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治学方法拾萃

 老刘tdrhg 2017-04-17

 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中,有许多深刻的哲理,其中不少古代名人的治学方法,对我们的学习仍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古人治学一曰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荀子《劝学》中的名言。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韩愈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积累的重要性。

二为专心。治学贵专心,北齐刘昼在《新论》中说“若心不在学而强讽诵,虽入于耳,而不谛于心。”故朱熹说,读书必须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

三是熟读。《三国志·董遇传》云:“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四是精思。《孟子》中曾说:“心之官则思,不思则不得也。”苏老泉久应进士不遂,于是取《论语》、《孟子》、韩文等坐读书七、八年,读而精思,胸中豁然以明。正如《论语》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五是温故知新。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苏东坡劝安惇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若“贪新而弃旧课,徒劳无益也。”

六是选择。苏东坡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作一意求之。”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说:“唯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可见知识在于掌握。

七忌不懂装懂。孔老夫子训导弟子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老子》中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故凡求学为文者应不知则问。诚如《礼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相说以解。”

八是广泛学习,不耻下问。唐《韩愈》说得好,“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故《吴氏春秋》中说“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必切磋,相起明也。”

九是学无止境。王充说“学而不已,阖棺乃止。”

十是实践,宋司马光在《答孔文中司户书》中说,“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陆游说:“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实践的重要性。

 

 

 

 

 

原载《宝山报》1991/9/5

                                            金伟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