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自成攻入北京始末

 冬日彤 2017-04-17
李自成攻入北京始末
明末京营废弛,在顺军面前的障碍只有边兵而已。顺军先横扫了北京西侧的宣府、大同两镇,又收降了蓟镇兵,然后趁着明朝调兵迟缓的时机,在仅存的辽西明军入援之前迅速攻破了北京。

从崇祯十七年顺军东征说起吧。以下日期为旧历,但为醒目起见,均用阿拉伯数字。

崇祯十七年1月1日,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年号永昌。随即分兵两路发动了东征。事后看来,顺军的主力行军路线是从晋西南向北攻取大同镇,而后东上攻取宣府镇,最后经居庸关东下,攻取北京。而由刘芳亮率领的偏师则沿着黄河北岸进军,由晋南豫北进入北直隶南部,北上攻取大名、河间、保定诸府,断绝明廷的南逃之路。

1月8日,顺帝李自成率领权将军刘宗敏、丞相牛金星、军师宋献策等将相出发,东渡黄河进入晋西南,23日到达平阳府,知府张璘然献城。2月6日抵达太原府,山西巡抚蔡懋德据城防守,8日,巡抚标营将领张雄献门,城破,蔡懋德自杀。顺军在太原休整到16日,继续北上进取大同,途中在平武县稍遇抵抗,21、22两日攻克平武,总兵周遇吉被处死。

1月初,毅宗已感到形势危急,1月19日提出调宁远的辽东总兵吴三桂部入关,但明廷忙于讨论是否放弃宁远、辽东善后办法等事务,迟迟没有发布调令。此时明廷并未判明顺军主力的趋向,认为顺军不会直捣宣、大边镇,而是要从山西东进冀南,到时仍可调宣、大之兵入援。只派了山西籍阁臣李建泰“代帝亲征”,从京营、厂卫、勇士营等处抽调了约3000兵力随行,前往山西督师。李建泰于1月26日出发,走到邯郸听说顺军刘芳亮部正在东来,遂回头逃入保定(北京城破后,他也投降刘芳亮)。期间他原来聘请的军前赞画(参谋官)山西文人傅山傅青主从太原赶来,请他援救太原,李建泰置之不理,倒是上书请毅宗南迁,但朝议久而不决。

3月1日,顺军抵达大同,总兵姜瓖献城,大同巡抚卫景瑗自杀。之后顺军进取阳和,宣大总督王继谟逃走,兵备道于重华出城迎降。6日,顺军抵达宣府城,宣府总兵王承胤(此人曾随袁崇焕在崇祯二年入援京师)早已投降,当即开城。宣府巡抚朱之冯自杀。宣、大两镇的迅速陷落,是出乎明廷预料的。不仅失去了两支重要的边军部队,还把北京的西北侧暴露了出来。

同一天,明廷才正式调蓟镇总兵唐通、辽东总兵吴三桂、山东总兵刘泽清等周边各路兵马入援。关外的4万明军在吴三桂和辽东巡抚黎玉田等人的率领下,与8、9万家属、民众一起撤离,于3月13日入关。吴三桂等人忙于安置民众,没有参加北京的战斗。刘泽清称自己落马伤腿,明廷只好赐银慰问,刘泽清见势不妙,劫掠了驻地临清后南逃到淮安。只有唐通率8000蓟镇(总兵驻地在唐山市迁西县三屯营)兵入援,先是按惯例屯扎在北京城下,之后自行前往居庸关驻防。

3月15日,顺军抵达居庸关,唐通和监军太监杜之秩投降,顺军遂攻入顺天府畿辅之地。16日,顺军攻克昌平,焚烧部分明陵享殿,总兵李守鑅自杀。当晚,顺军的侦察骑兵出现在北京城北的元大都土城墙附近。李自成坐镇沙河的巩华城(嘉靖朝建立的谒陵途中的行宫),由刘宗敏担任前线指挥。顺军的兵力不明,若从后来东征吴三桂时的兵力来看,李自成亲率5-6万,另有1万人留守北京,再加上先遣的白广恩、唐通的部队,则顺军兵临北京时不会超过10万。顺军系从“流寇”整编而来,据说军中每“精兵”一人,配有司牧、司柴、司器械等辅助兵二十多人,其战斗力并不如清军,但毕竟都是经过作战锻炼的队伍,远在明军之上。且连战连胜,士气较高。

明方的守城统帅是世袭勋臣总督京营戎政、襄城伯李国桢。毅宗又任命监督京营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为九门提督,与李国桢共事。明军战力中,京营兵额虽然有十余万,但早已废弛,本来从各地卫所定期征调的班军,多已折成了银两或改为差往边镇驻守、修筑工事。驻京的亲军、京卫的军士,则或属老弱病残,或是请人代为点名,或被勋戚之家占去作劳役。自明末兵兴以来,京营从无战绩可言。按御史王章的说法,崇祯十七年京营账面有11万兵,但一半是死人,剩下的并无战斗力。

北京城内其它可动员的兵力还包括腾骧四卫营、勇士营、内操宦官、侍卫上直军、皇城守卫军、京城巡捕营等等。其中腾骧四卫营、勇士营这两支皇帝亲军,倒是曾在周遇吉、黄得功等将领率领下出外镇压民变立功,但久战损耗,此时已不闻有何表现。由于守城兵力不足,毅宗将宫中参加“内操”的宦官兵也派到了内城上。据说李国桢发京营兵5万在城外驻扎,而城上的守兵还有5万,一共也有10万之数,但其中实情如何,又无法确知了。

此外,之前历次蒙古军、清军入寇,明廷都会召集勤王兵防守。但此时北京城下没有任何的勤王兵力。3月29日北京陷落的消息传到淮安,很快传到南京。而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史可法于4月7日才北渡长江、准备勤王。此时他们还不知道毅宗已经自杀。

按惯例,北京城外应屯驻兵马,与来犯之敌在城下交战。17日,顺军开始攻城,城外的三大营兵一触即溃。顺军缴获了京营的火炮等装备,直接用于攻城。明军则只能株守城墙。城中后勤供应不足,守城兵每天只能吃到一顿饭。

此时,毅宗还希望做最后招降李自成的努力,与之前投降顺军的太监杜勋展开谈判。谈判未有结果,18日夜,顺军首先攻占了外城西面的广安门,进入外城。毅宗闻讯后丧失信心,将皇后周氏逼死、砍杀袁妃、公主后,与王承恩携手消失在宫廷众人视野中。后两人被发现自杀于煤山。甲申史籍中有说毅宗与王承恩曾在城中微服奔走、企图出城的,又说五更时他曾敲钟召集百官,无人应答,均不可信。前者缺乏可靠见证,后者不符合事实,19日早仍有明朝官员在准备上朝,并未全部逃散。

19日上午,顺军攻破内城各门,城内民众焚香迎接,贴出“顺民”字样表示归顺。经过两天的战斗,北京宣告陷落。这是1368年徐达攻克元大都后的第一次。李国桢被擒获,后被拷掠追赃而死。

就在顺军初入北京之时,沈阳的清廷也已决定出兵攻明。4月初清廷得到北京陷落的情报后,加紧动员全部兵力,4月9日由摄政王多尔衮领兵从沈阳出征,准备取道蓟州、密云破口而入。倘若顺军没有迅速攻陷北京,大概北京也会直接落入清军之手。

这一战中,顺军由皇帝亲征,大将刘宗敏指挥作战,士气高昂,一路上只遇到了轻微的抵抗。而明方则行动迟缓,坐等顺军逐一击破各重镇,京师保卫战仍由不懂军事的勋臣、宦官担任统帅。毅宗虽然关心战局,却足不出宫中,未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对比是宋钦宗的开封四城巡回秀,虽然,也没啥用)。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到不少明朝武将如姜瓖、王承胤、刘泽清、唐通等人已纷纷抛弃了明廷,以图自保。这也是继杨嗣昌与左良玉矛盾、孙传庭杀贺人龙之后,明末武将军阀化动向的进一步体现。等到了弘光朝,基本上就是军阀们实际决定着朝政了。
没啥

观点来自于灰熊猫的历史穿越小说《伐清》,方便大家阅读做一个提炼:


李自成进京根本不是原来计划好的,而是被局势所迫,更是历史开的大玩笑。


永昌元年,大顺政权刚刚取得陕西,当时的战略形势依旧相当严峻,李自成首先对准了自己的老对手明军,开始了东征对山西的进攻,这次目的根本就不是为了进攻京城灭了明廷,而是为了西安的安全而发动的扫荡性战争。如果有意进攻京师的话,也肯定不会走山西这条路,去跟重兵密布的地方进行消耗战,而是从另外地方绕过直接攻击燕京,显然李自成走山西这条路,所以说李自成的目的不是燕京,而是为了扩大西安的战略防线。


可惜的是,历史远比小说更神奇,从西安出发的时候,大顺实力其实很一般,才6万军队,刘宗敏带着两万前锋(号称五十万)、李自成带了四万人(号称百万),气势做的倒挺大的——宣布要推翻明廷、号召地方官吏献土投降。没想到号称的一百五十万大军居然把山西十几万明军吓坏了,直接投降顺军。那一次东征唯一的一场仗就是宁武之战,明将周遇吉前后就守了一天,然后就被击败了。而这一战的原因居然是周遇吉是把大顺军的檄文信以为真,所以弃城逃跑,放开了通往燕京的大道逃去西北面的宁武关——估计是在想“你们去北京好了我呆在这里看看风头”,但李自成此战的真实目的是为了保证西安的安全,就离开大道追了过去,赶到宁武城下把他消灭了,打完这一战,李自成其实是想回师了,因为姜镶投降了,整个山西已经平定了,明廷能够用来威胁西安的重兵已经全部不复存在了。


然而,多年作战的李自成不是白痴,自然想到了军队人数跟军饷粮食的关系,一下子多了10多万投降明军,这些人是要吃饭的,回去后如何养活?要知道当时李自成控制的陕西在经历过天灾和战争荼毒后,脆弱不堪,本来就需要外地赋税的支援,而打下的山西之后军队更是需要养着,据说每年需要上百万两的军饷,原来明廷给,现在投降投降大顺了,肯定是大顺给了。这十几万降兵降将,如果统统遣散吧,恐怕以后就没有人愿意投降大顺了,如果不遣散,有养不起,所以需要另寻道路。可见,姜镶等明军投降,反而成了李自成这次东征后的烫手山芋,没获得好处反倒要为寻找新的财源而战。


自己吹出去的牛逼,含着泪也要装完,李自成现在想到的反而是去和崇祯议和了,希望不要再打下去了。所以战场上胜利后,居然谈判时的檄文反而倒像是遭遇了大败一般,在这篇檄文中,李自成一反之前称崇祯为无道昏君的说法,反倒赞赏崇祯“君非甚暗”——帮崇祯推卸了不少责任,还公开号召明朝大臣要继续忠于崇祯皇帝(求你们别投降了,俺养不起)无论是替敌国的皇帝洗脱罪名,还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号召敌国的臣子要格尽职守,忠君爱国,这都是古往今来的极少有的。当然从表面上看,李自成还口气硬,他要求崇祯皇帝自降为藩王,禅位给顺王李自成,李自成的本意是将大明成为大顺名义上的藩国,然后宗主国向属国要走部分军饷,然后体面撤回去,军饷问题也解决了部分。


爱好面子的崇祯,自然拒绝了,摆出一副要打的架势了,但紫荆关等地的北直隶兵马也开始接二连三地向顺军投降,很快就连代帝出征的大学士李建泰都领着崇祯的四万禁卫军向李自成投降了。崇祯固然恼火,李自成更是苦瓜脸,到这个时候,李自成连遣散投降的明军都不太敢了,因为投降的明军实力已经超过顺军主力好几倍,要是一下子群起作乱,李自成还得千辛万苦地杀回陕西去,带来的6万人还很可能损失惨重。那就继续谈吧,无奈之下,李自成一方面为了向投降明军显示自己实力强,继续向燕京进发,一方面发出了东征后的第三道檄文,建议崇祯接受他的投降,只要承认李自成的顺王地位,而且把山西、陕西等地封给他做藩国,并且提供军饷,那李自成就向明廷投降:皇上,干脆收留我做您的臣子吧,只要您肯发军饷就行。但崇祯还是不松口: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所以即使到了燕京城下,几乎唾手可得了,还搞谈判,三月十八,顺军占领了彰义门两侧的城墙,此时李自成和刘宗敏一起来到彰义门城下,要求再次和崇祯谈判。李自成把太监杜勋派了进去,这次不仅列出了很具体的条款,更苦口婆心地给崇祯讲解议和的好处:李自成不但会立刻把北直隶等地的土地、军队都还给崇祯,而且还愿意帮助崇祯抵御满清入侵,更能在必要时帮助崇祯镇压其他的农民军,这次谈判的条款,李自成把自己也骂了,毕竟他骂农民军是“群寇”——唯一一次改变了对农民军的称呼,此时李自成的立场已经和离开西安时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几乎是在驳斥自己出兵时的那封檄文,从这些用词中,明显看出李自成不惜一切代价要结束东征的急切心态。可是崇祯还是不同意,李自成当时无法想象堂堂大明朝廷连区区一百万两都拿不出来。刘宗敏大怒,跳将起来说:‘这狗皇帝,他是不见棺材不落泪啊。’拿下燕京,我们把他的银子都搬出来,他都守得住长城,我们也守得住。


今后,闯复令杜勋求成,莫敢奏。内侍微言之。上召入,勋言李欲割西北一带,敕命封王,并犒军银百万,退守河南。受封后,愿为朝廷内遏群贼,外制辽沈,但不奉召入觐。因劝上如请为便。上语魏藻德曰: “今事已急,卿可决之。”藻德默然,曲躬俯首。时上忧惑,于坐后倚立,再四以询。藻德终无语。上谓勋曰: “朕即定计,有旨约封。”大怒藻德,推御坐仆地,入宫。

接下里就是非常熟悉了,那就是顺军开入京城。可惜崇祯根本没有军饷,但崇祯的遗产——整个北方边境的数十万军队、无数需要维护、修缮的堡垒,都被李自成不情不愿地继承到手了。而这么多人又需要养活,那么只剩下追赃助饷的办法来尽快获得军费,然而被无耻文人大骂为残暴,军纪败坏和和堕落了。“进京赶考”前毛主席说用李自成警示全党全军,然而李自成本来就没想过打进北京,好比你打算去高考场地旁边摆个摊赚钱,结果硬被架着上了考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