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时期琉璃珠的使用方法 战国-汉时代,琉璃珠子的用法最常见的有两种: 其一,用于身上穿戴的组佩,广东南越王墓中即可见到用琉璃珠、玉珠等串连玉璜等形成组佩。虽然穿戴在身上,走动起来,叮当作响;但毕竟行动不便,所以不是日常装饰,而是礼服上的配饰。《琉璃志》中记载:“佩玉丁当,连珠缀缨,绛纱左盛,弁冕盈廷,乃珠锵鸣,古者百僚朝祭之法服也。” 朝祭,就是朝圣祭祀的意思。在中国古代,祭祀是封建礼法的核心。《左传》上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琉璃作为文武百官祭祀的法服,在古人心目中的尊崇程度,可想而知了。现在我们有的时候很难解读某个琉璃珠子的纹饰,往往是因为这个珠子只是整个组佩的一小部分,难以窥一斑而见全豹。 其二,用于悬挂,称为“悬黎”。《战国策》有“梁有悬黎”的记载。《西都赋》中,亦描绘“悬黎垂棘,夜光在焉”。黎,颇黎,即后世所言之玻瓈。这段文献反映的是战国-汉时期,在梁上悬挂琉璃。上面两幅图即为根据以往之考古发现,复原的几种古代“悬黎”方式。 琉璃珠之古为今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