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话: 第二代质疑第一代移民的父母: “因你们的‘美国梦’而断送了你们儿女未来”的文章,激起千层浪花。起初作者不想加入热评,但是思绪欲罢不休,最终完成此文。原文搜索链接:http://bbs.huanqiu.com/thread-3957051-1-1.html 【留美学子】 客观、独立、纯教育 持续推出 教育/留学 精选文章 这篇“第二代华裔移民的子女,质问父母”的文章,对于今天、特别给下一代儿女教育为目的而移民的许多家庭,给了大家聆听一个发自华裔第二代儿女声音的机会。 然而,自己读着这篇文章,就是感觉哪里别扭,真的不想投入讨论,然而,欲罢不能休的思索与内心叹息,令己迟迟割舍不下。 写信的作者大约30岁左右,信发表在2016年这段岁月里。 “一个需要世界其他国家百年完成的经济变革进程,中国仅仅通过十几年的光景已经完成,这是前无古人创造的奇迹!”这段话是我在2006-2008年完成采访的几十位世界驻华大使夫人系列时,所有受访者给我留下的惊叹感言。
为了便于理解, 这里我把移民形态分成两种类别,绝无优劣、高低之分,而是依据国人移民前,投入中国经济腾飞的参与度。 第一种: 这个群体,面临的困惑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强烈的,即使自身再优秀,即使出生在美国作为美国的华裔公民,他们逐渐开始感受着何谓不公平?何谓社会平等的虚幻?何谓头顶玻璃天花板的桎梏?随着生存第一阶段的跨越,今天,愈来愈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移民,开始积极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开始参政、开始发声、开始让世界听到这个群体的呼唤。 投资移民初期,自身已经具备相当的经济实力,他们的洋房可以买得大一号,他们的名车可以买得贵一号;从某种程度上,因为父母辈在国内事业上的成功,他们的子女在国内已经享有富足的生活,到国外,他们或多或少的延续着同等或者更富足、或者稍微差一点的生活。 说到感觉上的落差?作为社会精英群体的感觉,不要说外国人、新移民们找不到“北”,就连刚刚卸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又如何?他卸任了,影响力还在吧,终究是美国前任总统,又能怎么样?在他登记加入华盛顿地区的一个享有盛誉的私人高尔夫俱乐部时,因为俱乐部董事会成员认为,他的价值理念与协会理念不符,这位美国前总统的入会申请,竟然被拒绝。 电影里有一个情景,因为女士上班要穿高跟鞋,然而,她们所在办公楼的洗手间门口竟然有“黑人不得入内”的告示牌。每天就为了使用1-2次洗手间,她们要穿着高跟鞋,吃力的奔跑、到离开很远的另外一栋楼里,前后需要40分钟。 一次外面下大雨,一位女士被浇成落汤鸡 ...... 其实无论今天的奥巴马黑人总统的当选,还是美国黑人现在的政治地位,也是他们百年抗争出来的。说到歧视,从一踏入美国,几乎所有外来人,多少都收到不同程度上的歧视。不要说外国人到另外一个国家生活,就是乡下人到城里来,即使还都属于一个国家的人,有些乡下人也会被歧视。歧视的形式多种,包括冷漠的眼神、偏见的用词、无言的鄙视 ….. 作为新一代移民,在其他族裔不重视我们的时候,我们能做什么?能证实什么? 远的不说,说到我们华人都重视孩子的教育方面。美国从学龄前一年到小学再到高中,期间13年的公益教育里,许多许多父母义工参与与支持,然而有多少华裔父母能够积极参加到孩子学校的自愿者的奉献大军里? 每次活动,华裔子女作为受益者,参加的不少,而作为义工服务的父母们,华人父母的影子寥寥无几。 作为中国父母,我们尽力做到我们父母这代人能做到的。自己觉得,作者抱怨的父母,应该也是尽他们心力,至少移民这个行为,也许在当时他的父母认为对孩子和这个家庭方面,是那个时期,相对正确的选择。 一个享受过父母艰辛和红利的儿女,如果没有一丝的感恩之情,没有对自己未来前途的担当与责任,其实本身就是人格不健全。 再说,作为具备中文表达,具备中美双边教育、美国工作经历的人,你的起点不知晓比其他人高了多少倍? 凭什么美国大学已经完成、工作已经经历的你,还要去责怪父母?假如父母不带你来,你这样的心态,即使留在了中国,难道会比其他同代人活得更好? 这里,本文作者就要站出来,为天下华裔父母讲话。 父母许多感悟,是跟着儿女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被警醒;养育儿女,确实是我们父母一生的自我修行。今天的中年父母们,即使移民美国,身上抹不去中国传统文化打上烙印,在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里,大家无时无刻不在尽力,为上一代献孝心,而且不奢望我们的后代任何回报。 如果笔者小学初中时分已经在美国开始, 美国的文化和教育,多少应该影响到这个年龄段来美国的第二代留美旅居的移民们。 美国18岁,就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分水岭。18岁前父母有义务负责养育子女,18岁之后,孩子有责任,自己养育自己。 孩子们啊,18岁后的未来命运,已经掌控在你们自己手里,如何走,是你们自己的决定!许多留美旅居的华裔父母,竭诚希望让儿女们经历两个世界强国的教育:中国 vs 美国。父母们把一个国际的舞台展示给了自己的儿女,中国父母为儿女们的贡献,相比许多美国父母,中国父母实在“忘我”。比如教育方面举例,中国父母没有钱,砸锅卖铁,借钱也要为儿女支付所有教育上需要的经费,包括美国昂贵的大学学费。 至于孩子们“对与错”的人生路径,18岁以后,孩子们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即使有偏离,孩子们自己也应该随时可以调节着这条路上的方向。孩子自己应该自己走的路,父母凭什么还欠着儿女呢? 为何对于这封信的热评内容,自己感觉别扭?因为中国父母也偏离了育儿理念,热评中的父母,无不与儿同忏悔、为儿委屈,对自己自责的内疚...... 难道已经付出这么多的中国父母,还要承担继续为儿女“包办”的责任? 信里作者阐述的一些事实,不容置疑。然而,信里除抱怨之外,到底还缺少了什么? 这是当事人需要反思的。 笔者认为:18岁以后, 一个人无论在人生何阶段?人生何境地?心怀感恩、担当、谦卑、自我奋斗、摔倒再站立起来,修炼这些精神和内涵,才是希望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人”的基本素质与格局。 为何信中的第二代移民 对父母如此质疑? 其纠结点,最关键、最关键: 希望获得 美国的教育和事业的机会, 同样还要获得 中国故土上给予的另外事业和机会, 以及在功成名就后, 可以获得 看得到摸得着的优越感! 不是吗? 【留美学子】 客观、独立、纯教育 已发表数百篇精彩文章 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