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说陈继儒

 泥盆纪的鱼石螈 2017-04-17
正说陈继儒X
陈继儒小像(1558-1639)
陈继儒是后来被“污名”最甚的晚明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鉴赏家和“山人”代表。近十年来,有许多学者开始陆续为他洗刷“污名”,力争为他“正名”,并还他本来的面貌。对陈继儒的研究,极有可能也像研究董其昌和李日华那样,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一门“显学”,尤其是在美术史研究方面。但对陈继儒的研究,目前至少有两个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关于他名下诸多著作的“清理”和甄别;另一个就是关于他生平史料的“去伪存真”。另还有一点,陈继儒历来被董其昌的“光环”所遮蔽。他几乎是一直跟随在董其昌身边的一个“绿叶配红花”式的人物。而事实上,陈继儒传奇的一生,远比董其昌要精彩许多。晚明百年,一人而已。
在《明史》卷二百九十八《隐逸传》中,共有十二位隐逸高士的小传,其中有我们今人熟悉的倪瓒、沈周和陈继儒。而以“山人”之名而列《隐逸传》的,只有晚明年间的陈继儒和孙一元(字太初,号太白山人)两人。《隐逸传》中陈继儒小传的全文如下:
陈继儒,字仲醇,松江华亭人。幼颖异,能文章,同郡徐阶特器重之。长为诸生,与董其昌齐名。太仓王锡爵招与子衡读书支硎山。王世贞亦雅重继儒,三吴名士争欲得为师友。继儒通明高远,年甫二十九,取儒衣冠焚弃之。隐居昆山之阳,构庙祀二陆,草堂数椽,焚香晏坐,意豁如也。时锡山顾宪成讲学东林,招之,谢弗往。亲亡,葬神山麓,遂筑室东佘山,杜门著述,有终焉之志。
工诗善文,短翰小词,皆极风致,兼能绘事。又博文(闻)强识,经史诸子、术伎稗官与二氏家言,靡不较覈。或刺取琐言僻事,诠次成书,远近竞相购写。徵请诗文者无虚日。性喜奖掖士类,屡常满户外,片言应酬,莫不当意去。暇则与黄冠老衲穷峰泖之胜,吟啸忘返,足迹罕入城市。其昌为筑来仲楼招之至。黄道周疏称“志尚高雅,博学多通,不如继儒”,其推重如此。侍郎沈演及御史、给事中诸朝贵,先后论荐,谓继儒道高齿茂,宜如聘吴与弼故事。屡招征用,皆以疾辞。卒年八十二,自为遗令,纤悉毕具。
我之所以不厌其繁而抄录上述文字,
是因对以下相关论述有用。陈继儒小传中的史料大多来源于董其昌、钱谦益等人的文章,基本上为褒扬之词。但其实陈继儒本人或晚明年间的整个“山人”群体,在明末清初就已经日趋被“污名”化,而到清乾嘉年间尤甚。这涉及到晚明时期一个特有的社会人群——“山人”,原因复杂,故在此难以详述。如有兴趣的朋友,可参阅有关此方面研究的诸多论著。
晚明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张岱在其《自为墓志铭》中记述:他八岁时随祖父张汝霖到武林(今杭州)时,张汝霖赠送给“三十季老友”陈继儒一头带角之糜鹿。陈氏遂骑此鹿“招摇过市”,并自号糜公。陈谓张汝霖:“闻文孙善对,吾面试之。”因指《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张岱对曰:“眉公跨鹿,钱唐县里打秋风。”陈氏听罢不以为忤,反而夸奖张岱为“小隽友”。
“打秋风”又名“打抽丰”,是晚明山人结交富户名门以求生计的一种主要的生存凭借,实有贬义和讥讽之意,也可见当时人对“山人”群体的印象普遍不佳。后来清人蒋士铨在《临川梦传奇》第二折中更有一首讥讽陈继儒的“名诗”:“妆点山林大架子,附庸风雅小名家。终南捷径无心走,处士虚声尽力夸。獭祭诗文充著作,蝇营钟鼎润烟霞。翩然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衙。”几乎将陈继儒描绘成一个附庸风雅的“好事家”和热衷于“打秋风”的山人,形象非常的不堪。但根据《隐逸传》中记陈继儒“徵请诗文者无虚日”,此类文字包括诗文集序言、鉴赏题跋、墓志铭、神道碑、祝寿辞等等。仅此一点,就可知陈氏平常的笔润丰裕,应该衣食无忧。另外,陈继儒还擅长书画,名重一时。故他是否也要像其他那些徒有虚名的“山人”一样,凭借“打秋风”以为生计,就非常值得质疑。
另在清人赵吉士辑《寄园寄所寄》卷十二中,也转记有一段陈继儒的著名轶事:
陈眉公负肥遯重名,汤公若士知其人,素轻之,不与浃洽。太仓王相国丧,汤公往吊,陈代陪宾。汤大声曰:“吾以为陈山人当在山之巅,水之涯,名可闻而面不可见者,而今乃在此会耶?”陈渐赧无地。”
此故事在清代流传颇广,几为“信史”。文中“太仓王相国”,应是曾任万历朝内阁辅臣的王锡爵。而陈继儒曾是王家“西席”(家庭教师),故王锡爵逝世,陈氏前往吊丧或代为迎招宾客,亦是人之常情。而王锡爵与汤显祖(号若士)素来政见不合,故曾多次拒绝让汤氏升官。加之汤氏生性孤傲,平生不与权贵往来。所以汤显祖怎么可能会特意从浙江遂县(时任知县)远赴太仓王府吊丧?
古今人往往对名人的轶事传闻有一种“猎奇”心态,而不考虑这些传说的真伪性。陈继儒究竟是否是一个“飞来飞去打秋风”的山人?我们不妨来看一看他的终生挚友董其昌的一段文字。董氏在《寿陈徵君元配卫孺人六十叙》中写道:
余友陈徵君仲醇避俗逃虚,志在五岳,晚而买山东佘之麓,贮书万卷,游咏其中。经其门□若无人,入其室,其人斯在,几与世相忘矣。非直(只)忘世,迨亦忘家。……而自其山居后,乡城相距八十里,一岁不过再三归。孺人时以春秋上冢为留,憩山庄者数日,此外罕睹其面,与城市之人罕观仲醇者等。
董氏上述所言,或许稍有些“夸张”之嫌,但又缺乏能够推翻它的第一手资料予以反驳。却与《隐逸传》中的“亲亡,葬神山麓,遂筑室东佘山,杜门著述,有终焉之志”;以及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中所言:“以仲醇之才器,早自摧息,时命折除,声华浮动,享高名食清福,古称通隐,庶几近之。”皆颇为相符吻合。
陈继儒在二十九岁时,因会试再次落第而“取儒衣冠焚弃之”,开始了他的隐居著述生涯。台湾历史学家杜联喆先生曾在他编撰的《明人自传文钞》一书中云:“尝见眉公刻石像,满面痘癍痕,或以此弃举业欤?”此当然是“戏言”。而陈继儒在其生前自撰的《空青先生墓志铭》中也承认“吾貌癯削”。其实,陈氏之所以放弃举业,实与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有关。时阉珰焰炙,党争惨烈。而士大夫阶层,或舍生取义,或激流勇退,或屈膝求保。而陈继儒则选择了“洁身自全”。陈继儒曾对董其昌谈过自己想放弃举业的初衷:“往丁卯前,珰网告密,余谓董思翁云:‘吾与公此时,不愿为文昌,但愿为天聋地哑,庶几免与近世矣。’”这或许是陈继儒当时的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吧?所以他后来拒绝东林党领袖顾宪成之“招”而“谢弗往”,此举应不难理解。
陈继儒其实并非仅仅是一个名闻海内的著名山人、文学家和书画家,他还是一个体恤民情的士人。在万历年间的中后期,苏州、松江一带常常发生水灾,他因此为之写有《救荒煮粥事宜》、《修桥梁道路条》、《上王相公救荒书》、《上徐中丞救荒书》、《复陶太守救荒书》等文章,呼吁明君体恤民情,赈灾救荒,并提出具体的办法。言辞恳切而动人,与以往人们心目中的“不食人间烟火”或热衷于“打秋风”的山人形象,大相径庭。
但有一点我们必须肯定:陈继儒的确是晚明第一大“山人”和真正的大名士,而且人品少有“瑕疵”。在明代的江南地区,山人之数难以确计。仅在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中就有山人五十六人之多。而陈继儒之所以能够名列《隐逸传》,绝非纯属偶然。亦非是明史馆臣的个人喜好,而是经过了严格的筛选程序,或许也得到了帝国最高统治者的认可。
陈氏一生都崇拜米芾,故其在举止言行和处世方式上亦有意或无意地追慕米芾,有时也多少有些玩世不恭。他曾在《〈米襄阳志林〉序》中写到:
公(即米芾)没于淮阳军,先一月,尽焚其平生书画,预置一棺,焚香清坐其中,及期举拂,合掌而逝。吾视其胸中,直落落无一物者,其圣门所谓古之狂欤?
清人毛祥麟在《对山书屋墨余录》中记陈继儒临终时的情景,几乎与米芾如出一辙。澹定从容,人世少有:
闻其易箦时,出名香二升许,令侍者煎汤沐浴。浴竟披衣,医士许龙湫抱之登榻曰:“先生将羽化矣。体甚轻。”公随索纸笔书语云:“大殓小殓,古礼拘束。后之君子,殓以时服。我其时哉,毋用纨縠。长为善人,受用永足。”书已,投笔而逝。
陈继儒还曾在生前自撰《空青先生墓志铭》,文字内容非常的“搞笑”和澹定。文中写道:
末殁之前,召子孙宾朋曰:“汝曹逮死而祭我,不若生前醉我一杯酒。”于是子孙宾朋雁行洗爵,而以次第献先生如俎豆状。先生仰天大嚼,叱曰:“何不为哭泣之哀!’于是左右皆大恸。或为薤歌以佐觞,歌愈悲,酒愈进,酒愈进,歌愈合。”
最后陈继儒还“喜而起舞,簪帽以花”,其兴奋“若小儿状,必令人人尽醉乃罢归”。在该篇墓志铭结尾处还写到,他临终前仍不忘对子孙宾朋们上一堂“人生哲学课”。
在陈继儒八十二岁的人生中,流传有许多无法考证的奇闻轶事。而有些则纯属后人杜撰,贬多于褒,甚至不惜将之“污名”化。我认为后人对陈继儒一生作出较为公允的评价,是清初钱谦益。钱氏在他的《列朝诗集小传》中有云:
仲醇为人,重然诺,饶智略,精心深衷,妙得老子阴符之学。……仲醇通明俊迈,短章小词,皆有风致,智如炙髁,用之不穷。交游显贵,接引穷约,茹吐轩轾,具有条理。以仲醇之才器,早自摧息,时命折除,声华浮动,享高名食清福,古称通隐,庶几近之。
“四海宗盟五十年”的钱谦益在文章里,褒评陈继儒是“通隐”。通隐,学识渊博,通达古今之隐士也。而《明史·隐逸传》也基本上延续了钱氏的这一观点。
但后来由于“乾嘉学派”的兴起,晚明人的“性灵”文章和“空疏”学风,遭到了苛责和抨击,也因此导致了陈继儒的名声和才学,一落千丈。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因周作人、林语堂等人提倡所谓的“小品文学”,竟然使得陈继儒“咸鱼翻身”,重显灿烂。但这批“新文学家”需要的仅仅是陈氏闲适风格的小品文,他们只不过是想利用这只“旧瓶”,来盛装自己的“新酒”而已。所以他们既没有义务,也没有兴趣去为陈继儒洗刷“污名”,因为他们在“反传统”和摧毁传统的同时,其实正在急于想建立一种适合于自己理念的“新传统”。
但是,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在陈继儒“咸鱼翻身”约三十年后,他的终生挚友董其昌却竟然被人无端演绎成为十恶不赦的“恶霸地主”!中国人历来就有篡改和伪造历史,甚至是“强奸”历史的丑陋“传统”,而且古今皆然。故不得不令有良知者为之仰天长叹,俯首羞愧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