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项目学习与语文课程教学改革

 笨笨胡2 2017-04-15

项目学习(PBLproject-basedlearning概念的提出距今已有近百年时间(1918,美国克伯屈,The ProjectMethod),但在中国教育界得到一些学校的关注并践行,则是近几年的事。由于传统教学对学科及知识的过度关注,以及学习方式尚需深度变革,基于问题解决、课程统整基础上的项目学习,并未得到大范围的应用。

一、项目学习(PBL)与语文课改的适切性

近年来对学习科学的研究表明,“知识并非是学习者头脑中静态的智力结构,而是一个包括人、工具、环境中的其他人以及运用知识的活动在内的认知过程”;按照这样的界定,有效的教学需要情境及活动的创设、学习环境的优化、学习与实践共同体的组建,而项目学习是“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学生在语文项目学习中围绕特定任务,通过自主言语活动实践,能真正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并在情境的体验中凝结为素养。

依照项目学习的原则,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设计各要素并没有变,但内涵却发生了变化:课程目标不是静态的规定,要考虑到目标的设计与过程的关联,因此,必须同时设计学习目标与学生的表现性行为;教学资源,过去是教教材,教一篇文章,现在需要考虑文本的作用是什么,基于问题解决,能否用一组文章做教学资源,能不能教整本书……文本选入的数量、范围、类型将可能扩大;教学方法过去在技巧层面,如怎样设计导入、写板书、提问题,现在要考虑如何引发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如何让行为与实践发生关联;教学过程,过去只看一堂课,现在则要有整体意识,看整个单元、数堂课甚至整个学期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各类项目的解决;教学评价,过去只是纸笔测验,现在则要讨论评什么、用什么评、谁来评,学生的核心素养有什么样的过程性表现?

因为项目是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围绕问题解决,精读文本与泛读文本相结合,通过不同材料的选择,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文本特点、不同阅读环境、不同任务需求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学会提炼和加工信息,学会阅读与表达,学会学习。语文项目学习在课程目标、学习内容、教学实施等方面,对于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

二、项目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核心策略

项目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创设合适的情境,设计适宜的任务驱动。基于真实生活,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设置探究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与经验密切相关的且有意义的事,并且事情本身蕴含着本项目所要求学习的核心内容。

第二,厘清重要的学习目标。好的项目学习,必须考虑项目的整体设计,避免碎片化的学习。文本不应是学生在研习、模仿甚至膜拜后到达的终点,而是学生面对生活与成长中的种种困惑,在一定的情境下促使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辅助性材料,此时,文本的作用从示范转向了支架,抓住文本得以成为支架的“支点”,也就找到了“核心概念与原理”,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少即是多,在明确项目重要目标的基础上,各阶段、各环节学习活动的分目标要具体、可实施、可操作。

第三,“以终点为起点”,构建基于表现性评价的教学流程。怎样设计体现语文学习收获的终结性成果、终结性成果怎样分解为阶段性成果。成果的产生是学生典型问题与经验发现、遴选的过程,也是教学展开的过程;成果设计应有详细的说明,尽可能多样化,便于学生拾级而上,而阶段性成果的形态,自然构成表现性评价的内容。

最后,项目的结束其实是新一轮学习的开始,要调动学生进行展示与交流,给学生表现机会,在相互借鉴的过程中,新的学习也得以发生。

三、深化语文项目学习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首先,如何处理项目设计与“语文”的关系。语文项目学习有较强的内容导向,因此必须注意项目内容与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机结合。应明确让学生知道能够用语言文字做什么,即学生在语文方面应达到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应清晰。

其次,怎样在项目学习中处理语文知识?需要开发有针对性的语用知识系统,真正激活学生的言语实践,让知识转化为能力。

第三,项目学习要对语文的基本活动经验进行探索。目前有些一线的语文项目活动定位不清,或认为语文活动就是走出户外,或略为繁复,或活动之间缺少联系,活动的设计权重亦不一。应寻找那些最能反映语文学习规律的活动,与项目结合,形成富有梯度、螺旋上升的活动序列;要强化文体意识,注意在情境中去认识文类;只要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活动的类型还可以更丰富;语文活动要和真实任务、学生的语文生活有关联。

四、项目学习的前景

项目学习对课堂定位也提出了相应的挑战。课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用已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项目主题、语文知识与能力、语文活动三个核心要素,项目主题是最直接的内容表现,知识与能力体现语文学习的特质,活动则是具体的实现方法。三条线有机协调,融通整合,最终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厘清这三者的内涵及关联,做好基础研究,新的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也就水到渠成了。

原载《语文建设》201511月号,此为缩略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