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晓晴说事 | 动物凶猛· 陈东山的世界

 八月的桂花飘香 2017-04-16

 青梅书屋:遇见别样惊喜

SuccessIsMostlyFailure



青梅书屋专栏—— 晓晴说事 

晓晴说事9

编者按:

我们喜欢一幅作品,可能仅仅是从“一见倾心”开始,而持续关注和爱上一个人的系列作品,一定是因为作品背后,艺术家的追求、风格、人格,和持续的深层次的文化艺术魅力集合发力。当然这一切,都会在作品里,在艺术的长河里,在时间的光影里欲说还休......

——青梅


 动物凶猛·陈东山的世界 

作者:马晓晴


本期画作:陈东山

陈东山先生是香港知名画家,我与之结缘是在工笔动物画精英群。东山先生的工笔花鸟受到世人追捧。他创作勤奋,每天会把前天创作的过程,做一个录像短片,和大家交流。很快地,我就成了他的铁粉。


陈东山先生画的鸡鸭、野雉、麻雀等翎毛动物,生动逼真;画面色彩斑斓,暖意融融,一派祥和。在他的作品面前,人会忘掉各种烦恼,身心渐趋平静。他是我第一个在手机上看作品,却萌生到画室去看原作念头,并最终实现这一意愿的艺术家。




欣赏陈东山先生的原作,聆听他的讲解,令我浮想联翩。他的作品是那样的唯美,那样的祥和,与《动物凶猛》这一主题相距甚远。这曾经让我犹豫不决。转念一想,一切都释然了。在《动物凶猛》的主题下,还有邢老师的猫,李老师的松鼠,张老师的绵羊,王老师的熊猫……,有很多艺术家创造的充满温情的小生命。凶猛,或可被视为旺盛的生命力。我实在没有必要,用自己灵机一动的题目,约束自己的思考,限定自己的写作。


陈东山先生的画室位于深圳一栋极其普通的高楼民宅内。画室很少人来,喧闹中的宁静所在。客厅、餐厅、门廊和玄关位置,墙上挂满了镶在镜框中的作品。客厅中间,一个简单的画案,铺着一幅尚未完成的六尺新作。里面的休息间,很简约的沙发茶几,很小的茶盘。遍览陈先生的画室,看不到任何玲珑剔透的文玩,看不到任何古色古香的古玩,看不到任何小摆设。




陈先生告诉我,他手中有近百幅自己的作品,随时可以参加各种展览,甚至举办成规模的个人作品展。陈先生毕竟是市场需求旺盛的画坛名流,竟然还有如此多的作品没有变现!这让我异常惊讶。陈先生解释说,他现在所作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呕心沥血之作,既不会重复别人,也不会重复自己,舍不得出让。卖画是件痛苦的事,尽管他以画为生。他的生活很简单,从来不和任何人攀比,也没有多少物质需求。


早年,陈东山先生在香港接了很多高仿国画订单。西方人喜欢的中国画,大都具有西方艺术元素。这和当年青花瓷艺术的形成如出一辙。他们乐于购买郎世宁等人的工笔。市场引导着艺术,需求丰富了技法。陈先生临摹了大量的郎世宁作品。我猜测,陈先生艳而不丽的作品风格,与当年精益求精的高仿,与艺术市场的高度契合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陈先生为人谦和,永远面带着微笑。他声调很高,语言不多。这可能源于他所要表达的一切,都已经用画笔表达完毕。因为绘画也是语言,非常丰富的语言,可以倾述感情和思想的语言。他的生活态度,决定了它的画面是祥和的,平静的,令人愉悦的。


这也就不难理解,陈东山先生的作品会受到大众追捧对原因。陈氏工笔是引入西方色彩、西方水彩画下的东方工笔。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内的外贸系统也开始组织西方油画高仿品出口,当时凡·高、莫奈等人的小幅原大油画,收购价是每幅100美元。这在当时不算小钱。我曾接到过这种邀请。遗憾的是,那时我还没有出过国,没有看到过他们的真迹。我们能够拿到的画册,印刷的精度不高,笔法也不够清晰,而且几乎无一例外地偏色。这给高仿带来了难度。我婉拒了这一邀请。也放下了画笔。有时候我会想,如果那个时候机缘巧合,承接了这类订单,今天的我,对西方绘画,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和表达。




大约在十年前,我拜访一位老艺术家。他和我谈起了我写的关于郎世宁的文章。拙文认为,如果当时能够敞开胸怀,接纳郎世宁带来的绘画技艺,今天的国画语言会变得更加丰富。当年,我们的文化艺术领域,本能地拒绝了这种泊来艺术,如同我们本能地拒绝了科学和人文思想。我的文章受到了老先生的批判。他认为东方艺术是自足的,具有独立的审美情趣和表达方式。在艺术语言的探索上,我们领先西方数百年。老先生的观点近乎于毕加索。艺术本来就拒绝生成唯一正确的标准。争执没有任何意义。我只能再一次接受传统教育。




但我对郎世宁国画的表达方式,依然充满敬意。今天,我们的很多工笔艺术家所做的探索,其实是跨越二百年时空,与十九世纪西方写实主义进行对话。我们努力保留自己的笔墨情趣,也在努力吸纳西方的艺术理论。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陈东山先生不仅仅擅长翎毛花卉绘画,同样擅长各种走兽的描绘。他的关注点是生命,大自然中自由自在的生命。




陈东山先生的签名式,与同样知名的艺术家们截然不同,很像欧洲人的花体签名。我想,这可能与他所处的香港有直接的关系。香港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接处。融汇了各种思想和艺术形式。不同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艺术思想和形态,在这里不断的碰撞。新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陈先生的签名,就是东西方艺术的混血儿。


肯德基到了中国,有了豆浆油条。中餐到了美国,也加进了乳酪。外来的文化具有吸引力,习惯的力量又很难改变。新的文化形态日新月异。




如果我们把陈东山先生的绘画放在美术发展史的时间坐标中观察,就会发现,他正处在过去与未来的结点上。他的绘画主题,那些异常灵动的鸡鸭雁雀,都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描。一片羽毛与另一片羽毛的区分,一只母鸡与另一只母鸡的区分,是颜色冷暖的区分,深浅的区分,虚实的区分。而在主题之外的那些花花草草和箩筐,则采用非常严格的线描。三矾九染,不断丰富。


但我们并不能得出陈东山先生采用主题与非主题不同的表现手法,以突出主题这一结论。如果背景不是花卉或箩筐之类,而是农家院落的井台儿石墩儿门楼儿,陈先生也不会采用白描勾线的方式层层渲染。陈先生恪守着花卉的传统,在传统中丰富其色彩和层次。陈先生放弃了翎毛的传统,在引入西方绘画技法的同时,加入了传统的渲染和丝毛。


因此我觉得,欣赏,陈东山先生的工笔绘画,就是在聆听东西方文化的一次对话,就是在聆听传统与现代的一次对话。是中国传统艺术表达形式发展变化中的一环。




远看有气势,整体协调;近看有内容,细腻入微。这是东山先生的追求。面对一丛丛繁茂的豆荚叶,他像一位从事象牙球雕刻的老艺人,不断的深入,层层叠叠,一丝不苟。无论是六尺整张八尺整张还是更大的鸿篇巨制,他的每一片叶子都纤毫毕现。


中国画有一个美学标准,被称为诗书画印。一幅画作完成之后,艺术家赋诗一首,以精美的书法,题写在画面某一恰当的位置。还要加盖个人的名章,富有情趣的闲章。这个标准是在明朝形成的。我们在欣赏宋代绘画的时候,很难找到文字图章。有些作者会把自己的名字和创作日期,写到极不显眼的位置,比如某一根竹竿上。明清时期,文人绘画引领风骚,倡导诗书画印,全面地展现了文人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才能。在画上题诗,展现书法,篆刻印章,这是一个加法。完成这个加法,用了几百年的时间。到了清代,诗书画印,难分轩轾。




但我们看到,不仅仅是陈东山先生,也包括绝大多数的工笔画艺术家,在创作之后,在意犹未尽的时候,并没有赋诗一首,或题写长款。他们也没有过多使用战国玺铁线篆的印章。而是极其简单的签名,加盖名章。


前不久,我试着作了幅工笔画,在绘画的过程中,我用浓淡不一的颜色渲染没有绘画主题的空白地。这种渲染需要一遍遍地调整,直到实现画面完整统一和协调。当画面已经统一协调之后,我也深切地感到,题诗作文无处下笔,勉力而为就成了狗尾续貂。


今天,工笔画家在不断丰富自己画作的同时,也在做减法。




陈东山先生所走的路,是这一代艺术家都在走的路。他的语境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在面对的语境。只是他比很多人走得更远一步,更坚实了一点。因此我在这里并没有把关注点放在陈东山的个人身上,而是放置在了这样的一个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汇的时代,从传统走向未来的时代。


从这个意义上说,陈东山先生的绘画,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性,也具有文化的交融性,以及艺术发展的记录性。呈现了这多重价值的艺术品,当然就是优秀的艺术品,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the end)


转载说明:本平台已获作者授权,转载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晓晴说事:每个周六,不见不散。


马晓晴197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代被杂志社聘为特邀美编。199O年代创办《北方航空报》(现更名为《航空画报》)。2000年代经营《北方航空》杂志(现更名为《云中往来》),先后被《当代作家评论》杂志、《作家》杂志聘为特邀社长总编辑,《中华儿女》杂志编委,担任过多类文学艺术奖项评委。  书画创作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获得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奖励。在《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摄影》《中国民航》香港《文汇报》《大公报》等国内外报刊发表文学艺术评论数十篇。


小编推荐:

一件事无论太晚或者太早,都不会阻拦你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这个过程没有时间的期限,只要你想,随时都可以开始。

——《返老还童》

青梅书屋 遇见别样惊喜


信箱:451467271@qq.com


 是时候坐下来,看看我们身边的故事了  


特别关注

人生是一场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