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鱼病发生的原理及预防(一)

 Mujihui 2017-04-15

随着气温回升,鱼病开始逐渐增多,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为了减少鱼病的发生,下面来谈谈鱼病发生的原理与如何预防。

下图为鱼病发生原理图(“三环”模型)

一、病原

1.病原: 又称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微生物寄生虫的统称。

2.决定病原体致病的因素:

①病原体的毒力大小:

a.不同病原毒力不同:有荚膜的细菌毒力大,无荚膜毒力小;

b.同一病原反复传代后毒力存在一定变化:减弱或增强;

②存在状态:

某些寄生虫或真菌只在生活史的某一阶段才具致病性,如:

a.白鲢的复口吸虫病:只在囊蚴阶段感染鱼类(毛蚴和胞蚴在锥实螺,成虫在鸟类);

b.中华蚤只有雌体营寄生生活,雄体营自由生活。

③数量多少:病原的数量越多,整体的毒力和致病力越强(许多病原菌都是条件性致病菌)。

3.病原体的来源:

①原发性来源:疾病来自于发病的的动物或其尸体(有的即使痊愈也是病原的携带者),如:感染白斑病的病虾或其尸体。

预防:及时捞出或隔离患病的个体(如白虾池塘混养的罗非能吃掉患病体弱和死亡个体,截断传染)。

②次发性来源:疾病来自于带有病原的水体、饵料和工具等。

预防:四消 — 鱼种消毒、饵料消毒、食场消毒和工具消毒。

4.病原体的传播方式:

①经口感染:感染性的虫卵、幼体或胞囊等随食物经口吞入而造成的感染。

②经皮感染:通过宿主的皮肤、粘膜、鳃、鳍及附肢等所引起的感染。

a.主动经皮感染:病原主动钻入鱼的皮肤引起的感染,如:复口吸虫的尾蚴主动钻入皮肤进入肌体后发育成囊蚴。

b.被动经皮感染:通过某些媒介将病原体带入宿主,如:鱼蛭吸血后对锥体虫的传播。

5.病原对鱼体的危害:

①机械损伤:寄生虫的吸盘、钩和口器损伤皮肤、鳃等组织;

结果:功能丧失; 继发炎症感染

②夺取营养:某些病原是以宿主体内营养为食:肠道寄生虫;

③分泌有害物质:如:细菌和病毒分泌毒素、某些寄生虫分泌蛋白分解酶等;

④压迫和阻塞:如:绦虫、孢子虫的胞囊(影响性腺发育)等;

⑤其他疾病的媒介:如:鱼蛭、桡足类等。

二、鱼体

1.鱼体因素:

①与鱼体的大小与性别有关:

a.大小:如草鱼出血病:一般发生在1龄以下个体;

b.性别:如对虾特汉虫病(雌)、大眼鲷匹里虫病(雌);

② 与鱼体的遗传因素有关:(不同物种、不同个体);

③ 与鱼体的营养状况有关:如缺Vc、缺钙等;

④ 与鱼体的免疫能力有关: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2.鱼体对病原的作用:

①组织反应:

a.过程:病原 (侵入)→宿主组织反应 (形成)→寄生部位胞囊 (引起)→组织增生、发炎;

b.结果:限制病原生长、降低附着牢固性、驱逐病原。

② 体液反应:

a.稀释有毒物质浓度;

b.含有溶菌酶等抗菌物质。

三、环境

1.水温:

①在水生生物生活的临界温度下,生物处于应激状态,免疫力下降;

②水温骤变会直接引起养殖水生生物的休克、痉挛乃至死亡;

③水温升高,病害的繁殖和传播能力提高,有机质的分解速度加快,水体溶解氧下降,疾病发生率上升;

④许多疾病的发生具有明显季节性。水霉发生的高峰期为20℃左右等。

2.溶解氧( DO):

①DO过低,鱼、虾浮头、泛塘;氨氮、亚盐转换受阻(亚硝化反应:NH4++O2NO2-+H2O+2H+;硝化反应:NO2-+O2NO3-

②DO过高,容易导致气泡病等一系列问题。

3.pH

①pH过低:光合作用受到抑制,DO降低;加速腐生菌繁殖,养殖动物健康和生长都受到负面影响;

H2S毒性(H2SH+ + HS-)增强;氨氮毒性减弱(离子氨比例增大);

②pH过高: H2S毒性(H2SH+ + HS-)减弱;氨氮毒性增强(分子氨比例增大)。

4.H2S、氨氮、亚盐等物质超标:

H2S:使神经系统中毒,抑制某些生理功能。硫化氢为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水体中硫化氢主要来源于含硫有机化合物的分解,包括动、植物残骸和其他蛋白质的分解,有的则是通过硫酸盐还原作用,还有工业废水的硫化氢。

氨氮、亚盐:氨氮和亚硝态氮对鱼的毒性是由于它们进入血液,将血红蛋白分子的Fe2+氧化为Fe3+,抑制了血液的载氧能力,严重时可引起鱼类窒息、死亡;

5. 人为因素:

①种苗放养密度不当;

②种苗搭配比例不适:a.加剧饵料竞争;b.相互残杀;

③饵料管理不当,如霉变、投喂过多或过少;

④在捕捞、运输过程中造成的鱼体损伤;

⑤药物使用不当。

四、病原、鱼体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疾病的发生往往不是某个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病原、鱼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环境(底质、水质)恶化时,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致病力增强,鱼体产生应激或损伤,体质下降,难以长时间抵抗病原和不良环境对自己的伤害,最终发病。

五、鱼病的预防

前面已经给大家分析了鱼病发生的原理,即环境(包括水质、底质)、病原、鱼体三者关系的综合(三者共同交接的区域),知道了鱼体生病的原理,就可以更好地预防。传统养殖注重治而不注重防,平常不预防,一旦发病就杀虫、杀菌,这样处理过后,鱼病虽然好了,但是对水质和鱼体会造成巨大伤害,比如有益菌、有益藻的大量死亡,神经伤害(有机磷),药物残留,摄食下降,免疫力下降等。因此,笔者建议大家在养殖过程中尽量少杀虫、杀菌。既然要少杀虫、杀菌,那么怎么来预防?答案请听下回分解!


本文来源:中易物联营销部丨本文作者:吴根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