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士日常礼仪

 留贤书馆 2017-04-16

道教常识

道士日常礼仪

图片来源网络

一、殿堂陈设

凡殿中塑像皆应有「暖阁」围护,尤其是殿中正座主像之暖阁更应富丽华美。暖阁内挂幔帐,幔帐以黄色、红色锦缎为宜。

紧靠法像座台设一高与座台相当的供案,以陈献摆设供品。供案前设香案,香案应离开供案一点,以不妨摆供为准。案上设常明灯。

香案上常设有五供,即大香炉一只,蜡台一对,香筒一对。另外于大香炉前可设一较小些的檀香炉,檀香炉两边各设一香盒,左盒盛香面,右盒盛檀香,檀香要劈作长不过寸,粗不过分的小条状。檀香炉是坛主拈香的特备炉。

香案面前要挂桌围,桌围不论净素或绣花均可。香案前约一尺远,设一拜垫,拜垫约二尺见方,前稍高一点,呈十五度坡度为宜。此拜垫为坛主拈香跪拜之设。

香案右边设大磬一个,坛主礼拜,要击磬。

如是日常诵经之殿堂,香案两边加设长条经案,经案上除应用经典外,左案以靠近香案处依次向左为鱼、钗、钹、鼓;右边依次向右为小磬、铃、铛、铙、大磬。

殿中县挂之幢、旛、宝盖、吊挂等,依据情况悬挂,但须成双成对,不可只挂一幢或一旛,以免威仪不整肃。

道士日常礼仪

二、敬香

敬香,有两种,一是殿主烧香,此皆用线香,以三炷为准,插于大香炉内,炷与炷之间距,三炷平列以不过寸宽为合格,故有「烧香不过寸,过寸神不信」之谚。二是坛主拈香,此皆以檀香为之。敬拈檀香,非常讲究,每炷檀香长短粗细前面已说过,这里要说明的是檀香炉的生炉方法。生檀香炉前,先在炉正中用香匕挖一小坑,把香面放入坑内,然后把香灰薄薄覆盖上,润平,再点一点线香插于香面中,这样,线香之火就把香面引燃了。当坛主拈香时,初炷香爇入炉中,会有一缕细烟从炉内直上腾起。拈香以三炷为宜,次序是:初炷插于中间,二炷插于左,三炷插于右,三炷香平列并拢。焚香时应默念《祝香咒》。

道士日常礼仪

三、叩拜

叩拜礼,是我华夏民族传统礼仪,古人席地亦坐,非常讲究礼节仪注,表示不同的敬意和不同的仪规,用不同的礼节以表示,故有九拜之仪。「擎拳恭手」,是表示恭诚之意。后世演变成叩头作揖礼,直到现在,道教仍行叩头作揖礼。

叩头有一叩、三叩、九叩之别。

道教以一揖三叩再一揖,为之一礼。与上圣高真祝寿、庆贺道场毕要行三礼九叩礼,即在殿上先喊:「大众排班」,再喊:「班齐就位」,然后喊:「三礼九叩」行礼(详细仪注见《道教仪范?祝寿科》最后一段文字)。

道人叩头,不同于俗人叩头。道人叩头虽用拜垫,实际是五体投地,即双足,双手着地,头磕下去时要头着手。但通常只是双足双手着地,头不一定非着于手。道人叩头不同于俗人的另一点是,足站成八字形,双膝与手同时着地,左手搂着右手,手心皆向下,成十字形,头与脊背同时向下伏,形似青蛙卧状,且忌臀高于背。如臀高于背,则成后高前低,不但不雅相,亦为失仪。有老道长说道人磕头表示着「八十一化」,这是很形象的,因足站八字,手按十字,头为一,故有是说。

道人抱拳作揖,后世称为稽首(与古礼稽首不同),要左手抱着右手,不论乾坤道皆是一样,提规执简也是一样,皆以左手在前,右手在后。有人说,左手为善手,故当抱着右手。但也有抱拳时,把左手大指插于右手虎口内,搯住右手子纹,右手大指屈于左大指不搯住右手午纹,这种抱拳法,外呈太极图形,内搯子午诀。一般来说,这种抱拳多用于打坐时,平常稽首作揖,只自然抱拳即可。

作揖躬身,两足成八字自然站立,两足跟可稍离开点,两滕且忌前屈,头腰腿成弯弓状,如月牙,两手自然下垂于丹田处抱拳边直身边举手,手上至口齐为度。

道士跪拜,在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四中记有:「朱文公云,『古者男子拜,两膝齐屈,如今之道拜』。道拜,道士跪拜也。」可见今天道教全真道士的跪拜仍沿袭着古时拜仪。

道士日常礼仪

四、祖师圣诞节日必行祝寿、庆贺

师圣诞必依科举行祝寿、庆贺者,盖得入玄门,蒙祖师庇佑,聊伸敬恭之诚。亦如俗家给老人庆寿,以伸养育之恩之义。

祖师圣诞节日,于先天晚上(如十五日圣诞,于十四日晚上)祝寿,圣诞日早上庆贺。其仪规是:届时高功在殿上鸣大鼓集众,道众闻鸣鼓即齐殿中。经师排班,住持拈香毕,高功就位依科行祝寿或庆贺仪。科仪毕,高功击大鼓,头通鼓毕,提科喊:「大众排班」。经师、道众就各自陪殿位置,殿左者面向右,殿右者面向左,对面肃立。二通鼓毕,表白喊:「班齐就位」。经师、道众转身向上面对祖师法像。三通鼓毕,提科喊:「今值天运人人年二月十四日、十五日,恭逢(老君圣诞)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圣寿(圣诞)大吉良辰之期(日)」,表白接喊:「祝寿(庆贺)太清仙境大赤天宫一切高真」。提科喊:「各秉丹诚」。表白喊:「三礼九叩」。高功击大鼓交殿主击大磬三声,提科击引磬引礼三叩;殿主再击大磬三声,提科再击引磬引礼三叩;殿主再击大磬三声,提科再击引磬引礼三叩。九叩毕,提科云:「祝寿(庆贺)已毕」。表白云:「圆揖退班」。殿主击半锺大磬。礼成下殿。

五、开静、止静

宫观以开静止静定昼夜作息。开静先击报钟,报钟交大钟,大钟交大鼓;止静先击大鼓,大鼓交大钟,大钟交报钟。

报钟的打法是:「起三清,落四御,中间紧七,慢八,平十二」共二十七声,打三遍,共合为八十一下,开始的三声和落后的四声,不计在内。

大钟的打法是:早上开静先打紧十三,再打慢十四,亦三遍,共合为八十一下;晚上止静则先慢后紧。亦须起三清落四御。

大鼓的打法是:先起三清,咚咚-咚咚咚-咚(默念「雷声普化天尊」)磕(磕鼓边一声)再咚咚-咚咚咚-咚,磕磕;再咚咚-咚咚咚-咚,磕-磕磕-磕。然后击长阵鼓,由慢变快,头阵完,磕一声鼓边;再由慢变快,二阵鼓完,磕鼓边两声;再由慢变快,三阵鼓完磕鼓边四声。再如开始时击的三遍。完。击鼓的技法最好是在长阵中击出风云雷雨摹拟之声响。

道士日常礼仪

六、早晚坛诵功课经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晨昏朝修》:「道众凡栖琳宇,当以焚修祀事为先。宫观之住持每日集众殿焚香诵经,朝真礼圣,当体祀天奉教之心,以罄修真学道之志」。故凡住庙道士必按时上殿诵经,定为必行之功课以行日用之修持。《早课》序云:「功课者,课功也。课自己之功,修自身之道」,「非课诵无以保养无和。经之为经是前圣之心宗。虽是随堂之功课,实为祝国祚之大猷,朝夕诵念,昼夜忘疲,直候三千功满,八百行圆,方是出家之上事,大丈夫之道德也」。道教徒讲究结三缘,诵经可以结神缘和鬼缘。宫观规定卯时诵早课,盖清静、普化者,乃分轻清之义也;酉时诵晚课,盖救苦、生天、拔罪等经是有济阴凝之义也;午时诵《三官经》,赦罪、解厄、消灾,取午火消阴主杀伐之义也;子时诵《皇经》,为合助道力,增补神灵之义也。诵经功德实为不可思议,故丘长春真人把诵经礼忏列为中乘法门,且教人三时功课不可废。

文/尘世浪子

喜欢的朋友不妨点个关注,也希望大家评论区踊跃点赞、留言,共同探讨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