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是一种信仰,我已经坚持了二十年了,请大家每天跟随黄生探索金融,每天最新最重大的金融分析和系统的金融货币学习。长按并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黄读书会,再点击菜单“黄生教学”订阅成为会员。 转自 | 国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你觉得自己很没资质,那么请你看看曾国藩。 如果论中国历史上最功成名就的人,估计曾国藩会排在前几位。 他的学生李鸿章却曾经当着他的面说他“儒缓”,就是反应有点慢。说是反应慢,意思就是笨。 但曾国藩的“笨”,其实内有乾坤。 道光十二年,湖南学政正在批阅秀才考试试卷,一看到一篇文章,急得起来大骂: “我@#¥*#%&*,什么鬼文章,文理浅薄,竟然也敢来考试!” 左右的人急忙劝住,说此人成绩还好,不如给个佾生他当当。(佾生算是半个秀才,下次考试可免县试、府试) 学政还没下气:“佾生就佾生,但我一定要把他晾出来,悬牌批评!” 于是,这次考试除了放榜,还有一道别具一格的批评牌,而牌上的主角,就是曾国藩。曾国藩一看,脸都红了。 图片来源于「约色夫」 这件事,后来被曾国藩引为生平五大耻辱之一。 之前,曾国藩已经考了五次都落第,到现在总算赶车尾考上了,还要被人当众批评。写到这里,估计天下考试不好的学子都在心里窃笑: 好一个曾国藩,当年也不过如此。 正因为曾国藩知道自己资质不高,所以从来不用巧劲,该下苦功夫就下苦功夫,包括打仗。 他“一招鲜,吃遍天”的打仗策略就是:结硬寨,打呆仗! 他带领清兵子弟与太平军作战,太平军紧守南京(当时被改为天京),双方坚持不下。 士兵来问他:主帅,我们已经围城了,什么时候攻进去? 曾国藩说:不攻。扎营结寨,不准妄动。 半个月后,士兵再来问他,也得到同样答复。 一年以后,士兵又来问,还是得到同样答复。 太平军天天向城外张望,清兵都好像没有动静。天京城内虽然紧张,但也不无一丝暗喜: 看来这个曾国藩与传说中一样,真是呆,等我们援兵一到,你就知道厉害! 其实,这正是曾国藩高明之处:跟太平军这些土匪正面迎战,肯定没人家跑得快,况且人家还在南京城内,著名的易守难攻之地。因此,他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支撑一天是一天,等待时机的到来。 结果,他的壕沟日益坚固,硬生生的在南京城外建了个外城。太平天国的援军想攻攻不进,天京城内的守军想出也出不来,活活在城里给憋死了。 曾国藩一举荡平乱党,成为乱世英雄。 “笨”不是一个坏词,曾国藩以此时刻警醒自己,慎重慎重再慎重,即使再强大的敌人,也没有功不克的道理。 曾国藩克服自己“笨”的方法,就是最简单的一个字——勤。于是他留下了一句最简单又最有用的格言: 一勤天下无难事。 其中一个勤字,包含五个意思: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 身勤,是身体力行,亲自办事;眼勤,是勤于看书,也要勤于阅人;手勤,是勤写字,包括写日记、写家书;口勤,是锻炼口才,但不出口伤人;心勤,是时刻反省,锻炼心意。五勤到手,天下我有。 比如眼勤这件事。 李鸿章是曾国藩弟子,曾经带过三个人来见他。 曾国藩只瞧了瞧他们三个,就对李鸿章说:“站在右边的是个忠厚可靠的人,可委派后勤补给工作;站在中间的是个阳奉险违之人,只能给他无足轻重的工作;站在左边的人是个上上之材,应予重用。” 李鸿章惊呆了:“老师,我还没介绍他们呢,你这么快就派给他们工作。” 曾国藩说:“刚才我散步回来,走过三人的面前时,右边那人垂首不敢仰视,可见他恭谨厚重,故可委派补给工作。中间那人表面上必恭必敬,但我一走过,立刻左顾右盼,可见他阳奉阴违,故不可用。左边那人始终挺直站立,双目正视,不亢不卑,乃大将之材。” 而这个大将之材,后来就是立下赫赫战功的台湾巡抚刘铭传。 图片来源于「静影沉碧」 图片来源于「老非」 曾国藩把自己识人看相的绝技总结出来,形成了一本奇书叫《冰鉴》。 资质多高真的无所谓,重要的是有没有心去训练自己,还要坚持不懈地训练。 正因为他很会识人,所以曾国藩从来不会乱给朝廷推荐人才。 在他手下被推举升官的人,不过百分之二三。而在其他大臣手里,百分之二三十的属下都升任了,因此他手里总是留不住人。 这也是曾国藩“笨”的一方面。 当然,他后来就越来越精了。 为了能够让自己势力扩大,他此后连续保举人才,在他手下保举的武职总有十几万人,连从未上过战场的人他也要推荐。 以前他从来不与官场的收受礼物之风混同,但发现官僚们都跟他过不去了,于是他自己就开始立了个“小金库”,好作自己在官场打点关系的应酬之资: 下属官员给他送礼,他随便挑选一些收下,剩下的原路退回。 容闳是他的幕僚,当年曾国藩曾经拨给他公款68000两银子,让他去美国买设备准备洋务运动。容闳回国后,要送礼以报当日知遇之恩。曾国藩叮嘱儿子: 他送的礼,你也别不收,但也别多收,20两银子之类的礼物你就收下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