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但愿人间常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

 昵称13975006 2017-04-15


清末湖南湘乡有位兼开中药铺的名老中医自题一副春联:“只要世上人莫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江西吉水也有一位开中药铺的中医写过一副内容相似的对联:“但祈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中药房 聚蓄百草; 平康兆民。 韩康利薄; 橘井泉甜。 药圃无凡草; 松窗有秘方。 艾早三年蓄; 功堪百病除。 所言皆药石; 立意尽慈悲。 人期勿药有喜; 我自立心不欺。 但愿世间人无病; 那怕架上药蒙尘。 世间本无长生术; 海外岂有不老丹。 虽无刘阮逢仙术; 只效岐黄济世心。 花放杏林滋气血; 药生兰室补肢身。 架上丹丸长生妙药; 壶中日月不老仙龄。 一药一性岂能指鹿为马? 百病百方焉敢一牛易羊! 南参北芪匣内丸散延年益寿; 藏花川贝架上膏丹返老还童。 天下药治天下病无病不能治; 世上人除世上灾有灾便可除。 天下药治天下病懒病不能治; 世上人除世上灾心灾怎可除



但愿人间常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

药是什么?医是什么?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它们又是什么样的关系?一直总在苦苦思索,却还是没能够完全明白,没能够深刻彻悟。

 “虽有良医而药味为伪药,则良医无济于事”,这句话本义是说,良医诊断正确,而药味为伪药,则良医也解决不了问题。这句话细细琢磨,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这句话提到医与药,医与药都为“病”服务的,相对于“病”来说,药是“病”的“硬件”,医是“病”的“软件”。药是维护人们身体健康的特殊工具,医是医生的医德医术的综合主体,都是用来治病救人的,从而由药、医、病三大系统构成了一个更庞大更复杂的整体系统。在这个整体系统中,药,保证药品质量安全有效,是为病服务最基础的第一步。药品质量,不仅仅是指药品生产合格,从广义上讲,药品质量贯穿于药品的生产、流通、使用的每一个环节,直至药品为病所用的终端,最起码是安全有效的,这才是真正做到了药品质量合格。医,医治病人是一个灵活多现的动态过程,是为病服务的第二步,这一步医生的医德医术最关键。医德医术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体现在医生治病过程中,这是一个不易被大多数人们所轻易看到并能明白的主观过程。药、医、病三大系统,药,是一个包括“软硬件”的“硬件系统”;医,也是一个包括“软硬件”的“软件系统”,我们要怎样建立良药、良医这两大系统,才能做到“良医良药,互相辅而行”呢?

药品是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特殊商品,但总是渴望着有那么一天,药品不应是商品了。商品有利,药品商业化了,比商业化还更商业化了,生命健康也随之商业化了,一个“利”字渗透了药品的生产、流通、使用的全过程,带来的是什么呢?生命健康成了“利”字下的牺牲品,“利”字否定了药品质量第一决定权,“利”字干涉着药品监控的正当行使权,“利”字加重人们生活负担,损害人们身心健康,正在逐渐的毁灭人们生活信任和希望。

在药厂从事质量管理的人,都明白这么一句话:“药品质量是在良好的受控状态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 从中可见,检验只是一个手段,它不能从药品本质上保证药品质量是合格的,它只是发现哪些药品是符合和不符合标准的。药品质量是在良好的设计与良好的受控状态下生产出来的,从源头抓起每一个质量控制点,把握好药品生产环节的每一个质量关键点,才能保证药品质量合格,同时,正确行使药品质量第一裁决权,坚决假劣药等不合格药品不准出厂。大多数药厂能这样做,是因为这样的药厂能视药品质量第一说话,视药品质量关系广大群众身心健康,保证药品使用安全有效,才是药企发展的根本所在和核心。可是因为一个“利”字,质量第一成了一句无奈的空话。最早的齐二药事件、震憾人心的疫苗事件以及最近的闹得沸沸洋洋的医用氧事件等,无不体现一个“利”字在说话,尤其是医用氧的事件,深一层思考就会发现:谈什么质量第一决定权啊!这药监好比企业的质管,药监为国家服务,质管为企业服务,几方的利益受到了冲突,在利益冲突下,受害的却是无辜的患者。因此,药品监控不仅仅是等着假劣药事件产生了,才去追究公布,因为等到公布的时候,假劣药早已造成了不可想象的损失与无法弥补的伤痛。药品监控,要从药品生产厂家源头那里抓起,建立药品生产厂家基本情况及其每一批合格药品源头数据库,包括出厂价,这是最原始的药品信息库。药品监控对合格药品源头数据库实行发放权,如药厂一样掌握质量第一决定权,所有的合格药品从这里发放,从而从源头上从监控手段上,大大降低甚至杜绝假劣药的产生,更不让假劣药等不合格药品流入市场。药品监控重在一个监控过程,要像药品生产过程一样,监控每一个监控关键点,药品信息库的建立与监控就是一个起始关键点。这个关键点是良药运作系统的第一步,全国药品种类之繁多,成分之复杂,数量之庞大,利润之高端,曾几何时认认真真的做过统计呢?只有药监从药品源头统计起,提供第一手正确信息资料,才能一步步的得出清晰答案来。全国药厂每年生产了多少药啊?人们使用了多少药啊?药有两面性,真正用之有效又有多少啊?同时产生无形之害又有多少啊?这个离不开药品源头统计,还包括医院自制制剂的统计。药品监控,从源头上建立起正确的原始的药品信息库,把握合格药品的发放权,从而掌握药品监控主动权,承担起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良药运作系统,就不能让“利”字干扰与阻碍。

“利”在药品流通中,更突出了药品的商业性,流通之巨“利”,谁来买单?

不明白,为什么医药公司如此多?每年药监常常公布注销了多少家医药公司,却从来不公布新的医药公司又成立了多少家。而实际上新的医药公司,往往是从注销的医药公司转换过来的,换汤不换药而已,其业务就从来没有中断过,一直在进行药品经营活动。大力裁减医药公司,但何时真正的减少过呢?

不明白,医药代表那么多?还分好几类别:OTC业务、临床业务、终端业务、厂家直销业务、新特药业务、地区业务等等。医药代表可谓真是药品流通中“精英”, 当营业员介绍药品时,当医生开处方时,受不受医药代表的“利”左右思想呢?串货挂靠,推销药品,垄断药品,互惠互利。推销垄断,药品是不是太多过剩了?如果是这样,还有必要浪费源头资源吗?药品是用来治病救人的,不是用来吃饱撑着,还要进一步来害病的吗?

不明白,在医药公司从事质管的人员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一份检验报告单复印件上盖满了多家医药公司的公章,这表明此药品在这几家医药公司流通过。药品在医药公司间流来流去,流通多一次,药品“利”之分就增加一份,为什么要这样流通?流通渠道搞得繁锁复杂,现实中的医药公司多得管不过来,还搞什么网上互联网药品销售?网上交易药品条件成不成熟?只怕为假劣药流通提供了便利吧!

不明白,药品价格在医药流通中,真是五花八门啊!芦笋片事件要打破沙锅问到底,药品由企业到医院,经过厂家业务代表、医药公司、医药代表、药品招标及各种潜规则等,每一个环节都说其是“受害者”,那么从出厂价只有区区15.5元的药品推高到了无法想像的213元,这中间的高额“利”润谁拿去了呢?最后受害的只是患者,只有患者来出这个钱。

不明白,地方药监建立起药品流通实时监控系统,能建立药品流通数据,为何不建立来自药品生产的药品源头数据呢?药品流通,同一个药品在几家医药公司里流通,这个数据量之大,远远大于源头数据几倍,因为源头的药品数据只有一次,就是药厂的原始数据。建立源头数据,就会更好的跟踪流通数据,为流通数据的正确性提供了验证依据。合理规范药品流通市场,引导流通方向,尽量减少药品流通次数,保证人们用药合理经济。

医药公司千篇一律的GSP,使大多数执业药师成了名副其实的资料管理员。有这么一篇文章“千名药师共商医改,迎接新挑战”中提起:执业药师,不仅是人民群众用药服务的提供者,同时也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参与者。执业药师主要分布在药厂、医药公司、医院、药店等,虽说都是执业药师,但从事的工作却天壤之别。药厂的执业药师应GMP而产生,是为制药企业服务的,是药品监督的第一线,坚决不合格的药品不准出厂,为企业承担着较大风险,好像不怎么接触人民群众用药服务。医药公司的执业药师应GSP而产生,集中了大多数的执业药师。全国各地的医药公司,质管部都在重复做着同一个工作:收集更新完善药品经营的合法资质的资料。供方资料:全国各地的药品生产厂家及其药品和医药公司等合法资质资料,销方资料:医药公司、药店、医疗机构等合法资质资料。这些资料可谓是年年在收集更新,却一直是没法完善。成千上万的医药公司,重复着成千上万的同一个工作:建立供销企业资料系统。医药公司至少收集过成千上万份证照资料,资料传真件、复印件、过期、不齐全等各式各样,真真假假,质管部要想锁定业务牌头,完全没有权益,因为医药公司要赚钱,做质管的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点眼,何况药监都没法控制的事,让质管如何控制啊?而这些资料来自药监等相关部门,相关部门有着企业最原始的第一手备案资料,比如药品生产或经营许可证,GMPGSP在药监那里有备案,由源头建立更新完善一份全国资料信息系统,共享到合法企业供销系统中,代替所有医药公司的资料收集更新工作,就不用证照纸张传来传去满天飞,从源头上杜绝虚假证照的产生,主动控制证照过期或不齐全的公司不得进入流通市场,促使这些公司自觉接受药品监控,或更改或淘汰。

不过,还是大力主张裁减医药公司,让更多的执业药师走到用药终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用药服务。可是与患者直接接触较多的药师,医院的药师成了药房窗口上简单的发药员,药店的药师成了促销卖药拿提成的营业员,与医改中的执业药师担负的工作与责任,从何谈起啊?用药服务,更多体现在临床用药,确切的说,更多的来自那些临床医生与临床药师。仅仅是为了考试而考试的执业药师,做不到这样的药学服务。我是一名执业药师且学临床医学(大专),在三甲医院实习过,毕业后先后在药厂、医药公司等工作过,但我承认,真正的药学服务,估计做不到位。药学服务,最基本的要素“与药物有关”的服务。药学服务职业观念的转变,由过去的关注药物转向直接面向患者,即以患者为中心, 主动服务、关心或关怀,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宜,改善和提高患者的身心健康质量。实现全程化的药学服务,执业药师没有一定基础的医学临床知识与临床经验,药学服务是做不好的。

用药最多的还是在医院。医疗事故的发生,往往总是追究在药上面了,而不追究医疗内部系统问题。医用氧事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药品管理法明显规定: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应当是本单位临床需要而市场上没有供应的品种,并须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配制。市场上有医用氧企业,经过一套严格完备的GMP认证程序,制造医用氧。为什么医院还要自己配制?医院内部配制的制剂不仅是医用氧,还有许多其它配制的制剂,又有多少是处于明明白白的监控中呢?有待迫切关注与重视。医院的医用分子筛制氧与医用氧制氧实行标准不一和监控不一,都是“利”之争,依法而治,却治标不治本,一阵风而过,总是生命无缘无故的没了。医疗机构自制劣氧,医生无数次使用劣氧,就真的从来没发现过什么啊?甘肃天水农民“被艾滋” 四年事件,说明医疗机构内部存在黑洞太深了。最近的高中女生遵医嘱吃感冒药中毒身亡,1岁幼童误诊命丧医院等系列事件,谈到医者的失误,却常常推到了药上病上纠缠,从不主动说医者医德与医术问题。治病是一个动态过程,药,只是一个 “工具”,能否用到恰到好处?完全在于医生怎么对症下药,药师指导患者如何正确用药。在治病过程中,医者是主体关键,药、病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掌握在医者的手上。医疗事故的发生,不仅是药品的原因,病情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医风、医德、医术的原因。医者,仁义之心,医术,济世之术,高尚医德,精湛医术,构成和谐医风,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最难点,难在医者的医德医术,完全是人为因素,主观意识多,专业知识强,灵活多现,没法控制,这也是医这个“软件”比药的“硬件”更难建的原因,同时,医疗事故多数归在“药”上面的原因。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看上去就像是用医保(钱)为病买单的一场医改,无论个人还是国家,这个单买得起吗?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家拟投资多少钱啊?医疗机构本身就是一个暴利机构,主要体现在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收费上,药品价格日益明显化,却依然还是降不下来,更何况是医疗服务收费呢?医疗服务收费,不仅要公布出来,更要看看这个公布的收费项目及价格合不合理?谁曾见过医疗机构亏损啊?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医保在某一定程度上替病买单。可是小病门诊费用几百至上千元,医保不报,非要拖至大病住院的费用才报,导致人们小病忍着,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不得不去看啊!医保到底保的什么啊?从病的角度来说,报销小病门诊费用,多数人就会主动看病,才不会拖至大病。医保是为疾病承担风险,起着第三方的预防作用,为什么不在小病上预防呢?偏要等到大病住院,大病住院费用成千上万,医保报销费用也相应增多,并加深病者的痛苦。还有一些妇科儿科等特殊性的专业门诊,诊治下来那费用更高啊!没有几千元别去了啊!与当前工资水平相比,无人不叹“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啊,人们心里真的是怕了啊,默默为病所折磨而不去看病的人多着呢!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离不开药医病三大系统,药,把握源头,重视药学服务,缩减中间环节,让执业药师分配到用药前线,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程化药学服务。医,仁义医德,精湛济世医术,抛开名利之念,真正做到无私无我医之无愧。病,作为医治和药用的对象,学习医药基础知识,为自已健康服务。医药知识,专业性很强学起很难,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学习一些医学常识是应该的,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医药知识,从十二年教育就开始,从简到难逐步学习,提高全民族医学自身素质,对常见小病知晓一二,大病理解配合医生治疗,对治病是大有益处的。

人从生命诞生起,就承受来自疾病的痛苦,时时刻刻受之威胁。“但愿人间常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人间常无病,是一个理想状态,是人们向往的美好愿望;人间常无病,就算架上的药生尘变质也愿意,不求医药之利,何等的仁义之心啊!可是人间怎会没有病呢?要想“人间常无病”,药解药源,医改医德,彻底打破医药之“利”,让“利”完全归于国,用之民,重重困难做的到吗?“但愿人间常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从另一角度理解,人间常无病,不惜药生尘变质,如此浪费药品资源,没有一分一厘之“利”,还得亏损啊!可想而之,真正为了“人间常无病”,势必完全打破医药之“利”。 哪怕是打破医药之“利”的一半,人们的生活状态就会好几倍啊!

“但愿人间常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永远期待着这个美好愿望!

 

小七

20100617






《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读后的感想

 

民间老中医 ◎ 潘德孚

 

 

    娄绍昆先生很多文章都是写经方的。他在学校里教经方,自己实践中很多地方都用经方,对经方有独到的见解。那些文章都写得很好,我觉得看他的文章,也帮助了我提高行医的能力。虽然我年纪比他大,也以他为师友。我与他交往很多年,有一些地方的见解虽有不同,但大方向不悖,相互尊重。现在他著成了这本很有价值的书,我为他高兴。中医现在已进入黎明前的“黑暗”。时代召唤中医,必须努力突破崛起前的困难和障碍。因为,人都免不了会生病,而现在生病的人,却必须无奈地“享受”医疗市场化的水深火热。为什么?是因为西方医学给我们输入了医政一体化的医疗体系。

 

    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这本著作,无疑能给准备为中医事业作出贡献的年青学子,或愿意在余生中为中医增叶添花的老人们一本既有趣味,又对学习有指导意义的书籍。这书,主要不是写现在他自己使用经方的见解,而是写他学医后的有趣经历。这其中,大多数是他自己学习、行医与人交往的故事,直到他真正端上了中医的饭碗为止。这本书,使他现在成了一个真正著名的老中医。

 

    我迈入老年后正好碰上医疗市场化,它激发了我写文章的积极性,因此不断地写作揭露它所产生的恶果。我也鼓励娄先生写。我认为他一定会写出一本很好的书。但他总是不那么积极。这并不奇怪,近一个世纪里,有多少人因写作被罗织罪名,祸及子孙,终生后悔的?

 

    现在,总算在学术的写作上有所开放。这本《中医人生》是写他以学中医作谋生手段的过程,从青年时代到取得谋生资格,他所接触过的人,给他组成了许多有趣味的故事。我长他9岁,与他有相似的经历,共同体味过那一段难以忘怀的年月。我们都是同一个时期中经受同样坎坷的磨练。我与他现在都是老中医了,对现代医学有相似的见解,虽不完全相同,但也没有大的分歧。

 

    人与人看问题由于视角不同,所述的也不一样,这才是大千世界之所以灿烂的原因。我喜欢写恶,写医学医疗之恶,这恶,实际亦是人性之恶。他这本书写人性之善,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所碰到的人,都表现了善的一面。这里面很多是与他同时经历过当年坎坷的朋友。他们曾相濡以沫,现在想起来就更为亲切,不能忘怀。娄先生将这些不能忘怀的故事写出来弘扬人性之美,是很重要的。你困难的时候去体味,心里会增加一分温暖。每个人一生,都有可能碰到艰难坎坷,读此书无疑会在努力的时候增一把力,添一分信心。

 

《中医人生》是一本有现实意义的名著

 

    我现在称说的“著名”老中医,许多人会觉得不解。或许会问:做中医老了,有名了,就是著名老中医了。我认为不是。在我的观念中,这著名两字的解释有所不同。我说的著名,是以著作闻名。虽然有很多老中医都很有名,面前排着长长的病人队伍,但没有闻名的著作,是靠着某些机遇或福庇,使看病的人多起来;或依仗某种特殊关系,走通某条渠道,使看病的多起来。这些都不能算真正的“著名”。尤其是现在这个时候,人们已逐渐知道微生态平衡是人健康的保障,抗菌素被唾弃了。人们逐渐疏远靠抗菌素维生的医生,为孩子的健康,改找中医治疗。但这时候,很多人求医不着了,中医在全国已变成“珍稀动物”,是老了的中医,也就都著名起来。这样的中医,就不能说是“著名”。

 

    这次医学界发生了一个轰动全国的新闻:甘肃省卫生厅给医务人员办了一个“真气运行学习班”,47个医务人员中有41人打通任督二脉。这个消息本来是大好事。但厅长刘维忠受到媒体们的攻击。攻击的方法中最为恶毒的招术是请著名中医专家出来讲话。这里的意思很明白: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现实中当然不乏这样的“著名”中医。有一位不仅在中医科学院担任高级职位,还是全国政协委员。他竟然说:“‘9天打通任督二脉’只会毁了中医”。道理何在?他说,中医的生命在“见疗效”。这真是胡说八道了。如果说,中医与西医比较,中医以疗效制胜。这是对的。把疗效讲做是中医的生命,那就错了。

 

    著名中医作此错误说法,说明上层也还没弄清真假“著名”。中医的生命是维护健康,又叫养生。养生,就是养护生命,让人平安地活完天年。过去药店门口,有一对联:但愿世间皆无病,宁可架上药生尘。开中药店,也要遵循中医之德,不能想病人越多越好,这不是良心烂了?可是,我们现在有的药店前面却公开挂着大横额:买多少元药赠送多少元药卡。别人生病省出钱来买药吃够苦的了,你怎么还想从病人口袋里多挖点?这就是医疗市场化的祸害!

 

    做中医不是开棺材店,不希望人世间有疾病,没有疾病哪里见疗效?“打通任督”使人健康,符合养生宗旨,怎么毁掉中医?他此人此话正好符合某些媒体的需要,就马上被刊出来了。因为他的话,符合被市场收买的媒体的要求。这不是著名,而是名不符实。我说的著名,要求是真正的著名,骨子里的著名,不是表皮的著名。

 

 

    我认为“著名”,就是以著作闻名。闻名的著作可不是一般的著作,不是在医院里混职称或取名医资格的骗骗小毛孩的著作,出书如出恭的著作。而必须是构思慎密,见解独到,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价值的。我丝毫不想也不会替人吹嘘。我认为,娄先生的每篇文章,读后都会使人觉得他的悟性聪颖,立意新鲜,视野广阔,使人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感。

 

一个很有希望的名中医的消失

 

    文章中他很动人地写到右派张峰先生,本是个解放前的老干部,反右后成了右派。张先生与他虽非相濡以沫,却能相交忘年。如果张先生不是右派,而在做官,即使有满腹的《内经》、《伤寒》知识,也无法与一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成心腹之交。之所以如此,张峰脱离官场,恢复了中国民间士人的本性。在娄先生成长中,他确实帮了大忙。后来右派平反,重返官位,也就“相忘于江湖”了。

 

    张先生无所事事才研究《伤寒》,却有如此成就。如果张先生平反后不再做官,而是做中医,我相信他将有历史性的成就。可惜,他选择了继续当官,所谓“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这也符合中国士人的心理习惯:做官第一,做医生第二。怪不得不得考公务员如此热门!当然,有许多事都很难说,人是要吃饭的。端着铁饭碗总比一掉地就碎的好。何况医学与医疗是两码子事。医学是学问,医疗是实践。医学的学问好,医疗的能耐不一定好,还需要靠医疗赚饭吃的。医疗本事不好,那就赚不来饭吃的了。不过,有了好的学问,再加上努力实践,当然会得到更好的结果,会成为真正的名医。但,是人,都会做眼前光的选择。当官眼前就光;而做名医,那牛年马月是算不着的。

 

    张峰如果不平反,继续他的研究,若加上医疗实践,他一定能成为一个著名的老中医,必有历史性贡献。但他消失在官场里了,无疑是中医文化的损失。当然,对中医来说,它是一条大河。任何一个老中医,也不过是涓滴之水,比之没多少名堂。但没有杯土之积,泰山也不能成其大;没有涓滴之汇,那有大河之流?

 

    从民族的历史文化来看,尤其是中医的文化来看,当官的有几个对历史文化作出过贡献的?中国的历史是帝王历史,中国的文化是帝王文化,士人最多是做宰相,在皇帝面前还是奴才。奴才就是奴才,历史上真正的好官员,几乎没几个有好下场的。但是,士人们还是如飞蛾扑火,前扑后继。为什么?这是一种中华文化基因,一种自毁的基因,它就在每个读书人的血液里。

 

    君不见,孙中山、梁启超、鲁迅都要毁坏中医,结果是他们生了病去求治于西医,都在大好的年龄段——50多岁死于西医之手。如果你们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得了不治之症(请阅本人的《医学理念》,天下就没有不治之症)才导致死亡。错了,那完全是现代医学的谎言(请阅笔者《天下无癌论》)。中医之所以落得现在这个样子,那全是中国文化界自毁基因起的作用。堡垒被内部的人攻破了。不过,山穷水尽之地,转过来就是柳暗花明之天了。

 

结束语:中医学是挽救全世界医疗迷失的唯一良药

 

    当前,全世界呼吁医疗改革。这是因为,是人就害怕生病,倾慕健康。但是,现代科学和市场结合后,就像一个被打开的潘多拉盒子,这一百年来,阵阵迷雾和毒气,薰得每个人都醉眼蒙笼,误把“杭州作汴州”了。一个身影巨大的恶魔,正张开大口向我们扑来。这个恶魔就叫做“医疗化”!“医疗化时代”即将到来,因为,每个人都“亚健康”,都需要医疗。但是,没有人知道医疗的两面性:既能救人性命,也可谋财害命。现代医疗,后者远比前者为多。否则,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医学博士约翰·马森·古德也不会这么说了:“医学对身体系统的影响最难确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杀死的人数,比战争、瘟疫和饥荒共同造成的死亡人数还要多。”(《现代医疗批判》第130页)

 

    自古至今,医生治不好的病人很多,几千年来每个医生都是从不会治病到学会治病,都是拿病人当学习的阶梯。每个医生一生中都有治不好而死了的病人,历史却从来没有记载曾经发生过一件医疗纠纷。而医疗市场化之后不到十几年,被谋财害命者越来越多,全国才出现连续不断的医闹或杀医的事件。老百姓“知道死不知道逃”的人多着,是因为医疗被宣传所神化,被宣传称为“享受”。医生为了赚钱许愿连死人都可救活,这种愿许得多而不能实践的也多,因此,被谋财害命者的怨气不断积聚,就成了医闹杀医的原由。君不闻西南某医科大学研究院,五个外科名医出门都要带保镖,这不是天下奇谈吗?

 

    人类需要的是有良心的医学。什么叫良心的医学?医学要教导学医的,应该以道德为准绳;而不是鼓励医生治坏了不要害怕,警卫会给你撑腰。病人求医,是把生命与健康交给医生,是一种个体对个体的负责行为。西方给我们输入的却是用集体医院取代了个体医生的负责行为,实际就是谁都不用负责的行为。虽然,不可否认集体医疗有它的时代需要,但完全取代是现代医学市场化的反动,是让医生背离医学的良心,造成全世界的医疗方向的迷失。

 

   只有中医学,才是良心的医学。中华文化的土壤,结出的中医文化之果,是挽救全世界医疗迷失的唯一的良药。因此,发展中医必成国策。中国必然成为世界人类的保健养生的乐园。因此,将来的中国将需要无数的中医,年青的学子们,选择以中医为业将使你自觉荣光无限(能谋生但不能发财)。中医是很有前途的。现在我们就应该有所准备,如何学习中医?娄先生的这本书,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学习中医的启发和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