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这座城市里,有一种声音叫华商!

 东方竹马 2017-04-16

在西安这座城市里,只要你要做文化艺术类或任何知识类创业项目,你都一定会遇到一位华商人,而且至少遇见一位!(华商人即是在华商报或华商传媒集团工作的人或工作过的人)

应该就是九六年前后,西安人就都是听说过华商报的,并不是因为当时这份报纸威名远扬,振聋发聩,而是因为满大街的都是卖华商报的,大家甚至总是开玩笑的说卖报的比买报的人多,记得我每次上学就文艺路口到和平门口,每早至少会遇见五位甚至十位卖华商报的,他们用地道的陕西话或者河南话叫嚷着华商报,华商报,能看能坐能睡觉 至今都历历在目,深深的烙在我记忆里,挥之不去。直至后来我将这样的情景,注入到了我的影片之中。

华商报如此起步直至后来做大做强,我就不赘述了,我也无法细细道来,必经,我只是一位读者而已,倘若让我的说一下对华商报的感受,我可能会很快的说出几个关键词 接地气” ! “够敏锐” !“有担当

“接地气”是指内容非常贴近百姓生活,很多事情在我看来都是鸡毛蒜皮,可是他们都能饶有生趣的报道出来,令寻常百姓喜闻乐见,我想这就是常说的群众基础扎实。“够敏锐”是指华商人对文化现象的预见性以及新事物的洞察力都非常强。“有担当”则是我个人觉得在如今物欲横流权钱交易的环境下,在陕西仍有这样一支队伍,有力量,有勇气与其抗衡,不妥协,不苟同,不屈服!坚守真实报道,实在难得,就在前一段事件,西安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在众多主流媒体特别是陕西省内媒体还在用屈指聊聊的通告式信息敷衍了事,息事宁人之时,华商报仍旧坚持站在民众的角度,铿锵有力的发出了代表这座城市的质问之声,真是令我再次敬佩华商精神!

我有很多朋友都是华商人,如今,大部分都已经离开那里,开始了新的生活,但是,每每遇见他们,谈论最多的,还是在华商报奋斗的时光,有的嬉笑,有的吐槽,或多或少的抱怨,但在我看来,他们都是深爱华商,并以在那里战斗过为傲的。

2012年的时候,我受华商报邀请,为其导演拍摄华商报改版15周年微电影,拿着厚厚的资料我足足研究了十来天,私下还找了二十多位华商人侃大山,想多从几个角度寻找脉络,那时,有一位老华商说的话,至今我都难忘,他说 我们这群华商的记者,走出去,人家不认得,我们便是四处碰壁步步艰难,人家若认得了,更是如履薄冰步步惊心!” 今日再念起此话,体会更加深刻。有些事情,有些感受,有些秘密也许就这样尘封岁月,无人问起,但我们不能忘记,不能不知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在此我就用这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微电影《我十五》以示敬意,感谢在这座城市里还有这样的一种声音存在!并且我个人希望这样的声音能永远的有下去!


他们是一篇篇文字,他们是一张张照片,他们是一段段影像,他们是一次次为这座城市冲锋陷阵与黑暗对抗的勇士!他们用他们的方式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发出最坚韧的声响!捍卫着这座城市的尊严!

谢谢华商报!谢谢华商人!谢谢所有坚守正义的勇敢的记者们和报社领导们!

主演  赵童  张晓娜

(2012年在拍摄现场还没变胖的我)

片中我也有出镜,请看官们对照查找,补充说一句,拍摄那天是因为演出的演员记错了时间没有到场,而我是救场演出,并非专程出来抢镜哦,正所谓~演员不够,导演凑!~所以,我就是剧组里的“狗皮膏药”哪里需要哪里贴~~如若影响大家观影,还望见谅。

2012年夏天的我の蜜汁背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