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年明月:“这个就是水平,这个就是难度!”

 特里日记 2017-04-16


文/李添

今天继续听了两节《明朝那些事儿》的朗读版,一共有多少节呢?一共有286节,我已经听到106节了,都是这段时间听的。

说是朗读版,其实不准确,我听的版本应该叫讲书,是用粤语讲的。

讲书比朗读高级一点,讲书是一种艺术,有演绎的成分,不一定就是按里面的文字来讲,会更加生动一些。朗读版呢,一般按照书本来读,也会少许的演绎,基本按照原著的句子。

普通话叫讲书,粤语叫讲古,略有不同。

讲古在广东是很流行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我又是广东人,以前我的求学是时代基本是没有手机的年代,直到大学才用的手机,那时就算有,手机也很落后。那时娱乐方式主要是MP3,我呢?主要是收音机。

我很喜欢听广播,午睡、晚睡前我都是听收音机的,中午和晚上都有讲古的节目,什么《射雕英雄传》、《东周列国传》、《倚天屠龙记》等等都是讲古的对象。

我喜欢这种粤语讲古的味道,生动有趣,但我听国语版的,总是缺少点生活,估计和粤语比国语多几个音调有关。

TVB电视剧粤语版才是有感觉,国语版,我作为广东人听不下去,如同看看日本动漫宁可看听不懂的日语,也不想听国语配音的,有点木呆,缺乏一共生动性。

近几年,貌似就郭德纲讲书生动一些,那属于单口了,也是一种表演艺术。

之前分享过,网络写作,重要的不是文笔,而是思想。思想这个词有点空,其实就是你的人生经验。

我把这个问题相通了之后,我轻松多了。

为哈?

我们把文学和网络写作的概念搞混了,现在90%以上的自媒体人都是属于网络写作。

其实,文学有很严格的定义,它是一种语言艺术形式,有两个关键词:语言、艺术。

怎么说呢?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以上是百度的定义,现在很多的自媒体文章偏向于新闻传播学了,甚至有的为了传播而传播。

当然,这不说明什么问题。只是,我明白了其中的区别。

目前这个阶段,我也是属于网络写作,说文学,真的还说不上。

以写文学出名,这需要沉下心来,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人生阅读等,并且时间可能长写。你随便搜索任何一本矛盾文学作品,每一部都是几年才创作来的作品,门槛还是挺高的。

前几年,网络文学很流行,以写网络小说的人出名的人N多,唐家三少(《狂神》、《斗罗大陆》)、萧鼎(《诛仙》)、树下野狐(《搜神记》),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了,他们的文学作品通过网络的形式取得高的关注,与传统的文学又不一样,有了更多的营销味道。

自媒体的写作,更多是传播思想,表达观点为主。

自媒体高手都有一个能力,总能把自己的观点说得有理有据让人信服,他们写出的文案真的很有感染力,是不一样的能力了。

所以,现阶段,我就是练习表达思想、观点就行,至于文笔嘛,这需要靠长期的积累了。

无论能力还是格局,都有一个增长的自然规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所以,作为写作的新手,一定为明白写作的初心是什么?定位是什么?

对于我,其实也不仅仅在于是坚持自己,我也有通过写作能获得人气,甚至能通过写作赚到钱的想法。这是很现实的,每个人自媒体人都希望写作能够生活,也是理想的状态,无论兼职还是全职。

再说得俗一点,还没有达到财富自由的时候,应该把所有的兴趣都摆在赚钱这件事儿上。我很长一段时间,就是在装,装清高,把写作当做神圣的事情,但我却为生活五斗米在奔波不已。

每个自媒体人,也许都有一个文学梦,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有一天写出真正有文学意义的作品,这会是一条长的路,毕竟我是业余写作爱好者。

昨天分享了我听书的爱好,我分享到朋友圈,今天有好几个朋友私信问我关于听书的事情,我觉得我有那么一点点影响力了。

我现在找听书资源,主要在喜马拉雅Fm软件上,觉得这个是最全的,有国语的、有粤语的、也有男的、也有女朗读的。

如果你没有太多时间拿着书看的朋友,不妨也可以考虑听书的方式,真的很方便,同样可以扩大阅读量,也没有太多时间地点的限制,相对成本也更低了,不浪费不占地儿,哈哈,我家里就堆满了没有看过的书籍。

听书可以较为容易的读完一本书,对于阅读较少或者读书犯困的朋友,门槛较低,坚持听完一本书比读完的可能性比较大。

有一个看了我文章的微信好友,与我交流,她也喜欢听,她上学的时候天天躲进被窝里听广播,定时定点的。

我说,广播听下来,留下的记忆是很少的,听书还能知道个故事。

所以,听书适合很有情节的小说,因为听书很难随时集中注意力,情节强的跳过一些也能接上。没有情节的听一会儿就无聊了很难坚持。听书可以做很多别的事,解放双眼双手。

越听《明朝那些事儿》,越发觉得作者写得太好了,能够把这么难啃的历史,写得这么通俗、易懂、有趣!

于是专门去搜索了这本书的作者当年明月。

当年明月,本名石悦。1979年出生在宜昌一个普通干部家庭,曾经是广东顺德海关公务员。以《明朝那些事儿》成名于互联网,截至2014年《明朝那些事儿》累计销量过千万册,创下中国图书销量奇迹。

越了解,也发现,每个作家的成长历程,都是很有故事的。

当年明月5岁时,和父亲一起逛书店,当时他执意要买一套《上下五千年》,虽然那套书的价格才五块六角钱,可他的父亲一个月的工资才30元。

买书时,他父亲问当年明月是不是喜欢历史?说实话,当时当年明月根本不知道历史是什么。在当年明月的小学时光里,这套书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直到他上中学前,已经把《上下五千年》读了十二遍。

长大后,他有开始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最后发现明史的人物最有意思,他们都是特立独行的人,好坏都到了极点,所以就开始研究《明通鉴》、《明史纪事本末》、《国榷》、《纲目三编》……

他是一个心灵历史开创者,强调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

有人说,当年明月用自己的灵魂还原了历史,而人类在他的历史里还原了灵魂。

他的写作风格也是开创性的。

第一、建立了博客的独特风格;

当年明月执着的在新浪博客发表《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长篇连载,全部是新作品连载,并以每天2000字的速度更新。这可以说是独一无二,也是令人没有想到的。

第二、开创了历史的第四种记录方式;

记录历史通常是史记、教科书、戏说三种方式。

当年明月在历史和小说、正史和戏说、历史学术和影视历史剧的结合上找准融合点,以白话历史、好看历史的理念,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以鲜活的写法,用流行文学元素和小说笔法,加入对人物的心理分析、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吸纳了叙议结合、伏笔照应、铺垫悬念等多种手法,并穿插了很多幽默,有时还运用了一些无厘头的语言,以及流行歌曲的歌词,将历史还原得清晰深刻、丰满圆润,做到真正的“好看历史”。

这类文章,这既不是正史,也不是小说,按当年明月的说法,叫趣味史学,也有人把它称为通俗历史或心灵历史,也有的把它当作札记,还有的认为是通俗版的明朝通史。蛮有趣的!

第三、迎合了当代人阅读历史的口味,填补了明朝白话历史的空白;

当年明月的文章像在给你讲故事,喜欢读它的人群会特别宽泛,使不看历史和长篇的人也愿意看,即便是初中,甚至小学文化的人也能够看懂、喜欢看,地球人都能看懂。

在他的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每个章节都在结束时设置一个悬念,很是吸引读者。

文章的中政治争斗、权谋之术、战争之术,也满足了国人的胃口。文章风格轻松明快、语言调侃,力求符合现代人的阅读口味,让读者看得轻松,使人感觉历史很精彩,历史也很好看。

后来,我又去翻了他的博客,也着实让我惊呆了,足足更新了1792篇文章!很多都达到了10万的阅读量,这是什么概念?2008年,还是电脑时代,大部分都是用电脑阅读的,远远比不上现在移动网络的方便度。

一边翻他的博客,一边说,真牛!

对于他来说,文字是有感情的,感情酝酿到一定程度写出来的文字自然好看,不需要太华丽的词藻。

凭借《明朝那些事儿》,明月声名鹊起,粉丝如云,然而除了这些外在的改变,当年明月还是当年的明月,下班后回到独自一人的家中,买外卖或者从冰箱里拿晚饭,写《明朝那些事儿》至深夜,明月的心态和生活还是一样平静。

明月这样剖白自己:“我还是我自己,我没有变过。即使会有一时头脑发热,但是在我离开媒体关注和公众视线之后,回去开始写东西的时候,我会意识到,我还是当年那个我,还是刚开始写作时的那个我。我会经常问自己,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我开始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我坚持写。只要想到这一点,我就会告诉自己,永远不要放弃。”

作为一个读者来说,有点遗憾,他心无旁骛去写作,所以至今他还没有新书出来。看过他的采访,他并没有辞职全职写书,而还是做回一个公务员,不知现在如何……

他的博客,最后更新的时间是2012年5月10日,是关于评论精选集的,第142篇收集读者评论的文章。

再前一篇是2012年1月1日的《新年好》,写到:

各位朋友:

2012年了,祝大家新年快乐。

时间过得真快,很久没跟大家交流了,也就是今天,出来露个头跟大家打声招呼,也不是不想,实在是不好意思,新书没出来,空口说白话太忽悠了,今天借个吉利日子,出来跟大家说两句,平时实在是不好意思,惭愧了。

这一年很忙,新书写作方面,前后写了三稿,感觉可以改进的地方太多,所以还在改,很多人说我是压力大,毕竟上一本书太成功,太多人看,名气太大,被压住了,实话吧,我没什么压力,超越之前的那本书,想想就好。

其实吧,我的真实想法就一句话:不能太丢人吧。

就这个想法,我很知足。所以还在改。

(还有半段)

估计,这几年还可以出新书,现在也时隔6年了,难道有大作?

他的写法,我非常喜欢的。

他有一篇采访,我找到很多的认可点。他不仅放任自己“出口千言,离题万里”,甚至还怂恿记者不要按照采访提纲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吧”。

他坚信“世界上最难写的就是命题作文”。

而当作者问到写历史是不是类似于命题作文时,他急了,赶忙声明写历史不是命题作文。他的理由是,虽然历史早已定格,但“能把大家本来已经知道结局的事情写得惊心动魄,写出悬念,这样才显得出你是不是高手,才显得出乐趣”。

当然,他的论据就是他自己,很鲜活也很充分——《明朝那些事儿》受欢迎程度大家有目共睹嘛。最后,明月以一句不无得意的话作为总结陈词——“这个就是水平,这个就是难度!”

哈哈,我的随记也是如此,目前只能这个水平,只有这个难度。

今日讨论:你现在阅读喜欢是如何的?如果听书,你喜欢听什么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