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镜下经鼻-破裂孔入路暴露岩尖下区

 程浩峰 2017-04-14




【Ref: Taniguchi M, et al. J Neurosurg. 2016 Apr;124(4):1032-8. doi: 10.3171/2015.1.JNS142526. Epub 2015 Aug 7.】


暴露侵犯岩尖下(inferior petrous apex,IPA)区病变的手术入路仍然是重大的挑战。日本兵库县神户大学医学研究学院神经外科的Massaki Taniguchi等采用内镜下经鼻-破裂孔入路,进行3例尸头解剖和切除4例侵犯IPA区的肿瘤,包括3例脊索瘤和1例软骨肉瘤。作者撰文介绍经鼻-破裂孔入路暴露IPA区肿瘤的解剖特点,文章发表于2016年4月的《J Neurosurg》。

 

切除覆盖破裂孔的纤维软骨成分后,在破裂孔、咽鼓管和颈内动脉岩骨段的前膝部间显现一个三角形空间,该三角区即为IPA区。术野范围向外侧至内听道、颈静脉孔和颈内动脉岩骨段的后垂直部。经破裂孔入路为切除IPA区肿瘤提供足够的手术野。作者全切除3例IPA区肿瘤,1例部分切除,均未发生永久性并发症。以下结合图1、2、3、4和5介绍该手术入路。作者认为,内镜下经鼻-破裂孔入路不仅适用于切除IPA区肿瘤,同时也可联合其他入路切除侵犯更广的颅底肿瘤。


图1. 病例1、2、3的术前(左图)、术后(右图)MRI-T1加权增强影像。第1例患者术前MRI-T1加权增强影像提示,肿瘤位于斜坡,侵犯至右侧IPA区(A);术后MRI示肿瘤全切除(B)。第2例患者术前MRI-T1加权增强影像显示,肿瘤位于右侧IPA区,侵犯颈静脉结节(C);术后MRI示肿瘤全切除(D)。第3例患者术前MRI-T1加权增强影像发现,肿瘤侵犯整个斜坡,涉及双侧枕髁(E);术后MRI显示IPA区肿瘤大部分切除(F)。

 

图2. 病例4的术前、术后MRI轴位(左图)和冠状位(右图)影像。术前MRI-T2加权相提示占据整个左侧岩尖并侵犯至中颅窝的高信号肿瘤(A、B);术后MRI-T2加权相提示位于左侧IPA区的肿瘤切除。残留在中颅窝的肿瘤按原计划二期手术通过颞下入路切除。

 

图3. 内镜下经鼻-破裂孔入路暴露左侧IPA区的尸头照片(左)和相应的解剖图解(右);左下角白色文字为内镜角度。暴露颈内动脉斜坡旁段、破裂孔和咽鼓管,可显现“咽鼓管上三角”(黑线标记)(A、B);颈内动脉斜坡旁段前膝部放大图显示颈内动脉鞘在破裂孔处移行为破裂孔的纤维软骨,图中星号标记(C、D);打开破裂孔后,形成一个直径约5mm的空间(E、F),通过该空间,可放入手术器械增加IPA区的手术操作性(G、H);磨除岩骨前下部分,暴露内听道、颈静脉孔和相关颅神经(I、J);经“咽鼓管上三角”到达IPA区(K、L)。缩略词:deg=角度,Dis=剥离器,IPS=岩下窦,JT=颈静脉结节,PG=垂体,pvCa=颈内动脉岩骨段的后垂直部,Suc=吸引器,VN=翼管神经。

 

图4. 病例1术前MRI-T2加权冠状位相。粗略画出“咽鼓管上三角”的轮廓和大小(三角形标记)。

 

图5. 病例4的术中照片(左)和相应的解剖图解(右)。所有图像均在30°内镜下拍摄。扩大打开蝶窦,暴露左侧颈内动脉斜坡旁段、破裂孔和咽鼓管,“咽鼓管上三角”用黑线三角标记(A、B);颈内动脉斜坡旁段前膝部被颈动脉鞘包裹,超声多普勒可准确识别(C、D);在咽鼓管上方锐性分离颈内动脉鞘延续段和破裂孔的纤维软骨环(E、F);通过打开破裂孔,用刮匙刮除IPA区的肿瘤和受侵犯的骨质(G、H);导航探头到达术野的最外侧,即颈内动脉岩骨段的后垂直部(pvCa),采用导航显示器确认(内嵌I图)(I、J)。缩略词:Cu=刮匙,hCa=颈内动脉岩骨段水平部,Sci=剪刀,其他缩略词见图3。


(湘南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冯梦龙编译,德国科隆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郑锋博士审校,《神外资讯》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相关回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