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鄉是故鄉:印尼華人文化與華人藝術家

 無情360 2017-04-15

(本片製作人蔡宗德教授與最後一位印尼華人布袋戲操偶師張忠義先生合影)


      本片《他鄉是故鄉》紀錄片是台南藝術大學蔡宗德教授在執行科研計劃《音樂與認同:政治與經濟影響下的印尼華人音樂文化構建》的一個部分,并由蔡宗德教授擔任製作人,以及由陳君典與蔡宗德兩位共同執導。內容主要探討印尼華人文化以及華人表演藝術家對於華人與印尼音樂文化的貢獻和他們的處境。本片目前尚在進行後製工作,將於今年年底完成,在此呈現的僅為本片的片花。




        華人長期移居於印尼,不但帶來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學習印尼當地的傳統音樂文化,甚至進而結合中國與印尼音樂而產生新型態的印尼華人特有的音樂類型;印尼華人維護中國音樂傳統,支持印尼音樂傳統,甚至創造印尼華人音樂的新傳統。而這些印尼與中國、傳統與新傳統的音樂活動與文化,對許多的印尼華人而言,它代表的不僅是音樂文化的維護與保存,華人音樂文化的建構與認同,甚至是特殊政治環境妥協下的結果。


(爪哇人演出華人布袋戲)


        在移民印尼的過程中,華人不但將中國傳統藝術文化型態 (例如:舞龍舞獅、南管音樂、布袋戲) 與宗教活動結合, 而保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華人也努力的融入了印尼當地文化體系,創造出具有中國與印尼文化元素結合的新藝術型態 (例如:中國式皮影戲Wayang Cina-Java) ; 印尼華人對於印尼當地的傳統文化也投入不少心力,不但學習印尼傳統音樂戲劇與舞蹈,甚至組織甘美朗樂團、出版樂譜,舉辦各種藝術文化活動。近幾年來自台灣的卡拉OK文化更是瘋迷印尼華人圈,更成為華人社群聯繫感情、建構華人文化認同的重要方式。然而, 自1965年的「新秩序」(New Order) 政策對華人的排斥,對於華人的社會文化地位與活動無疑不是一個重大的打擊,而華人的音樂文化活動也因此受到極大傷害。儘管如此,華人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其音樂活動,反而更激起了華人對自己傳統文化的保護。


(加里曼丹三口洋市華人元宵節遊行)


      對於印尼華人而言,音樂是他們建構華人文化系統、社經脈絡體系與音樂文化認同的重要方式,甚至成為華人與當地印尼人建立社會文化連結的工具。雖然,音樂對於印尼華人而言,已經具有極為深厚的意義,確實有其研究與了解的必要,但也是身為華人的我們,特別是身為一個台灣民族音樂學者而言,對於我們鄰近國家的印尼華人音樂文化卻知之甚少,雖然歐美學者也開始注意到印尼華人音樂的發展,但卻也只是剛剛開始,這也使得印尼華人音樂研究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華人演出印尼傳統舞台劇)


      沈重而幽暗的歷史並不全然以人們的口述來完成,而是希望重新扣回本片主軸—即印尼華人的藝術文化,這個大前提上來觀之。內容上,這部影片將會是一部橫跨微觀個人生命經驗的小敘事與巨觀歷史發展大敘事的交融;形式上,布袋戲、印尼皮影戲、華人皮影戲、爪哇舞蹈,都將不再是表演藝術自身,亦不是影像敘事所需的補充素材,而是將它們重新編排,成為歷史再現的一種手段。


(印尼華人布袋戲演出彩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