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当前中小学经典诵读的几点冷思考

 李辉的文章仓库 2017-04-16

对当前中小学经典诵读的几点冷思考

什么是经典?

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列举了十四条有别于非经典的特质,其中第三条是这样概述的: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他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次记忆中,他说,这种作品有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

如何确定一部作品是经典?卡尔维诺的标准是:经典作品“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真正的经典作品,必是那种任何时候你都能“一下子就认出它在经典作品系谱中的位置”的作品。

正如华南师大附小陈琴老师所言,经典作品有一个好标签:一部你未曾读过就令你内疚的书,一个民族没读过会令整个民族汗颜的书,一代人没读过就令一代人失根的书。这样的作品一旦缺席,就会令整个社会文化生态链断裂。

怎样读经典?有理论依据吗?

    郑州先锋学校、华南师大附小采用的都是素读经典。“素读”的提法是日本人最早说的。日本人把我们古代私塾的授课方式定义为“素读”。日本的不少学者都对我们的私塾课程有深入的研究。比如,日本筑波大学的加藤荣一教授对素读的诠释是这样的:“素读”就是要大量的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含义、只照着字面朗读汉籍——即中国的经史子集。国际著名的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也有详细的论述:“‘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七田真还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基础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而诵读经典是他们每一个孩子最基本的启蒙课业。”

我们现在公认犹太教育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许多致力研究其成功秘笈的学者都指出,犹太人的成功教育法则,其中一条就是离不开少年时期的“素读”经典训练。“素读”法直到今天依然是犹太人早期教育的主要手段。他们的孩子从三岁开始就要接受每天6~10小时的教育活动,其中诵读经典是这个时期的重要课程。有关犹太教育的研究文献很多,都给我们揭示了一个成功教育的事实:一是经典训练的重要,一是“素读”的必要。也就是我们今天正在思考的“教什么”、“怎样教”或“读什么”、“怎样读”的问题。
    无论我们是想获取种子之功,还是想传承或建设文化,经典训练都是不可或缺的。现在中国的大学有一批有识之士把通识教育引进了课堂,效仿西方先进的大学教育理念。倘若我们能像犹太教育那样,在中小学阶段就把通识教育的基础课程很好地完成,何苦还要等到大学再用两年的时间来读背那些启蒙读物呢?再者,现代心理学和生理科学都已经证明,人生记忆的黄金期是12岁之前,以后则是不可逆转地递减。所谓幼学如漆,确乎如此。
    七田真在他的调查报告中多次倡导日本当今的教育要学习犹太人,将“素读”经典的训练重归教育。我们呢?是不是也该将被抛弃过久的“素读”重新迎入学门呢?

    对我省经典诵读的现状评估经典诵读已在我省中小学形成燎原之势——“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理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亲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少年强则国强“的拼搏精神……这一些已成为我们中小学生信念的精神资源。我们的孩子能在这古代文化底蕴的参照下,在少年时期就能够站在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巨人的肩上,去迎接建设洛阳大都市的挑战,我们洛龙区教育局功莫大焉!

    但是我们应清醒认识到:诵读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事情,是一件长期的文化浸润。贵在坚持!经典是一个人一生所需的文化“酵母”,到了一定时期就酿出芳香无比的醇酒,并且,这样的“酵母”一定要在小学阶段植入方能事半功倍。“种子已经播下,收获还会远吗?”,我们坚信,今天,我们诵读经典美文,播种诗意人生,明天孩子们必将在这些美好情愫的浸润下,情感变得柔软而细腻,人生变得诗意而幸福。我们教师的精神世界也将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享受民族文化的精神滋养,用自己的良好的行为诠释教师幸福诗意的职业人生。

    我们在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是什么?

    祖国文化经典是我们民族优秀精神文化的积淀,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散发着浓郁的芳香。教育就是为了让人生活的更美好,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应该定位到:希望通过诵读经典,让孩子与经典融合在一起,沉醉其中,让孩子们的内心变得宁静、美丽而和谐;希望通过孩子诵读经典产生无数个书-诗声琅琅的家庭,让这些家庭变得诗意、宁静、和谐。我们期望孩子们通过经典的滋润,生命变得阳光、俊朗、自信、坚定、积极、睿智。我们期望孩子们通过经典诵读的滋润成为知书达理、优雅诗意的翩翩君子。开展经典诵读课程的目的:旨在增加学生在传统文化经典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为孩子们涂上民族精神文化的底色。具体可细化为:诵读经典,陶冶学生情操,加强人文修养,丰富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拓宽孩子的心胸与视野,丰厚知识储备;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在意、境、情、美、趣等方面受到熏陶,从中领略古典诗词丰富的意蕴、鲜明的艺术特色、深刻的教益。

    经典诵读有什么好处?

    实践证明:(1)、学生识字量大大增加低年级学生是用手指经典教材来诵读的,边读变看,儿童通过反复听或读某个字的读音,同时观看这个字的形状认识这个字。尽管他暂时并不理解这个字的含义,但是对这个字他却能认识,能读出这个字来,能在无意识状态中“自动”识字。2)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写作能力得到提高诵读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地丰富,而且在诵读中也学习到一些表达方法。3)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学生在古诗文诵读中,不仅欣赏了诗、词、曲的韵律美,还深深地感受到作者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怀,在圣贤的谆谆教导中,领略先哲的智慧、濡染自己的品行。学生在诵读中相互竞争,相互学习也促进了学习语文的热情。学生知识丰富了,思维开阔了,口语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学生为在诵读中认识了许多新字、难字二感到自豪,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明显的提升,老师与家长皆可感受出来,乃至于渐渐不须老师教学,学生即可自学诵自悟。孩子的记忆能力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能够背诵整篇、整本的经典。读经让孩子开口说话,加上经典里丰富的词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经典诵读在阅读写作上展现了个性,展现了才华。4)经典诵读带给学生的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中华经典记载着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史,荟集这儒、道、墨等诸家的深刻思想,更强调如何修德与做人,经典诵读带给学生的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多是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在国学经典中随处可见,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乐以天下,忧一天下的崇高志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大道专辑,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5)有助于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道德情感的成长、公民道德意识的成长。一个人道德情感的培植和道德感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经典文化的熏陶。下面事例来自教师叙述:如学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后,学生知道了要珍惜光阴,于是逃作业的现象少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懂得了“忽以善小而不为,忽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于是,说脏话、粗话的人没了,校园里乱扔垃圾的现象的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主动起垃圾、主动帮助同学的人多了;有的孩子以前不知道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现在知道“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出。虽有急,卷束齐……从课间打闹变得彬彬有礼,懂得谦让。因为他们知道“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让孩子们懂得了要孝敬长辈,于是三八妇女节来临日子里,孩子们忙开了,他们做贺卡,写贺词,为母亲洗脚,给长辈倒茶、写信、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这感恩的旋律。事实证明古典经文的诵读,对学生道德、品行、性情、气质都会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极见功效的人格熏陶教育。(6)诵读经典,聆听圣言,会让孩子从小有颗仁慈的心。“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本性都是善良的。经典可以让孩子保持善良的本性,圣言可以让仁慈之心从小在孩子心底生根,“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正是这一句句的至理名言在浸润孩子幼小心灵。7)促进了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一个热爱文化经典的孩子内心必定是充实的、积极的、快乐的。多种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调动、诱发了孩子们诵读经典的乐趣,营造了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诗意文化的氛围,促进了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8)语文课堂更富诗意。 “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典诗文丰富了教师知识面,老师在课堂上更能挥洒自如了,引经诵典使语文课堂更富诗意。9)增加了亲子交流的机会,构建了和谐的书香家庭。家长加入到诵读的行列,和孩子们一起诵读,这样不仅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重视个关心,也能创设一个亲子交流的平台,既能培养亲子情感,又能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好处与家人分享,在心灵上缩短了与父母的距离。

    经典诵读形式的创新刻不容缓。

    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我们教师也必定有如下的困惑:经典文化大多离孩子遥远,语言文字建立几千年了,产生的距离,让孩子们对先贤先哲有陌生感,诵读一段时间后,孩子产生懈怠等。经典是美的,但这种美不会主动呈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经典是处于沉睡状态的,他需要我们老师带领孩子去激活它,“唤醒”它,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是最好的激活经典的方法。

    为了使经典诵读取得更大成效,特对此项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在我省中小学开展“晨读一语,日行一善,周明一理、月养一习的经典诵读伴我成长”主题实践活动。“读书、明理、行善”为主线,引导学生每天学习一条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学习做人的道理:每天做一件善事,记录好善行日记,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道德的知与道德的行紧密结合起来,达到知行并进,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这种道德长跑主题活动可以从三个方面拓展:善在学校——善在家庭——善在社会。

    提倡经典诵读考级,为学生颁发诵读等级证书根据学生诵读的广度、深度和速度,诵读的方法和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把古诗文诵读分为若干等级,一学期举行二次古诗文诵读考级活动。我的设想是,初步分为六级:童生(百)、秀才(紫)、进士(青)、院士(绿)、学士(黄)、博士(红),分别授予不同颜色的丝带并颁发证书。若学校统一制作博士服、博士帽,让通过考级的学生在众人瞩目的表彰会上,佩戴博士服、博士帽,在授予丝带、证书,一定会给孩子留下终生的印象。

    学校要为为学生建立诵读成长档案袋我的初步创意是:档案袋里面的内容有四部分组成:背诵诗文——诵读日记——学经典、用经典的收获与反思——各项荣誉。

    把开发区级校本经典课程提上议事日程。编排体系我的思考是:思路之一诵读卡片——认知篇;诵读日记——明理篇;学经典、用经典的收获——导行篇;各种荣誉——收获篇作为主线思路之二:题目定为《在农历的天空,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线索,(精选描写春夏秋冬、风雪雷电、花草虫鱼、节气变化古诗文)以活动体验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活动情景中学习古诗文思路之三:按照古诗数字园、古诗动物园、古诗植物园、古诗色彩园、古诗四季园编排。思路之四:低年级——民歌、童谣,劝学、惜时;中年级——山水风景、田园牧歌、亲情友谊;高年级——抒怀感慨、爱国救亡、羁旅思乡、励志。

    要加强经典课堂流程的研究我抛砖引玉提出一个素读经典的一个课型流程:(1)琅琅书声,直面经典(读通顺);(2)古文今译,文百对应(读懂意);(3)熟读成诵,过目不忘(记得牢);(4)引经据典,微言大义(格言美)(5)活学活用(用经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