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筆筆迴鋒」扼殺了楷書的靈魂!

 wlhxzt 2017-04-14

每一個初學楷書的人都一定看過下列的「運筆圖」,

每個起筆動作都加上「迴鋒」的動作,達到「筆筆迴鋒」的境界。

然而,只是為了「迴鋒」而「迴鋒」,卻反而扼殺了楷書的靈魂。

個人在網絡上的書法教學視頻,常被留言負評,因為「沒有筆筆中鋒」。再來就是「沒有筆筆迴鋒」所以一看就知道不會寫字。

唉!「葉公好龍」假龍看久了,看到真龍反而覺得怪了!

話說楷書起於東漢末年、三國時代,字介於隸書和楷書之間。

(三國名刺(古代名片)已有楷書芻形。)

到了魏晉南北朝楷書就成為主流的書體,名家備出,北方有魏碑,南方有鍾繇、王羲之。因為紙本少,大都是刻本,看不出筆墨效果,我就不特別舉例,還是以墨蹟本來佐證。

我們以王羲之正統的繼承人隋朝智永的楷書千字文為例,

範字「二」「川」橫、直畫根本沒迴鋒,那來筆筆迴鋒。

當然,馬上就有人說:智永是寫經體不算,唐楷一定要筆筆回鋒才對。

唐楷一定要回鋒嗎?你知道唐楷有多大嗎?

(左起雁塔聖敎序、九成宮、多寶塔)

原字大小約2CM,在這麼小的範圍,你要筆筆迴鋒,你當表演特技啊!寫完一篇人早累死了!

當然,你又可以說:「那是小字不用迴鋒,放大寫當然要迴鋒。」

對啦!褚遂良、歐陽詢、顏真卿託夢給你啦!所以你說的都對啦!

所以,這些為了「迴鋒」而「迴鋒」的人,註定只會離書法越來越遠。

所謂「迴鋒」大概有兩個主要的目的:順勢和變化

  1. 順勢原則

楷書的第一筆原則上不用迴鋒,斜切入筆就走。但第二筆以後就可以考慮要不要迴鋒。主要是順勢而寫,不是為了迴鋒而回鋒。


(橫畫第二筆承接上一筆,所以出現迴鋒的動作,豎畫也是如此。)

2.變化原則

起筆的角度如果一致,變成公式,字就會失去了靈性,所以書法家會調整起筆的角度,而「迴鋒」就變成一種變化。

說明完回鋒的目的後,我們回頭檢視一下唐朝的楷書,唐朝的楷書不像智永楷書千字文般的自由,因此在迴鋒的動作上不明顯。

所以,唐楷把「迴鋒」的動作轉化為「入筆角度的變化」。

九成宮

(豎畫起筆的變化)

多寶塔

(橫畫起筆的變化)

雁塔聖教序

(起筆大小、斜度都有變化)

再看顏勤禮碑的原刻石,每個筆畫的起筆鋒芒銳利,那來筆筆迴鋒呢?

所以,一些傳統的觀念以訛傳訛了數百年,書法也因此停滯不前,只有能看破其中差異方成大家,這就是書法最困難的所在。

總結:

  1. 唐楷第一筆通常都不迴鋒,第二筆後會做入筆角度的變化。

  2. 唐楷分為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五大家,每個人起筆角度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尤其顏真卿書風可分為多寶塔、顏勤禮碑和麻姑仙壇三個風格,每個風格對迴鋒處理的方式也都不一樣。

  3. 同一種字體,當寫小字、中字、大字和榜書時處理迴鋒的方式也會改變,不能用相同的方式處理。

最後,會不會「筆筆迴鋒」跟作品好不好一點關係也沒有,別把書法看得如此膚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