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败不可怕,害怕失败才可怕

 霸王龙勇士 2017-04-15



最近被一篇文章《主观世界的破碎与重建——湖畔大学的失败课外课》触动到,“失败”这个常和灰暗、低谷相挂钩的词似乎有了新的意义。


“成功”这个词我们听了太多遍,“失败”却鲜有提及,或许正像文章中所说“中国人的观念里,失败是羞耻的事。”所以我们才能在朋友圈里看到那么多的光鲜,而对背后的苟且和心酸一无所知。


大家都喜欢享受成功的喜悦和被众人仰望的快感,谁会愿意谈起当年自己的丑事和灰头土脸的时刻?但事实是我们不仅不愿谈及失败,随着年龄增长还越来越害怕失败,内心变得越来越胆怯。


这两天和大学室友聊天,敏小杰说最近很难过很抑郁。原来,她很看重也很认真复习的一场考试以几分之差考砸了,她说“自己从小到大从来都没在考试上吃过亏。付出了那么多,结果那么令人失望,这种失败的滋味有点难以接受。”




在她身上我似乎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社团项目搞砸时的难过、考笔译资格证落败时的心酸、找工作几次面试失败的失落……在受挫的那一刻,我们会陷入自我否定的旋涡,对自己的能力表示质疑,对自己曾经的优秀表示怀疑,在挫败中逐渐对自己丧失信心,陷入深度迷茫。


对应试教育下的我们来说,一路上学一直走得都太过顺风顺水,人生的前18年里似乎一直充满了考试,考试成绩多数情况下就是衡量我们“成功”的标准,所以“别人家的孩子”才会那么惹人羡慕。


一旦考试考了第一名,我们开心爸妈骄傲,而一点点积累的成功,让我们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渐渐沦为成功的奴隶,导致我们日后越来越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败。所以从象牙塔的校园走进社会熔炉时才会对那句“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感同身受。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也都在被灌输如何才能成功的理念,而渐渐地大家成功的模式和标准也越来越单一化。我们总会根据世人的成就去推测他做了什么导致他的成功,然后开始蜂拥而至地去做那些事,仿佛做了那些事我们也能成功,却从来没有冷静下来认真思考他到底失败尝试了多少次才拥有了今天的成就。


久而久之,我们也变得越来越功利化,遇到事情时,总会想这件事对我们成功有帮助吗?渐渐地就将自己困在了一个“假想成功”的世界里,越来越不容易接受外面的变化,失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变得越来越害怕失败。


也因为害怕失败,所以很多事都不愿参与,总觉得不玩就不会输,但殊不知在害怕失败的同时很有可能把真正成长成功的机会也拒之门外。不玩不会输,同样也不会赢,反而白白浪费了大好人生。记得看过一句话说“所有剧烈的成长,都源于磨难和痛苦;所有突然的顿悟,都是伤口滚出的血珠。



在《失败课外课》中,作者也说“伤口,也是上帝的馈赠”,“ 在你产生裂痕的时候,告诉你,裂缝,才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在你破碎的时候,告诉你,破碎是必然的。每一个能做大事的人,都经过无数次破碎,然后一次次的重建里,自己的主观世界与自己要征服的客观世界渐渐融合,然后人剑合一。”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在2013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演讲中说“大学更重要的是经历失败”。是失败,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和生活;是失败,让我们领悟最深刻的成长;是失败,让我们更接近真正的成功。




失败不可怕,害怕失败才可怕。真正的输家是那些害怕失败连尝试都不敢尝试的人。所谓成长,也绝不是求一个永远不会失败的人生,而是内心有了力量,去接受失败是种常态,勇敢面对未来的一切。


本视频全长14分39秒

建议在WIFI状态下观看


之前无意中看过韩雪的TED演讲,她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观点“积极的悲观主义”,觉得颇有道理。“积极”和“悲观”似乎是相对的两种态度,但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处世的人生哲学。“悲观”意味着能够接受失败,而“积极”意味着尽最大努力去做。


人生几何,岁月苦多,不妨试着做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做最好的准备,接受最坏的结果,不要惧怕人生路上的各种挑战,没有什么人什么事能阻止你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做此时你该做的,别害怕,别逃避。




今日互动话题:


哪次失败的经历让你印象深刻?


欢迎互动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