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住艺改造家视频中介绍的设计师范久江,除了做得一手好设计之外,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狂热粉。他认为任何建筑都需要和周遭的环境和谐共处,这一理念在他的作品中也清晰可见,即便是一栋拆了重建的房子,他也坚持要保留原本建筑中最重要的几棵树,甚至不惜“破顶而出”。 去年六月份,因为女友从广州搬来杭州,范久江决定要完成两人多年来一个共同的心愿——在为期十天的杭州-广州往返之旅中,沿途探访十多个古老村落,把仅存为数不多的古村落、石头房子、廊桥、土楼一一踏遍。 除了最爱的人,他还带上了最重要的工具——无人机,拍下了下面这一系列震撼的镜头。 ▲温州三条桥 ▲兴井四角楼 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会行为艺术般地就地支起便携桌椅、火炉、煤气罐、茶具,在空间中找个角落喝一杯茶,并把拍下来的照片取名为“喝野茶”系列(他们决定将这个系列在未来两人的旅行中延续下去)。 路线 去程:杭州→台州临海小芝镇胜坑村→温州永嘉林坑村→温州永嘉大箬岩镇埭头村→温州乐清黄檀硐村→温州泰顺泗溪镇北涧桥/溪东桥→温州泰顺洲岭乡三条桥→温州泰顺三魁镇薛宅村薛宅桥→福建省寿宁县犀溪乡翁坑村寿春桥→福建省寿宁县犀溪乡西浦村→福建平和县下石村到凤楼→广州 返程:广州→广东揭阳市泥沟村→广东和平县林寨镇四角楼→江西上饶铅山县葛仙山乡儒源村→杭州
「 童师傅是我研究生阶段在王澍老师主持的一个街道调研项目时闯入的一个传统大木作工地上认识的主持木匠。七年前,童师傅在杭州中山路和绍兴的工地上为我口述并展示“讨照付照”的工序,我将其整理成一篇论文。 」 「 时隔七年,我终于亲手把这篇论文送到了他的家里。令人感动的是,童师傅依然笔耕不辍,家里也专门设了一间木工坊。他得意地和我说起这几年在灵隐法镜寺的钟楼鼓楼都是他造起来的,也感叹自己带过的十个徒弟只有两个可以造大屋。我想,这几年趁童师傅还能做,一定要和他合作一次。 」 「 台州胜坑村我在八年前曾到访过,这次来,空心化极其严重,年轻人都离开了村庄,整个村只剩下三十户人,都是中老年人,孤独地守着祖宗留下的祖宅。」 「 可就是这样一个村里,也还有一家民宿,每晚售价1000 。我们用无人机空中来回扫了两遍,把卫星图上看不出的地势高差拍了下来,惊喜地发现和正在做的村落酒店项目有一些暗合之道:两者有着相似的山地地形。」
「 去一次黄檀硐绝对是体力活。处在中雁荡山脉海拔400多米的山坳中,真不敢想象上一次我是一个人徒步走进来的。玉米砌的独特石墙和独特的山墙面开洞方式使得这个村的照片辨识性极强。因为解放前曾盛产靛青颜料,黄檀硐曾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富农,现在已经衰败得不忍直视。」
「 09年研究生时,我曾经到过林坑村做乡土调研。整个林坑的客栈由当年的四五家变成现在的二十多家,好在基本没有大拆大建的政府行为。林坑村沿着巨石林立的山溪两岸展开,层层叠叠颇有苗寨之感。屋宇以溪南一字形和溪北浅U字形朝向南侧开口为主,极少内天井设置,应是山坳中日照时间短,需尽可能汲取阳光。」 「 八年前经过一个多小时步行到这山谷中看到惊艳的第一眼时我狂叫了好一嗓子,后来还脱光了跑进山溪里游了一会儿。八年后它依然毫无变化,一如近两百年来的时光(据说因为在桥上发现了贞观年间的瓦而被断代最早为唐。然而看多了乡村旧物新用的我觉得这个论断不靠谱)。」 「 三条桥依然是一座三节苗五节苗并用的廊桥,在桥下发现三个整齐圆形石槽,猜测是旧桥边柱遗迹,不知道有没有论证的文章。」 「 然而两个多月之后,包括这次去探访的薛宅桥在内的三座廊桥毁于台洪。痛定思痛,这样的结局,就像一位业内朋友所说“桥毁于水,也是死得其所”。所幸学界的某些学者,已经做了关于廊桥非常珍贵的资料留存工作。」 「 这里的传统建筑中两层和三层(阁楼层)呈并置的结构,楼梯在硕大屋檐下的幽暗空间内错综复杂的盘旋,大屋顶和框架结构的意义被流动空间逼显出来。光线在里面上下穿行,又彷彿看到Baeza。即使是现代建造的民宅,也充满了可爱的表情。不虚此行。」
「 第一次到客家土楼的现场,一呆就是两个小时。顺着摇摇欲坠的木楼梯,手脚并用爬到四楼,记下了每一个构造并还原了建造的过程和一些构造的动机。」 「 到凤楼中,一二层为内设私人楼梯的townhouse,一楼有朝向圆心开门的院落和辅房,二楼设朝内的私人阳台;三楼、四楼是两层需通过公共楼梯上下的dormitory,且公共走廊分别设在内环和外环。夯土隔墙随楼层升高而收窄变短,顶部坡顶下的夯土砌块压住几根水平檩条,继而压住从土楼内穿出的垂直方向圆木,以一个简单的杠杆原理挑出了外部保护夯土外墙的披檐。整个土楼内院偏于圆心处有一水井,从水井处有一地面水槽伸向一层每家院门前连成一圈的水沟,再以暗渠通向楼外溪流。完善的屋面排水及上下水系统令人惊叹。」 「 “到凤楼”现在已经无人居住,衰败的景象中依稀可见曾经的喧嚣兴旺。很多楼板都已腐坏,我们几乎是用脚探着地面梁的位置一点一点攀爬上顶楼,简直是在玩“古墓丽影”。」 「 若不是用鸟瞰视角,真不敢相信存在着这样一种整齐划一布局的传统村落(应该是近代所建)。最前一排是祠堂,后面一溜烟的矩阵住宅,颇有祖先开道,所向披靡的气势。」
▲四角楼本身也具有丰富的类型和规模 「 从深圳到鹰潭开的八百多公里高速途中发现一个写着“四角楼”的路牌,好奇搜索了一下(虽然最终搜到的四角楼并不是这个地名的所在地),我们最终还是顺着路牌去了这个陌生的地方。最后发现了让人大呼过瘾的奇特类型!入口多在斜角处布置,平面上多个极小天井对称式布局,四角部立防御性碉楼。入口第一进院落横向展开,长五六十米,高十多米。巨大的尺度,废墟与生活共存,我们几乎被震撼到不能呼吸。很好奇这种形制的由来,现场发现的若干线索都令人振奋。」 「 看13年的网页说颜家上百口人都住在里面生活没有搬出。今天花了两个钟开过去想看看活着的大屋是什么状况,结果等待我们的就是几只鸡……不过这样的建筑平面形制有点像前一天看到的四角楼“围屋”,只是层数只有一层。」 Q: 从您的作品中我们发现, 您的兴趣似乎集中在中国传统建筑建筑,以及对传统文化中山水等自然意象的探讨上,是哪些人和事引发了您这方面的兴趣呢? A: 父亲喜欢舞文弄墨,研究诗词歌赋,受其影响我从小也被引导着研习国画书法,外婆家后院出去不到百米就是废黄河,对水有着不一般的感情。但最终唤起我的这份兴趣的还是王澍先生。他让我用结构主义人类学的方法向乡村学习。 Q: 您这次考察的初衷是什么?考察前准备了多久? 还有一点就是想寻找中国人基因中的审美取向,所以有“喝野茶”的系列照片,将这一传统山水空间与喝茶这一对词语进行图示化的并置。 在研究生阶段已经有浙江部分的一些考察线索。就先顺着浙江的线索,边看边找寻下一个目的地。之所以没有特别详细的计划是因为想多看些不太有人去的地方(相对保存完整)。也想带给自己惊喜。毕竟不是特别学术的考察,有点随遇而安的意思,当然大背景是对整个南方沿海地区的传统建筑有所了解。 Q: 严格来说,这算是一次旅行还是考察?如果说是考察的话路上是否有带专业测量工具进行记录? A: 介于考察和旅行之间吧。这个分界对我来说不是很有意义。生活即营造,营造即生活。我们带了尺和测距仪,但几乎没用过。基本是用照片和视频的记录手段。 Q: 今后还会有这样的考察吗? A: 会,每年至少一次,今年准备去山西、河南、河北方向。 如果你还没看过范久江设计的民宿,快点开本期住艺改造家 |
|