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后台常常有家长提问: 不管怎么给孩子讲,他就是不改。有好好讲过道理,可过后还是那样。感觉自己已经失去耐心了,有时打他一顿比讲道理效果好得多。 面对孩子“说了好多次还是不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在给爸爸妈妈们提供方法之前,我觉得有必要介绍一下儿童大脑的两个特点。 5、6岁之前,孩子的短时记忆,还不能很好的转换成长时记忆。 当父母训斥他们、给他们讲道理的时候,当时可能明白,但很快会遗忘。 这是一个发展阶段的现象,并非孩子故意要无视父母设立的规矩。 人的大脑有一个部分叫'前额叶'。 前额叶与我们很多认知功能相关——注意力、计划性、自控力、危险管理、逻辑思维、决策等等。 孩子这个脑区的发展尚不成熟,容易出现难以控制自己情绪的情况。 对自己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也不能有很好的预见性。 02 虽然'说了好多次还是不改'是孩子发展阶段一种常见的情况,但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并非束手无策,至少有以下 4 种方法可以尝试。 1. 反复讲 忘记在哪里看到过这个故事了。 有个人去日本旅行,经过一家拉面店,于是就去店里吃拉面。 这家店是由一对夫妇经营,因为中午人多,这对夫妇忙得不可开交。 他们两岁多的孩子就在旁边一个小栅栏内玩耍。 孩子玩一会儿就会哭着吵着叫妈妈,这个妈妈就会弯下腰对孩子说着一句话:妈妈和爸爸在忙,宝宝自己玩哦,爸爸妈妈都在你身边,你能看到我们。 每次说完这句话,孩子就能安静下来。 但是也就只能安静几分钟,又开始吵。 这个妈妈就继续弯下腰,对孩子重复那句话。 这个人从进店,到吃完一碗拉面,看到这个妈妈和孩子这么说了七八次。 孩子后来好像终于有点懂了,妈妈现在不能陪他玩。 然后他就自己玩了,也没再吵。 年纪越小的孩子,长篇大论讲道理越没用。 有时只需要给孩子简单的讲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然后给他一些安抚就行。 但是不要以为讲过一次孩子就应该知道,有时讲过三次、五次,孩子也不一定能理解。 即便当时理解,可能过几天又忘了。 爸爸妈妈不用感到很挫折,因为遗忘是幼儿正常的现象。 忘了,就再讲。 2. 要求孩子做某件事,要提前告诉他(好几次) 有个妈妈说,原来很害怕带孩子去外婆家玩。 外婆和孩子小姐姐住在一起,两个孩子只要见面就会黏一起。 每次晚上要回家的时候,都会变成一场痛苦的分离。 几乎没有一次,不是在她打骂、威胁下,孩子才哭哭啼啼走出外婆家门。 后来这个妈妈发现,似乎提前提醒孩子离开,孩子和姐姐告别时就会好一些。 发现这点后,孩子妈妈会在吃完饭后就提醒孩子半小时后要回家了。 然后二十分钟再提醒一次。 十分钟又提醒一次。 到真正该离开的时候,孩子已经有了充足的心理准备。 这样几次后,分别渐渐就变得容易起来。 当你要让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比如出门,比如离开,甚至是准备去幼儿园,提前告诉他。 并且越临近这件事发生的时候,越频繁提醒他,这样孩子就会有心理准备。 3. 计时隔离 对于已经形成某些行为习惯的孩子,父母可以采用计时隔离去纠正他们的行为。 如果孩子总是反复出现错误行为,父母可以在孩子出现这种行为的时候,让他们去房间角落罚站。 在罚站期间,父母不能和孩子有任何交流。 通常罚站时间不宜过长,两三岁的孩子,罚站2-3分钟就好。 且不要把孩子关在封闭、黑暗的空间中。 罚站结束后,父母要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4. 将规则融入日常谈话和故事 澳洲的儿童教育专家苏珊佩罗发现,故事对一个孩子的作用极大。 父母可以尝试用孩子喜欢的故事角色提醒孩子规则。 曾经有个妈妈告诉我,她就利用一个故事哄着肚子疼的孩子吃药。 孩子晚上肚子疼,但是不肯吃药。 她想起曾经给孩子读过的绘本《好饿的毛毛虫》,里面的毛毛虫也是肚子疼,最后吃了一片树叶才好多了。 她告诉宝宝药就是毛毛虫吃的那片叶子,本来拒绝吃药的孩子听完之后真的乖乖把药吃了。 03 有时孩子会无理取闹,如果父母拒绝他的要求,他很可能会突然情绪崩溃。所以这里再介绍一个应对这种突发情况的办法。 这个方法是一个应急技巧,主要是为了避免孩子和父母陷入对抗情绪。 转移注意力有3个小技巧。 技巧一:对孩子说'暂停' 对孩子说'暂停!'并做出暂停的手势,然后立即用另一个事件引起孩子注意。 比如,'刚才好像有什么奇怪的声音,你听见了吗?和妈妈去看看!'然后拉着孩子离开让他哭闹的现场。 或者说,'暂停!我们去看看爸爸在做什么?'然后可以用非常夸张、滑稽的动作吸引孩子注意,比如蹑手蹑脚地走。 技巧二:让孩子看别的东西 当孩子无理取闹要某样东西的时候,还可以试试让他们看别的有趣、新奇的事物吸引他们注意。 比如,'你看,那里来了一只小猫咪,好可爱啊!我们去看看它要去哪里?' 有时就这一句转移注意力的话,孩子就会忘记自己要哭着吵着要某样东西了。 技巧三:让孩子听故事 很多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有时在孩子吵闹的时候,爸妈可以给孩子播放故事。 还有些孩子喜欢唱歌跳舞,此时父母给孩子播放能让他们跟着唱、或者跟着跳的歌曲,也能转移孩子注意。 我们的心理测评栏目已经上线,有不少朋友已经做过测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