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王镇十六村志——前进

 梁园处士 2017-04-15

天王镇前进村位于天王镇东南方向,辖区面积9.8平方公里,下辖31个自然村,全村耕地3685亩,大棚草莓、蔬菜400多亩,村办企业12家。前进村正在围绕着建设新农村的步伐,带领村民走上小康之路。


罗成栓马白马杆

句容南乡有不少带“杆”字的地名,如上杆、柏杆、押泥杆、白马杆等。古代句容地名“杆”通“干”,如上杆原作上干,二圣奇干也作旗杆。干,汉语有涯岸,水边的解释,如“河之干兮”即河边的意思。

白马杆是天王镇前进行政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地处老104国道以西,天王镇和后白镇的交界处,村上有20来户人家,原属徐家桥行政村。

《句容地名录》解释:“此处是一条白沙土岗子,形状像马,故得村名。”这就是说,村在白沙土岗子的边上,得名白马杆。

当方民间,村名来历却有个故事。

据说,唐朝大将军罗成,转战大江南北,率领千军平定贼寇,一次驻军在天王镇的姚头村。晚上,马夫将战马拴在村前的一棵大柏树上,谁知马的缰绳没栓好,战马向东奔跑,一口气跑到这个村后面的田冲里,马跑饿了,就歇下来吃田里的庄稼。

罗成骁勇善战,是隋唐一员猛将。年仅十四岁就要求上战场,军中主帅说“你连穿盔甲都没力气,怎能打仗呢?”罗成大怒,当即身披两副甲,悬挂两壶箭,飞身上马,冲入敌阵,连杀数人,敌军没有人敢近他的身。军中主帅大喜,送给他一匹战马。

罗成的战马是匹白马,村上的人老远看见田里有个白乎乎的东西,不知道是什么,跑去一看,是匹白马,就将白马牵到村上,拴在一根木杆上。

从此,就把白马吃庄稼的田冲叫“白马冲”,把栓白马的村叫“白马杆”。

姚头村那棵古柏至今还在,古柏叶色青翠,根系发达,树围4.4米,树冠约70平方米。这棵树被定为镇江市古树名木,受到保护。

(图上:百年古柏)

吕家岗取代曹家墩


天王镇前进行政村的吕家岗自然村坐落在天王镇与后白镇的接壤处,老104国道以西500米。全村有100多户人家。

据说明清时期,吕家岗这个地方原名叫“曹家墩“。那是因为吕家岗村后面有一块地势较高的土墩。明清时期土墩上下有百余户人家,多数姓曹,而且大多数都是豪门大户,因此该村叫曹家墩。村上开设的有商家店铺,生意兴隆。

晚清时期,战乱频频,曹家墩人也未能幸免,不少房屋被乱军火焚。不少人做了清军刀下之鬼魂。余下的人被瘟疫所染,一家家的人全都病死在家中。整个曹家墩人荡然无存。

太平天国战乱后,有吕、刘两姓人家来到村上,挑拣了上好的房屋住下,也挑拣了上好的良田耕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吕氏人口发展的越来越多,原来的“曹家墩”也就更名为“吕家岗”了。

吕家岗村东头原有个“吕氏宗祠”,始建于清朝末年,解放前,祠堂有田十多亩。租给他人耕种,租金用于每年的清明、冬至两个节气吕氏家族的祭祖费用。每年逢清明、冬至节气时,吕姓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祠堂,由吕氏的值年人把吕家的“祖宗轴子”挂在祠堂的正上方。祭拜后由族长总结一年来本族中发生过的大事小事,对一些为家族争光,光宗耀祖的给予褒扬;对于一些不赡养父母、不孝敬老人和少数为非作歹的不肖子孙,族长和本族人要给他们家法惩治,然后告诫大家做人要积德行善,朴实勤劳,为家族争光,不得败坏家族风气。解放后,祠堂收归公有,做了村上的小学校,经过文化大革命浩劫,吕氏祠堂现在荡然无存,旧址上被村民建造房屋。

(图上: 旧时老祠堂)

吕家岗村前原来有座庙,名曰“竹林庵”。据说建于明清时期。坐落在一个山环水绕的土墩上。庙宇的规模是三间正屋和两个厢房,砖木结构。正屋中间座上是“观音娘娘”佛像。东边座上是“痧娘娘”佛像。西边座上是“送子娘娘”佛像。

旧社会医学落后,远近各村每年都有不少小孩“出痧痧”,现在叫出麻疹。那个时代医院也不能预防和治疗,每年出麻疹就能夺去不少小孩的生命。为了孩子的平安,当孩子出痧痧时,父母都用红布为孩子做一个小尖帽,并领着孩子,带上准备好的香,纸和贡品到竹林庵“痧娘娘”菩萨面前来烧香、磕头,祈求“痧娘娘”保佑孩子平安健康。当孩子好了之后,还要到庙上还愿。相传在那个时代竹林庵里的痧娘娘为民间积了不少功德,痧娘娘菩萨也声名远扬。

西边座上的“送子娘娘”,顾名思义是为民间送子送福的。有些人家先生的是女儿,或有些没生的想生儿子,他们就带着纸钱香火等来到竹林庵“送子娘娘”菩萨面前,烧香、磕头、许愿,祈求保佑能早生儿子。如果真生儿子了,以后也要到庙上为送子娘娘及大小菩萨还愿。

解放前,竹林庵的名气相传十里八乡,许多香客远道而来,烧香祈福,虔诚膜拜,庙里的香火一度旺盛。解放后,土改干部将竹林庵分给人家当住宅,大跃进时期,竹林庵被彻底毁掉,砖瓦木料都被作他用。文革期间,吕家岗村的干部群众在旧庙址上建了一座村办小学。

(图上: 送子娘娘像)

许家边地下多宝藏

许家边地处天王镇的南面,紧靠集镇,是天王镇前进行政村所辖的一个自然村,全村有200多户,800多人口,村以姓氏命名。

相传明清时期,许家边是一个市场繁荣,车水马龙的商业中心。街道纵横交错,商家鳞次栉比,货物琳琅满目,仅开当铺的就有七八家。远近十里八乡的人赶集购物都来许家边。因为那时候没有天王镇,只有许家边,天王还只有一座天王寺。随着历史的演变,战争的创伤,许家边的商业街渐渐消失,战乱中,许多有钱商家、财主为了逃命,他们把带不走的或不想带走的金银财宝及贵重物品都想方设法藏在地窖里,等战乱后再回来取用。战争过后,有的商家回来了,将财宝取走了,有的商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回来,地窖里的财宝没有取走,一直埋在地下。于是解放后许家边村的人在建房造屋,格田成方中挖出不少宝藏。

解放初,潘岗村的陈明才,春节期间来许家边舅舅家拜年,饭后他跑到舅舅房子后面菜地里方便,顺手拔一把枯草擦屁股,枯草连根拔起后,忽然发现一个小坛子口,把坛子挖起来一看,里面全是银元宝,还有金树叶。陈明才将坛子搬回家,舅舅知道后去找他,他吓的跑到小丹阳去不回来了。

20世纪60年代,村民付宝奇在家中挖山芋窖,挖出一个银元宝,3斤6两,付宝奇思想好,将银元宝主动交公,上级主管部门奖励他22元钱。

1972年村民王叶根家造房子,天王建筑施工队长吴德川率领工人挖墙脚,挖出一个坛子,里面全是金银首饰,银锭和银元宝,在场的人看到后疯抢,天王派出所知道后逐一追回交公。

1972年农业学大寨搞格田成方,村民沈世才一天在许家边村后边一钉耙挖出三个银元宝,下午王桂珍又挖出一个,后来另一个村民也挖出一个,总共挖出五个。元宝上都有“咸丰年间”字样,每个都是3斤6两。全部上缴镇江市文物管理处收藏。上级还奖励许家边生产队800元现金。

同年,许家边的人挑土修路,潘岗村的一个拾粪的小男孩,在路边倒土的土堆里还捡到一只银元宝。

1975年前后,村民王前虎坐在门口乘凉,一辆手扶拖拉机开过来,他只见眼前一亮,连忙上前细看,原来是一颗“金豆子”。老人捡起金豆子去银行兑换,兑了28元钱。

同年的6月份,村民沈世坤在田间挖排水沟,挖着挖着,突然他觉得大锹一梗,挖不下去。慢慢地他把下面的东西挖出来,原来是一只木箱子,里面装满了大铜钱,铜钱上面有“八卦”图案,“通宝”之类的字。大家觉得好玩,在场的人你拿十块,他拿八块,一会儿被拿走两三百块。剩下的就抬到废品收货站去卖,上称一称——150斤。收购站里的人还啰啰嗦嗦,说铜钱上面有锈不干净,还要打折,马马虎虎算90斤,每斤1.5元,共卖了135元。回来后队长奖励沈世坤5元钱,沈世坤喜出望外。

草莓熟了

草莓上市啦,天王的草莓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先进的温室环境,无公害的栽培管理,使得所产草莓,果型大,呈鸡心形,鲜美红嫩,外形美观,色泽靓丽,畸形果少,果肉多汁,味美香甜,更是散发出特殊的浓郁水果芳香,成了老少皆宜的健康绿色食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