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武则天的母亲

 JILE_BABY 2017-04-15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母因女贵,她的母亲是一位身份特殊的“太后”。

武则天的《从驾幸少林寺》一诗中有这样两句:“风枝不可静,泣血竟何追。”

这两句诗表达的是伤父母亡故而不及孝养的思想感情。《韩诗外传》卷九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时光流逝再也追不回来了,亲人离去就再也见不到了。

这首诗是武则天陪高宗游幸少林寺的时候写的,诗有小序:“睹先妃营建之所,倍切茕衿,逾凄远慕,聊题即事,用述悲怀。”“先妃”指的是武则天之母杨氏,则天立为皇后,追赠杨氏为太原王妃(670年追赠其父为太原王)、魏王妃(684年追尊其父为太师、魏定王)。“茕衿”,孤独之感。武则天因为见到已故母亲的营建之所,内心非常伤感,怀着“泣血”之情写下这首诗。

通过读诗,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武则天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也正是由于武则天对自己的亲身母亲怀有极为深厚的感情,所以她才会以尊母的方式推尊女性的地位。公元666年,武则天与高宗封禅归来,途中参拜了老君庙,特意追赠老子的母亲为“先天太后”。

唐代规定,父亲去世守孝三年;父亲健在,母亲去世守孝一年;母死时父亲已逝,则为母守孝三年。上元元年(674年),武后在“建言十二事”中提出,无论父亲生死,母亲去世都应守孝三年。可见,对女性在家中地位予以尊重。

《旧唐书·礼仪志》有记载:

 

上元元年,天后上表曰:“至如父在为母服止一期,虽心丧三年,服由尊降。窃谓子之于母,慈爱特深,非母不生,非母不育。推燥居湿,咽苦吐甘,生养劳瘁,恩斯极矣!所以禽兽之情,犹知其母,三年在怀,理宜崇报。若父在为母服止一期,尊父之敬虽周,报母之慈有阙。且齐斩之制,足为差减,更令周以一期,恐伤人子之志。今请父在为母终三年之服。”高宗下诏,依议行焉。

 

武后这篇表文言辞极为恳切,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很有说服力,遂得到高宗采纳。

那么,武则天的母亲到底是何许人呢?

杨氏(579-670)出身关陇地区的望族,系隋朝宰相杨达之女,一名牡丹。她是在武士彟的原配相里氏(相里氏生的两个儿子,也就是武则天同父异母的哥哥,武元庆和武元爽后来都被武则天干掉了)去世后,由李渊作主、桂阳公主(杨氏的堂嫂)撮合,以近40岁的年龄(有说是43岁)嫁到武家,成为武士彟的续弦。已过不惑之年的杨氏嫁到武家以后一连生了三个女儿,武则天是其中的老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