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伍子胥为何从官场败下来...

 博奥99 2017-04-15

开心阅读31  怜子如何不丈夫

 

子贡走后,勾践再一次对上天心怀感激。和此前的天降神木、天降处女一样,这一次是天降子贡。

 

勾践立即精心挑选了三千人马,由大夫诸稽郢率领,跟随吴王夫差出征。这个精心挑选,选出的可不是越国的精锐,而是精心选出了一些泛泛之辈。越处女和陈音帮助训练出来的六千精兵,勾践是绝对舍不得派出去的。而且,在数量上,勾践也精心选择了“三千”这个不多不少的数目。这样的兵力,无论是人数还是攻击力,均不至于引发夫差的怀疑。越国的这点兵力,夫差根本就没看上眼,在后来的实战中也几乎没有分派他们作战任务。

 

再说夫差,也在国内大举征兵,准备伐齐。此前,子贡在说服夫差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个因素就是西施。夫差与西施情好日密,如胶似漆。一般而言,处于此种状态下的国君,是不愿意出师远征的。但夫差既是个儿女情长的男人,也是个英雄气长的汉子。为了他的称霸事业,他也可以暂时割舍儿女私情。当然,如果不是子贡条分缕析出这么一个“三合一”的大好良机,也许夫差就不太会为他的言辞说动。

 

夫差对战胜齐国充满了自信,他也不愿意与西施分离太久,所以,在准备出兵之际,他命人提前在吴国北部靠近边境的句曲,建了一座宫殿,遍植梧桐,号为梧宫。夫差的用意是让西施提前住到梧宫,一边避暑,一边就近等他破齐回来后早日相聚。夫差的这个安排,足见他是个事业爱情两不误的奇男子。

 

吴军将发,伍子胥依然站出来劝谏夫差。伍子胥因其慷慨激奋的个性,一直被视为充满叛逆性的另类分子。但其实,他那种忠君爱国的坚定情怀,实在是不折不扣的传统价值观的捍卫者。这也正是他死后被千秋万世奉为忠烈化身的原因所在。

 

伍子胥对夫差说:“越国,是我们吴国的心腹之患。齐国,不过是癣疥之疾。现在大王您兴十万之众,行粮千里,去争夺癣疥之利,却忘了心腹大患。我担心您还没打败齐国,越国的祸患就发作了。”(臣恐齐未必胜,而越祸已至矣)

 

在子贡的精心谋划下,越国派兵三千助攻吴国,已经让夫差对勾践深信不疑了。伍子胥反复述说的“越国威胁论”早已成了陈词滥调,根本就不能打动夫差。而伍子胥担心夫差打不过齐国,更是令夫差自尊受损而气恼不已。

 

这个时候,夫差已经隐隐产生了杀掉伍子胥的想法。伯嚭揣摩到了夫差的心思,私下里给夫差出了一个主意,说:“伍子胥是前王留下的老臣,大王您不可随意加诛,以免干惹非议。我看,大王您不如派他到齐国去宣战,以激怒齐人,这样就可以假手齐人,将他除去了。”

 

夫差听了伯嚭的这个“借刀杀人”之计,十分高兴,立即让伯嚭写了一封言辞傲慢、辱谩充斥的宣战书,密封之后,再传来伍子胥,让他带着这封“杀机暗藏”的宣战书,前去齐国。

 

伍子胥见夫差不但不听自己的劝谏,反而让自己去齐国宣战,他那颗日夜为吴国操劳的拳拳之心顿时冰凉如水。

 

彻底失望的伍子胥料定吴国必然败亡,但他自己年事已高,已经不堪逃亡之苦。况且,为了报答当初阖闾的知遇之恩,他也不能背吴而走。但是,伍子胥的儿子伍封正值青春年少,伍子胥不忍心看着儿子年纪轻轻就成为吴国的殉葬品。

 

伍子胥年轻的时候,尝够了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苦涩滋味。这样的经历,这样的滋味,他可是不想让儿子伍封也重新来上一遍了。可是,天下之大,又能让儿子到哪里安身呢?

 

伍子胥虽然在吴国手握重权多年,但却没有几个朋友。在国内,只有相术大师被离与他相善,而在国外,也只有齐国的鲍牧和他有几分交情。但鲍牧早几年已经被田乞所杀。

 

伍子胥思前想后,竟然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这个决定,是他跌宕起伏一生中所作的无数个决定中最糟糕的一个。因为,这是一个将会置他自己于死地的决定。

 

伍子胥决定偷偷带上儿子伍封,借着出使齐国的机会,将儿子托付给鲍牧的儿子鲍息,为儿子留一条生路。

 

伍子胥当然知道,齐国目下是吴国的敌国,将儿子托付给敌国是头等的通敌大罪,但走投无路的伍子胥什么也顾不得了。只要儿子安好无恙,他自己就算是下地狱也在所不惜。

 

怜子如何不丈夫!

 

伍子胥是一个自我监控度很差的人,往往一意孤行,不顾他人感受。这样的个性,注定了他不会是一个让君王宠信的好臣子,也不会是一个让他人喜欢的好朋友。但是,他的这个决定,已经证明了他一定是一个让儿子敬重的好父亲。也许,这正是一个男人、一个父亲在他的一生中所能付出的最深沉的一种爱!

 

只是,伍子胥并不知道,他手中拿着的宣战书,杀机暗藏。这封宣战书也许会让他一到了齐国就丢了命,根本不可能有机会将儿子托付给鲍息。

 

伍子胥一路急行,来到齐国国都临淄,递交了宣战书。齐简公一看,果然如伯嚭所料,勃然大怒,当即就要将伍子胥杀了泄愤。

 

幸好还有鲍息在。鲍息知道父亲鲍牧当年曾与伍子胥结交,不忍心看着父亲的老友惨遭屠戮,就出来帮伍子胥说话。

 

鲍息说:“伍子胥是吴国的忠臣,屡屡进谏忠言,却不被采纳。他与佞臣伯嚭已经势成水火。所以,吴国才会故意派他来齐国,想借我们齐国之手来杀掉他,从而逃脱骂名。我看,大王不如放他归国,让他们内部忠佞互相攻击,自相残杀,这样才有利于齐国。而这个骂名还是留给吴王夫差去背吧。”

 

鲍息也是一个说服的顶尖高手,三言两语就救了伍子胥的一条命。

 

鲍息最初的出发点是因为伍子胥是父亲的朋友,但如果他暴露了这样的立场,就根本起不到说服的作用。相反,他所有的言辞,都是围绕着齐国和齐简公的立场来展开的。如果齐简公杀了伍子胥,就落入了吴国的圈套,成了吴国的杀人工具,还要担负滥杀使者的恶名。相反,如果不杀伍子胥,上述坏处不但分毫不沾,反而能将祸水原样奉还,让吴国内部继续纷争不息,而这对于正要与吴国开战的齐国当然是更为有利了。

 

齐简公一听,立即被打动,并决定要以完全逆反的举动来应对吴国的“借刀杀人”之计。好,你们吴国想让我杀伍子胥,我偏偏就不杀,反而以最隆重的礼节来招待伍子胥。

 

因为鲍息,齐简公成了这世上最宽宏大量的君主,伍子胥也因祸得福,成了这世上最受礼遇的敌国来使。在笑语嫣然、其乐融融中,齐吴双方定好了交战之期,仿佛他们约定的不是即将血流成河的无情厮杀,而是友好协作的通商往来。

 

伍子胥公事一了,私下里就带着儿子来到鲍息的府上。

 

鲍息想借机问问吴国内部的情势,但伍子胥沉默不语,泪流不止。鲍息的问话,深深地击中了伍子胥的痛处。

 

伍子胥已经将他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吴国。他与阖闾戮力同心,亲眼看着吴国日日而强,终于雄霸天下。他又亲手帮助夫差继承了王位,然后痛击越国,为阖闾报了仇。他还一手扶持了伯嚭。他把夫差当成儿子一般,悉心辅助;他把伯嚭视为最亲密的朋友,竭力相助。但是现在,物是人非。伯嚭已经与他彻底决裂,而夫差也早已经和他形同陌路。这样的人生际遇,是伍子胥做梦也想不到的。他的满腔热忱,在吴国已经一无是处,所以,在齐国,面对鲍息的询问,他无言以对,只有流下行行凄泪。

 

鲍息与伍子胥是第一次见面,两个人根本没有直接的交情。而伍子胥在素昧平生的鲍息面前热泪长流,说明他确实伤心到了极点。伍子胥曾经在吴国流尽了复仇的眼泪,而这一次,他在齐国流尽的是对吴国深深的热爱和对他自己生命的眷恋。

 

伍子胥擦干了泪水,把儿子伍封叫了过来,让他拜鲍息为长兄,希望鲍息能够关照他的未来。伍子胥还特意嘱托儿子,以后不要再使用“伍”姓,改名为王孙封。

 

王孙本是天下共主周王室专用的称谓,但此刻各诸侯国中,吴越楚均已僭越称王,这样人们就不容易知道王孙封的真实来历。而“王孙”两字,也寄托了伍子胥对儿子一生平安顺遂的美好期望。

 

鲍息见了这一幕,不由在心里暗暗叹息:“子胥回去后,肯定是要以死相谏了,所以才会想着在齐国保留伍氏一脉啊。”

 

伍封还只是个懵懂少年,他还看不懂父亲内心深沉的爱与悲哀,他也不知道,这一次的离别,就是父子间的生离死别。他只是默默地接受了父亲的安排。而无边无沿的痛苦则弥漫在伍子胥和鲍息这两个久历人间沧桑的男人心间……

 

心理感悟: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无情的人。那些被视为无情的人,只是人们不知道他把感情托付给哪个人罢了。

 

﹙未完待续,相约下周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