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十大名相

 宛平2008 2017-04-16

 

一、李斯

       李斯(约前284年—前208年),字通古。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朝丞相,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入秦。最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消灭诸侯、成就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派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加以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发挥了较大的协助作用。秦统一天下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家,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李斯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逝世后,李斯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二、萧何

        萧何(前257年—前193年7月8日),西汉沛郡丰县(今江苏丰县)人。汉朝开国元勋之一,丞相,著名政治家。

       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萧何接收秦丞相、御史府所藏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到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期,萧何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发挥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萧何又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逝世后,萧何辅佐汉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去世,谥号“文终侯”。

三、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逝世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诸葛亮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四、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唐初齐州人,房彦谦之子。贞观年间任宰相十五年。著名政治家。

       房玄龄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武德九年(626年),房玄龄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任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贞观十一年(637年)封梁国公;贞观十六年(642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七月廿四癸卯日,房玄龄病逝,谥文昭。因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因此人称“房谋杜断”。后世以房玄龄和杜如晦为良相典范,合称“房杜”。《新唐书》本传对房的评价是“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或以事被让,必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永徽三年,房玄龄次子房遗爱与其妻高阳公主被指谋反,房遗爱被处死,公主赐自尽,诸子被发配流放到岭表。房玄龄嗣子房遗直也被连累,被贬为铜陵尉。房玄龄配享太庙的待遇也因而被停止。

五、魏征

       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别号魏百策。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也有说在河北晋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魏征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魏征前后上谏两百多事,数十余万言,言辞激功,态度坚定,李世民全然接纳。魏征官至光禄大夫。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逝。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魏征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魏征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谏文表有《谏太宗十思疏》。

六、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王安石,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七、寇准

       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

      寇准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乾兴元年(1022年)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1023年)九月,病逝于雷州。皇佑四年(1053年))宋仁宗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谥“忠愍”,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仁宗亲篆其首曰“旌忠”。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八、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年7月24日—1244年6月20日),字晋卿,号玉泉老人,法号湛然居士,蒙古名吾图撒合里,契丹族,蒙古帝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宰相。

       耶律楚材为金国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1215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攻占燕京时候,听说他才华横溢、满腹经纶,遂向他询问治国大计。而耶律楚材也因对金朝失去信心,决心转投成吉思汗帐下。耶律楚材的到来,对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产生深远影响,他采取的各种措施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乃马真后称制时,耶律楚材渐失信任,抑郁而死。卒谥“文正”。有《湛然居士集》等。

九、张居正

       张居正(1525—1582,湖广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字叔大,少名张白圭,又称张江陵,号太岳,谥号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世称“宰相之杰”。

       张居正自幼好学,天资聪颖,五岁入学,七岁能通六经大义,十二岁中秀才,荆州知府李士翱十分赏识。十三岁参加乡试时写了一篇美文,只因湖广巡抚顾辚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当时未让其中举。张居正十六岁中举,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十三岁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八年(1549改授编修。同年上《论时政疏》。后因不满严嵩专权而托病家居。嘉靖三十六年(1557返京,仍供职翰林院,颇不得志。嘉靖四十一年(1562,严嵩被罢黜,徐阶担任首辅,张居正得以晋升。隆庆元年(1567年),张居正迁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总裁《世宗实录》,进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次年八月上《陈六事疏》。张居正累加柱国、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太子太师等职。明神宗朱翊钧即位后,张居正与太监冯保合谋,逐去高拱,自任首辅,掌握明廷大权,开始进行改革。万历元年(1573年)六月,提出“考成法”,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内阁职权,抑制宦官势力,整饬学政,禁止讲学,查禁私立书院。实施清通欠、省驿递、惩贪墨、汰冗官、省支出等各项改革措施。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万历八年(1581年)十一月,命户部拟订清丈条例八则,在全国实行。凡公开抗拒的勋戚,均夺爵革禄;凡迟缓怠工或册报多虚的官吏,均予夺俸。至万历十年(1583年)末,在全国共丈出历年诡寄、隐漏及开垦未报的土地约一百四十七万余顷。厚商措施,整顿钱法,严禁私铸,同时许银钱兼用,许商税纳钱;批准实施户部“速通关以甦商困”和“减税契,宽铺行,恤商人”之请,任用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减轻黄淮下游水患,漕运畅通。对周边民族,“外示羁縻,内修战守”,整饬边防,改善民族关系。张居正以戚继光等主持蓟州防务,以李成梁镇守辽东,边防败坏局面得到扭转。万历七年(1580年),张居正通过俺答汗同西藏喇嘛教格鲁派首领建立封贡关系。万历五年(1578年)九月,张居正遇父丧而未归里守制,政敌即借“夺情”一事弹劾张居正,企图将其逐去,但未能得逞。张居正病逝之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举措几乎全部被废止。张居正居相位十余年,多有建树,死后赠上柱国,谥“文忠”。由于言官诬劾,皇帝诏夺张居正上柱国、太师名号,再夺文忠谥号,其家也被籍没。后因言者复攻不已,皇帝下诏,尽削张居正官秩。张居正言论文章,后由子懋编为《张太岳集》。清光绪年间重刊本称《张文忠公全集》,共四十五卷,传世较广。主要著作有《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十、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六岁入塾读书。八岁能读四书、诵五经,十四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