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没有一种能力,可以让孩子一辈子幸福、健康、成功?

 xyxwl 2017-04-14

民小编说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现在特别流行,但什么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奥赛分数、钢琴等级、英语水平……这些从短期来看可能确实有效。


多年从事学前教育、深度参与了中国幼儿园教育改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家朱慕菊认为,儿童发展中有能让他一辈子能够幸福、能够健康、能够成功的素养,这就是关键社会能力,比如与人交往的能力、自律能力、积极主动的能力,这些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习得的,但却往往被教育者忽略。



 什么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现在社会浮躁,一想到升学竞争可能关系到孩子未来的发展,家长们就感到很焦虑。孩子上什么样的幼儿园,幼儿园毕业了怎么找所好小学,都让家长们觉得“压力山大”。


由于一些幼儿园进园还要面试,家长也不知道面试些什么,就会琢磨着提前教点什么给孩子。小学入学,教育部规定不允许考试,但是有些学校还是要考孩子,所以家长也会让孩子学点具体的知识、技能,这些都能理解。


但是如果家长把注意力仅放在教孩子知识、技能上面,就忽略了在学前阶段孩子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这些不是考试能考出来的,也不是面试能面出来的,却是对他一生的发展很重要的。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现在特别流行,成为激励每一个家长带着孩子去竞争的理由。起跑线是什么呢?它其实是一个竞赛的起点,我觉得这种说法对孩子特别不公平。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能把人生完全看成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竞争,人生的意义很丰富,在竞争的概念下来谈教育只会扭曲教育的本质。我们不能在孩子们对这个世界还不了解的时候,就代替他们做出这样的决定,我们没有权利剥夺孩子从容、自在地体会人生、规划人生、突破自己的权利。父母应该是他的领航员、助推器,而不应该是带着孩子在起跑线上,逼着孩子参加竞争的人。


起跑线的概念如果要用的话,其内涵应该指向教育的起点、儿童教育的起点。任何概念只要和教育发生关联,就存在价值引导的问题。“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就属于价值取向不正确的教育。


日本幼儿教育专家岸井勇雄提炼了十个充满教育意义的“快乐感”:


1.做想做的事时的快乐(自发性·主体性的发挥)

2.全力投入活动时的快乐(全力活动)


3.把做不到变成做得到时的快乐(能力的增强)

4.把不知道变成知道时的快乐(知识的获得)


5.想办法、下工夫创造时的快乐(创造)

6.帮助他人、做了好事时的快乐(有用与行善)


7.自己的存在被他人承认时的快乐(人格的承认)

8.共感时的快乐(共感)


9.遇到更好的人或事物时的快乐(相遇和认识)

10.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时的快乐(爱和友好关系)


孩子要得到这些快乐,需要成人的理解和支持,孩子正是在这样一种关爱和引导中,建立起对人类社会的爱和基本信任,从而逐步将正确的价值观、社会的规则内化为自己行为的标准,最终形成关键的社会能力,为自己的人生幸福奠定基础,愉快而自信地站到人生的“起跑线”上。


我们不仅要考虑孩子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每一个人都是社会意义上的人,每个孩子最终都要走出家庭的庇护从家庭走出去,也要从学校走出去。孩子在学校里面犯了错误,批评、谈话都可以解决,可是学校外面是一个很严肃、很严峻的社会,每一个人都要有这样一个过程。


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给孩子未来走出家庭、走出学校、走出社会以至于他们自己生儿育女成为父母做些什么准备呢?家长们要多思考这些问题,而不是只想着知识、技能、升学竞争、考试,当然这也很重要,但是不是全部。


哪些关键社会能力是家长容易忽视但是非常重要的?



儿童发展过程中,有一种能力让他能够一辈子幸福、健康、成功,这就是关键社会能力,比如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自律能力、自尊心、情绪能力、积极主动性、亲社会行为。


社会交往能力


两个孩子在一起玩,一个孩子把另一个孩子打了,“他打你,你就打回去”,这样告诉孩子的家长很普遍。


那为什么不告诉孩子用协商折中的办法解决问题呢?与人交往总要面对矛盾和冲突,诉诸武力对自己与对别人都不是最好的解决途径。让孩子从小学会协商,他会越来越聪明、有智慧。一个人如在童年期学会与他人恰当相处,成年后会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儿童如想与同伴友好相处,必须学会理解对方,学会协商、让步和合作。


因此,家长要引导孩子尝试与同伴建立友谊关系,为儿童提供练习解决问题的机会,学习一些交往技能,这些技能包括交流、解决冲突、建立和维持信任、建立亲密的关系等,这将为儿童进入成年期后,与恋人、子女等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基础。

  • 点击看大图


自尊心


孩子的自尊心会影响他们的自我感觉,影响他们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同时对孩子在今后的人生中,能否获得尊严和自豪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当一部分父母认为,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对孩子提出过高、过多的要求,希望处处超过别人。事实上,过高、过严要求,只会让孩子经历过多的失败,导致自我怀疑、自卑、形成消极的自我形象,失去自尊和自信。


成人对孩子所传达的积极或消极的信息,是形成高自尊或低自尊的关键因素。父母和老师的行为,既可促使孩子对自己作出积极的评价,也能导致孩子对自己作出消极的评价,因此,成人正确地理解儿童的自尊心非常关键,成人的支持,将促成孩子形成自尊。

  • 点击看大图


自律能力

作为父母应该意识到,孩子“懂规矩”不是短期内可以形成的,需要在整个儿童期逐步经历一个“由外向内”的发展过程。完成这个过程是复杂的,涉及一系列影响儿童自律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情绪、认知能力。


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听话,就要把“听话”的原因告诉孩子,说明为什么赞成或反对。这样做是为了通过父母的解释,帮助孩子判断是非、明辨对错,从而调控自己的行为,逐步走向自觉。


父母要了解儿童不同阶段自律发展的特点,然后采取不同的标准和策略帮助孩子才会奏效。


  • 点击看大图

情绪能力

不论任何人,都不可能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不加约束地随意表达自己的情绪,而必须了解和遵守社会规则、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要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因此,具有良好的情绪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而现在,任性、自我为中心、随意耍脾气的孩子很多,有人认为这是孩子气,等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就好了了,其实不然。儿童早期如果不注意培养他们控制情绪的能力,孩子成年后也可能面临较多的情绪困扰。因此,在儿童早期关注他们情绪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必要。


学前期是儿童对自己情绪和别人情绪的理解力发展迅速的阶段,儿童在与人和物的互动中,逐步理解了别人所表达的情绪和原因,并开始学习适宜地表达自己情绪,控制和调节不恰当的情绪,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回应。


很多父母不注意和孩子沟通情感,问孩子最多的是吃得饱吗?身体舒服吗?这样做的危害是什么?是孩子对细微情感的表达很弱,词汇量非常少,只会说“我不高兴了”,但他实际想表达的不仅是“不高兴”,可能是他很悲伤、很沮丧、很失望。一个人能够表达自己的情绪,就是他的素养,这些对孩子的未来很重要,他会表达情绪,也能会更多地理解别人的情绪。


  • 点击看大图

积极主动性


凡是积极主动的儿童,都表现出较高的自信心、好奇心、应对挑战的积极态度、创造性等,也得会到更多的赞赏和机会,拥有更多的成功,而这些成功又激励着他们继续挑战新任务,形成积极的循环。


但并不是每个儿童都具有积极主动的特征,也不是每个父母都认识到孩子具有积极主动性的重要。事实上,有些父母只关心孩子学了多少汉字、英语单词等学习结果,却几乎没有关注过孩子是否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 点击看大图

亲社会行为


一个热心、充满善意的儿童,可以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产生满足感,产生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认识;善意还可以表达自己的爱心和与伙伴建立友谊的主动性,因此,热心和善的儿童更易于融入社会,更易于在需要时获得别人的帮助或合作。


父母应积极引导儿童感受别人对他们的关爱,培育感恩之心;观察、学习如何实施亲社会行为;学会对别人的善意作出回应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学会同情、安慰、帮助、分享、合作等,为他们今后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小编的话

朱慕菊女士在教育部从事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管理工作30年,深度参与了中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她在养育小孙子的过程中,认真研究了当前国内外学前教育的最新成果,在更深的层次上认识了早期教育的真谛。她写作的《怎样培养孩子的关键社会能力》这套丛书是供0-6岁儿童家长阅读的手绘家教读物。通过这套书,她希望向全社会呼吁正确的儿童教育观,向父母提出易理解、易操作的育儿建议。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文章来源 | 本文根据朱慕菊在《怎样培养孩子的关键社会能力》新书见面会上的内容整理而成,部分内容节选自《怎样培养孩子的关键社会能力》(手绘实例版),朱慕菊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