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芬兰是如何失去北冰洋出海口的?

 宛平2008 2017-04-15

芬兰的北部边境被挪威和俄罗斯所环绕,距离浩瀚的北冰洋不足30公里,然而却只能望洋兴叹。其实在二战前芬兰也是靠北冰洋的,并且拥有通往北冰洋的不冻港口。然而由于苏芬战争战败被迫割地,丧失了北冰洋唯一的出海口贝柴摩,目前也只能通过波罗的海穿越数个国家到达大西洋。

芬兰是如何失去北冰洋出海口的?

苏芬战争前芬兰领土范围



芬兰是如何失去北冰洋出海口的?

苏芬战争割让领土

1万多年前人类在现芬兰地域的定居,这种原始公社制度在芬兰一直持续到12世纪。经历了瑞典发动的一系列扩张活动后,芬兰开始被瑞典统治,直到19世纪初。1809年,俄罗斯帝国击败瑞典,芬兰成为沙皇统治下的一个大公国。

1917年俄国面临战败,11月俄罗斯临时政府遭到俄共推翻,芬兰民族主义者认为这是芬兰独立的时机。1917年12月6日,芬兰王国国会通过了独立宣言的法案。

1918年1月27日,芬兰独立后芬兰王国政府军与苏俄支持芬兰红军发生了近4个月的战争,即芬兰内战,最终以芬兰王国政府军获胜。随后不久,芬兰与苏联随即爆发了冲突,战争一直持续到1920年。此时由于波苏战争爆发,苏联急切希望边界不要再有更多敌人,因而在1920年10月14日与芬兰签订《塔尔图和约》。该和约确定了芬兰和苏俄的国界,并且苏俄退出芬兰内战,芬兰获得北极圈内的不冻港佩琴加地区(芬兰语称之为贝柴摩),芬兰志愿军退出俄属东卡累利阿。这份条约对芬兰非常有利,苏芬边界仅仅距离列宁格勒郊区25公里远而已,因为这份条约不利于苏联,所以战争结束后苏芬关系没有因此改善。

二战爆发前夕,希特勒为了闪击波兰,避免过早的与苏联发生冲突,与斯大林于1939年8月23日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该条约划定了苏德的势力范围,芬兰和波罗的海三小国被划为苏联的势力范围。随后德国闪击波兰,苏联从东部攻入波兰,并在布列斯特胜利会师,和德国共同瓜分了波兰。苏联方面深知坚决反共的纳粹德国迟早会撕毁和约,因此也开始加紧对外扩张,构筑自己的防线。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小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交出其军事基地。波罗的海三小国只好被迫同意,最终在1940年的夏天并入苏联。1939年10月,苏联对芬兰与做出了相同的要求,但芬兰拒绝了,随后爆发了苏芬战争。

苏联一直认为1920年签订的《塔尔图和约》对苏联极为不利,直接威胁到距边境仅32公里之遥的苏联第二大城列宁格勒的安危,且芬兰在独立过程中与德国关系密切,苏联视其将可能成为德国入侵本国的帮凶,于是持续以谈判、威胁或尝试颠覆芬兰政府的方式来解决其边界问题,必要时直接透过军事行动并吞芬兰,使其重回以往俄国附属国的地位。芬兰方面则力保独立之成果,视苏联为唯一的假想敌,持续以外交手段来避免战争。两国在1932年签署了《苏芬互不侵犯协定》,有效期限自1934年起维持10年。

二战爆发前夕,纳粹德国与苏联签订了《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协定》,划分彼此势力范围。波兰被苏德瓜分之后,接着苏联以武力威胁波罗的海国家接受在国内设置军事基地以及驻军的要求,爱沙尼亚、拉托维亚和立陶宛分别于9月28日、10月5日和10月11日接受其通牒。苏联在波罗的海国家行动的同时也进行着对芬兰的侵略准备,9月时已制定好作战计划,边境也正进行密集的动员,预计于11月开始入侵。10月12日起,芬兰政府也开始进行备战措施,从小学起,所有学校全部停课、戏院关闭、禁止提领超过2,000马克的现金等等。

1939年10月5日,苏联外交部长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召唤芬兰驻苏联大使阿尔诺·耶尤-科斯基宁,要求芬兰外长埃利亚·厄尔科就“某些带有政治本质的具体问题”赴莫斯科谈判。由于芬兰方面至8日还尚未答复,苏方进而指责其远不及波罗的海国家来的“积极”,而厄尔科则反驳:“我不知他们如何被邀请莫斯科,但芬兰把这件事当作一件常事,因此透过正常程序处理。”芬兰担忧苏联会认为厄尔科此种态度代表整个政府,因此改派出由驻瑞典大使尤霍·库斯蒂·巴锡基维率领、政经顾问约翰·尼科普和总统军事顾问阿拉达·帕森宁的代表团赴约。行前,芬兰政府指示巴锡基维必须强调芬兰地小人少、有签订《塔尔图协定》和互不侵犯条约,不会构成对苏联的威胁;任何领土上的让步、在国内驻军的要求都必须拒绝、只有在极大的压力下才能就芬兰湾的几座岛屿让步,但绝不得让出苏尔塞里岛,且任何让步必须是对等的,补偿也必须在外界看来是合理的,最后,禁止谈论关于互助条约的相关事务。

 

 

 

芬兰代表团于10月9日出发,于12日开始谈判,苏方以莫洛托夫和斯大林为代表,就列宁格勒的安全和控制芬兰湾入口之必要性,要求芬兰方面接受下列条件:一、为使列宁格勒远离芬军重型火炮的射程,要求卡累利阿地峡的两国边境向西推延12公里,换句话说,即是割让地峡至卫普里(即现在的维堡,当时为芬兰第二大城,也是地峡上的主要防御工事——“曼纳海姆防线”至芬兰内陆的中心根据地)以东30公里间的土地予苏联,这对卫普里构成相当的威胁,同时也使苏方可使用地峡的极北河川和湖泊的天然防御线。二、租借雷巴奇半岛予苏联,令其于西部驻扎5,000名士兵,以保护苏联于北极圈内唯一的不冻港——摩尔曼斯克之安全,另外还要芬兰割让其唯一的北极海出海口——贝柴摩。三、租借汉科半岛予苏联30年,并允许在上面建设军事基地,如此便可与爱沙尼亚的帕尔迪斯基基地联合起来封锁芬兰湾出口,保护喀琅施塔德的苏联海军基地,为此苏联每年会付给芬兰800万芬兰马克。四、割让苏尔塞里岛、拉凡斯卡里岛、台塔尔斯卡里岛和科伊维斯托岛予苏联。五、拆除曼纳海姆防线,理由为该防线“对两国发展和平睦邻关系不利”。六、签署一项互助条约。作为交换,苏联将割让两座自治市——里波拉与波拉亚维给芬兰,两者合计面积为5,529平方公里,为苏联对芬兰要求的2,761平方公里领土大上两倍,但两者皆为仅有原始森林的低开发土地。

 

 

 

苏联提出的要求几乎每一项都与巴锡基维被交待的事项相对,其条件之严苛远未被芬兰方面料想到,故巴锡基维等人先返回赫尔辛基接受新指示。芬兰政府以外长厄尔科和国防部长约赫·尼卡宁两人为首,强硬地拒绝所有要求。而财政部长唐纳和曼纳海姆则持相反意见,认为可以接受此交易,后者意见是,认为苏方的要求实际上不会给芬兰的安危有太大的威胁,在地峡上反倒是使较危险的狭窄突出处放宽了不少,也不影响“曼纳海姆防线”的完整性。最终,政府内强硬派占了上风,做出以下结论:五座芬兰湾的小岛屿可能让给苏联来换取某些补偿、地峡上的边界可以调整(但远不及苏方要求的程度)、1932年的互不侵犯条约可以重新拟定,要声明双方均不得援助他国进攻缔约国一方。然而,芬兰政府认为在本国领土上设有他国军事基地事关国家主权问题,且若答应的话就相当于认可苏联可使用国境与半岛之间、长达320公里的铁路来运送苏联军队与其军需物资,路程中即会通过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此为该国的心脏地带,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租借汉科半岛和雷巴奇半岛。由于巴锡基维不愿在没有政府官员陪同下进行谈判,因此返回莫斯科时,唐纳也是代表团成员之一。

 

10月23日,苏芬双方重启谈判,斯大林对于芬兰提出的新建议十分失望,再三强调芬兰的让步不够,而苏联的要求已是最低限度。在历经两个小时毫无结果的争论后,芬兰代表起身离开克里姆林宫准备返国,但过了几个小时后,莫洛托夫的秘书又来请芬兰代表团继续谈判,斯大林这次将驻于雷巴奇半岛的苏军降至4,000人,并减少对地峡地区上的领土要求。但即便如此,苏联的要求仍然远远超出了芬兰人可接受的范围,因此巴锡基维与唐纳第二次返回赫尔辛基与政府协商。政府内部进行磋商后,决定对斯大林继续持以强硬立场,所有基地均不予以租借、“曼纳海姆防线”不拆除,但地峡边界可西移(还是低于苏方要求)、雷巴奇半岛西部和芬兰湾的岛屿可割让。曼纳海姆依旧认为应避免与苏联发生冲突,而唐纳则致信瑞典首相佩尔·阿尔宾·汉森,试问若芬兰遭苏联入侵是否会可以支援?27日,汉森答复瑞典将继续提供芬兰武器和食物、允许在第三国通过其领土来供应芬兰物资,也会提供外交支持,但他同时也暗示瑞典不会再提供更多的援助。芬兰国防部长尼卡宁倒是对芬军相当有信心,认为至少可以抗击苏军六个月之久。10月31日,莫洛托夫于苏联最高苏维埃议会上将谈判过程公布。11月3日至9日,苏芬继续谈判,但苏联拒不接受芬兰的条件,至此强硬的芬兰代表团不再让步,交涉宣告破裂。11月13日,芬兰代表团于11月13日返回赫尔辛基,这时芬兰政府首脑也依旧不认为苏联真的会攻击芬兰。1930年代苏芬之间的几次谈判皆无结果,苏联决心武装入侵芬兰。

 

1939年11月26日苏联制造了“曼尼拉炮击事件”,以此为借口对芬宣战,在两国边境发动全线进攻。国际联盟将苏联的行动视为非法攻击,于12月14日将该国除名。

 

苏联投入大规模的军队进攻芬兰,并在兵力、飞机、坦克上占有压倒性优势,然而战前其军事领导人因约瑟夫·斯大林于1937年开始的一连串的政治整肃而被处死或入狱,以致冬季战争爆发时,苏军仅剩下经验不足的高级将领和中级军官。由于上述因素,加上芬军训练精良、熟悉地形,导致苏军在冬季战争初期战技拙劣、损失惨重,芬兰则展现了远超过苏联预计的抵抗能力。然而苏联于后期撤换指挥成员、改善作战方式以及结合强大的物资优势,终于突破了芬军主防线,芬兰因而求和。1940年3月12日,苏芬签署《莫斯科和平协定》,并于第二天起生效。芬兰割让卡累利阿上的整个地峡区域以及拉多加湖以北的大片土地给苏联,包括芬兰第二大城卫普里、芬兰的大部分工业区以及几处战争结束时芬军仍把守着的领土。除了卡累利阿外,芬兰还被迫割让萨拉、雷巴奇半岛、芬兰湾的4座岛屿和租借汉科半岛给苏联30年,而在战争期间一度被苏军占领的百沙摩则根据该协定交回给芬兰,旦苏联拥有贝柴摩地区的过境权。总计下来,芬兰一共失去了战前11%的领土、30%的经济资产、12%的人口,其中有45万名卡累利阿的居民不愿生活于苏联的统治下,因此离开自己原本的家园迁入芬兰,成为政府必须重新安置的难民。新国境令芬兰在国防上也变得极为恶劣,割出了卡累利阿地峡使苏军得以从漫长国境上发挥数量优势进攻芬兰,人数少的芬军要防守反而是变得相当困难、拥有强大海军实力的苏军也可以透过海路来派遣大部队增援租借中的汉科半岛,苏军也可以经由列宁格勒—卫普里—汉科的铁路快速调动部队,避开芬兰南部的海岸炮兵,直接威胁芬兰的大后方。

 

冬季战争之后芬兰军队极需恢复。就在合约签订后,芬兰就联系英国,希望获得军事联盟或援助。但英国对此并无兴趣,此事也就没有下文。到了1940年秋天,纳粹德国提出若芬兰可借道与德军占领挪威,就卖给芬兰一些武器的提议,芬兰答应了。1940年11月,德苏双方于柏林召开会议,会中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询问若苏联再次攻击芬兰,德国的反应不同于往年,德国表示反对苏联入侵芬兰。纳粹德国于1940年12月再度重申与芬兰的军事合作关系。

 

芬兰与德国间于1940年冬天到1941年间的合作关系减弱了其它国家对芬兰的同情,尤其是继续战争中,芬兰在纳粹德国的支持下侵略苏联,芬兰不仅计划要收回失土,还想兼并东卡累利亚,东卡累利亚的居民虽然在文化上属于芬兰人,但宗教信仰却与俄国同为东正教。这项侵略行动使英国于1941年12月6日向芬兰宣战。随着德国在二战中其他战事的不利,1944年夏芬兰单独向苏联求和,随后达成苏芬停火协议。

 

在芬兰与苏联在莫斯科达成休战协议后,苏联要求德军自芬兰境内离开,但德军并不愿离去,芬兰于是必需对过去的同盟德国宣战,是为拉普兰战争,芬兰军队最后成功将德军自芬兰逐出。

 

1947年2月10日,苏联等盟国与芬兰在巴黎签订和约。《巴黎和约》除确认1940年《芬苏和约》的一切规定外,令规定另规定: 苏联放弃汉科半岛租借权,以置换在波卡拉地区(东距首都赫尔辛基30余公里)建立海军基地的权利,有效期50年;限制芬兰军备,陆军3.44万人,舰艇不得超过万吨,并对苏赔偿3亿美元;割让濒临北冰洋的贝柴摩地区予苏联。芬苏两次战争中,苏联从芬兰共割取45840平方千米的土地, 将卡累利阿地区苏芬边界线向北推移了150千米。苏联曾经假想的威胁不再存在,相反对芬兰却是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同时还让芬兰失去了北冰洋唯一的出海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