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才是你幸福的保护神?

 曲海刚 2017-04-16

【一诺千金的由来】


“一诺千金”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它来自“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中。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他都会设法办到,因此广受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项羽兵败后,当了皇帝的刘邦一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于是下令通缉季布。而那些仰慕季布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


不久,季布化装后,到山东一户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去找汝阴侯夏侯婴说情。在夏侯婴的劝说下,刘邦不仅撤销了对季布的通缉,还封他做了郎中,后又改做河东太守。



季布有一个同乡曹邱生,听说季布做了大官,就马上去见季布。但季布对他有些误会,知道他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便道:“你我都是楚地同乡,应该珍视乡情。我听说楚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您是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好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皆因你是我的同乡,我才到处宣扬你啊。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与我结为朋友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对于他的误解顿时消除了,两人从此成为至交。


其中一句“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便是成语一诺千金的渊源。


季布能脱险,靠的是他用平时言行一致的人格魅力和一诺千金的品格,从内心深处征服了大家。如果没有大家发自内心的感激和敬重,危难之际让众人心甘情愿伸出援手恐怕是万万不能的。所以,许下的诺言必兑现,做到这个“信”字,不仅是在帮别人,其实也是在帮自己。只不过前者效果可能立竿见影,后者结果或许是潜移默化而已。



现代社会之所以出现老人跌倒无人敢扶、借钱不还成为社会常态这样的畸形怪胎,其根本原因就是社会普遍缺少“诚信”这个品格。我们可以扪心自问,生活中我们曾许下过多少诺言?又有多少曾经兑现?如果你我生在秦汉时期,身处季布的处境,恐怕早就丢了卿卿性命……


 “诚信”是一种高贵的品德,中国古代的圣哲老子称之为“德信”,即圣人要具备有信之德,对于有信誉的人,我要相信他,我要以诚信来对待他,这是每个人都会做到的,也是必须要做到的。但关键点是世人中有诚信者,也有不诚信者。为什么有“不信”的存在?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来自不同的星球,每一个人的生命长河中带着过去的记忆碎片及思维方式。同时,人与人之间还存在着遗传方面的差异,存在着生长环境方面的差异,存在着所受教育方面的差异,还存在着个人经历方面的差异。所以,世界观有差异,人生观有差异,生死观有差异;再落地到平常的为人处事上同样会有差异……这就会出现善与不善、信与不信之区别。所以,有时常常有人说话不算数,做事不诚信,不是那个人不好,是因为他诚信的品质被污染屏蔽起来了。



为什么要以“德信”来对待“不信”?如果用“不信”来治“不信”,最后会引发什么结果?


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引发以牙还牙形式的社会矛盾与纠纷,往往会引发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与争斗,甚至于引发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引发世界的不太平……这些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信任危机的不断滋生与升级造成的。


这样做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伤害了自己,抓住别人的错,让不善不信的绳索也把自己捆绑了起来。因为我们把别人划入不善、不信的范畴,为了不被这些不善不信之人所伤害,或为了保全自己,有时不得不也用斗争的形式来对待这些不善不信之人。而这样的行为是无意间也把自己划入了不善不信之列!而那些进入不善不信之列的人,要想改邪归正都难了!



老子为什么强调要用“信”来包容“不信”?


因为,善与信是作为人的一个重要品质,如果我们用我不善与不信对待不信之人,那么善与信的品质在我们身上只是沦陷为手段——品质与手段是二个完全不同磁场的力量!


如果把“信”作为德信品质,而不是作为为人处事的手段,那么我们在任何时候就不会因为一时的利益而放弃自己做人的原则;也不会因为他人的不信行为,去仇恨他人,或嫌弃他人,或敌视他人;也不会因为他人的不善不信而来降低自己品质。而是在任何情况下,亮化自己品质,点亮自己心灯的同时,也照亮温暖了周围这个世界!


所以,“信”是博大的胸怀,“信”是巨大的智慧,“信”是成功人士最灵验的财神,“信”是健康、快乐、幸福的保护神!这样的胸怀、智慧、财神和保护神,都是靠修养德信才能绽放出美丽的磁场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