少。因为当时都是木结构的建筑很多,真正可以明确肯定是唐朝建筑的,只有五台山的南禅寺和佛光寺,其他的建筑几乎就没有了。那么唐代的住宅,比如说唐代的建筑到底什么样,包括唐代的住宅到底什么样,我们通过史籍只能去想像,而没有办法看到它的真实的图景。可是敦煌壁画中间,因为它要画很多的场景,它就画了很多的建筑。这些建筑就给我们提供了唐代建筑的一些真实的情况。比如说唐代的住宅它是不是四合院形式,它有几道墙、几个门,像这种情况敦煌壁画都可以给我们有很好的启示。这个是晚唐85窟一个叫做《穷子喻》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很富有的人,他儿子丢了,儿子靠要饭为生,后来找到了他父亲,他父亲一开始不认他,让他在马厩里养马。最后当然他的父亲还是认了他,就把他的全部财富给了这个儿子。我们看这个图,这整个是一个完全和现在四合院一样,它也有两道门,这是一道门,这是一道门,在这个四合院的旁边是一个马厩,也就是养马的地方,仆人也都住在这里头,这里躺着一个仆人。这一幅图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对外研究唐代建筑是非常重要的一幅资料。如果这个看不清楚,也有一个线图,这个图看得比较清楚。大家看,这整个是一个四合院的形式。所以通过这些,我们就可以研究唐代的住宅。那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唐代社会生活,是受外来文化影响很深的。那么从北朝以后,举行婚礼的时候都不在屋子里举行。他们在什么地方举行呢?都在屋外,在屋外搭一个帐篷,还有像蒙古包一样的东西,在那里举行婚礼。那么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中唐,甚至到晚唐。我们看这幅壁画,这个是盛唐148窟弥勒上生下生经变中间的婚礼图。《弥勒经》就是讲在弥勒净土中间,人都能活八万四千岁,女人在五百岁的时候就结婚了,那时候树上挂的都是衣服,随便拿、随便穿、随便吃,讲的是一种未来向往的世界。这个画的就是为了图解女人500岁结婚时候画的一个婚礼图。我们看这就是一个毡帐,这边是女方,这边是男方,这当时是在那儿聚会。聚会完以后可能就要到旁边那个,大家看像个蒙古包一样的东西,到那地方就是进洞房了吧。这就是一个当时举行婚礼的场面,从这里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毡帐的形制。除了敦煌壁画以外,敦煌文书中间也有关于住生活的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文书就是关于唐朝人住房面积的记载。我们知道,住房面积是反映一个社会生活水平的标志,但是我们从史籍中看不到对当时人住房面积的记载,所以我们无法来判断唐朝人的住房是多大。这个缺憾我们的敦煌文书可以给我们弥补。因为敦煌文书中有很多契约,比如说卖房子的、租房子的契约。比如这件契约,这件契约是存在英国图书馆,叫做《马法律卖宅院契》,他卖宅院的一个契约。它这里就详细记载了比如说院落,第一行写的院落东西并基,包括地基有多大,内门有多大,外门区域有多大,都是很详细的。这是契约的一半儿,另一半儿藏在另外一个地方。我们把它拼起来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契约。因为它这里头有很多详细的尺寸,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算出来当时他的住房最重要的堂,就是宴会、宴请客人的地方,堂是最大,大概有二十四点三平方米。其他的房屋大概也都在十几平方米左右。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厨房,他的厨房很大,大概有十六点八六平方米。这反映了什么呢?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在住宅的时候优先考虑的是厨房,很重视厨房的建设,也就是说很重视饮食。同时还有一个缺陷,就是在这个图里头,在它的住宅里头当时没有厕所。所以我们考虑,当然是可能有公共厕所,但是起码反映一种观念,就是说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对厕所是不重视的。在住宅建设中间,直到现在才有一些改变。这是关于住生活。

  下面我们简单讲一下关于行生活。在敦煌壁画中有很多关于唐朝行生活的这些图画。我们知道,唐朝的交通工具是很多的,像车、马、牛、马车、牛车、船,敦煌壁画里头几乎都有。我们现在只举几个在史籍中无法判断的、无法了解的一些壁画。比如说唐朝皇帝出行的时候,在礼仪中间有五辂,辂字就是一个“车”字旁,(加)一个“各”辂,有金辂、玉辂、象辂、革辂和木辂。就是在举行礼仪的时候,比如拜天的时候要坐什么辂,去祭祖宗的时候要坐什么辂。但是这个辂车是什么形象,在唐朝的史籍中有记录,但是没有图形。但是在敦煌壁画中我们看到了这种辂车的情形。这是一个盛唐148窟诸国王求舍利的图,我们看这个图这个国王坐的就是一个辂车,前头有四匹马驾着,车上有盖后头插着旗,这是当时的辂车,跟史籍的记载是完全符合的。没有它,我们就无法了解唐朝辂车的形象。再比如船,唐朝的海运也是很发达的。但是唐朝的船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史籍中也无法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敦煌壁画中有这样一些图。这个图就是盛唐45窟的海船遇难图,这个海船遇难的时候,船上有人念观世音,后来观世音就把他们救了。从这个图上我们看见这个船是有一个帆、有桅杆,后头有舵,还有很多人在那儿撑船。这个船(的图像)也是很难得的。另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说关于唐朝的轿子。我们知道轿子,在唐朝前期是没有的,它不是没有,就是轿子这个称呼是没有的。但是用肩来扛,这种出行工具是有的。在唐朝这种出行工具叫做担子或者叫做肩舆。这种东西在唐朝的时候是不允许官员乘坐的,因为唐朝政府大概为了保持统治阶级、统治者健壮的体魄,所以不允许他们乘担子,当时叫担子,也叫担舆,只允许他们骑马。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够乘担子。比如我们看唐朝的规定,在《唐会要》里就有记载,说朝官出使你只能骑马,第一行,不能更乘担子,“自此请不限高卑”,不管你是官高的还是官低的,“不能辄乘担子”,你不能乘担子,“如病”,第二行,如果病了,“既任所在陈牒”,你当时在哪儿病的,在哪儿写一个申请书。“仍申中书门下及御史台”,把这个申请书要报到中央去,批准你以后你才可以乘担子。而且担夫,扛轿子这个人,担夫的钱你自己出。“自出钱雇”,这规定很严格,要限制官员乘坐担子。这样我们在史籍中或者在图画中就看不到担子的样子,担舆是什么样子。但是敦煌的壁画和敦煌的绢画,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样子。这是敦煌藏经洞出土的一件绢画,它是佛传图之一,这是讲四个人抬着一个担子,坐的是释迦牟尼的妈妈,你看旁边还有两个人抬着两个像凳子一样的东西。它是为了担子停下来的时候休息用的。这样我们看到担子的一种形式。那么还有一种形式,这是一个更豪华一点的担子,这是在敦煌的有一个窟里头,画了一个宋国夫人出行图,当时的敦煌地区最高的统治者,叫做河西节度使,他的夫人出行时候的一个图。我们看中间的这个部分画的就是一个担子。这个是八个人抬着一个担子,这个里头坐的是宋国夫人的女儿,当时的小娘子。通过这个,我们可以了解担子的情况。担子后来发展到宋朝的时候,它叫轿子,而且才允许官员乘坐。所以我们以后看电视剧,如果里头出现了唐朝官员坐轿子的情况,那肯定就是错的。以上就是衣食住行,我们简单举一些例子,通过这些例子来明白敦煌资料对于研究唐代衣食住行的重要性。有些是唐代传统史料中没有的。只有在敦煌资料中我们才能够发现,有些是可以补充传统史料的不足,还有一些是提供一些线索,让我们继续深入研究。但是我这里还要强调一句的是,敦煌资料虽然很重要,但是它也有它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敦煌资料,归根到底它是为了一种宗教目的而保存下来的,所以它里头记载的东西,绝大部分是关于宗教的。它虽然反映现实生活,但是有些是很间接的。我们不能完全照样来用。这是第一。第二点,敦煌资料总的说来它是零散的,是一种抄写很潦草的,它不具有系统性,而且它只是偏居在唐朝西北一个地区的史料,我们还不能用它来说明整个唐朝的问题,或者不能用它来说明整个中国各地区的一些事情。这是我们在利用敦煌资料中所要注意的。好,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