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5年高古玉秋拍(嘉德珍品)

 elton 2017-04-16

2015年高古玉秋拍(嘉德珍品)


    中国古玉不但年代久远,有万年之遥,而且理念深邃,寓意丰富,并巧用谐音。与之并驾齐驱的是琢玉工法精湛细腻,有鬼斧神工之感。随着时间的推展和时代的变迁,不断将玉文化推向创意的高峰。

     玉在古代社会中既是精神财富,也是物质财富。玉所特有的美丽光泽和温润内质使它成为一种超自然物品,被赋予人文之美,古人似乎对玉倾注了全部的才智和热情。

     拍卖对于古玉爱好者来说,可为奉献良多。浏览这些众多的古玉珍品,可使人们更能形象和真实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悠久与博大精深。


汉 玉雕鸡心佩 7 cm

     鸡心佩,又称韘形佩、玉鞢,是从先秦时期的射箭时勾弦所用韘型器演变来。两汉时期,玉韘成爲最常见的佩饰玉,其造型亦逐渐繁多,螭、鸟、龙、云纹等。西汉晚期至东汉中期,浮雕动物逐渐运用到鸡心佩上,所琢龙、螭身躯矫健,充满活力,爲汉代玉韘区别于后代的又一个特徵。

     此鸡心佩玉色高古,不透明,玉质仍润泽。鞢形,正面出廓透雕琢凤鸟纹,器表本身以阴綫勾勒卷云纹,佩心钻圆孔,孔周围以双环阴綫勾勒。綫条秀颀灵动,清逸出尘,体现了两汉时期琢玉的杰出成就。


汉  白玉蝉  7.5 cm

     汉代人多以玉蝉作琀,蝉由地下洞出得生。除《后汉书·礼仪志下》写“饭含珠玉如礼”的“礼仪”意思,玉琀无非表达人能“蝉蜕”複生,灵魂延续,希望能转世之意。

     玉白色,光洁明亮。通体扁长,两眼凸出,尾和双翅呈三角形锋尖,正反两面均以汉代汉八刀技法阴綫刻饰。刀法矫健、粗野,锋芒有力,体现出当时精湛的雕刻技术。形象虽简洁,但栩栩如生。


战国  玉雕穀纹剑首 4.4 cm

     汉代文献中记载称嵌玉之剑爲玉具剑,玉具剑最早出现在西周,战国到两汉时期达到鼎盛。完整的玉具剑共有四件玉饰,即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及玉剑珌。玉剑首爲嵌于剑柄端部的玉件,此类中部高起的剑首多见于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此剑首呈青黄色,玉质细腻温润,局部泛土色沁。呈扁圆体,中心弧面上凸,外环内倾,呈斜坡状,雕勾连纹和穀纹饰,边缘环刻一道弦纹,背面光素无纹。此品打磨精细,刻工古拙苍劲,精雕细琢,却彰显大气,雄武而有王者之风,实爲难得一见的剑饰作品。


春秋 勾云纹玉玦一对  3.7 cm

     玉玦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曾是中华玉文化的起源标志物之一,商周时依然兴盛,战国以后衰落。满者爲环,缺者玦。玉玦古时多爲王侯佩带,玦者乃遇满则缺的意思,王侯佩带是爲警示,告戒其不可自满。对玉玦料爲黄褐色,局部带有土黄色沁斑,沁色自然华美。

     玉玦扁平体,中间一圆孔,孔一侧切开至外部,使之不相连。玦表面浅雕勾云纹装饰,綫条流畅生动,雕法布局有致。玦背面无纹饰,通体打磨光素、简朴,製作精细。此品风格高古,形制圆润规整,看似简洁,然则细节製作极爲精湛。


春秋  卧蚕纹玉璜 7.6 cm

     玉璜一种在新石器时代出现很早的饰件,是一种玉礼器。《周礼》有:“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棕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整块玉璜通体扁平,半圆形。器身满饰排列有序的卧蚕纹,綫条流畅,如行云流水。中部有一处穿圆形小孔,以便于悬挂佩戴。整体造型秀雅规整,古意盎然,製作精细。形制古朴凝重,雅观大方,纹饰美感十足。包浆古朴自然,沉稳典雅,简洁之中可见规矩。


春秋  玉雕卧蚕纹剑首 3.4 cm

     玉呈赭黄色,满沁。玉质细腻有光泽,底部平直,上部呈倭角状,整体扁平,两面纹饰雷同,中心开光,开光外光素,内满饰浅浮雕卧蚕纹,侧面亦然,底部中间有凹槽,以纳剑茎。整体纹饰精雕细琢,彰显大气,雄武而有王者之风,打磨精细,实爲难得一见的剑饰作品。剑首常与剑格、剑璏、剑珌组配使用。玉剑具兴起于春秋战国,而流行于秦汉。它们往往製作精美,用料考究,以彰显佩剑人之尊贵身份。


东汉  玉雕螭龙纹剑璲   3.9 cm

     此品爲剑鞘中部所嵌玉饰,是常见的玉具剑嵌玉之一,近人多称之爲“昭文带”。汉代是螭纹的最鼎盛期,螭龙在许多玉器上都能见到。剑璲上雕刻象徵力量、神秘的螭龙纹,颇显主人之气度不凡。

     此剑璲呈青黄色,玉质细腻温润,局部泛土色沁,包浆古朴。主面爲长方形,正面以浮雕手法琢制出螭龙,神态威猛。背面光素无纹,下部矩形开孔,以便剑鞘穿过,规矩严谨。此器形制较短,因此其上纹饰设计简单,更加突出玉质本身的光泽。


汉  玉雕螭龙纹剑璏  10.3 cm

     玉剑饰始于战国,常见有剑首、剑格、剑璏、剑珌四种配套使用。玉剑璏又称玉制剑鼻,镶嵌于剑鞘上,供穿带佩系之用。玉具剑从春秋战国时期兴起,演变至两汉时期已十分昌盛,东汉以后逐渐衰落至消失。其製作工艺与造型上,汉代的玉剑饰虽继承了战国传统的风格,但图案纹饰则颇有新颖别致的创意。玉具剑纹饰有几何纹、穀纹、云纹、螭龙纹、百子钉纹及文字等等,尤以高浮雕的螭龙纹最具特色。

     此件螭龙纹剑璏呈长方形,器面高浮雕螭龙纹,动感十足,爲汉代玉剑饰的代表之作。


东汉  白玉带沁兽面勾连云纹剑璏  8.5 cm

     剑璏是古代装饰宝剑上的玉饰之一,镶嵌于剑鞘**,正视爲长方形,其上一般雕琢勾云纹、兽面纹、螭虎纹等纹饰。底下有一方框,便于革带穿过,穿联繫于腰带上,即可将剑固定于腰间,俗称“文带、昭文带”。在汉代剑璏是地位和权利的象徵,玉剑璏是贵族特有的配饰。

     白玉质晶莹温润,局部有沁色玉。正视呈长方形,两端下垂内卷,下部略近一端有一长方形穿孔孔洞较开阔,供穿挂剑具之用。其上刻纹饰装饰,綫条流畅,刀工简洁。此品古朴素雅,抛光精良。


西周  玉束腰勒子  7 cm

     勒子又称“蜡子”,起源于文化期的玉管饰,一般中间有通天孔。以常见形制来看,有圆柱形、扁圆柱形、纺锤形、方柱形等;早期的勒子,纹饰一般以素面爲主,后出现各种纹饰,常见的有兽面纹、綫形纹、穀纹、文字纹等;在雕刻方式上,则有平面綫刻、曲面綫刻、浅浮雕、高浮雕、镂空雕等。

     玉呈青黄色,质地细腻温润,局部有沁。器体立面呈束腰的圆柱体,两端平齐,口径有大小,器表光滑,玲珑精緻。器身琢通天孔,多挂于胸前或腰间,多属单独佩戴使用,也可与其他玉饰组合搭配。此器沁色自然,老气横秋,古朴自然。


红山文化  玉鴞  6.4 cm

     玉制鴞形佩,玉质打磨光滑,鸡骨白钙化沁斑遍全身,背面局部仍带有锈斑。佩体约呈长方形,鴞爲猫头鹰一类的鸟,圆眼,背生双翼幷列头部,长翅厚体,作站立装,身材矫健,体型健壮。通体光素无纹,除几条阴刻綫外,再无其他装饰。背部与爪部均穿有圆孔,孔型规整,可穿缀于他物。造型简洁流畅,刀法娴熟简约,寥寥数刀将器形刻划得逼真。此器形象生动,造型古灵精怪,讨人喜爱。


汉  玉雕兽面勾连云纹剑璏  4.8 cm

     具剑由春秋战国兴起,至汉代达到极盛。汉代剑饰大量流行,承袭前代而来,使用和製作更爲普遍,在造型纹饰上也较前代有极大变化。玉剑饰分爲四种,镶在剑柄顶端的称爲剑首,穿在剑柄与剑身交界处的叫剑格,嵌于剑鞘外供穿带悬挂的玉件称玉剑璏,镶在剑鞘下端的叫剑珌。

     此件汉代玉剑璏,造型较爲方正,剑璏面变宽,弧度变小,下孔底边比剑璏面略薄。正面满饰抽象兽面勾连云纹,製作考究,规矩有度。体现了汉代玉剑璏的典型特徵,典雅古朴。


新石器时期 玉刀 22 cm

     玉刀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时期时代就见于诸考古学文化,兼具实用性与礼器性质。玉质呈绿色,微沁,局部泛黑。通体细腻光滑,包浆润泽,宝光如镜。

     此品呈扁平长方形,平背双面刃,刃由两面斜磨而成,近刀背处有大小两个圆形穿孔。有开片薄、刃部锋利、钻孔标准等玉刀特点。玉色浓郁,沉穆古著,具历史桑沧之感。玉质晦润冰洁,抚之亦如铁器般冰冷,刀影霍霍,寒光闪闪,刃凝霜照水寒。此玉刀质地古朴莹润,色泽深沉。器形规整,体态简洁,雕工綫条流畅,精工细作,极具古韵。


东汉  玛瑙剑璲  3.6 cm

     玛瑙是一种以隐晶质石英爲主的具有明显纹带、花纹的矿物。数千年来,玛瑙一直是中国的传统玉石之一,乃雕琢的上等材料。剑璲,古人佩剑以穿系之腰间,兴起于春秋,盛极于汉。

     此剑璲爲红玛瑙质地,质料莹泽细密,典雅秀丽,别致脱俗。方形,形制较短,器身通体光素,无雕琢纹样。正面有四组形状不规则的突出,背面无纹,下部矩形开孔,造型简洁明快。纹理自然交错,流光溢彩,精美瑰丽,充分展现了玛瑙色彩斑斓、晶莹剔透的特性。真水无香,珍玉不镂,恰是此器妙处。器表抛光均匀细腻,光润柔和,自然纹斑掩映其中。此品气韵古朴,相得益彰,形制简练而韵味无穷。


战国  玉雕勾连纹剑珌  6.2 cm

     剑珌,也称爲剑标,位于剑鞘尾端,剑饰组件之一。此类古玉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形制肇始于战国,至汉代发扬光大。战国玉制剑珌直身、体圆、较厚,早期光素无纹。战国晚期,出现了琢有兽面纹和卷云纹的剑珌。

     剑珌玉质青黄,局部有黄褐色沁,显苍旧古朴。正视爲束腰梯形,上窄下宽,两腰内收成弧形,横截面呈长菱形。厚片状,两侧薄而似刃,器体中厚边薄。珌的一端有一圆形孔,两面均饰勾连纹,纹饰精美,雕工精细,古朴神秘。


西周  青玉鱼  6.5 cm

     中华民族自古有佩戴玉的**惯,以玉雕鱼,寓意年年有馀,因此自商朝已开始流行,西周是鱼形玉器製作的一个高峰期,在北京、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等地西周墓葬、遗址皆有出土。

     此玉鱼以青玉雕刻而成,青玉玉质受水土侵蚀,大部分呈现鸡骨白,但是在鱼背部有开窗,仍依稀可见部分青色,尤显历史的沧桑感。鱼形微弯,扁平如璜,作出水跳跃状。背部鱼鳍略凸起,腹部两鳍突出明显,且用刻刀刻出纹路。鱼尾略翘,呈V字形开口。鱼头和鱼尾处各有一圆孔,便于佩戴。此玉鱼造型爲西周时较爲典型的样式,古拙而不失灵性。


西周   青玉镯  8.1 cm

     青玉整料製成,玉质缜密润实,精光内蕴。圆柱形,孔部较大,不规则,近三分之一处带灰色沁,全身光素。环曲的镯身爲龙体的象徵,是“通天地之器”,能尽显佩戴贵族之等级。


龙山文化 玉璇玑 10 cm

     清末吴大澄《古玉图考》中描绘《璇玑图》幷注释:“璇,美玉;玑,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是玉外郭有机牙三节,每节有小机括六,若可铃物,使之运转者,疑是浑天仪中所用之机轮,今失其传。不知何所设施。”《尚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这种带齿牙的环形片状玉器,因简称“璇玑”。青白玉刻成,玉质细腻光泽,打磨精到,整件玉器的形状近似于一个片状的齿轮,圆心中空,廓外圆雕四个装饰旋角,如机器上的齿牙,所以玉璇玑也被专家称爲牙璧,璇玑亦称爲璇玑。


龙山文化 玉钺 10.7 cm

     玉钺始见于新石器时代,兴盛于商代,钺是斧属,其用途与玉戚类似,即作仪仗或殉葬用。其等级身份较高,属于礼器而非使用器。

     以地方玉种製成,整体碧绿,沁色较少。玉钺造型素雅大方,綫条流畅,整体厚重。中部打有两孔,孔爲圆形略扁,爲单侧打孔而成,器身整体抛光,刃部较爲锋利。



新石器时期   玉斧和刀  

     玉斧呈色偏青,沁色绵密,质地润泽。形体扁平,一端略微狭小,圆孔,内有高古玉开孔特有之螺旋纹,一端开刃,打磨光润,有斜行的绺裂纹,具有古玉光泽,通素无纹; 玉刀通体鸡骨白沁,顶部圆孔,孔内两端大小不一致,应爲一侧开孔所致,整体比玉斧更薄。



龙山文化 玉斧   13.3 cm

     斧爲古代重要的兵器之一,玉斧虽然不能用于实战,但其在精神意义上代表了军权。在上古时代,拥有玉斧之人,往往同时拥有调兵之权。除了斧以外,玉器中另有钺、戚、铲之类的器物,其实这些也都是斧的派生,都象徵军权。 

     器呈扁平长条梯形,一端略微窄小,单侧钻一孔,整体呈鸡骨白沁,另一端较宽,顶部出刃,沁色偏深,自然肌理变化妙不可言。


商  青玉圭  11.7 cm

     圭是中国古代在祭祀、宴飨、丧葬以及征伐等活动中使用的器具,《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曾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棕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其使用的规格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此青玉圭应是用以礼东方之祭器,且能表明使用者的地位、身份和权力。 

     整器碧绿近墨色,玉色古旧,呈扁平长条形,一端平直,一端出刃,此端幷单面钻一小孔。


新石器时期  青玉铲   11.5 cm

     青白玉,微带淡黄绿色,偶见白色沁。片状,形似钟形。铲上端二侧倭角,中琢圆孔,从上至**微凹,磨以沟瓦,似便于嵌榫,铲顶部最宽,左右下部均双面出刃。打磨光滑,质地润泽。此器依玉料形状,稍加切割之后成形,使器物造型极具自然美感。


周  玉璋   21 cm

     戴润斋旧藏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半圭爲璋”,璋的种类,据《周礼》中记载有:赤璋、大璋、中璋,边璋、牙璋5种。璋最早见于二里头文化遗址。玉璋与玉璜、玉棕、玉璧、玉圭、玉琥,列位《周礼》所称“六瑞”,成爲“礼天地四方”之礼器用玉。

     此件器物爲祭祀坑中遗物,当与“礼天地四方”等宗教礼神活动有关。 此玉璋呈扁平长方体状,颜色较深,器形较长,其形状如刀、如戈,两头宽,中间窄,一端钻有一个圆孔。此玉璋的形制比较特别,与周礼中所记载的牙璋较爲接近,其用途爲符节器。其包浆润泽,器型锋利,保存较好,是商周时期的珍贵遗物。


商   贝壳形玉 

     贝币不仅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货币,商代中期,由于商品交换的扩大,再加上货贝産地遥远南海,因中原内陆不易获得,只有通过贸易交换和贡赋等管道才能传到内陆,出现了真贝供不应求的局面,人们就以其他材料仿製贝形货币替代,出现了陶贝、石贝,骨贝、玉贝、铅贝、铜贝等人工仿贝。 

     玉贝一套二十件,配有锦盒。与天然海贝极相肖,大小相似,价值等一,打磨精緻,贝面凸起,皆模铸贝齿一道,幷在两端钻有穿孔,既华贵耐磨,又便于佩携,爲当时贸易所通用的货币。


龙山文化 三孔玉刀  17 cm

     玉呈青黄色,玉中含有条纹斑。器呈长条形,一端略宽,一端窄而似柄。顶侧有刃,较爲锋利,由两面磨成;刀背较平直,有一穿孔,另一端则有两个穿孔,均爲单侧琢成。綫条古朴挺拔,展示了原始之美,古韵十足。


红山文化  青玉人面 4 cm

     红山文化位于辽宁西部,是中国已知出现最早的文明,距今五千多年。红山文化的范围比较广泛,几乎囊括了北方大部分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1921年红山文化遗存被发现,1956年,正式命名爲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拥有较高的玉雕工艺水准,玉器多爲磨制加工而成。此件玉雕较厚,近于圆雕人首,面部刮琢轻浅,不追求高棱深凹的强烈对比效果,但其刮琢、磨制的痕迹有较明显的红山玉雕特徵。 

     此件玉雕以青玉製成,青玉玉质古朴,正面依据玉的形状雕刻**脸,面部造型较爲古拙,滴水型眼睛具有典型的红山文化特点,鼻子、嘴巴则用刀较浅,不是十分突出。背面有两个对称分布、相互联通的椭圆鼻形孔,其馀光素无饰,越发显得古朴典雅。


汉   黑沁玉剑饰 

     古人自西周开始,便喜欢用玉来装饰剑。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兵器生産量大,达官贵族爲了标榜财富实力,显示社会地位,表明身份,开始广泛在所佩之剑上饰玉,幷逐渐被广泛使用,剑饰一般包括剑首、剑格、剑璏、剑珌。 

     此两件玉剑饰分别爲剑首和剑璏。剑首呈圆饼形,正面中间稍稍凸起,刻勾云纹和穀纹,底部光素无纹饰,中心刻一圈凹槽,凹槽旁边有两圆形小孔,应是剑柄的卡槽。

     剑璏呈长方形,正面稍微向上拱起,幷用弧弦纹装饰,背面光滑平整,具有较强的装饰艺术效果。 两件玉剑饰玉沁漆黑入骨,包浆厚醇铮亮,保存至今甚爲难得,爲高古收藏之佳品。


红山文化  勾云玉佩  9.5 cm

     玉佩是由玉雕成的常戴在身上的装饰物,在玉佩装饰图样中,往往将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以及一些吉祥文字作爲传统图案造型,雕工们运用艺术的手法将其呈现在玉器雕刻中。红山文化的勾云形玉佩形态比较特殊,器型精美,雕工巧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及艺术鉴赏价值,在红山文化的祭祀活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佩爲青白玉所雕,整体带鸡骨白沁,开窗处呈不规则斑状。玉佩整体雕刻成勾云形,正面**部位刻划出镂空的瓦沟纹,形状和弯鈎类似。两端上下均凸出,中间凹,呈“凹”字形。上下两端不对称,均上短下长。上下边缘磨制出不规则的弧形。背面纹饰与正面一样。佩中间有一小孔,以便于佩戴或悬挂,造型极具时代特徵


汉  龙首玉觽  9 cm

     觽,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原是具有“解结”这种实用功效的工具。《说文》有曰:“觽,佩角锐,可以解结,从角嶲声”。至汉代,觽已逐渐失去解结的功能,而转化爲童子的佩饰。根据《诗》、《礼》等**载,童子佩戴玉觽,寓意成年后智慧超凡,世间所有疑难困结之事皆可迎刃而解。佩玉觽也表示孝敬父母。 

     此玉觽形如兽牙,以一块上好的玉料雕刻成龙的形状,玉质表面现点状沁,龙须上卷,龙首回望与前足相触,形成一个优美的弧度,龙尾上翘,作摆尾状。整件玉觽雕琢颇爲精湛,角度方正、刻划准确、琢磨精细。汉代典型的游丝雕在此件玉觽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局部枣红沁和白色点状沁使其平添几分历史感,更具收藏价值。   



战国  黄玉兽面勾连云纹剑璏  5 cm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尚武之风盛行,王公贵族爲显示自己的尊贵身份,喜欢用雕刻精美的玉器装饰佩剑,从而形成各种玉配件,古人称之爲玉具剑。剑璏是玉剑具之一,穿系于腰带上,即可将剑固定于腰间。《说文》中记载“璏剑鼻玉饰也。”因此,剑璏又名剑鼻。 

     此剑璏以黄玉雕琢而成,玉质温润柔和。剑璏呈长方形,两端下垂内卷,一侧有贯孔。器面饰兽面勾云纹,整体造型清秀乾淨,包浆厚实,十分难得。


战国  白玉绞丝环  5.5 cm

     绞丝纹又称绳纹、縧纹、扭丝纹,因其纹綫阴阳相间,形如扭曲的束丝而得名。绞丝纹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古玉纹饰,最早实物见于良诸文化绳纹玉镯。春秋战国时是绳纹古玉的鼎盛时期,绳纹镯、环时有出土。王侯贵族使用玉质细腻温润、光泽晶莹的青玉较多,白玉极少。

     此环以白玉雕琢而成,采用绞丝的手法,白玉透亮,油润细腻,整体的刀工流畅,工艺老练,环绕精美纹綫给人们以变化万千之感,仿若阴阳交混,极其精美。白玉绞丝环绳纹较细密,幷360度斜向绞圈,具有典型的战国时期的绞丝环特徵。


汉 青玉蝉  6 cm

     自汉代以来,由于蝉可以羽化,人们常用玉雕成蝉的样子,比喻人能重生。将玉蝉佩戴在身上,寓意高洁,也有将玉蝉放于口中,称作含蝉,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 

     此玉蝉以青玉雕琢而成,玉质青白,温润细腻。玉蝉刻划逼真,高额,双目外凸,炯炯有神。羽翼雕刻清晰,收拢成尖状,形态饱满,作静态状。整器寥寥数刀,简洁锐利,却将蝉的神形表达得惟妙惟肖。 玉蝉玉色滋润,工艺大方古朴,虽刀法简单,朴素简约,却刀刀到位,刀刀见锋,綫条挺拔,形象逼真,爲典型的汉八刀刻工,确爲汉青玉蝉中的精品。


汉  玉雕瑞兽  7 cm

     商周以后,因受谶纬学说的影响,人们对动物的认识被蒙上了更厚的神秘色彩,最明显的例子是将四灵视作祥瑞之征。相传“四灵”(龙、凤、麒麟及龟蛇合体的玄武)在阴阳调和、圣人出现时,便会出现。秦汉以降,瑞兽的队伍不断扩大,除了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及四灵之外,又出现了桃拔、天禄(一作天鹿)、辟邪等神兽。相传桃拔似鹿,长尾,能拔除世间不祥。天禄、辟邪与其相类,惟头部之角有所区别:独角爲天禄,双角爲辟邪。这些在现实社会幷不存在的神物,代表著当时人类的动物崇拜、敬畏观,被人们当作神灵之符而广泛装饰于各种器物之上,以求得到神灵的庇护。

     青白色玉质,沁斑间饰其中,古朴盎然。圆雕天禄瑞兽,身姿作伏地低吼状,突鼻、方口、剑眉,鼻上翘,口稍张,露出僚牙,下颌长须垂下;前爪趴卧,后爪微立,四爪遒劲有力。背部弓起,尾巴卷耷,前腿肩上带有两小飞翼,独角修长,延伸背后,点缀沁色,增添一抹神秘威严;后腿肌肉鼓起,饰勾云纹,脸颊和眉骨及后腿皆饰细小密集的阴刻綫,爲鬣毛,烘托神兽诡异的特质,更显矫健灵动。四肢与躯干间有四孔,可供穿系。整器綫条简洁,刀工粗犷,身躯浑圆,神态威猛,形貌狞厉,不怒而威,当爲驱邪逐恶之灵兽。显示出汉代玉雕的风格。


战国 青玉龙 5 cm

     整器呈片状,青玉製成,角落处残留朱砂,龙口大开,吻部下勾,头角卷曲,龙身亦呈盘曲状,綫条婉转、流畅,有律动感,十分有趣。龙身关节处雕勾连纹,时代特徵明显。整器构思奇巧,精工细琢,乃是上乘之作。


汉 白玉螭龙纹剑璏 6.8 cm

     剑璏爲古代玉具剑饰,呈长方形,前后两端内卷,背后有长方形孔,用以穿插腰带。玉剑璏是贵族特有的配饰,在古代是地位和权利的象徵。战国晚期开始出现出廓镂雕龙、螭等动物形象的异形璏,汉代玉剑璏与战国大体相同,璏面变宽大,弧度变小,两端勾度加大,下孔底边比璏面略薄。白玉质,长方形,洁白无瑕,緻密温润,正面浅浮雕螭龙纹,两端向下内卷,有供穿挂之用的矩形孔。面上浅浮雕与阴刻相结合,螭龙卷尾屈身,孔武有力,璏端另有螭龙探头,两龙怒目相对,爪牙皆露,綫条行云流水,不失刚健有力,极见功力。

     此件爲典型的汉代螭龙剑璏,古雅非凡,刀法犀利,工艺极精,螭身綫条流畅,呈S型蜿蜒,鬣须飞扬身畔,卷曲如意,瑞意之间,霸气十足,尤爲少见之处是本品爲出廓剑璏,极见功力,十分珍罕。


汉 剑饰一组

     本组拍品由四件剑饰构成,一爲绿松石剑珌,整器呈梯形,两端薄,**最厚,正反面均阴刻中心放射状纹饰。其馀剑饰均以玛瑙製成,甚爲少见,分爲剑格、剑首和剑璏,剑格和剑首均光素无纹,但更适于欣赏其简洁造型,颇有高古韵味,剑璏呈方形,正面凸起,饰以三道瓦沟纹。


汉 龙首玉觽 10.5 cm

     古人有使用绳子的**惯,绳子打结以后要用工具解开,觹就是由解绳的工具演变而来。玉觹,作爲古人的佩饰最早出现于商代,在春秋战国时较爲流行,汉以后较少见。

     此龙首玉觽的眼睛呈水滴状,具有比较典型的西汉造型特徵,嘴呈斧形,张口露齿,头部一龙冠杨起上卷、一龙冠下飘平行龙体。龙身琢出前肢撑于身后,龙体向下逐渐收缩成尖状。

     龙首玉觹因在土里埋藏了较长的时间,受水土环境等因素影响,龙身大部分出现钙化,呈鸡骨白,但局部分仍能看清原生的玉质,且呈现不规则的形状,业界将此称爲“开窗见地”。整个器型优美,威猛生动,化琢制精美,綫条流畅,堪称汉朝玉雕中的完美之器。


汉 玉剑饰一组

     剑是古人最重要的武器之一,爲显示身份地位,古代帝王和贵族喜欢将随身佩带的剑进行精美的装饰,用玉打造出许多高档装饰物和附件,这些装饰物和附件统称爲玉剑具。

     此组玉剑具包括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珌及玉剑璏。剑首爲圆饼形,正面中间凸起一个稍小的圆圈,以卷云纹装饰,其馀部分刻以穀纹。背面设圆形卡槽,可以与剑柄衔接。剑格正面与背面相同,俯视呈菱形,大体上呈“凸”字形,断面扁方而略向外圆凸。玉剑格中间有孔,可上接剑柄,下连剑身,配合良好,正面和背面雕刻勾连云纹。玉剑璏带黄褐色沁,是装饰在剑鞘中部的玉饰,此玉剑璏俯视呈长条形,从侧面看,两端下垂如鈎。正面爲长方形,其上刻兽面勾连云纹,背面中部凸起一扁方块,扁方块琢有扁扁的方孔,可以将玉剑璏捆扎到剑鞘上。玉珌以勾连纹装饰,是剑鞘末端镶嵌的玉饰,其外形爲扁长的梯形,中间有孔,窄的一端嵌在剑鞘末端,用来保护剑鞘。

     目前市面上能将玉剑具几个部件凑齐且成套的不多,此套玉剑饰雕刻精美,玉质上乘,实爲难得一见之精品。

战国 勾连纹玉剑首 5 cm

     战国时期,大家都有佩剑的**惯,而且流行在剑上加上玉琢的不同部位嵌饰。剑首即爲镶嵌在剑柄顶端的装饰品。

     此玉剑首呈青色,有微沁。玉质细腻有光泽,呈片状圆形,一面分两区,中心凸起,周围饰勾连云纹。近剑柄一面者,**阴刻抽象花纹,从内向外,依次有两圈圆形深槽,凸出部分以阴刻连续斜纹,外壁平沿处阴刻勾连云纹一周。做此同圈式深槽,应是榫嵌剑柄之用。

     战国时期,整齐、对称、紧密的浅浮雕装饰逐渐出现在玉雕作品中,其基本图案结构简单,但组合形式多样,形态各异,充满想像力。此玉剑首构图规整,利用简单的綫条勾勒出繁複的图案,质地细腻温润,打磨精细,刻工古拙、苍劲,却彰显大气,雄武而有王者之风,实爲难得一见的剑饰艺术品。


战汉 弦纹水晶带鈎 10 cm

     带鈎用水晶爲材料雕制而成。带鈎分鈎首、鈎钮、鈎身三部分。鈎首作龙头状,威严庄重,气势不凡。龙首雕刻甚爲简洁,额头宽阔凸耸,方形脸,吻部略微上翘,龙嘴方阔,显示出龙的凛冽力量。

     本品用材颇爲名贵,又饰龙首,衬托出整件带鈎的雍荣华贵、丰富多姿。龙的雕刻虽然简洁,但其体积感、量感均较强,气韵生动,工艺上丝丝入扣、无懈可击。鈎钮呈方形,鈎身部分饰以两组弦纹,每组分以三道,颇有力度。战汉带鈎多见玉制,本品以水晶製成,且饰以龙首、弦纹,颇爲罕见。


汉 水晶鹰形带鈎 5.4 cm

     带鈎正面爲鹰形,其双翅左右对称,展开成欲飞状,头面较小,喙部凸出,长尾呈梯形。头部以阴綫刻划出鹰的纹饰特徵。寥寥几刀,便栩栩如生,颇有汉代汉八刀之意。背面爲圆形带鈎钮。整器以水晶製成,满浅褐色点状沁,平添了一种古朴的风韵,造型别致,雕工凛冽,刻划精淮,故是一件难得的汉代带鈎珍品。


汉 水晶朱雀 10 cm

     朱雀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象之一,上古四大神兽之一。根据五行学说,它是古代神话中的南方之神,它也有从火里重身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鸟一样,故又叫火凤凰。《梦溪笔谈》卷七:“四方取象,苍龙、白虎、朱雀、龟蛇。唯朱雀莫知何物,但鸟谓朱者,羽族赤而翔上,集必附木,此火之象也。谓之长离……或云,鸟即凤也。”

     这件汉代水晶朱雀随形而雕,曲颈仰首,头羽上卷,圆眼尖喙,周身饰勾云纹,翅膀和花尾均呈卷曲状,其上之纹饰以游丝毛雕技法雕琢而成,十分精美。朱雀如浴火重生,辉煌夺目,独具气韵。


汉 水晶羽觞 12.7 cm

     羽殇杯又称“耳杯”,是汉代常见的一种酒器,多见漆质、陶质,鲜有水晶者。其基本造型爲椭圆形浅碟状,长身,身腹长边两侧有长耳,以便端执品饮。此件羽殇杯与常制相同,水晶质地,整器通透,因受沁全身有点丝状黄褐色沁斑,杯壁掏膛匀淨,薄厚如一,造型拙朴。


汉 水晶羽觞 13 cm

     羽觞是古人饮酒的盛酒器。在汉代,人们席地而坐,酒樽、挹酒器置于席间,饮酒器具也置于地上,故多口沿宽平,形体矮胖。当时平民之家酒宴盛行传杯共饮,贵族酒宴则常凿“流觞曲水”于园囿,拾饮浮杯,便于持、递,易漂浮的羽殇则是爲充分适应这种饮酒**俗而设计。汉地酿酒少蒸馏多醪糟,常色如琥珀,或有浮沫雪白,配以此剔透羽殇,著实美妙夺目。

     羽觞取水晶製成,长椭圆型,带对称弧形圆耳,碾磨精细,光亮清澈,光素质朴,胎体极薄,纹路如裂冰自然延展,俯仰之间,不饮自醉。


战国 蜻蜓眼蓝玻璃珠 2 cm

     蓝色透明球形玻璃质,蜻蜓眼饰微凸。白色小圆点编织成网状圆纹,网纹的各个交汇点饰以白蓝二色同心圆二层眼。网纹图案将珠体分爲错对两列,每一列网格内均饰以三枚六层同心圆蜻蜓眼,蓝色与白色相间。整体结构规整,纹饰清晰细緻。


战国 蜻蜓眼白玻璃珠 1.4 cm

     白色不透明玻璃质,色调层次分明,分错对三列,每列饰三团蓝黄色同心圆蜻蜓眼,**一列,每团**饰三个黄色圆形组合图案,黄色面积较少。上下列黄色圆形占很大面积,蓝色相对较少。整颗珠子呈现白色基调,纹饰规格统一,分布均匀,排列整齐而紧密,配合胎体匀称的造型,显得十分优美。


汉 “姬”字款玉璧 13 cm

     《说文》释璧:“瑞玉,圆器也。”《尔雅·释器》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援,肉好若一谓之环。”邢禹疏:“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璧。”是爲古代宗天礼地之重要礼器,爲历代统治者所重。而至战国时期,玉璧开始成爲王权的实际象徵,《穆天子传》:“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珪璧以见之”,发展成爲君臣相见的礼器,幷且建立起一套以玉璧衡量的严格等级制度,如《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穀璧,男执蒲璧。”

     玉璧环形,玉质纯净,浅浮雕技法,内孔外边各衬一周弦纹,内孔散布黑色水银沁,过渡自然,有云烟变幻之态。壁面碾琢穀纹,细观穀纹颗粒,呈六边型,纹饰密集且匀称,製作精良,纹饰细腻,爲不可多得之珍品。玉璧边缘打磨平整,落有“姬口口口口”楷书款。



战国 穀纹玉璧 16.6 cm

     璧,《周礼》称爲“六器”之一,战国至两汉爲璧类玉器发展的鼎盛时期,无论在造型还是工艺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此璧即爲其中之一。青色玉质,半透明质,玻璃光泽,呈正圆扁平体,边缘局部微有沁色。内外边缘随形雕刻边綫,璧身满饰蒲纹:六边形内起乳突,三角棱大小均等,浑圆凸起,饱满匀称,刀工锋利挺拔,刀痕较深,转角尖锐,作斜綫交错排列,规整精緻,足见其治玉技艺之精湛。 



汉 青玉穀纹璧 14 cm

     青玉。体爲扁圆式,两面纹饰相同。两面均琢卧蚕纹,布局匀称,排列整齐,边缘阴刻轮廓綫,边缘散布灰、白沁斑,中间有一圆孔。

     此璧质地具有玻璃光泽,雕刻的纹饰精緻、规整,打磨细緻,是汉代穀纹璧典型之作。


汉 玉雕龙纹佩 6 cm

     此龙纹佩青黄玉制,皮色自然,略有钙化。正反面皆采用浮雕及镂雕手法,各雕琢螭龙一条,攀扶佩面,刀工运转流畅,綫条曲折生动,螭龙双肩圆凸,后腿外撑,踩踏如意云,身躯矫健,肌肉隆起,扭动的身形,盘卷的尾部,表现出螭龙的动感和张力。同时也反映了大汉王朝时朝气蓬勃,充满活力。虽经两千馀年历练仍不失其出神入化的神韵,在目前传世的龙纹佩中可谓凤毛麟角,无论玉质工艺,历史文化涵意等方面都称得上是佩中之珍。


战国 鸡骨白玉龙形带鈎 9.5 cm

     带鈎是古代扣接腰带的用具,始于良诸,流行于战国至汉。战国秦汉时期,带鈎的使用非常普遍,形制也日趋精巧,有竹节形、琵琶形、棒形、鱼鸟形、兽形等,其材质包括金、银、铜、铁、玉、玛瑙各类。带鈎既是服饰又有装饰意义,因此贵族们所用带鈎的工艺均特别讲究,均是精工细作之品,工艺水准非凡。

     本品受沁长久通体呈鸡骨白色,沁色自然,抛光工艺极佳。呈“S”形龙造型,器型舒展。龙已极度抽象化,棱角分明,鈎首上曲,变形成龙首状,龙首刻划简洁抽象,无目、翘吻,棱角分明,身体呈板状,周身光素,边棱轮廓清晰,有平直的切削感,呈腹部上凸的弧状,向鈎头方逐渐变细变窄,腹下有一造型夸张的倒“T”字形足,卷尾。 


战国  穀纹玉璧  12.8 cm

     《说文》释璧:“瑞玉,圆器也。”《尔雅·释器》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援,肉好若一谓之环。”邢禹疏:“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璧。”作爲上古礼器的一种,璧是爲古代宗天礼地之重器,各种形制的玉璧均有著极爲严格的等级规范。《周礼·大宗伯》载:“子执穀璧,男执蒲璧。”可见在上古时代,穀纹璧的等级之高。

     玉呈青色,有扇状灰褐沁斑。通体圆环形,圆周有一圈阴刻綫,内环一周亦有一圈阴刻綫。两圈阴刻綫所圈范围内满饰谷纹,穀纹排列规整,雕工细腻精巧。整体玻璃光。如此精美的大尺寸玉璧较爲少见,爲战国玉器中难得的完美品相。


汉  多宝串

     多宝串由黄玉勒子、墨玉蝉、绿玉蝗虫、白玉蚕及白玉玺印穿系而成,件件造型綫条流畅,或抽象,或圆雕,玉质细腻,内涵丰富。

     其中尤以墨玉蝉及绿玉蝗虫刻划生动。墨玉蝉质地温润,饱满丰盈,正反两面均以细阴綫和“二”字纹琢出头、胸、腹、翅、脚及尾等部分,蝉头双目向两侧外凸,背面中部弧凸,腹面平直,双翅自然迭于背部,经络清晰可见,腹部的口器、六足和腹节刻划得生动而准确,纽丝式颈纹、竹节式翼脉纹、闪电式足爪纹等,极爲生动传神。在古人的眼中,蝉是一种神圣的灵物,有著很高的地位,代表著纯洁、清高、通灵。蝉在古人的生活当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物品,被人们推崇著。由于蝉都是栖息在高大的树木枝头,只吃露水树汁而不食人间烟火,所以用其来比喻人之清高、高洁的品德。如腰间佩蝉,则意爲“腰缠万贯”;胸前挂蝉,则是“一鸣惊人”;伏在一片树叶上的蝉,被喻爲“金枝玉叶”。

     绿玉蝗虫玉质青绿细腻,眼部及背部有精美留皮,整个背部以深浅不一之阴綫刻划,身形肥厚敦实,尾部略翘,细腻逼真。古时玉蝗虫通常寓意“飞黄腾达”。玺印亦有勤恳忠诚、官运亨通之寓意。全组件用料精良,色彩斑斓,形制多样,寓意丰富,可谓雅俗共赏之佳品。

汉玉舞人组佩

     此组佩青白玉质,緻密莹泽,沁色及留皮自然巧妙。整器由两件玉舞人串连而成。上部玉人呈站立姿态,舞弄衣袖,长裙垂地,身上以阴綫勾勒纹饰,綫条优美,动感十足,玉舞人两面皆有雕饰。下方玉舞人呈跪地起舞势,头上有呈三角形髮髻,身躯綫条通过阴綫雕琢,栩栩如生,亦爲双面雕饰。上下两个玉舞人相互呼应,翩翩起舞,如若宫廷娱乐情状。此件玉舞人组佩玉质一流,小巧玲珑,匠心独运,殊爲难得。


汉  白玉凤首觽  9.5 cm

     觽,本爲远古先民所佩带之兽角。因早期服饰不用纽扣,皆以绳带系结相连,解衣释服则多需借助于专用的器具,于是这种一端粗阔、一端尖细的弯角,被製作出来,用以解结解锁;后用玉仿其形,雕琢成一端较宽圆,另一端较尖细之弯角形佩饰,多做龙首、凤首、兽首造型,宜佩于身。

     此器白玉质,镂雕凤形,阴刻眉目、须鬣、鳞片等纹饰,下半渐抽象成如意云纹,周流回转,变幻莫测,宛若穿梭九霄云外,局部受沁呈黄褐色,天地苍黄,气象万千。綫条流畅、细腻不失矫捷跃动之感,充分展现了汉代能工巧匠们的艺术创造力。


战国  青玉带沁龙  18.5 cm

     青玉质地,成对,均呈片状,几近半沁,玉龙头部较小,吻部上翘,身体修长,呈S形弯转曲回,曲颈回首,口大张。两面形式和纹饰相同,该龙四肢皆以艺术夸张的手法予以雕琢,不受其主体与肢体比例的限制。皆以阴刻的手法雕出谷纹满饰龙身,龙身间刻有云纹,龙身上部有镂孔,可以系佩。此器应该爲组玉佩中之一对,可以与他器合成组玉佩。整件器物身形流畅,形象生动。


汉  白玉兽面勾连云纹剑璏  11 cm

     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盛行以玉剑饰,称爲玉剑具。玉剑饰分爲四种,镶在剑柄顶端的称爲剑首,穿在剑柄与剑身交界处的叫剑格,嵌于剑鞘外供穿带悬挂的玉件称剑璏,俗称昭文带或文带,镶在剑鞘下端的叫剑珌。玉剑具由春秋战国兴起,至汉代达到极盛,汉以后逐渐衰落、消失。历史上,它是一种代表贵族身份的宝物,也是一种珍贵的馈赠礼品。

     此件作品正爲典型之汉代玉剑璏,体积较小,呈长方形,侧视底有扁方形孔洞,底孔边高于下卷的璏面头尾端,璏整体弧度小,两端勾卷度不大。底孔是用管钻幷排打孔开成,直綫拉磨的痕道明显。璏头部装饰兽面纹,璏面装饰以勾连云纹,排列整齐,刻划有矩,采用白玉琢制而成,工艺精湛。


战国   带沁玉柄形器  20 cm

     整器呈扁方柱形,玉质上乘,连柄首共分七节,每节中部均束腰,间隔以两道弦纹,每节正反面各以双勾雕出抽象夔纹,相邻两条夔首纹又能组合成完整的兽面纹。


红山文化  马蹄形器  9 cm

     玉质青中泛白,裂纹处可见褐色沁。整器爲椭圆形筒状,上大下小,两端口径不一,下端平齐,上端斜撇爲斜坡形,故称爲马蹄形器。器体光素无纹,琢磨光润,口缘均磨成钝刃状,是典型的红山文化玉器。马蹄形器是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玉器造型之一。


汉  黄玉鴞形佩 4.6 cm

     鴞俗称“猫头鹰”,上古时期被认爲是通神的动物,仰韶文化有陶鴞尊,商代有铜鴞尊,把祭器做成鴞的形状,就是期望借助鴞来通达神灵。 

     这件玉鴞以黄玉雕琢,作展翅飞翔扑食状,尖喙圆眼,面盘宽大,翅羽向背,尾翼宽长,綫刻腹部横纹,背部刻划勾云纹,翅尾以阴綫刻划羽毛,生动而具有装饰美。整件造型规整,规矩中可见灵动,玉色内蕴,翅、尾边缘有沁色,具古朴神秘之美。


汉  黄玉双龙璜 8 cm

     璜是我国发明最早、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玉器之一,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流行,一直沿用到汉代以后。从考古发现来看,早期玉璜,一般爲窄条形,形制不太规范,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