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铭 转自《陆家嘴》杂志 “采采芣苢(fúyǐ),美草以乐有子。”采苢出身书香世家,随着传统文化式微,很少有人能识得“苢”字,电脑词库一度亦不录该字。为避免麻烦,她将采苢改为同音的“采宜”。 如今,她是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却也传承着文化的衣钵,她的散文集《肆无忌惮》、《假装思考》,有一种比个性更奇异的才华。 更有趣的是,其他首席经济学家的微信公号都只谈研报和数据,她的公号却兼谈风月。 高考时她想报考中文或者图书馆管理,但命运安排她去了经济系,从此在这条路上愈走愈远。她对《陆家嘴》杂志记者说:“(上世纪)80年代,命运是被时代安排的,然后找到生存的方式,主动选择的人是少数。命运就是大地,走在哪里,都走在命运里。” 她是能写出灵魂共鸣的作家。她的文字也有经济学的解构方法,文字是美好的肌肤,而理性是文章的骨骼。 她很喜欢鲁迅笔下唯一的爱情小说《伤逝》,在她眼里鲁迅的文字有医学的解剖意味,写爱情有着一般作家罕见的理性穿透力。 她非常喜欢孩子,她说她的理想就是“生五个孩子”。受邀参加女性CFO论坛,大家都分享着自己如何努力成功,只有她站上台问道:“幸福和成功,哪个更重要?” 她有一儿一女,她很欣慰这一代年轻人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而她作为母亲也不会剥夺这份权利。选专业问她的意见,她问你喜欢什么?谈恋爱问她的想法,她说你喜欢就好。她认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彼此尊重才是最好的爱。 她说偶像都是被造就的,平常善良的行为才值得尊敬。“善良即是佛性。有些人的道德是头花,戴着它是为了向公众展示;另一些人的道德就像内裤,穿着只是让自己舒服。”“真正的善良是帮助别人,而不是满足自己。” 说起让她感动的事情,她说,是一位拾荒老人,这位老人从地上抱起被两辆车子碾过的三岁女童,让她看到了这个冷漠的世界还有一丝温暖的人性。 她的见解总是独到而犀利:“世界上有两种统治,物质用流行统治世界,思想通过信仰统治世界。”很多时候,人们所追求的成功,只是为了满足世俗的眼光。而她却说,人生的成功不是巧妙,而是随意。如果活得不幸福,则成功无意义。 理性与感性 《陆家嘴》:作为学者,为什么选择了经济学领域去征服? 林采宜:我从来没有选择经济学领域,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征服什么。高考报专业的时候,我原本报的是中文系、图书馆系。当时来招生的老师正好是经济系的,认为数学好的应该去学经济,我就被录取到经济学专业。在上世纪80年代,命运是被时代所安排的。当时在大学要转专业很困难,也没有双学位,然后我就稀里糊涂进入了经济学领域。 经济学家不是我的选择,也不是我的梦想。一个人的愿望在时代的潮流面前,是很渺小的。那个时代也有人创业,但是大多是真的走投无路了,找不到工作,没有活路,才被逼出最强大的那一面。很多人都是被时代的浪潮扔进海里,然后不得不学会游泳――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和方式;另辟蹊径的人,多半在常规的路径下找不到生存的空间,被迫去寻求突破。主动选择和改变的人是少数。 读经济专业于我而言,是没有选择的选择,是无奈,现在看来很多人觉得我很幸运,这大概就是人算不如天算吧。如果说这是幸运的话,那我相信命运。命运是什么?命运不是一阵风,你可以顶风走。命运就是你脚下的大地。无论你走在哪里,都走在命里。 《陆家嘴》:你的作品在经济学和文学领域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如何理解你身上的不同面? 林采宜:我原本是一个很感性的人,但是本硕博读了十年经济学,再文艺的脑子也被锻造得有条有理了。再加上将近30年在金融领域工作,要求非常理性的思维逻辑。逻辑是可以训练的,财经方面的研究报告是根据逻辑来写的,风格只有四个字:严谨、简洁。而文学随笔是根据个人的感觉来写的,随心所欲地驾驭文字,表达个人的情感,所以,两类文章很不一样。 成功与幸福 《陆家嘴》:作为新时代的成功女性,你认为现代女性应该如何巧妙地度过一生? 林采宜:人生不需要巧妙,随意就好。什么是随意?随意是尊重你内心的需要,过你想过的生活。过去的时代只有一个人可以随意,就是皇帝。大部分人是无法随意的,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有各种压力,走每一步路的时候都有各种盘算。但是现在,社会日益多元,大部分人是有选择的。所以,最好的人生不是巧妙的,而是随心所欲。 那怎么样才能达到随心所欲呢?如果你是俗的,你就大块吃肉、大口喝酒,活得实实在在痛痛快快;如果你是雅的,阳春白雪、曲高和寡,那就甘于孤独。所谓随意,就是说,如果你是俗的,不要媚雅;如果你是雅的,不要媚俗。 《陆家嘴》: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林采宜:我的职业生涯中自己的选择很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去年参加了女性CFO论坛。现场有很多成功的女性探讨如何成功,每个人讲的都是我如何努力,如何平衡家庭,如何深夜把孩子安顿好,再去看邮件和PPT,如何珍惜自己每一分钟的时间。 最后我发言的时候,我问,成功是不是人生的目标?很多人都觉得是。我说,那成功和幸福如果冲突的时候,你觉得成功重要还是幸福重要?很多人就开始困惑了。我的观点是,如果你不幸福,成功只是个屁。 能够向众多貌似成功的职业女性提出,幸福和成功,哪一个才是人生的目标,是我比较得意的事情。聪明的人往往看不到自己思维的死角,不顾一切争取成功的人,有时候会忘记了她为什么要成功。 父母与子女 《陆家嘴》:作为母亲,你如何教育你的子女? 林采宜:无论你多么爱自己的孩子,都需要明白,人与人之间的边界。父母对孩子,尤其是成年孩子,最好的爱是尊重。尊重就是当你意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要尊重他自己的愿望,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选专业的时候,你觉得经济学、计算机或理工科好,你以为对孩子的将来更好,其实是在控制他的人生。所以我的孩子问我专业选择的时候,我都反问你喜欢什么呢?儿子说喜欢哲学,那就读哲学。其实大学教育完成的是对一个人素质建设的过程,至少他到大学毕业,他接受的高等教育、选择的专业都是他喜欢的。感情问题也是如此,孩子喜欢就好。是孩子找对象,又不是我找对象。 我们说随心所欲是最好的人生。如果要孩子一切都服从你,一切都按照你的偏好选择,那么,他们如何能够随心所欲?所以父母对孩子很重要的爱就是尊重,这种尊重表现为心理上的分离。他的事他做主,你的事你做主。 有的父母为孩子做好了所有决定,说担心孩子走弯路。其实人生是没有捷径的,有很多不得不走的弯路。思考是人类的权利,我情愿保持来自自己内心的“错误选择”,也不要父母强加于我的“正确”。两代人之间有边界,这样的人际关系是比较有弹性的。但是很多人是过度的亲密关系,没有弹性就容易崩溃。 其实人生能够控制的,只有你自己的事。别人的事,你不要去做主,哪怕那个“别人”是你的孩子。 《陆家嘴》:人生中是否有感到遗憾的事? 林采宜:我是个没心没肺的人,对他人情绪比较迟钝,在我的记忆中,我最遗憾的事情是,我一直都没能理解我的父亲。 我没能理解他,因为他不善于表达。不表达,是他作为有教养的成年人的理性。当时我不太懂得心理学,不知道他到底要什么,很多时候忽略了他的情感。我觉得我对抚养我长大的人还不够好,因为他们很爱我,不对我提很多的要求,那时候我也体验不到他们情感上的需要。等到很多年以后我成熟了,我才意识到这一点,可是已经没有机会对他好了。这是我最遗憾的事。 善心与包容 《陆家嘴》:是否有自己的精神偶像? 林采宜:我从来不崇拜任何一个人,我崇拜或者说让我折服的是人在具体行为中透出来的德行。你还记得那个被两辆车子碾过的小悦悦吗?我一想到那个孩子,心里就很难受。一个普通的拾荒老人,陈阿婆热心救了小悦悦,看到网络上小悦悦父母向老太太下跪的照片,我当时也想向这个老太太下跪。我跪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善行。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了善良,真的很可怕! 车子从一个孩子身上碾过去,边上的人都无动于衷?面对一个生命,活活的生命,三岁的小孩,利己主义者有一千万个理由,保护自己的利益,为自己的无动于衷开脱。陈阿婆那种本能的善良,真是值得我们膜拜。你问我崇拜谁?我就崇拜这样的行为,就是发自内心地被她感动。 《陆家嘴》:最喜欢中国的哪一座城市? 林采宜:我喜欢深圳。 我是福州人,写的福州都很温暖。不过,福州人的老乡观念也很强大,自己人和圈外人分得很清。被纳入到那个圈子里的人,可能会觉得很温暖。但是同乡观念太强的城市,会有一种排外的感觉。 从大学开始,我一直在上海生活。上海人的人际关系界限分明,这和上海的西化程度有关系。上海人很尊重别人的隐私,也很有契约精神。我在上海生活了30年,留恋这座城市物质上的繁华,也喜欢上海人的契约精神,但这种契约精神可能更适合商业上的合作,交朋友的话,还是会觉得情感的味道淡了一些。 深圳的文化很多元,这种多元里包括了一种人性的豁达。人说,来了就是深圳人。其实哪有深圳人,都是五湖四海来的,没有亲疏远近,大家都一样。所以我很喜欢深圳,深圳是一座开放的城市,这样的人际关系让人觉得很舒服。 本文转自《陆家嘴》杂志。 阅读林采宜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