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忌宜

 清茶清清 2017-04-16

世上任何一种治病方法都不是万能,都有其长有其短,针灸也一样,临床应用上有所忌宜。我们知道中医针灸基础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和《难经》,从中看到了针灸的治疗作用,也看到了针灸治病的不足之处。

针灸,是分针刺和温灸,但是很多情况下是不适合针灸的。《黄帝内经》“阳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阴阳气血具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是也。”而《难经》对于五脏虚损的治疗,也不是用针灸,而是用药补。比如损肺用“益其气”,损肾用“益气精”,损肝用“缓中”。《伤寒杂病论》里很多地方提到了“当刺”、“可刺”、“宜针”、“刺”等条文,把这些条文整理一起分析比较,针刺治疗,主要集中在三阳热证、妇科的热入血室、脖子强痛、下利脓血等方面,这些证候都是实症。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更是明确的提及“针法浑是泻而无补”。明代名医汪机也说“元气未伤而邪气轻浅,可用针刺除之;若病邪较甚,元气已伤者,则决非针所能治。”

元气亏虚之人,补益当用有气有味之物,才能对身体的元气进行补充,而针灸之用,全在调气。所以虽说针灸手法上有补泻,并不是指针灸对人体的元气具有直接的补充作用。就算是元气将脱的急救上温灸小肚子,也只不过是使元气不至于很快的外漏,而不是温灸小肚子可以直接补充能量。但温灸小肚子子把元气固着不外漏,人不至于速死,才有机会通过服药调补。比如人饿了,全身没力气,这是身体内的能量不足,此时不是用针灸的某个穴位刺激来补充能量,而是在吃饭才能把能量得到补充。这是最初浅的道理了。所以病者切勿被一些民间针灸师的夸夸其谈所误。我所接手治疗的病人,基本上都是到处治疗不愈的久病患者,元气亏虚,所以我都以扶养元气、通调气机为主来治疗,等到元气有所恢复,再叫病人自行用手指针对某些穴位进行刺激来调理气机。如果病人是呆在边上的,我也会用重刺激手法来祛逐病邪,但总是在培养元气的基础上进行。

有人认为针法不易操作,选择温灸。温灸也一样有很多的禁忌。如《伤寒杂病论》中也多次提到“可灸”、“当灸”、“灸之”、“熏之”、“灸”等方面的内容。另外还有提到“火逆”、“火劫”等误用温久带来的副作用。书中明确的说到“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当然,我们看问题不能死看,《伤寒杂病论》中所讲到误灸造成的副作用,甚至“促命期”的严重后果。但主要是针对温热病、胃明证(内实热很严重)、湿家身烦疼(温邪闭阻)等证候。

当前治疗温热病的主要手段是西医的抗生素、激素等为主,用温灸来治疗是少见。但体内湿邪严重的病人用温灸造成疾病的复杂性,的确是很普遍。比如痛经,很多妇科痛经的病人,都见到舌淡暗,苔滑腻的阳虚湿阻之象,医生都会说这是“宫寒”。中医治疗上,有的用温热药治疗,有的用温灸来治疗,效果都不好,并且反成湿热闭结,宫寒没灸好,反灸出来妇科炎症(吃温热药也一样,只要有湿,药不能过温,一定要化湿的基础上加用温热药,要不,药热会和体内的湿邪相合成湿热之邪)。

寒证用温灸,这是常态,但除了上述的湿邪闭阻之外,还要看是不是有瘀血闭阻。血遇寒则凝,阳虚之人多有瘀。瘀血闭阻的脉多见涩脉,但有的人涩脉并不明显,或很多中医师不会诊脉,也体会不到什么是涩脉。此时看舌和面色很关键。瘀血之人,面色多暗(这种暗暗的面色,和被太阳晒的黑不一样。被太阳晒的黑是黑得发亮,而瘀血的暗是沉暗、萎暗,病人不仅见面暗,还并见于病人的精神面貌不佳)。瘀血内阻的舌面常见黑黑的瘀斑,瘀斑越多,说明瘀血越严重。比如中风病人的康复期,半身不能动,此种病人多见舌面上已不是星星点点的瘀斑,而是整片的瘀青,这说明了瘀血很严重。所以对于瘀血很严重的病人,邪气过实,治疗上还得逐邪外出为上,而不是通过温灸能解决得了。

逐邪之法,从针刺方面来说,不外于刺血(在身体某一特定的部位用较粗的针刺个洞,再挤压出血)。刺血治疗,金元四大家都很拿手,并且各具特色。张子和主张攻邪论,他的刺血是最猛的,一般以合、升或斗来定放血量;刘守真的刺血多在外感热病方面;而李东垣的刺血则较杂(很多民间中医师,书没看三本,弄个成方套方治疗,一听到李东垣就谓是“补土”,要知李东垣亦是一针灸大家,高武的《针灸聚英》,里面的主体内容就是李东垣的)。

从针刺祛邪方面来说,其祛邪的强弱程度主要取决于针的粗细和刺激手法的强弱和时间的长短。这方面的操作理论,现代针灸师贺普仁总结成了“三通”。针越细,刺激手法越缓和,时间越短,祛邪效果越弱;而针越粗,刺激手法越强,持续时间越长,祛邪效果越强。而放血则用大号粗针(针灸上常用三棱针,而我平时放血治疗不多,有时到医院会诊应急,多用输液用的大号针头,平时随车带的针是用偏粗点的毫针,我一般只带两种针,一寸和两寸的,因为应急方面,多取四肢和头面,针不要太长),刺个洞以后用手挤压,如果不方便挤压的部位(如治疗瘀血腰痛不能动的委中刺血,委中穴不好挤压),可在上面再拔罐,方便出血。开关宣闭的十宣放血,就很方便了,刺一下,挤捏一下就是。

刺血伤元气,这是必定的,所以见病邪盛大用刺血之后,一定要调补元气。我曾接手过一些关节痛用小针刀治疗的病人,身体亏虚得一塌糊涂,有的病人几乎摸不到脉。这就是小针刀治疗时,用很大的粗针在局部把粘连的组织分离,这可是一个小手术,千万不能就单纯的看成是针灸问题。小针刀的治疗,和针灸的治疗有本质上的区别。金华有个人,用小针刀治疗疼痛,我特意去观望过,医生先是在局部打麻醉药,消毒后用直径一毫米左右,四五寸长的针,在局部每间隔一厘米左右刺一针,再在针尾绑上艾叶烧。结束后消毒,再给病人配三五天的抗生素口服。很多脾虚本就虚寒的病人,经过这样的治疗,胃口都不见得好,人也显得没精神。所以通过小针刀治疗后的病人,健脾补气、通调血脉很重要,因为这的确是一个小手术,比普通的针灸损伤元气要严重得多。

所以本人施针之前,必定要诊脉,见脉沉弱无力,不针。如果病情危及,自当别论,但也是针药结合,针后急服补益固气药。2015年春天,我在横店义诊时,东阳人民医院有个83岁的老人中风。脉见沉弦而数,但脉弱无力。病人在昏迷之中,本人见一个高年之人,元气亏虚,但又不得不泄逐为治,于是先针足三里(两侧)得气后留针,再针内关得气留针,最后再在行间刺血。足三里疏通脾胃,是普遍应用的强壮穴,先针足三里,可以调和中焦气机,气机下降的通路得以畅通,又可托着元气,使行间刺血不至于一下子造成元气脱陷。病人应针而醒,开了个补气健脾、化痰通络的中药方进行调治。在横店上班时,边上还有一个张医生,他是民间的气功按摩师,治疗的方法主要是取反应点,并且用按摩器具,力度很强。记得一次,有个病人在按摩时突然见全身冷汗不止晕了过去。我急跑过去,一把脉,脉象几无。问张医生按摩病人那个部位,告知是按摩脚背,手指一指,原来是太冲穴。用针刺太冲,治疗急性腰扭伤或腰痛,的确有一定的效果,但如果病人素来就是阳虚气陷之人,此穴一刺激,必定会造成阳气急陷见人昏迷。我当时急用两手拇指急用力点人中和百会,不一会病人苏醒。

针刺泻邪,虽说会损人体元气,但也不是说久病都不可刺。如《黄帝经内》中说“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提出了刺络出血以治疗气血闭阻的病证。《黄帝内经》中论刺血方面的内容很多,看其所治疗的作用,一是泄热,二是活血祛瘀。泄热方面比如有五脏热等方面,五脏热只要刺其原穴就可。但瘀血方面的确是一大问题。如脑中风的实证,现代医学上讲是脑血栓引起,但从中医角度上来看,这是气滞血瘀于脑络,肝为气机升发之门户,所以治疗上得平肝降气,可用太冲刺血或毫针强刺激,再配合委中刺血,临床应用于急救,效果很好。如果是心脏病的瘀血闭阻,见心绞痛、心悸、面青肢冷等情况,可选内关和阴郄,但不要刺血,先用强刺激半分钟,再留针,过会再刺激,这样反复的行针,多能缓解。如果是四肢的瘀闭疼痛不已,可以疼痛的局部或边上穴位进针,用泻法,且要久留针,这才能达到止痛效果。比如痛风发作进的疼痛,止痛效果不错,但要治病根,还得内调中药,五脏平衡痛风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疗。如女的宫寒痛经,或瘀毒化毒的痛药,都可选用血海、地机、三阴交等穴应急止痛,如果是宫寒的在进针得气后在针尾加温灸;如果是瘀阻日久化热毒,则直接用强刺激泻法来治疗。如见肺热咳血,此时考虑的不是止血,而是清肺,可在孔最、鱼际刺血,或毫针反复行针泻热。以前在金华时我很活跃,曾有一酒友喝高度白酒太过,见吐血咳血,本人用手点穴强刺激鱼际、合谷、内庭,效果亦显。

泄邪是应急而用,切不能久泄。对于治病之要,泄邪方面,张子和、孙思邈这两位医家很有特色。但本人治疗肿瘤方面的泄邪,多取法于孙思邈。张子和的治疗方法的确太过猛烈,但我们可以学其思路。

对于温灸方面,我是几乎不用艾灸的,我考虑到局部一个点的温灸,是局部灼热,而边上则寒。比如有些女人温分水穴等减肥,穴位上的一个点的温度很高,但是实行温灸时,很多人不注意室内气温的高低,如果气温过低,反而易受寒外感。所以本人对于温灸法,多用生姜切片,用胶布固定,一次贴敷12小时,这样缓和的刺激,对于虚寒性的疾病又方便,效果也很好。

时代变了,人们的体质也变了,很多古人所说的治疗方法在这个时代并不适合。比如张子和的攻邪治疗,如果是在这个时代,早就被以医疗事故的理由抓起来了。所以学习针灸,一定要与时具进,随着社会的时代背景变化而变化。

 

吴南京

2017319日星期日

于义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